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隋炀帝:打造史上第一帝国 > 第二百三十章 有借有还

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场上众多文武百官的支持。

不能收税,国家穷,他们这些人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每个月的俸禄发放很不及时,最近已经拖延了整整两个月。

那些贪官污吏,本身就不靠着这点儿俸禄过日子,靠着贪污来的银子,小日子依旧过的有滋有味,可反观他们这些清官呢?各个都拖家带口,有一大家子要养。

拿不到俸禄,便只能用以前攒下的一点积蓄来过日子。

但这种法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有些没有积蓄的,现在已经穷到快揭不开锅了。

“不行。”然而,他们心中的希望,刚刚才升起,下一秒,便惨遭杨广无情的拒绝。

杨广不是不明白这些官员的心思,可现在的大隋,实在难以推行税收制度。

“近来,老百姓们逃离江都的热潮才刚刚告一段落,若在此时重新收税的话,让他们心中作何想法?别到最后银子没收到多少,反而我们脚下的这座都城,变成了空城。”杨广耐心的分析着其中的利害关系。

“陛下,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在生死存亡前,有些事情,也就变得不如想象中那么重要了……”又有臣子反驳着。

杨广眼一瞪:“国都不在了,要银子做什么?抱着这点银子,当个土财主吗?那好,朕现在捐款私逃,尔等各自归家去,从此不再是大隋之臣,该投奔王世充的,去投奔王世充,该投奔李渊的,去投奔李渊,各位爱卿,觉得朕的建议如何?”

“陛下,你说笑了。”

臣子们声音同时一顿,哑口无言。

“陛下,无论说的如何天花乱坠,银子的事情总归需要解决,没有银子,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包括你要设立的监管机构,也组织不起来。”李拭走出人群,蹩眉道。

杨广揉了揉眉心,他如何不明白其中道理?然而,没钱就是没钱,自己难道还能凭空变出银子来?

“陛下,我有一计,或许可以在不征税的情况下,就能为朝廷找来银子。”薛燕突然出声,这监管机构建不起来,她比任何人都着急,毕竟她是杨广钦点的总监管,还指望着趁着这股东风,大干一场呢!

“薛燕,休得胡闹,你入朝才几天?能有什么计策?难不成你比我们加起来都要懂治国之策?”裴炬等老臣,呵斥出声。

对于薛燕这个女官,他们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如今见到她想要出头,自然就有些看不惯了。

“各位大人,若论为官的经验,我确实比不得你们,但我胜在年纪轻,经验浅,因此思维不如你们那般僵化。”薛燕淡定的道:“我这计策到底好不好,各位一听便知。”

“哼!”

不少臣子对此都是嗤之以鼻,暗骂薛燕不知天高地厚,仗着自己是陛下的小师妹,在朝堂上没大没小的。

“薛燕,你先别管他们说什么,倘若真有妙计,尽管一一道来。”杨广眼眸一亮,不由对薛燕产生了几分期待。

李拭与单道真这些年轻官员,亦将好奇目光落在薛燕身上。

他们此前从未见识过薛燕的厉害,关于她的一些,也大多都是从下人口中听来的,而今倒要看看,这薛燕究竟有何本事,能凭借女儿身,站在如此高位上。

薛燕倒也不怯场,先冲杨广行了个礼,接着侃侃而谈。

“臣自来江都之后,出去游历过几次,发现在江都中,当铺的数量多到了离谱的程度,臣大概数了数,最起码超过了百余家。”

“此种现象,曾令臣啧啧称奇,仿若一幕奇景。”

“这有什么奇怪的?”李拭笑谈:“江都百姓早先的日子不算太好过,为了谋生,不得不将手中的东西拿去抵押,以此换些银两度日。”

“需要抵押物品的人多了,当铺便不够用了,因此,才会不断吸引那些商贾加入其中,导致当铺的数量不断膨胀,方才有了今天。”

“莫非,你要朝廷效仿那些百姓,去当铺当东西?”有人面色不善的问。大隋,自有大隋的脸面,要做出些底层百姓的举动,那未免会沦落为天下人的笑柄。

“爱卿们说的不错,大隋,绝不可典当东西,再说了,又哪来的那么多东西可典当的?哪怕把行宫中的物资全部搬空,大概也只能坚持半个月。”杨广的声音,适时响起。

反观薛燕,则含笑摇头:“不,陛下还有各位大人误会的,典当,只不过是当铺的众多手段之一,他们真正的主营业务,是出借银子!”

众人闻言一怔,当铺往外借银子,此事,并非什么秘密,事实上,几乎每一座当铺都会这么干,他们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借银子,或者用房产抵押,或者用地产抵押,在从中收几分利,此事,可以说是当铺最主要的赚钱途径。

当然,因为这一灰色产业,没少在民间引发纠纷,各地的官府每个月都得处理至少好几十起。

一些朝中的老臣,对于薛燕的言论,更感可笑,忍不住开口抨击道:“薛燕,你的想法真是越来越可笑了,我们不能去当铺典当东西,难道还能去当铺借银子不成?就算肯厚着脸皮去借,你认为这些当铺又能拿出多少的银子来?”

“店铺当然拿不出那么多的银子,但,假若是向江都百姓借呢?甚至,我们还可以大胆一些,向江都以外的老百姓借!”薛燕掷地有声道。

直到此时,她这一计策的真容,才算真正暴露出来。

她是以当铺的运营模式为引子,从而延伸出另外一个疯狂且大胆的想法。

“自古以来,世间一直流传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古话,这说明什么?说明“借”,本就是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与尊严,与脸面,都无关。”

“遇到了难事,便去问那些富裕亲朋借银子,等到有钱了在还给他们,这么点小事,很难以启齿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