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443章:魏宋大司马

战国大司马 第443章:魏宋大司马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7:03: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参加了师兄田章的葬礼后,蒙仲与公都返回邹国,将这件事告知了万章、公孙丑等同门师兄,众儒家弟子皆为此唏嘘不已。

田章去世这么大的事,自然不能再瞒着孟子了,于是万章、公孙丑、蒙仲等人小心翼翼地告知了孟子,没想到孟子听罢后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悲伤地叹了几口气,说了一番诸如‘天恒久而人不能’的感慨,听着有点接近道家的理念。

万章、公孙丑、蒙仲等人私下交流了一番,认为是孟子这些年在思想上受到了庄夫子的影响,再加上孟子本身也早已到了这个岁数,对于生老病死这种事也逐渐已经看淡的关系。

随后,蒙仲在邹国又居住了一个月左右,这才在三月前后返回宋国的彭城。

此时,蒙仲向太子戴武提出了辞呈:“今齐国已覆,宋国已迎来宝贵的和平,臣再继续担任大司马之职已无必要。”

没想到惠盎却代太子戴武说道:“虽宋国现无外敌,但国内却有诸般积弱……”

他指的,是宋**队的现状。

本来,宋国这些年已经栽培了一批以戴璟为首的新晋将领,这些人追随在太子戴武左右,隐隐有着取代戴不胜、戴盈之、景敾等老牌军司马的迹象,但戴璟逼宫作乱这件事,却逼得宋王偃一怒之下将这些参与作乱的年轻将领都处死了,这使得宋国又陷入了‘将领老龄化’的尴尬局面。

因此,惠盎希望蒙仲能负责选拔一些有才能的将才。

在戴武以及惠盎的挽留下,蒙仲只好在彭城又多待了一阵,提拔了一些‘年轻的将领’。

事实上所谓这些‘年轻的将领’,大多年纪都比他大,比如他的族叔蒙挚,论勇武不及已故的蒙擎,但论计略,蒙仲认为蒙挚要比景敾强的多——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对宋国忠诚不二,老司马景敾实在是没有多少优点。

过了数日后,孟子派乐正、公都领着大批儒家弟子来到宋国的彭城,出任官职。

其中一名儒家弟子的名讳引起了蒙仲的主意,此人叫做滕更,一听就知道是滕国的后裔。

不得不说,虽然蒙仲也是孟子的弟子,但孟子究竟有多少弟子,蒙仲还真不清楚,毕竟他所熟悉的师兄们,其实也只有万章、公孙丑、陈臻、乐正、公都等大概二十人不到而已。

因为心中有些想法,蒙仲与滕更私下单独聊了聊。

他对滕更问道:“师兄,滕国的覆亡是宋国引起,师兄作为滕国的后人,为何愿意到宋国出仕?”

滕更很平静地回答道:“各国纷争,其原因在于周天子失势,诸侯争位,宋国伐滕非仁义,齐国伐宋亦非仁义。……今宋偃让位、太子戴武继位,我素知太子戴武的品德,愿助他治理国家,使宋国、使那些当年并入宋国的滕人,日后能安享太平,不复覆国之危。”

蒙仲暗自点了点头,的确,相比较宋王偃,推崇儒家思想的太子戴武,才是最吸引这些儒家思想到宋国仕官的主要原因。

五月前后,可能是得知了蒙仲在宋国出任大司马的消息,魏国大梁那边有点着急了,魏王遫命大司马翟章出面,将蒙仲召回魏国。

虽然说魏国当前的紧要是建设吞并的东郡,与秦国暂时还未发生什么冲突,但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宋国企图将蒙仲拉拢过去啊,万一戴武与惠盎用种种手段,让蒙仲最终选择留在宋国,那该如何是好?

于是乎,翟章诈称自己病重,要求蒙仲立刻返回大梁。

这明摆着就是要让蒙仲出任魏国大司马之职——哪怕翟章的身体状况暂时无恙,这位老司马也准备退下来了。

得知此事后,惠盎便决定出使魏国,与蒙仲一起返回魏国,一方面与魏国交涉,使蒙仲能兼任魏宋两国的官职,一方面顺便去探望一下宋王偃。

不过看惠盎临行前推荐乐正取代自己、担任国相之位,就知道这位对宋国、对宋王偃忠心耿耿的义兄,已决定不再返回宋国。

而私底下,惠盎也在蒙仲面前承认了这件事,他表示,有了乐正、公都、陈臻等儒家弟子在宋国仕官,他毫不怀疑太子戴武能在这些贤臣的帮助下治理好宋国,相比之下,他更担心孤独一人留在魏国的宋王偃。

他开玩笑说,这些年来,他屡次忤逆宋王偃然而宋王偃却未杀他,这条命早已是宋王偃的了,如今那位君王孤独一人地留在魏国,他应当前去陪伴。

见惠盎态度坚决,蒙仲心下莫名感慨,即便宋王偃多年被传为暴君,但这位君王也未必没有人格魅力,这不,他的义兄惠盎就对那位暴君死心塌地。

当然,太子戴武最终没有同意这件事,而乐正亦有些惶恐地拒绝了此事,他苦笑着对惠盎说道:“兄此举乃是害乐正也!……在下初至宋国,便逼走惠相,宋人岂不是对在下恨之入骨?”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由乐正代替惠盎处理政事,但国相这个位子,暂时还是由惠盎担任,毕竟惠盎在宋国的威信,确实是无人能出其右,就好像当年楚国的屈原。

