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秦吏:番外 > 第一章 编年记

秦吏:番外 第一章 编年记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13: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七月,秦国南郡安陆县云梦乡。

这是一座名为“安里”的小村邑,低矮的里墙绵延数里,将百来户人家保护在内,墙外是连绵稻田和成片的桑林,毗邻村子的山丘上散落着坟土荒草。背风的位置处,两座土坟相邻而处,右边那座较旧,镶石上攀爬着一层苔藓,左边那座则是近日建起,堆累起来的封土新鲜而潮湿,坟头还燃着香火的袅袅余烟。

隆重的葬礼早已结束,亲朋宾客陆续散去,连家中的妇孺们都赶在天黑前回家,唯独死者的三个儿子驻足坟前,久久不肯离开。

二十几岁的男青年名为“遬”,他是家中小弟,麻布孝服掩盖不住臂膀壮实的肌肉,过去几日里,遬总是抢过所有重活,埋头缄言与泥巴和土壤较劲,似乎这样便能刨掉自己的悲痛,填埋心中那巨大空洞。而现在一切罢毕,遬怅然若失,只能拄着柄锄头,呆呆地望向远方的夕阳,或许只有酒才能浇灌他的哀伤。

三十余岁的男人名叫“敢”,家里排行老二,敢性格敦厚而心细,也最早从伤心里走出来,他有条不紊地张罗母亲后事,此刻正在打理距坟数十步外的一间小庐棚,敢在里面铺上一层层柔软稻草,又将塞满麻子的枕头放下,折叠好厚实的被褥,检查一遍后点点头,他这才返回墓前,轻声对始终长跪不起的大哥说道:

“兄长,倚庐已准备好了。”

说完后敢略微迟疑,又问:“兄长当真要在此守孝三月?”

大哥抬起头来,额头白色孝布上沾满黄泥,双目满是通红血丝,他名叫喜,尽管只比敢大几岁,却因悲伤过度而显得苍老,面对弟弟关切的目光,喜颔首道:“我常年在外县为吏,后来又应征从军,数年未归,妪一直由你和小弟照料,我心中有愧。前年好不容易调回安陆,还没来得及多向妪尽孝,她竟就此终去……”

说到这,喜再感悲从胸中来,一时哽咽,垂下头沙哑着嗓子说:“所以,就让我在此多陪陪妪罢。”

“诺。”喜是一家之主,既然他心意已决,敢没有再劝,只担心地问:“那此事县君允不允?”

若在儒家浸润已久的关东,这自然不在话下,六国儒生们极力提倡孝道,尤其按照齐、魏的标准,孝子最好披缞系绖、哭泣无时,晚上枕著土块睡觉,白天竞相强忍著不吃而任自己饥饿,非得熬到面目干瘦、肤色黝黑若饿鬼以示哀痛之情。

可秦以耕战律法立国,若也如此尽孝,田地里还有几个人埋头耕作?征发士卒时又有多少人得以居丧为名逃避兵役?终年运转不停的官府又要有几成官吏日常缺席?以厚葬久丧的原则治理政事,国家必定会贫穷,人民必定会减少,刑政必定会混乱,故秦不取。

虽然法家也讲究“孝”,但重点在于对不孝之人的惩罚。敢记得,喜曾经对他讲起过一桩案子:县城里一位老翁到官府控诉儿子不肖,竟敢为了钱财殴打自己,喜见做儿子的情形恶劣且无悔改之心,遂按律法判处,将其子黥面,并发配至边远的黔中郡,下令终生不得归乡。

所以居丧在秦国并非义务,提倡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各复其业,人人各尽所能,纵是守孝,也不应超过三个月。敢很清楚,喜作为县里的“狱掾”,也即主管律令刑狱的主官,平日本就十分忙碌,这一下子守墓三月,县令能答应吗?

