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 第23章 勤勉还不如懒惰有用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第23章 勤勉还不如懒惰有用

作者:艾比兔子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2 07:38:49 来源:小说旗

“那么……难道这位皇帝懒惰至极?从不临朝,沉溺玩乐,骄奢淫逸,毫无节制,是个昏庸

满心愤怒的朱元璋不由自主地瞪了朱标一眼。

那个远在后世的不孝子孙,他是够不到的。

不过现在还有儿子在身边,虽然这个**也是不孝子孙,但总归离得近一些。

而太子作为他的儿子,比起那个不肖子孙,显然更令人生厌。

朱标被父亲这凌厉的一眼瞪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随即明白过来,心中满是无奈。

父亲这是把账全都算到自己头上了?

可他自己也恨不得亲手打死这个不孝之徒!

哪有这样的道理?

“当时的大明还是有贤才的,也有一批骁勇善战之人。

只是后来某人上台后,太过急功近利了。

他很勤奋,做出不少决策和努力。

但实际上,他的勤勉还不如懒惰有用。”

若非他这般勤勉,大明其实也不会败亡得如此迅速。

倘若他整日无所事事,只在深宫内苑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每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间,任由朝廷各司照旧运作,那大明江山定然不会如此之快地倾覆。

他越是努力,犯下的错误也就越多,大明离衰亡便越近。

除此之外,在他短短十七年的统治期间,就已经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

韩成的声音依旧回荡,讲述着他所了解的明末时期的一些情况。

“等等,这所谓首辅究竟是何物?

听来似乎十分重要。”

此时正值洪武十五年,洪武十三年之时,胡惟庸已被处决。

丞相制度也随之废止。

朱元璋担忧宰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于是干脆废除了宰相职位。

改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样一来,他在处理政务时便不必再受诸多束缚。

大明不会再出现像李善长在世时那样,即便不当宰相也能号令群臣、调动全国资源与自己抗衡的局面。

真正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对此,朱元璋颇为自得,认为此举极为巧妙。

有了这样的安排,大明的皇权便无需再惧怕相权的挑战。

但为何根据韩成所述,又出现了首辅呢?

“陛下,您废除了宰相制度,这对您而言确实减轻了许多政务负担,提高了中枢运作效率,避免了相权与皇权之间的争斗。

然而您应当明白,并非所有人都如您这般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点,甚至更加拼命,全身心投入国事之中,视处理政务为乐趣,不知疲倦,难以自拔。

废除宰相后,一切事务都要由天子亲自处置,这就意味着天子的工作负荷会大大加重。

这对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因此后来便产生了内阁这一机构。

内阁负责处理国政,为奏章拟定初步意见。

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归于皇帝……

至于首辅,则是内阁中的首要人物。”

首辅虽名为首辅,但职权之重与昔日丞相相差无几。

相较之下,这所谓的首辅,在权力、地位等方面远逊于过去的丞相。

韩成话音刚落,朱元璋又忍不住怒斥那些不肖子孙。他耗费多年心血废除丞相制,吸取李善长等人的教训,好不容易才推行下去,结果这些人竟然另设内阁,还弄了个首辅出来。

这岂不是前功尽弃?!冷静下来后,朱元璋意识到韩成所言也有几分道理。并非人人能如他这般勤政,所以内阁制度出现也属正常。

内阁、首辅、票拟、皇权……这些问题在朱元璋脑海中盘旋。他觉得这或许是条可行之路,值得深入思考。未来也许可以主动引入这种体制。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他更想知道那些不孝子孙究竟有何荒唐之举,导致明朝灭亡。了解内阁运作后,朱元璋愤怒不已,不明白为何十七年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

这不是儿戏吗?首辅换得太频繁,根本无法施展抱负。一名首辅从上任到理顺事务、制定政策、落实执行,至少需要几年时间,频繁更替只会让一切陷入混乱。

\"混账!真是个十足的混账!!

我怎么会生出这么个不成器的后代?!!\"

他又一次忍不住瞪向朱标。

朱标被朱元璋瞪得心中委屈。

罢了,你骂你的不成器后代,干嘛瞪着我呢?这又是哪门子的道理?

朱元璋原本还在想,这种成年后登基为帝、寿命不短又勤勉治国的人,怎么会让大明在他手上灭亡。

可如今,听完了韩成的叙述后,他信了。

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大明不亡才叫奇怪!

