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娱乐王朝 > 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曲艺演出(六)

娱乐王朝 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曲艺演出(六)

作者:三寸刀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6:05: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再说句句都带一个地名,外地人根本不认识,也不可能理解你对老泉城的那种怀念情绪,你凭什么让全国人跟你一起怀念这座城市?

不可能引起全国人的共鸣,自然传唱度就不高了。

看看江城的歌词,是不是句句都是春熙路也变了,浣花溪也臭了,锦江也变味了,琴台路也没落了,宽窄巷子也变了,没有吧。

而是依托这座城市怀念故人,描写的并不是江城那座城市本身,而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的那个「江城」。

每个人都有过的对某个城市里某个人的思念,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自然这首歌就火了。

不过刘清山并不在意这些,他「创作」这首歌无非是在表达自己的一份念想而已,至于今后会不会火,他是真的不太在意。

但也不能否认这首歌的旋律让人放松,是首心思细腻、值得一听再听的好民谣,仔细听几遍甚至可能会有些泪目。

刘清山的演唱声音也很好听,感觉听着这歌心都静了,而且很有画面感。

只是它是不是合适当做宣传这座城市的歌曲,是不是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名气,他同样也不是很在乎。

他只是在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之外,表达了心里的挣扎与无奈。

那么这个挣扎与无奈又是怎么个来由?其实部分歌词里已经体现出来了。

「古街古巷都已经被拆了,民国的火车站我都未见,青石板的泉水早已没了着落,户户垂杨的美景已成为传说」。

「古城的大西边儿有黄河流过,东南北那三边儿有山川包围着,内蒙古的风沙它长驱直入呢,泉水仍滋润着城市的脉络,雄伟的城墙只剩个解放阁」。.z.

它以泉城的不同标志性景观与市井生活为意象,不仅表达对这个城市纯粹的热爱,更是表达了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过程里遗失的很多美好。

记忆里的那些街头巷尾浓郁的市井气息,想象中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展现出来的最独特的文化魅力。

那些富有着城市特色的人们,以及那些古老的建筑,都在飞速的现代化逐渐消逝。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个性的遗失。

每个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像,记忆里的家乡也被永远留在记忆里。

尽管刘清山遗憾于城市文化的没落,但是也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个城市的深情,这是整首歌里让人最感动的部分。

他歌唱这个城市的很多美好,也一次次重复着那句「泉城呐济泉城呐,我有多爱你呢」。

至少,在今天,这首歌赢得了很多掌声和认同。

由于今天到来的各地媒体记者比昨天多得多,使得它可能受到的关注也会更多,但这些对刘清山来说,已经变得不重要,他更在乎两场演出能带来的对曲艺行业的是否重视。

为此,大部分观看的时间,他都在有意无意地跟记者交流,言语中的忧患意识明显。

其实有敢于表达的记者,指着舞台上的表演说出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抛开地方性的因素不谈,现在能看懂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了,使得表现力非常强的戏曲没有人能看懂。

而且人们还有一个误会就是,欣赏戏曲是「听」而不是「看」,这就使戏曲的舞台表演性丧失在这种观念中了。

这里面还有那特殊的十年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它除了使演员断代外,还使观众断代。

演出没有观众就好像商品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自然会被淘汰。

还有,现代人都是很浮躁的,没有一个人愿意稍微安下心来去品品戏曲,当他真的品出味道后肯定会爱上戏曲。

但问题是现代生活

节奏快了,而戏曲唱腔多半是一板一眼的,所以很难为多数人接纳。

即便是在地方曲艺最强盛的时候,戏曲种类也存在着好像历史上朝代更替一样的自然规律,比如元杂剧没落了,发展出来了明传奇;雅部衰落了,花部就繁荣了。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地方戏中的方言问题。