喜擦去脸上的泪痕,让敢不必担心。

“我已托人回去禀明县君,县里的案件,也交待给诸位令史代办。喜自从傅籍为乡吏,又做了令史,其后从军,二十年来但凡官府有唤,决不敢有缺,平素休沐都很少用,攒起来也够数月了。”

喜站起身来,身形之高超过了敢和遬,足足有七尺半之躯,他仰头望着苍天,叹息道:“喜碌碌半生,过去每日夹书携墨,来去匆匆,恍惚间竟已失父丧妪,我也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了。”

……

喜就这样在墓旁倚庐住了下来,除了弟弟送来饭食的时候,坟地就只剩他一个人。天已入秋,夜晚阴风嗖嗖,耳畔传来远山的狼嚎,久久难以入眠;清晨则被冰凉露水激醒,被褥再怎么晒也蒙着一层水汽。

他每天的生活极其简单,每日早晚在父母坟前稽首请安,仿若二老还在人世,再转几圈赶走惊扰亡者的野山羊和彩雉。这种远离案牍劳形的日子刚开始还觉得清静,可渐渐地就感觉时间变得十分漫长。喜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居丧期间严禁酒宴聚会,里闾老友们也不好来墓地找他闲聊,于是喜只能拾起过去最爱做的事情:抄律令。

据说关东儒家拥有无数种门派流变,孔子留下的经典被他们反复咀嚼诵读,称之为“经”。而秦国尊崇法家,光是大的律令门类就有十八种之多,《田律》和《仓律》是规定征发田租和屯储粮食的,《徭律》与《戍律》则和徭役兵役有关,《金布律》划分各种钱帛的兑换比例,《传食律》设置不同级别官吏出差时的伙食标准,《军爵律》将对应秦人最关心的升爵体系……力求做到万事万物皆有律法可依。

律令细致到这种程度,已是普通人难窥门径的一门艰涩学问了。更别说位于咸阳的御史大夫还会根据需要,每年新增许多条款,再发往各郡县。若是法吏尸位素餐,不通晓其变化,将新案子以旧律法来判,是会出大事的。

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秦吏,喜要求自己熟读每一卷律令,遇到仓促发生的案子时能迅速判断是非。而好记性不如勤动笔,他利用职务之便,抓住每一点空闲,将秦律十八种统统抄在木牍上,十几年下来堆满了整个书房……

时至今日,当敢给喜送来简牍笔墨时,便能站在一旁目瞪口呆地看着喜提笔默写律令了。

“兄长真是厉害!”敢赞叹不已,他们的父亲也是吏,但兄弟三人里唯独喜能承父业,提笔千文。敢虽然也当了安里里正,管着百户人家,但他更擅长口头交流而逊于文辞,弟弟遬小时候只顾得贪玩,长大后连写封家书都磕磕绊绊。

“手熟尔。”喜却丝毫都没感到自傲,他盯着简牍上那一句句小篆,眉头皱起。放在往常,抄写律令能让喜感到安心,不论在官场上受了多大委屈、在战场上经受了多大的恐惧,他都能靠抄默法典平静下来。它们如同儒书上的经纬,勾画出秦国的秩序等级,只要依法做事,吏民就不会迷失道路,正如一位法家的老前辈说过:“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世之仪表。”

但这一次,哪怕抄默再多,喜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毕竟法家虽指望万物依律,可人总有些终极困境,是律法无法解决的。

比如死亡。

喜对死并不陌生,他做法吏这十余年间,曾亲自判许多人死刑,他们或罪大恶极,或死有余辜;数年前他从征邺城,也曾亲眼目睹秦军与赵军在平原上苦战,流血染红了漳水,那一战死去的人何止十万,战后砍下的头颅堆积得比城墙还高!这其中就有喜所统辖什伍割下的好几颗首级,他因此升爵为“大夫”,喜还亲手埋葬了随军的几名同乡。

至于每年因饥渴、冻寒、痈疽而死去的百姓,更不计其数。在这世上,有的人将会贫穷鄙陋而孤单,有的人会生活困难,有的人将终身奔波、劳禄,有的人地位低下,一直要从事卑贱的劳动,有的人一直到老都要被人驱使笞辱,历尽波折。他们出生,他们受苦,他们死亡。

与那些人相比,喜的父母无疑是幸运的,喜身为县狱掾,是族中之人当到最大的官,乡人都敬他家三分。敢身为里正、遬勤勉农事,二老得以衣食无忧,也没有大的病痛和苦难,只因为寿命到了而死,是为“终”。

可他们的离去,带给喜的影响却远超过去他目睹的死亡之和:那毕竟是隔岸观火,朦朦胧胧。与至亲诀别时,却好像拽着她的手行至河心,她没有留下一句告别就要撒手而去。不管喜多么用力,都无法挽回母亲,只能孤零零地在流水中颤栗,再一抬头,亡魂所归的黄泉彼岸鬼火点点,离自己竟也如此之近……

是呢,他终有一日也要离开妻儿,撒手离去的,年近四旬后,喜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劳疾积累的疼痛,绝不是睡一觉便能缓解的。

喜不知不觉陷入了思索,等回过神来时,才发现上一块简牍已经抄满,而面前这一块,却空白一片,亦如他的这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生。

他一下子不想抄律令了,抄别人的事了。

他忽然想写写自己的事。

记忆开始向前回溯,回到母亲还在时:她总爱坐在烘烫的火塘边一面穿针引线,一边絮絮叨叨,讲述家里的陈年旧事……这两年,母亲记性大不如前,纺织出的花纹变得凌乱无章,不复往日精巧,甚至刚放下碗就忘记自己才吃过饭,但唯独关于喜出生时的情形,她却记得清清楚楚!

