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回到明末搞基建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朝争

回到明末搞基建 第二百三十五章 朝争

作者:周郎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19: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诚动员手下,轰轰烈烈开展扩军运动的时候,京师,皇宫大殿。

徐光启正在向崇祯皇帝奏报着强地的情况。

一众内阁大臣表面恭敬地听着。

“……强地军力强盛,战士敢战,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火铳犀利而已。最重要,他们军民一心,上下一体。百姓富足,人人安居乐业,人人肯为了守护自己的田产而拼命……”

徐光启侃侃而谈,他的目光,落在崇祯帝的身上。

崇祯帝身形瘦削,脸色有些苍白。他才二十岁而已,按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但是,他的脸上竟然显得有些沧桑,头发上已经有银丝冒出。

他这个皇帝,当得不容易啊!

自从登基以来,就天灾不断,内忧外患,朝廷风雨飘摇,犹如长河落日一般,一日不如一日。

崇祯帝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在登基之初,就除掉了魏阉。朝廷上下,人人称好,个个夸他是明君。

崇祯帝一改先祖要么懒政,要么有其他怪癖的风格,十分勤政,事必躬亲。

但朝廷局势的发展,却没有朝着他想象中的方向走。

干掉魏阉之后,朝中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变得一片晴朗,反倒是变得更加乱糟糟了。

朝中众臣,勾心斗角,党争不断。

崇祯帝感觉自己的命令下去,都起不到什么作用。

他感觉非常疲劳,为了百姓,他耗光了国库的银子,甚至把内库的银子也都拿出来接济各方。

他穿得衣服,都是半旧的,甚至在不起眼的地方,还打着补丁。

徐光启看着皇帝,心里也是一阵茫然。

其实他以前,也一直觉得崇祯是明君,觉得朝局之所以糜烂至此,不怪崇祯,只怪先帝留下的烂摊子太难收拾,怪天灾连年。

皇帝已经很勤奋,很爱民了,为了接济各方,省吃俭用,甚至自己穿破烂的龙袍。

但是,去了强地之后,见识过强地的风光之后,徐光启的念头渐渐动摇了。

为什么强地那么偏远的地方,人人都能吃得饱饭,人人都能穿得暖衣?

在强地,哪怕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也没有谁是需要穿补丁衣服的啊!

强地有几座纺织厂和制衣厂,每天都有大批的衣服和布匹被生产出来,价格非常低廉。

大街上,都有摆摊卖衣服的,样式众多,人人都有余钱买新衣服。

京师应该是富庶之地才对,为何就连皇帝,都穿上了带补丁的衣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朕不想听这些!”崇祯颇为烦躁地摆摆手,“朕关心的是,关宁一线有消息传来,说辽东的鞑子已经被赶跑,辽东被一支神秘的军队给占领了。这支军队,可是赵诚所统领?”

从几个月前,奏折中就开始不断出现这个叫做赵诚的名字。

刚开始,崇祯并不在意。

边镇一个小小将领而已,凭借着勇猛,立下了功劳,给他封赏以示褒奖就是了。

但是,自从赵诚出塞,开始打鞑子,连战连捷之后,崇祯就开始被这个名字所震撼了。

大明边镇一个小小的守备,竟然能打败建奴!而且是出塞杀敌!

要知道,这些年来,崇祯因为建奴扣边,烦恼到头发都白了不少。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建奴就不断侵犯大明,攻城略地,以至于现在整个辽东几乎尽失。

建奴,是崇祯的心腹大患。

朝中众臣,也是提到建奴,就纷纷哑口不言。

去年,建奴大军甚至到了京师城下,京师震动。

号称要五年平辽的袁崇焕因此被问罪。

一个小小守备官……据说在几个月前,这个守备官还只是一个小小墩兵而已,竟然带着千余人出塞,就把建奴给打败了?

这简直有些令人不敢相信啊!

