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 第49章 大明岂能安享太平?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第49章 大明岂能安享太平?

作者:艾比兔子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2 07:38:49 来源:小说旗

“陛下,这样可不行,这不是强盗行径吗?”

“朕在自己屋里拿东西,算什么强盗?这叫拿,不叫抢。”

看着眼前这位朱元璋,韩成对他的厚脸皮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愧是讨过饭、干过大事业的人,脸皮就是厚。

“明天做吧,今天是中秋,总该歇息一天。”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点不悦,

中秋又怎样?他这个皇帝还不得休息呢!

自己也没闲着。

这小子怎的比自己这个皇帝还懒?

不过,今天不制香皂是韩成的底线,绝不能妥协。

见韩成今日执意不做,朱元璋也只能暂时退一步。

当晚,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寻访胡充妃了,改往定妃处安歇,定妃虽不及胡充妃那般狂放……

宁国公主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归。

初来时,心中满是忧虑,唯恐父皇再度迁怒韩成。

离去时,思绪翻涌,只觉脑海一片混乱。

心中唯有宁静二字可求……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朱元璋在确认韩成明日便会开始制作香皂后,心满意足地准备告辞。

不料,刚行至半途,却又回头看着韩成,抛出这么一句。

原本韩成还颇为喜悦,以为终于能送走这位皇帝了。

接下来便打算思索如何进一步接近皇帝的女儿。

却不曾想,朱元璋竟突然提及此事!

“陛下为何此刻问起太子?”

韩成实在不愿让朱元璋就此纠缠下去。

此事若说出口,恐怕朱元璋难以承受,今夜中秋佳节,怕是再无欢愉。

上次借着他对永乐的误解,成功避开了此话题,至少短期内不会被反复提起。

谁知不过数日,朱元璋又旧话重提。

“只是忽然想起,想问问罢了。”

朱元璋确实是一时兴起。

本未打算今日询问,临行前却突然忆及妹妹生前的叮嘱。

同时,也想起标儿对建州女真的处理方式。

这让他对自己悉心栽培的继承人愈发满意。

他很想通过韩成了解,未来标儿登基后究竟有何作为,成就几何。

他渴望知晓标儿在史册上留下怎样的声名。

对于标儿的历史声名,以及所做之事,朱元璋比关心自己还要上心。

他确信,标儿登基后必将有所建树!

力超先祖!

或许将来,史书会将他与他的标儿并称“洪乐之治”,就像文景之治那样被人铭记。

“陛下,这事容后再议如何?”韩成看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疑惑:“为何?”

自然是因为韩成想弄些食材,假装精心制作月饼,再将系统赠送的月饼转送给自己的女儿,好对她展开追求。当然,这些心思韩成绝不会明说。

他说道:“如今太子殿下那边事务繁杂,不是片刻能讲完的。

今日中秋,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难道有什么事比咱们标儿的事更重要吗?”朱元璋有些不满。

韩成答道:“确实有,我打算做些月饼尝尝。”

朱元璋一脸疑惑。

这就是你口中重要的事?

比说标儿的事还要紧?

哪怕朱元璋已渐渐习惯韩成的不靠谱,此刻听他说出这话,也是一时无语。

只觉满心错愕,甚至有揍人的冲动。

“月饼这种东西,得专人来制才好,不然味道定然不佳。

宫中每年都有人专司此事,待晚上我会让人为你送来一些便是。

你何必费这个神。

既麻烦又难吃,不过是浪费粮食罢了……”

“你怎么就知道我做的月饼一定不好吃,是浪费食物?”

韩成不愿多谈朱标之事,便扯到月饼上,试图转移话题。

“技艺各有专长,外行看内行如同隔山。这点浅显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更别提许多事都精通了。

能在一件事上达到精通已是不易,在几件事上精通更是难得。

你擅长编故事,木工勉强过得去,还能治肺痨,这就很不错了,又怎会懂得做饭做月饼?

就算会,也不过是勉勉强强做出月饼,离美味还差得很远……”

朱元璋边说边开始自我吹嘘:“这也是我设立户籍制度,将人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且在民籍中细分儒、医、阴阳等户籍的深意所在!”

