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刘辩,雄主 > 第五十七章:离间二何

我,刘辩,雄主 第五十七章:离间二何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35: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目前朝中,就属何进、何苗兄弟地位最尊,有人嫉妒眼红、有的试图巴结,似兄弟俩争执这种事,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大将军府。

府掾何颙得知,忙去请见何进。

何颙、字伯求,南阳郡襄乡人,与何氏一家乃是同郡的远亲,此人素有名气,年轻时游学京师,与当时党人的领袖陈蕃、李膺相好,后因此遭到牵连,不得不乔装改姓逃亡汝南郡,期间相识了喜好结交豪杰的袁绍。

后何进初至雒阳,苦于无法融入到士人的群体中,又听说同郡远亲何颙在士人与党人中都很有名气,便派人征辟何颙。

此时正值十常侍把持朝政,朝中士人备受打压、党人惨遭迫害,因此朝中士人也希望有人能够庇护他们,于是与何进一拍即合,随着何进征辟何颙,用何颙为府掾、幕僚之长,袁氏也很快就靠了过去。

可以说,最早正是何颙充当了沟通朝中士人与何进双方的桥梁,在加上他有名士与党人的双料名气,何进对何颙十分礼遇,大事小事都与何颙商议。

在见到何进后,何颙不解问道:“在下听说大将军与济阳侯起了争执,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

当时何进余怒未消,闻言长长吐了口气,将事情经过告诉何颙,又取出朱儁、董卓二人的奏章让后者过目。

何颙皱着眉头看完朱儁与董卓的奏章,轻叹摇头,谁能想到朝廷此番下定决心,征集许多精兵猛将去征讨凉州叛军,结果叛军未平,自己人却先打了起来。

思忖一番,他正色对何进说道:“朱儁性直,从不歪曲是非曲直,他怀疑董卓有纵容部将滥杀良顺的行迹,必是亲眼所见,大将军何故责怪济阳侯?在我看来,董卓、关羽二人皆有过错,董卓过大,关羽过小。”

“我知道。”何进带着几分懊恼道:“我亦知朱儁为人,素来敬重,也猜到他此番多半所言不虚,然董卓乃我属下,刘备之弟关羽不知轻重,领河南骑攻董卓麾下兵将,重伤其手下都尉,我若袖手旁观,底下的人如何看我?”

何颙听罢又轻叹一口气。

站在正义的角度,他明白此事错在董卓,但若站在亲疏的角度,董卓终归是大将军何进的外助,何进确实不宜袖手旁观。

半晌,他委婉提醒道:“据在下所知,刘备乃卢植门生,又与史侯亲善,而那关羽……听宫里人所言,史侯甚是喜爱关羽……”

“我知道。”何进挥了下手,懊恼说道:“我又不是要杀关羽,其兄弟乃我弟部将,又与史侯亲近,我害他作甚?我唤叔达前来,本意是叫他责问关羽,暂时罢免其官职。……其兄刘备如今任讨逆校尉,手下掌近万兵权,就算暂时罢免官职就如何?那关羽不是甚为勇猛么?再斩杀一名叛将不就能官复原职了?”

何颙心中澄明:大将军还是要袒护董卓。

暂时罢免关羽,不就意味朝廷认为这次冲突错在关羽么?如此一来,董卓纵容麾下兵将滥杀无辜的事就能压下了。

对此,他也不知是否应该劝阻,问何进道:“济阳侯拒绝了?”

“啊。”

何进带着几分恼意说道:“他说过错在董卓,不在刘备、关羽,不应免关羽之职,而是应当责令董卓。”

平心而论,何颙其实也觉得何苗这话没什么问题,毕竟此事的过错确实在于董卓,在于河东军,可问题是,董卓是大将军的属下啊,若大将军连自己的属下都保不住,威望受损自然也在所难免。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何颙颇感头疼,问何进道:“卢尚书那边怎么说?”

听到问话,何进带着几丝不悦说道:“卢子干却是狡猾,为避嫌不做处置,只命公达将奏章送来我处。”

何颙想了想道:“我以为应当先与卢尚书私下商议。”

何进点点头,便将此事交给了何颙。

于是何颙立刻去登门拜见卢植,在见到卢植后,将何进的处置一说。

卢植一听,得知何进除了想要免关羽的官职,其他并无任何处罚,心下也是松了口气,毕竟这事关羽也有犯下罪行,比如说引起两军冲突,造成近百人受伤,二十余人毙命,这要是较真起来,关羽也确实难逃问罪。

因此卢植倒也愿意接受何进的判处,以暂时将关羽免职,将这件事揭过不提。

次日,卢植跟刘辩一说此事,刘辩故作震惊道:“此事错在河东太守董卓,为何要怪关羽?”

说罢,他吩咐赵淳道:“赵淳,你去请我二舅入宫,我有要事托付。”

卢植在旁连忙劝说,可惜刘辩暗藏心思,要趁此机会离间何氏兄弟,岂会听从?

他正色对卢植说道:“董卓纵容麾下滥杀无辜,行迹恶劣;关羽阻止其恶行,乃仁善之举!朝廷岂能不分对错,姑息奸恶、惩戒忠良?”

卢植被说得哑口无言,无奈摇头叹息。

半个时辰后,刘辩在甲房殿接见了何苗。

他一见到后者,他便故作着急地说:“二舅,我方才听卢师言,大舅欲包庇董卓,惩罚关羽,你可知此事?”