“这个……”徐光启沉吟一下,“臣也不敢确定。赵诚只说率军出塞打鞑子,一去三月有余,回来之后,说已经打败鞑子,并且,在塞外打通了商路。至于辽东之事,臣未曾听说。”

其实徐光启是无意间听说过的,征讨军已经光复了辽东。

但赵诚似乎并没有把辽东交给朝廷的意思,这就有些暧昧了。

“启禀皇上。我们在辽东的探子已经带回消息,光复辽东的,正是征讨军,他们所用的旗子,是红旗上面绣着一条黄色的长线,是代表长城。

而这一切,正好跟赵诚手下军队相吻合。光复辽东的,定然是赵诚无疑。赵诚身为大明边将,率军光复辽东,竟然不将辽东交还给朝廷,而是私自占据。

并且私定军号,私制军旗,私改军装,私造兵器,私自扩军……种种迹象,反相已经十分明显。徐光启身在强地,数月有余,岂会连这些事情都不知道?

但是,他偏偏要说未曾听说。这分明是跟赵诚反贼沆瀣一气,也是心有反志!请陛下洞察!”

吴昌时站了出来,一脸义正言辞。

他是礼部主事,是内阁首辅周延儒的同党。

徐光启身为内阁次辅,为人有正义感,是周延儒把持朝政的绊脚石。

原本周延儒已经无视徐光启,因为徐光启身体越来越差,眼看着时日不多了,他没必要跟一个将死之人计较什么。

没想到,这次徐光启回京之后,竟然一扫龙钟老态,变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了。

在他的授意下,立刻有小弟站出来,替他先咬徐光启一口,看看反应。

崇祯帝顿时脸色一阵阴沉。

他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造反两个字。

实在是朝廷没钱,也没有多余的兵将可派。不多的大军,光是征缴现在各地流贼,就已经疲于奔命。

崇祯帝为了募集粮草,更是殚精竭虑。

宣府镇,可以说是朝廷的后花园。如果宣府镇突然冒出一支反叛的大军来,朝廷哪里有兵可派啊!

温体仁最擅长揣摩上意,一眼就看出皇帝的为难,立刻站出来为君分忧,呵斥吴昌时道:

“大胆!吴昌时你竟然敢诬陷有功之臣,谋反这种事情,是能随便乱说的吗?”

吴昌时是内阁首辅周延儒的死党,而周延儒是温体仁的政敌。温体仁殚精竭虑,都想把周延儒拉下来。

既能讨好皇帝,又能打击政敌……

这种机会,温体仁当然不会放过。

“温大人,下官并非乱说……”

“还敢狡辩!”

温体仁一脸正气,大声呵斥着。

“你可知道,这番话如果传出去,会让功臣心寒!现在辽东是否为赵诚所光复,尚未可知。就算是的,也许赵将军还没来得及向朝廷禀报。或者说,建奴尚未被完全荡清,辽东随时可能丢失,不够稳固。赵将军担心担负失地之责,这都是有可能的。

吴昌时你人在朝中,天天锦衣玉食,不知道战场之上,将军百战死!信口开河,万一逼反忠臣,这个罪责,你担待得起吗?”

崇祯皇帝听着温体仁的话,越听越是舒心。

对啊!赵诚手中有如此强大的兵力,万一真的被逼反了,那还了得?

他再看吴昌时,已经目光冰冷了。

吴昌时满脑袋冷汗。

本来只是想替首辅大人说句话,没想到,竟然被温体仁给咬上了。

他眼角余光看向周延儒。

周延儒不得不开口了,清一清嗓子,道:“陛下,吴主事也是为朝廷考虑,并无坏心。他所说,也并非空穴来风,只是一时心急,所说欠考虑……”

“好了!”

崇祯帝摆摆手,打断了周延儒。

吴昌时所说的话,他很不爱听。

赵诚手里握着一支可以打败建奴的大军。这一点,崇祯手下任何一支大军都做不到。

如果赵诚真的谋反,让他怎么办?

崇祯性格暴躁易怒,擅杀大臣,但他杀的都是文臣,或者是手下没了兵的武将。

对于手握重兵的武将,崇祯绝对不会去打对方的主意,就算对方真的反了大错,崇祯最多也是小小斥责一下,而且随后还要送去粮饷安慰。

吴昌时竟然说赵诚要造反,这不是让他骑虎难下吗?