有了这一套户籍体系,就能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门手艺或职业,如此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自然能大幅进步。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还能提高办事效率。俗话说得好,家传手艺总胜他人三分。这些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学习,技艺自然娴熟。长辈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而让他们掌握精湛的技艺。将来谋生立业、养家糊口根本不成问题。就好比我们的军户制,能让大明始终有足够的兵力,不必担心兵员短缺。军户有自己的田地耕种,既解决了粮食供应,又替朝廷节省了军费开支。军户的父辈也会将自己的战场经验悉数传授给孩子,毫无隐瞒。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军户制下,这些军户上阵杀敌时,往往比普通士兵更英勇。

朱元璋越说越起劲,对自己的户籍制度颇为自得。韩成见状,嘴角微微抽动。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老朱的想法虽好,却苦了许多后人。韩成实在听不下去,便出言打断道:“陛下难道没考虑过,有些人不想继承父辈的职业?他们可能想尝试其他行业呢?您这样规定,等于把匠户的后代永远束缚在匠户身份,民户的后代也只能世代为民,无法改变,这岂不是断绝了很多人的选择?”

朱元璋正说得兴起,被韩成打断,心中颇感不悦。若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动怒了。但碍于韩成的身份,他只是皱眉说道:“不想继承父业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渴望安稳的生活和温饱。我的户籍制度正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我明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即可。”

韩成点点头:“您的想法的确很好。毕竟人多意见杂,很难做到人人称心。”

任何决策,要想让所有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兼顾多数人的需求。

大明的百姓多数倾向于平静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们渴望的那种平静生活根本无法实现,还受到户籍制度的束缚,无法从事其他工作呢?”

朱元璋听后,怔了一下,摇头说道:

“绝无可能!我的这项政策非常稳固。

绝不会出现许多人想要改变户籍去谋生的情况。”

“真的吗?”

韩成反问道。

“那我就跟陛下讲讲你这套户籍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说军户吧……”

------------

朱元璋坐在那里,看着对面同样坐着的韩成,等待他继续开口。

他心中积压着一股不服气。

就是不信,自己和诸多大臣在前朝基础上精心制定的制度,会如此不堪。

真会让后代陷入那么恶劣的局面!

祖训被后代蛀虫钻得千疮百孔也就罢了。

这户籍制度绝不是那么容易被钻漏洞的!

他很快又仔细思量了一番,也没想到后世人能有什么办法,把他的户籍制度弄得破绽百出!

即便有漏洞,也一定有限度。

绝不会像祖训那样被钻得面目全非!

至少绝不会像韩成此刻表现得这么严重。

韩成说道:“军户制度最初确实很好用。

为朝廷节省了不少钱。

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后来就变了味儿。

卫所的土地,被大量买卖,通过各种手段侵吞。

致使许多军户无地可耕。

同时,各卫所的领导们也肆意压榨军户,使众多军户沦为他们的私人奴仆。

生杀大权尽在他们手中。

而由于军户的限制,这些失去土地的军户又无法另谋生路。

所以,他们的悲惨处境可想而知。

到后来,更是出现了大量逃户。”

军户本是肩负守护大明江山重任之人,却被苛政逼得走投无路,有的沦为流民,有的甚至啸聚山林……”韩成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在朱元璋头上,将他先前的自负彻底击碎。

洪武大帝向来不容半点瑕疵,闻言立刻勃然大怒。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们竟敢如此?

这些军户、将士,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啊!

若无强兵劲旅,大明岂能安享太平?

若失去了这么多将士,一旦外敌来犯,百姓必遭涂炭!

这些人怎可如此短视?怎能如此妄为?”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刺骨,胸膛剧烈起伏。平日里,他若要掩饰情绪,总能做得滴水不漏。比如与李善长斗法后,尽管心中仍有不满,却依旧装作若无其事,让对方放松警惕。

不过这种时候毕竟罕见,他更多时候还是率性而为:高兴便笑,愤怒则骂,骂完不解气还要杀人泄愤。

但在韩成面前,朱元璋显然无需隐藏本性。看着之前还信心满满夸耀自己户籍制度的朱元璋,如今已被气得拍桌大骂,韩成只觉畅快无比。

“陛下以为他们真不敢?世上何事不可为?

您虽为开国之君,已立下诸多规矩,用尽手段惩治刁民。

即便剥皮实草也试过,可这大明就没有刁民了吗?

当然还有,而且不在少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