母亲无数次说,喜临盆之际,县里传来消息:秦王发兵攻打韩国上党郡。喜很清楚,那是哪一年。

他手下的毫尖动了,伏案抄了一辈子律令,埋头琢磨了二十年别人的案子后,喜终于破天荒地,记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故事。

“昭王四十五年,攻大野王。”

“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

……

敢身为安里里正,虽然秩禄不入流,管的事却很多,诸如统计户口、课置农桑、催纳赋税,连组织徭役都得由他来干。若做差了不但会遭上司申饬,还会被里民乡亲们指脊梁骨唾骂,让先父和兄长蒙羞。

好在他年轻时在兄长身边耳濡目染,粗通律令,处理起来还算得心应手。但每逢乡上发来文书,敢虽然领会起来并无困难,却仍会去墓地找喜询问——他其实是怕喜一个人会寂寞苦闷,总要想着法子来和大哥说话,顺便给喜送来热腾腾的饭食,帮他修理漏雨的棚顶。

但今日与往常不同,坐在狭小的庐棚里,敢的眉头始终吊着,想必确实遇上疑难之事了。他几次张口都欲言又止,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啊,因为喜正兴致勃勃与他分享这几日所写的编年小纪呢。

“弟,我这几日将我家的大事,记在秦国诸君纪年之下。因为祖父之前我家还是楚人,入秦后才有记述,所以上起昭王元年,下讫今岁。”

敢努力提起兴趣听着,却见喜指着其中一列对敢说道:“你我兄弟,正好生于长平之战前后。”

确实,喜生于昭王四十五年,那一年秦攻韩国,韩兵溃不成军,韩王割地求和。然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辖区和百姓献于赵国,赵将廉颇遂屯兵于上党南界,与秦对峙长达两载。仗越打越大,每个郡都必须征召兵卒去前线,连他们的父亲都被征召北上参战。

直到昭王四十七年,双方才打响了长平之役,战争结束后一个月,敢也出生了。他们的父亲很快回到故乡,很幸运只受了轻伤,还升了一级爵位。这本是可喜之事,但不管乡人怎么问,父亲对战场的情形却只字不提,只变得嗜酒,脾气也暴躁了许多……

他们家族与赵国的渊源仍在继续,今王十三年时,喜被征召从军——每个秦人一生至少有一次服兵役的经历,而他与乡党什伍奉命开拔的地方,正是赵国邺城。这一去就是三年,先后跟随王翦、桓齮两位大将征战赵地,好在一路都是顺风仗,喜从区区上造升至大夫,最终载誉归乡。

只是今王十五年平阳之战,秦军一战斩杀十万赵卒时,喜才明白家翁当初在长平究竟看到了什么……

好在战争总算结束,赵人变成了“新秦人”,都是大王治下黔首,从此不用再刀兵相向了吧?喜不由感慨:“从我出生时算起,一直到去年,也就是今王十九年,秦才终于灭了赵,打下了邯郸城,真是不易啊。”

听到这,敢终于找到了说话的由头,他拊掌道:“正是如此才奇怪呢!赵国去岁不就亡了么?为何我今早收到县中文书,又要各乡里征兵赶赴赵地?”

“噢?”喜闻言一愣,却拒绝接过敢递来的文书,因为这不属于他的职责——喜很讲究法家的各司其责,轻易不愿越矩,弟弟遇到疑难求问可以,毕竟喜近日算是告假休沐,不穿官服,但若移书到他手中代办,却万万不可。

“应该只是戍守罢。”喜说出了他的猜测:“赵邦新附于秦,律法尚未推行,必是群盗横行,确实需要从各郡发兵驻守,以靖地方。”

说完他继续盯着敢,终于看出弟弟话里有话。

敢起身避席,对喜道:“不敢隐瞒兄长,按照里中各户服役的顺序,这一次,该轮到遬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