“赵诚的确没有反迹。以后这种话,不准乱提,否则的话,容易让功臣寒心!”

崇祯帝这一句话,算是定下调子了。

以后谁要再想说赵诚造反,就得掂量一下了。

除非赵诚公开宣布造反……

否则的话,如果赵诚真的反了,那就是被他逼反的。

赵诚是什么下场不好说,那个逼反赵诚的大臣,绝对得先人头落地。

徐光启在旁边看着,一阵无语。

这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啊!

以前,他对于朝中的这种党争,已经习以为常。如果哪次朝会,这些大臣们不争个面红耳赤,互相构陷的话,他反倒不习惯了。

但现在,在强地待了几个月之后,习惯了强地直来直往的办事效率,一切都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新生的强地,成长中的强地,人人都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人人都是为强地考虑,人人都崇拜赵大人……

那种感觉,是真的好啊!

大家齐心协力,凝成一股劲儿干大事!

跟强地对比一下……大明还有救吗?

一时间,徐光启有些茫然。

“徐大人!”

这时候,突然有人呼唤。

徐光启这才反应过来,看到崇祯帝正皱眉看着他,其他朝臣也都看着他。

“朕问你,强地的火器,你可能造得出来?强地军之所以如此强盛,能够跟建奴野战而处于上风,是因为大批装备了诸葛神器。朕看到过强地的火器,的确是犀利无比。如果咱们也能造得出这火器来,装备全军,荡平流寇,平静宇内,岂不是指日可待之事?”

徐光启很想说,强地军之所以战斗力强,并不仅仅是因为火器之故。

他见识过强地军的士气,是其他朝廷大军,所完全不能比的。

但是,他知道陛下不喜欢听这些。刚才他已经说过了,陛下根本就不想听。

他只能说道:“陛下,强地的火器,分为多种。现在他们装备的最先进的火铳,称之为李氏步枪。微臣对火器一向感兴趣,曾亲自试验过,那步枪,弹子填装极其便利,而且,每个弹匣可以填装十颗弹子,拉动枪栓,就可射击。射击速度十倍于普通秘鲁铳,简直是犀利不可当。

这种李氏步枪,构造复杂,不知何处生产,微臣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其中关键。另外,还有称作米氏步枪的,乃是一种线膛枪,微臣勉强可以制造。

最简单的,莫过于滑膛枪。只要调集工部能工巧匠,再由户部调拨款项,交给微臣来操持,立刻就能生产。”

徐光启越说,越是微微激动。

大明的体量太大了。

哪怕只是最最低端的滑膛枪,如果能够批量生产,大规模装备于军中的话,大明也将拥有百万无敌雄狮。

不要说横扫流寇了,就连强地的赵诚,面对这百万雄师,恐怕也会收起造反的心思。

到时候,君臣相得益彰,多么完美?

但是,就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就听工部尚书闵洪学站了出来,道:

“陛下,这工器制作,是我们工部之事。徐阁老愿意指点我们,我们求之不得。但是,工匠调遣,涉及到太多事情,繁琐无比,各部门之间扯皮麻烦无比。还需由我们工部来主持才行啊!”

“陛下,户部现在拨不出款项来啊!山陕连年用兵,大军粮饷都发不出来,现在哪里有钱来给徐阁老制造火器?更何况,这是莫须有的事情。万一钱款拨出去,火器造不出来,这可如之奈何?”户部的人也站了出来,说道。

“陛下,臣也认为,这件事情必须谨慎。火器制作,乃是国之大事。我们之前制造佛朗机炮,都是从佛郎机人那里得到火器,然后,聘请佛郎机人指导。即便如此,也需要漫长时间,慢慢磨合,才能成功。”

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人平时不合,只要一方提议的,另一方必然反对。

但现在,却是出乎意料地意见统一。

因为他们引起了警惕,不想让徐光启死灰复燃。

制造火器,明显是接下来朝中重事。

如果让徐光启整合户部和工部……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