何苗知道外甥这段时间在崇德殿跟卢植学习批阅奏章,猜到他也看过了朱儁与董卓的奏章——不得不说他才对了,但不全对,因为刘辩不止看到了朱儁、董卓二人奏章,还看了傅燮、盖勋、刘备三人的奏章,并且故意将三人的奏章私扣下来,就是想看看能否利用此事利剑何氏兄弟。

之所以扣下傅燮、盖勋二人的奏章,那是因为二人亦弹劾董卓,刘辩担心何进顾忌二人的名声而退缩,放弃包庇董卓。

而之所以扣下刘备的奏章,那是因为刘备的奏章太软弱,甚至有代关羽、张飞认罪的意味,只留保兄弟二人不受牢狱之灾,刘辩担心刘备的软弱影响到何苗。

“确有此事。”

见刘辩询问,何苗点点头如实说道:“昨日兄长唤我到大将军府,要我严惩……”

他的话还未说完,刘辩便故作着急地打断:“二舅,万万不可让忠义之士蒙冤啊!”

何苗犹豫道:“可兄长那边……”

听到这话,刘辩故作恼恨地说道:“大舅太自私了,就因为董卓是他的属下,他便要包庇董卓。……二舅,关羽是你的部下,且此事他又无过错,你千万不可让他蒙冤啊。”

何苗原本就不想惩罚关羽,只是不希望与兄长何进发生冲突,眼下见刘辩苦苦相求,他心中也打定了主意:“史侯放心,我保证绝不让关羽蒙冤。”

刘辩大喜,旋即又故意提醒何苗道:“为防我师兄刘备他们胡思乱想,我觉得二舅应该写一封信宽慰他们,让他们安心。”

何苗想了想,亦答应下来。

片刻后,何苗告辞离去,刘辩将他送出殿外。

使何氏兄弟失和的种子已经埋下,如今就差一个契机,一个将此事闹大的契机。

他下意识就想到了骠骑将军董重,亦想到了他私扣的傅燮、盖勋二人弹劾董卓的奏章。

以董重恨不得处处找何进把柄的性格,岂会放过这种机会?

而一旦董重将此事揭露,何进就没办法在掩盖了,介时他要么处罚董卓、要么处罚关羽——若他惩罚董卓,那么刘辩离间二何的计划就遭失败,反之若处罚关羽,就难免要跟何苗驳斥。

问题在于,如何将傅燮、盖勋二人的奏章交给董重呢?

刘辩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在旁的赵淳,心下微微摇了摇头。

赵淳暂时是他身边唯一能用的人,且对他也忠心,但刘辩自认为不能事事交由赵淳去办,万一赵淳从中看出了一些苗头呢?

别忘了,赵忠、赵淳兄弟投奔他刘辩,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大将军何进,刘辩自然得防备一手。

思前想后,他最后命赵淳请来了张让。

片刻后,张让匆匆而来,谄笑说道:“史侯唤老臣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刘辩故作恼恨道:“这段时日,董重、孙璋几人处处寻机找我把柄,我想来想去,觉得不应被动招架,应当把握主动。”说着,他低声对张让道:“张公,何不选一名你手下信任的人,命他假意叛到孙璋身旁呢?”

张让人老奸猾,立刻就明白了刘辩的想法,惊喜赞道:“史侯妙计!”

说罢,他又有些担忧地说道:“就怕孙璋不中计……”

见此,刘辩从怀中取出傅燮、盖勋二人的奏章,递给张让道:“叫此人谎称偷到了崇德殿留中不发的奏章……”

张让接过看了几眼,立刻就想起奏章内容,恍然之余担忧道:“这两份奏章利害不小,孙璋必然中计,不过,会不会对大将军造成什么影响?”

刘辩轻笑道:“滥杀无辜的乃是董卓,与我大舅有何关系?再者……”

他故意在张让面前板下脸来,冷冷说道:“董卓犯下恶行不说,还敢诬陷我师兄,诬陷我所喜爱的猛将,若不趁机教训一下他,我难消心头之恨。”

原来如此。

张让果然信以为真,点点头低声说道:“史侯放心,此事包在老臣身上。”

当日,张让命崇德殿内一名叫做渠穆的小宦官假意叛到孙璋那边。

孙璋信不信此人背叛张让,刘辩不在乎,关键在于,他在不引起张让、赵淳、孙璋等所有人怀疑的情况下,用合理的借口将傅燮、盖勋二人的奏章‘送’到了孙璋手中,同时也意味着送到了董重手中。

果不其然,得到这两份奏章的董重自以为抓到了何进的把柄,次日觐见灵帝,以弹劾董卓之名,贬责何进。

灵帝招来何进询问。

何进自然不会承认,遂推卸于关羽,于是灵帝又唤来何苗。

何苗一听何进为了保董卓,把他手下部将关羽给卖了,罕见地发怒,不顾何进频繁对他使眼色,命人取来朱儁的奏章,据理力争,令何进大为恼怒。

不得不说,到后半程时,董重就已经看不明白局势了,只是幸灾乐祸于何氏兄弟失和,在灵帝面前彼此指责对方的部将。

他丝毫不知,他也只是某位史侯手中一杆枪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