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白皮书:大唐无杖录 > 第134章 白皮书案

白皮书:大唐无杖录 第134章 白皮书案

作者:霂子已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01 16:18: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许敬宗的话让朝堂上传来一阵唏嘘,接着又是陷入了一阵对于徐有功的接二连三的攻击,翻来覆去无非还是,知法犯法,故意卖弄自己的徐无杖的名声,想要留下好名声……

徐有功也陷入短暂的沉默,等到武则天抬手,示意他说,他才是道:“臣刚好持相反意见,正因为知法,所以才更明——

律,不应只是冷冰条文!而是要为人而存,为义而存。

若非要说起来,还是以最初的案件梁惠识来做例,若是那些乡绅员外不阻挡救火,又或者他们阻碍后被绳之以法,梁惠识不会参与到这次的农夫圈地活动;

而农夫们,当你们深入了解他们的困境,见过他们那双满是疮痍的农耕手,就该寻找今后避免发生的合理解决方案,而不是今日简单地给予死罪……”

有些话,徐有功早就和武则天说过,至此刻与朝臣们讲出又是另一种感觉,因为武则天是内心支持他的,可许敬宗的观点就不同了——

“呵!笑话!你是在说,让大唐的律法好好反思?律法出错了?”

剑拔弩张的较量,不是一触即发,而是早就压着火儿。

“天后陛下,臣以为,此事既关乎律法的尊严,又牵动着朝堂乃至大唐每一个人对律法的态度,徐有功简直放肆!”

放肆之人,挺直脊背,从容沉静,不为所动的继续陈述:“非也,律法乃国家之基石,但太宗早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若水,律设之初衷便是是维护民之利,民之意,它是整个大唐的公正与和平,既非僵化之物,又非一味的遵循人情而不鼓礼法,天后陛下,臣以为,执法者需以人为本,灵活运用律法,方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以及——”

放肆就放肆了,徐有功索性放肆到底:“臣要状告,许敬宗再三诬告与臣,前有上回状告天后;中有他犬子写封信诬告;如今,三次!恳请天后陛下做主!不要让我等一心为了大唐的臣,伤心!”

都是找皇帝哭诉,找天后哭诉,徐有功可能以前不屑于做,但是要看对什么人,比如之前的石通天,他也是打得的,许敬宗之所以他不动手,是怕一拳给他送西天,他该死,徐有功不能死,他还要活,要活很久,很久。

徐有功经过这一段时间,这一段事,早已经剥下一层层的皮,蜕变了几次。

许敬宗面对徐有功的状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身姿微微倾斜,仿佛猛虎盯着猎物一般,目光锐利而狠辣。他轻蔑地说道:“徐有功,你少拿那些幼稚的言辞来喷粪!老夫到了这个位置,还需要靠污蔑你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吗?”

徐有功听到这话,抬起头看向天后,面无表情,但正是这种毫无波澜的反应,更让人觉得气愤。

“那可难说的很,”他平静地说:“万一您觉得我比您年轻有为,未来不可限量,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下官也确确实实为国为民做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值得您去嫉妒。更何况,下官还有很多优秀的地方,这也是您无法否认的事实。”

半死不活的腔比正常的声调更要恶心,许敬宗被徐有功的回答气得一时语塞,脸色铁青。

“况且,臣能在这里,跟您当堂——当面——已经算是,在您心里,有些地位了,多谢大人赏识了。”

站起来的徐有功行礼,周到。

他个头比许敬宗高出不少,行礼后低头看许敬宗,许敬宗脸色降红,哪怕心中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但凡他反驳一句,就是在自己打脸!

许敬宗气哼哼地拂袖,转身继续道:“人情固然重要,但律法之威严岂能因此而受损?若人人以人情为借口,擅自曲解律法,国家秩序何在?徐有功,你少攀扯二三,你蔑视律法之行为,实应以死谢罪!枉你一直虚名!”

许敬宗怒斥时,环顾四周,眼神愤然,这群废物,一群废物,还是要他来!

然而徐有功根本不接招,微挑眉梢,仍旧平静应对——

“许大相公所言,过于偏颇,还是没有深入了解啊,隔行如隔山,正因为下官在司法处,才更知人情与律法非但不相悖,反而相辅相成。也只有人情与律法兼顾,方能使社会更加和谐。执法为民,何错之有?比如现下,我若一味的拉扯您就是污蔑我,您觉得……如何?”