多数地方戏都适合自己的方言配套的,这很容易使一些观众听不懂唱词,也就不难理解的为什么喜欢的人越来越少。

刘清山就把这些民间的意见反馈,示意跟拍的国视记者把相关内容整理出来。

这种学术性的资料备注,就不是他索要关心的问题了,而且自身的影响力也不够,只能通过国视这样的单位来反馈或是体现出来。

今天的相声并没有采取刘清山之前的建议,由老郭带着其他人演绎另一种版本的扒马褂。

而是他跟张文顺和谦哥分别合作了一出传统段子,前一段是《叫卖图》,后一段是《学小曲》。

不得不说,这两个段子都把老郭穿透力极强的嗓音特点体现了出来,仅就这方面的能力而言,他就远远超过了如今绝大部分的新老相声演员。

他对于传统戏曲和各种传统曲艺演唱形式都很爱好,且自幼就不断学习钻研,今天在台上展示的那些,恐怕只是他掌握的大量此类唱段中的一小部分。

好多人诟病他唱什么都有一股评剧、梆子味儿,你说他跑调吧,可大部分都还在调儿上。

戏曲、曲艺的音乐有一定程式与内在规律,这是决定戏曲、曲艺味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戏曲、曲艺之所以与另一种有所不同的原因。

不跑调至少意味着他的演唱能够遵循这个基本规律,至于对不对味儿的问题,那就是专业解读的事情了,毕竟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听不出来,而这些人才是影响到曲艺能否复兴的关键性问题。

况且老郭就是在说相声,他的相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面进行再次的创作,也正是有着传统相声来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才是其相声能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这一点任何人不能否认。

而且相声的本身就是要进行表演,并且要把自己融入到每一段相声里面,这才是相声的根本。

他的语言特色里面,以及在平时说话方面,会经常使用的一个点就是自己说话的自相矛盾,造成前后语言的笑点,让观众有种猝不及防的惊喜。

比如他在一场单口相声里面曾经说到过这么一句:今天我给大家说个故事,这个故事距离现在不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这个故事在明朝正德年间。

这个时候观众反应过来之后,就必然会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

本来大家以为距离现在不远就是几年之间的事情,可是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又说到这是明朝的事情,前后的落差巨大,让人猝不及防,不过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一个经典的段子叫做《我要幸福》,这个段子是个画面感极强的故事,需要相声演员的演技,用自己的演技来把这个故事里面的人物表现出来。

开头的时候就告诉大家自己是个好人,那么大家在潜意识里面肯定就会觉得好人肯定是做好事的。

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大家发现这个好人一点都不好,还抱着烤红薯的箱子乱跑,这种极致的反差,就是很好的讽刺,让人觉得很是好笑。

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很高级的随机应变,老郭能自己给自己埋包袱,也能自己给自己来抖包袱,这就是很高级的表演形式了。

他更突出的长处,就不得不说他那扎实的基本功。

就比如说同样的段子,别人说了但是没有人会觉得好

笑,只要是他说的,就会觉得很好笑。

简简单单的相声,但是能让别人容易发笑,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做到了。

相声界的多种艺术形式他都会,而且他讲的相声能让人爱听,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这可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成的。

今天的演出效果就是这样,但凡他出场的时候,往往就是园子内外笑声最强烈密集的阶段。

并且连整个后台的人都挤到候场口围观他的表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一切问题了。

还有一个连小孩子都知道的现实,那就是在之前华国的晚会或节目表演上都已经很久没有多少相声的身影了,相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我们大众的视野里。

后来是因为老郭的出现,把相声重新带回了我们大众的视野中,逗笑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渐渐地让相声也重新回归了节目表演的舞台上。

更何况他还带领着他创立的德云社,把相声带出了国门,用相声做了一次世界性的巡回演出。

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到我们华国,了解到华国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国人为相声而庆祝的事情么?

以前在我们老祖宗的眼里,都没有觉得能把相声带出国,但是他就做到了。

如果这些都不算艺人的优点,那哪些是优点呢?

他现在的成就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们需要为郭老师点赞!

就因为迄今为止,还从没有哪一位相声演员把这门传统艺术做到以传统文化的方式远播到海外去。..

但是他做到了,而且仍旧还没有其他同行能做到这一点,你又凭什么去质疑他的艺术成就呢?

不能否认他是争议人物,但是他敢说的针砭时弊虽然夸张了点,但是绝对不是低俗不入流。

人心里面都有杆秤,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艺术不分等级,作为语言行为艺术的专家,他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魅力。

也让我们看到了,幽默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亮点的眼睛,一个经常积累笑点的脑袋和一张能说到别人心里去的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