\"告诉我,这个不成器的子孙还有什么荒唐透顶的举动?\"

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凝视韩成,一字一句地问道。

他今日豁出去了,一定要看看这个愚蠢至极的人,究竟还能愚蠢到何种地步!

一旁的朱标听到这话,迟疑片刻。

想想看,都已经做了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还能有什么更离谱的?

再蠢的人,总该有个限度吧……

------------

\"例如,急于求胜,不管实际状况如何,逼迫手下大将出征。

失败了,就把这些将领治罪。

再比如,他那个时代的不少能打仗的人都没战死沙场。

反而是被他自己处置了……\"

韩成的声音仍在乾清宫回荡。

每句话出口,都让朱元璋的呼吸越发急促。

胸膛起伏的幅度也越来越大。

\"在那朝代里,后来人们总结出一个规律。

就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做得少错得也少,什么都不做反倒没错。

所以到最后,大家索性都不干活了,摆烂混日子。

想为国家出力的人死了,而那些懒散无所作为的人却过得逍遥自在。

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没人再愿意拼命努力……\"

\"无耻小人!\"

\"蠢货!!\"

朱元璋再次爆发出怒吼。

宣泄他对这个后世子孙的愤怒。

他从没见过这么蠢的人!

哪有这样办事的?

怎么这个人的权术,竟然一点都不懂得?

这真的是皇帝吗?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有主见的人!

皇帝不该是这样表现的!

用人治事,也不能这么草率!

在危急关头,最重要的就是敢于授权,敢于提拔有能力的人。

那时,最看重的并非人品,而是能力!

最需要做的事,也不是针对那些勇于行事的人动手。

而是对那些无所作为的人下手!

要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齐心协力应对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些人态度不好,甚至嚣张跋扈,也得忍耐。

等渡过难关后再慢慢清算,秋后算账!

比如他对李善长、胡惟庸、廖永忠的容忍,都是同样的道理。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如今的大明朝廷,已经变成这样,没了敢于承担重任的人,这国家岂有不败之理?

“那个……皇上,我还要继续讲吗?”

韩成瞄了一眼情绪激动的朱元璋,试探性地问。

他担心如果再说下去,可能会惹得朱元璋发怒。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道:“说!继续说!

今天朕就是要看看,一个做了皇帝的人,究竟有多糊涂!

也想看看,我们子孙后代,到底犯下了怎样的过错!”

好吧,既然朱元璋这样要求,韩成也就不再隐瞒了。

接着说道:“除了上述问题,他还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担当,不敢承担责任。

在许多大事上,他总想把责任推给大臣。

他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大臣们也不是傻子,这些本应由皇帝承担的责任,他们当然不会接手。

更重要的是,接过这些责任后,一旦事情出了差错,是要掉脑袋的。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互相推诿。

用现代的话来说,他的这种行为就像是一口不粘锅。

打个比方,后来局势越来越糟,敌军大举攻城,眼看京城即将陷落。

他也想过要把太子等人送走,却又害怕担责,背上千古恶名。”

他希望手下的大臣先提这件事。

然而,这些大臣深知他的性格。

再加上那些敢于行动的人大多已不在身边,或者早已离开,因此他们选择装作不明白,避免参与此事。

最终,在大明朝灭亡之时,他与太子等人一同死于京城。

未能提前将太子或其他儿子送出京城,是他的一大失误。

如果他能早做安排,送儿子离开,那么他去世后的局势也会好得多。

至少,尚存的大明势力将有一个核心领导者。

他们可以围绕太子展开,继续对抗敌人。

也不至于引发如此严重的内部纷争。

“砰!”

一声巨响突然划破寂静的乾清宫。

在这宁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突如其来的声响让朱标和韩成都不禁浑身一震。

他们被吓得不轻。

忙过去查看,却发现是朱元璋因情绪激动,再也控制不住,把那个他最爱的精美茶壶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朱元璋平时极为节俭,衣服反复修补,不舍得丢弃。

眼前的这个茶壶,更是他钟爱之物,他一直视若珍宝。

但现在,他竟然亲手把它摔碎了。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愤怒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这样的人,也配做**吗?

这种人,恐怕连正常人都不如!

身为**,怎能毫无担当?

因为害怕别人的议论,顾忌虚名,就不敢做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陪自己一同赴死?

任由大明残余的力量群龙无首?

真是愚蠢至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