许敬宗被驳得再次哑口无言,面色铁青。

他挥袖大怒:“一派胡言!天后陛下,徐有功他妖言惑众!公然藐视律法,理应处死!”

徐有功神色坦然的环视四周,声音铿锵有力:“若真有错,那白皮书,算什么!”

说话间,展开白皮和白皮以外的所有签名——

“差不多得了!许敬宗大人!所谓执法为民,岂能不讲人情!这——就是我带来的人情,你若是只在朝堂上用你那些不三不四的亲信们来跪下,一起污蔑于下官,那这朝堂呆着还真是没什么意思!”

武则天喝止,“徐有功!你放肆了!”

武则天的开口让朝堂上本就紧张到极点的气氛愈发的紧张,而当众人屏息以待时,武则天又放缓了声音道——

“徐爱卿,其实言之有理,所谓律法需有人情味,执法需为百姓子民,此乃太宗之治国理念……”

许敬宗闻听此言,面色大变,接着就跪下,“天后陛下,臣只是为了……”

武则天抬起手:“无妨,起来吧许爱卿,你只是为了维护律法,并无大错,而徐有功……你虽然是察觉了这些,可是想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你浓墨重彩一笔,还需要在这尘俗中,再行打磨,这些白皮书很不错,但是……你以下犯上多次,是为不忠,为了查案与家中断绝关系,又属忤逆不孝……如此心态,哪怕你才华横溢,断案高超,本宫也无法容许你胡来放肆,还需再垂怜,什么时候你心态变了,再行给本宫上书,又或——朝堂需要你时,再行召来。”

武则天一句句说完,走下来,徐有功则是微微一笑直接俯首谢恩——

“臣,替天下万民,万农,领旨谢恩!臣这就辞官……”

这场辩论,无疑是徐有功取得了胜利,但崔玄听得有点烦,可心里也清楚,这事儿其实没有彻底落实下来,就算是说好了,也不会把田地全部解决,可能还是会变,陛下若就这样让徐有功走了……

“谁说你可以辞官了?”

武则天声音忽然又冷了下来,徐有功一顿,抬起头,疑惑。

这不是之前说好的么?他都计划好了……

“周兴,你可还记得?”

徐有功猛然抬起头,倒是给这家伙忘了也不是忘了,而是这家伙留着制衡他爹给李治看毒病,徐有功心里就把他划出去了。

“此人去年进士及第,也是精通律法之人,今授孟州县令,你便临时做个县尉,协助与他将孟州之地的刑案过往案件处理,至于之后,再行商议,诸位,可还有异议?”

徐有功听到孟州便略感不妙,这地儿,不太合适他去,太繁华,且历史悠久,秦为河雍,汉置河阳,唐封为孟州,但是多地还叫河阳,竹书纪年记周襄王,春秋记天王狩猎于河阳……这么个处置,真的不是明贬实升么…

然而事实是,许敬宗确实说不过徐有功,更有一点是,许敬宗也不想反武则天,只能说徐有功好命,朝堂上不少还有权贵心腹,都是以许敬宗为首,眼看许敬宗都偃旗息鼓,纷纷也只能低头作罢!

徐有功抬起头看到武则天温柔和认可的目光,心跳迟了迟,这次是真谢恩,毕竟他是要长远走下去的人,是要长远活下去,要跟这群恶贼,混账斗到死的……不止许敬宗,还有李素节!一个都逃不掉!

同堂的许敬宗闭眼长叹一口气,无可奈何;

同景的四皇子李素节也是长叹一口气,他已经休养好了。

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每日看着自己的伤势恢复,也每日看朝中局势,可是……还是看不清!

看不清帝后,到底他的父皇是真病了,还是被控制了,又或者……还有更深的计谋?

他反正不敢乱来,不敢再对付武则天了,毕竟如果他的父皇李治都不是对手,他凭什么??

-

而同景下的李治,在回忆。

[贞观十一年,太宗令,民间多发展农业,提农耕术。

十一年二月,除京师外,全国各州县都置劝农使一员。吾任职。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崇尚节俭,遣散宫女三千多人,下令免去四方珍贡,农业及民生欣欣向荣。

太宗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

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驾鹤离去与翠微宫含风殿……太宗,千古。]

这是第一页,写的是李世民与农业。

[贞观二十三年,八月,河东道地震,晋州地震,累计死五千余人,新皇登基前便为晋王,群臣议论。

又三日,第二次地震,还是晋州。新皇免除二年的赋税徭役,又给宗室、元老功臣们加官进爵,以稳定人心,可这并非良策…

贞观二十三年,十一月,晋州三次地震。冬无雪,半年震三次。唐,危!]

