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开挂了 > 第六百八十四章 代表幸福的味道

日升月落,风雪一场接一场,好似眨眼间就是腊八了。

天色不等亮起来,陶红英就带着水灵、水云,还有过来帮忙的琼嫂子、冬梅,一起烧热了灶上的两口大锅。

然后,昨日挑好的八种杂粮和豆子,就被洗干净加上满满的水,熬煮起来。

天色大亮的时候,锅里的腊八粥也被搅的粘稠香甜。

新村和二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淘气小子们难得没有懒被窝,主动爬起来,睡眼惺忪的捧着碗,就等着喝腊八粥了。

其实,如今日子好过,一碗加了糖的杂粮粥,不算什么难得的东西。

但到什么节令,吃什么东西,本身就带了三分加成的好味道!

外边寒风呼啸,雪粒子纷飞,一家人围在一起,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

这腊八粥就已经不是粥了,是平安,是团圆,是丰足。

全家老小喝的就是这一份儿安心和踏实。

佳音就着老娘亲手腌渍的辣白菜、咸黄瓜和红油芥菜丝,也喝了两大碗,最后捧了圆溜溜的小肚子,满地转悠消食儿。

李老二原本想在家歇息一日,但郑丰早起回来,说了几句,他就进城了。

他没有托大,听说了瑶池的位置,还有防护严密,他就打算找侯爷借几个人手。

但侯爷在军营,一来一回,骑马也要半日,恐怕就错过时机了。

幸好,先前郑家庄那边派来的人手里,郑六郑七几个跟着家仁他们去泉州了,但郑三江和家欢的小厮郑二都在城里,倒是可以临时搭把手。

于是,日上三竿时候,郑三江和郑二扮成一对儿父子,挑着一担山梨,就出发了……

李家院子里,温夫人和文娟一起做针线,陪着李老太说话。

温夫人和文娟坐胎的时间差了不到一个月,如今都是五六个月的肚子,已经很大了。

这样的天气,她们也不敢在外边乱走,平日就两个院子窜一窜,算是活动了。

李老太盛了一大盆的粘大米,打算挑拣干净,做成粘面子,然后蒸豆包、炸油糕。

这是北地的习俗了,即便搬到新都这里,但家里人还是喜欢这一口儿。

因为在北地时候,日子太穷苦了。

家里最好的一年,也不过蒸了百十个豆包,炸了二十个油糕而已。

那是全家记忆里,最香甜、最幸福的味道了。

如今家里顿顿白米,买个百十斤粘米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老太太就打算多做一些,亲朋家里都送点儿,吃个新鲜。

温夫人和文娟看着有趣,也听得嘴馋,都是扔了针线,跟着一起忙碌,说说笑笑,倒也热闹。

李老太就说道:“在这边,粘米不叫粘米,叫糯米,不是什么金贵东西。但在我们老家那边,这可比普通白米的价格贵一倍呢。

“那年我家老二在城里做账房,主家赏了几斤,我狠狠心都蒸了豆包,炸了油糕。

“家喜和家安才四岁吧,吃完油糕之后,把手指头都挨个舔一遍。

“当时我就想啊,以后日子好了,一定炸它几百个油糕,让孩子们吃个够儿。

“结果,今日倒是要炸大盆的油糕了,孩子们又都飞出窝了,轻易拢不回来了!”

温夫人猜到李老太是想孙子了,赶紧劝道:“这粘面子若是放得住,不如冻两团。

“过年时候,孩子们总能都聚回来,到时候现炸现吃,那才味道好呢!”

“是啊,奶奶。”文娟也是说道:“欢哥也在城里呢,越来越忙,都四五日没回来了。多留一些,等他回来,也吃几个油糕。”

李老太忍不住笑了,嗔怪道:“放心,落不下你家孩子爹。家欢最喜欢粘的吃食,但他懂事,不肯多说。

“先前洛安小镇那边卖的粘糕,他弟弟们吃了多少次都没想起来,还是福妞儿每次从镇上回来,都没忘了给家欢带一盒子。”

文娟脸红,她这个当媳妇儿的,其实也不知道这些。

不怪丈夫平日对小姑子千好万好,小姑子也真是比别的孩子懂事细心太多了。

陶红英从外边进来,随手扯了个厚厚的棉披风,一边穿戴一边说道:“娘,我去二村走走,马上过年了,看看作坊和各家有没有什么难处。”

“去吧,带着福妞儿。”李老太给儿媳指派任务,“这丫头早晨可没少吃,小心再长肉了,到时候可真比年猪都肥了!”

众人听得都是笑。

佳音也是笑嘻嘻,一点儿都不生气,跑去搂着奶奶的脖子撒娇闹了好一会儿,才同样裹了披风,和娘亲一起出门。

冬日天寒,手工挂面没了太阳和秋风的帮忙,不好风干,只能改成暖房烘干。

这般肯定要麻烦一些,但幸好人手充足,倒也没有耽搁生产。

而且因为过年要走礼,手工挂面的销售量也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小翠儿整日忙的脚不沾地,白日要打理作坊,处置村里的大事小事,晚上还要跟着蕙娘学写算。

她真是恨不得一个人长出八只手,一个时辰掰成三个时辰用才好。

这会儿,她正在整理账册。

虽然识字还是不多,写算有些吃力。

但她聪明,会用一些符号做代替,居然也记录的像模像样,一丝不乱。

眼见,陶红英和佳音过来,她赶紧迎上前行礼。

李家对于这个面条作坊,一直是有事帮扶一把,但从来不参与。

比如,陶红英教授大伙儿做手工挂面、熬肉酱,作坊里所有用物,也都是她指点打制的,流水线作业更是她一点点帮忙捋顺的。

但整个作坊从买进面粉和素油这类原料,到售卖,成本利润多少,怎么分配,她就一句都没有多说。

二村这边的伤兵、老兵,还有侯爷的亲兵,毋庸置疑,都是勇武又忠心。

但是很多人都有家眷,又涉及到银钱,李家就要避嫌了。

防备到最后,他们费心出力,还被怀疑中饱私囊……

作坊走上正轨之后,作坊各个工序就都选了一个年岁最大的老兵,总共五人,成立了一个管事班子,外加小翠这个掌柜和账房。

这六个人加一起,倒也把作坊打理的有模有样。

而二村大半人都在作坊里干活,管好作坊,也就连带着把村里管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