这是第二页……而在徐有功翻阅林如海的记录时,李治也在同样翻看那些年的卷宗,似乎登基时的一切,就是昨日。

当年李治才上任,便是接连的天灾**,冬天甚至没有雪…还接连地震,好容易挨到改元永徽,不想晋州,他的封地…继续地震。

他虽为皇帝,却也只是二十岁的少年,只能对大臣们承认错误说:“朕登上大位之后,定是赏罚不公、政教不明,导致晋州等地多次发生地震。诸位爱卿,要上书,评论朕的过错,让朕及时整改。以祈求风调雨顺……”

可这,根本转变不了什么局面,晋州第五次地震。

灾害多,不是重点,重点是,能不能及时的解决,

他也想要尽快解决!然而……天灾人心齐可解,人不齐就难了。

一些畜生横生枝节,收敛兼并土地,让这天灾扩大了灾难。

而早在太宗时期就已归附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在这时,也反叛大唐,自称可汗。

同年,雍州、绛州、同州等九州发生干旱蝗虫灾害……齐州、定州等十六州爆发洪水……

直到永徽二年,半年没灾没害,李治终于有了喘息机会,想要解决内忧外患,然而……没准备好,地震又来了。

晋州第六震时,李治都以为或许老天爷真在警示于他,警示他与……原本是庶母的武则天…动了情!

照规定,新皇必须要在先皇死后,前往感业寺烧香,所有人都欺负他孤家寡人,甚至他年纪轻轻就要被长孙无忌强迫封太子!

武则天的进宫,有王皇后的功劳,她为了打压萧淑妃,想要武则天分走萧淑妃宠爱,而武则天入宫不过是他的一步棋子,在永徽二年,武则天——

封为昭仪。

同年,他也终于找到了机会如何摆脱长孙无忌。

这个所谓的亲舅舅,不仅欺负自己更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李恪打上了谋反的名。

李治都不用审讯就知道李恪根本没有参与谋反,他是被冤枉的,可当他询问长孙无忌是否放人,长孙无忌只有一句,“如果将来有人在以庶长子身份做文章,这就是对皇上的威胁!”

那是李治最后一次在舅舅面前表演,露出孩子的怯弱,他哭说:“舅舅,吴王兄是我的兄长,我不能赦免他死罪吗?”

长孙无忌那时说——

“陛下该以社稷为重,不应困守于手足血肉之情!帝王家,最是无情!”

于是,吴王李恪在永徽四年二月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很巧,李治如今也到三十四岁。

他的死让李治明白,哪怕本无意谋反的人,却因拥有了庶长子的身份而有了借机谋反的可能性,因此被置于死地实属——

“众望所归”。

而这归根结底,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甚至说,是整个皇帝制度的问题,

适合当太子的,因为身份而不得不遵循君臣之礼。

不适合当太子的,一直都忌惮有能力有才干的皇子。

也许只有当嫡子之间的竞争不存在的时候,才能解决一切。

最好是王朝也不复存在!

只是在那之前啊——高宗李治也慢慢得成为了杀伐决断,笑着杀亲舅舅的人。

他记得自己那日坐稳高台,目送他的亲舅舅离开长安,一转头手一挥,他就知道——

长孙无忌,必死无疑。

至于谁才是大唐的皇位继承人?

似乎答案有一万种可能。

能为天下着想,让百姓安居乐业者,哪怕女子也能为王,而就在这时……武则天带着农书出现了。

李治不确定自己走的这一步棋对不对,但扪心自问,他是想要试试的。

所以,当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派系先土崩瓦解,李治脱离了众位元老的掌控,就扶持了武则天,对内给武则天处理,自己对外,同波斯等国家交往,更是从军事上,笼络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也是这个时候结识了霄冬至。

后面,无论是恢复科举,还是编撰《唐律疏义》,知人用才,李治和霄冬至交流很多,也终于——

大唐恢复了欣欣向荣。

可一方面欣欣向荣,就代表着一方的弱,更何况,李治从来都是有自己的野心。

大唐繁荣后,第一个被灭的……就是对西域和西突厥,也是霄家所代表的族群。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