这并不奇怪,毕竟惠盎当初可是‘唯一能劝说暴君宋偃的臣子’,以至于有许许多多的宋人误以为,宋国这些年施行的仁政,都是惠盎在宋王偃面前力争而施行的——当然,其实本质上也差不多,只不过宋王偃倒也没有那么排斥孟子的仁政思想而已。

五月十五日,在安排好一切后,蒙仲与惠盎二人踏上了前往魏国的旅途。

在前往魏国的途中,蒙仲带着惠盎又回了一趟蒙邑——上次因为急着前往彭城,蒙仲不曾拜会自己的老师庄夫子,这次他当然不能再错过了。

再次返回蒙邑,蒙氏一族的族人自然是很高兴,尤其是当得知蒙挚已在彭城出任假司马之职后,似蒙荐、蒙羑等族老更是心中欢喜。

期间,自然也少不了蒙仲的族弟们希望得到他的推荐,比如蒙傲这位未来的族长。

对于这些族弟的恳求,蒙仲当然不会拒绝,他笑着对族弟们说道:“摆在你们面前的仕途有两条,一条,即前往方城,你们的族兄蒙遂,现如今是方城的城令,他会照顾好你们的。还有一条,便是前往彭城,蒙挚叔如今在彭城军中担任假司马,只要能立下功劳就能扶正,真正成为一军司马,你们去投奔他,他自然也会照顾你们。看你们自己决定了。”

事实上,这些蒙氏子弟还有第三条出路,那就是在商丘军任职——此番惠盎前往魏国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说服魏国,使魏国默许蒙仲执掌一支宋国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就部署在商丘。

只不过这件事还未得到魏国的首肯,因此蒙仲也不好急着下定论,毕竟长期兼掌两**队兵权,这的确是一桩历来罕见的事。

在蒙邑用了饭后,蒙仲与惠盎便在蒙傲等一些蒙氏子弟的随行下,去拜见了庄夫子。

对于蒙仲这位弟子、对于惠盎这位世侄的到来,庄子自然是感到非常高兴,他吩咐同样为此感到高兴的庄伯准备了一些酒菜,谈不上丰富,但都是蒙仲很熟悉的口味。

当晚,庄子带着蒙仲夜观天象,师徒二人聊了聊宋国的问题。

还别说,别看庄子道家圣贤,仿佛不看重世间事物,但事实上,庄子还是很在意宋国的,这从他赞许蒙仲又一次解救了宋国就看得出来。

而令蒙仲感到有几分庆幸的是,庄子的身体要健朗地多。

不过,当说到儒家弟子目前在彭城当官时,庄子的面色一下子就变了,变得非常生气。

蒙仲当然知道其中的缘由,只因为宋国最初乃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许许多多的道家思想便源自于此,如今儒家思想大股涌入宋国,这难免会让宋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受到冲击。

基于这一点,蒙仲小心翼翼地对庄子说道:“老师,倘若您担心儒家思想涌入宋国,使我道家受到冲击,您何不亲自出面呢?……只要您有这个想法,我相信太子戴武定会为您修一座宫殿,助你收取弟子,传播道家思想。”

“老夫岂跟孟轲一般?老夫不收徒!”庄夫子仍气呼呼地说道。

“……”蒙仲眨了眨眼睛,没说话。

在片刻的寂静过后,庄夫子故作生气地用拐杖轻轻敲了一下蒙仲的脑袋,回屋子里歇息去了。

看着老师气呼呼地离去,蒙仲强忍着没敢笑。

次日,惠盎得知此事后,他惊讶地对蒙仲说道:“你能说服庄夫子出世?”

在他看来,如今他宋国已经得到了儒家弟子的支持,倘若也能得到庄子的支持,那就真不得了了,有庄子、孟子两位当世圣贤坐镇,天下人才岂不是会纷纷慕名而来?

但遗憾的是,蒙仲耸耸肩说道:“老人家固执又好面子,怕是不会轻易违背曾经的誓言。”

的确,与乐于收徒的孟子相比,庄子是不怎么收徒的,这些年他收了蒙仲等人为徒,这件事一直被孟子拿来笑话他。

至于蒙仲,他倒是更倾向于能将庄子请到彭城,再将孟子从邹国也请到彭城,啧啧啧,那就精彩了——老人嘛,让老人在他们感兴趣的事上做活动活动,这有助于身心健康。

田章作为孟子的弟子,却先老师一步故去,蒙仲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心情的关系:看着齐国一日一日衰弱,田章心气郁结,故而不能长寿。

反观孟子与庄子,当孟子收到庄子书信的那一刻,那精神头,蒙仲是亲眼所见的。

但很可惜,想要促成这桩事,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庄子居住了十日,蒙仲与惠盎告别了庄子,继续往魏国而行。

六月初,蒙仲抵达了魏国大梁。

就跟他猜想了一样,大司马翟章的身体好地不得了,虽然假称大病初愈,但蒙仲与惠盎却不相信。

当然,义兄弟二人也没有傻到拆穿这件事。

当日,蒙仲接受了翟章的邀请,到他府上吃酒,而惠盎则受到了魏王遫的邀请。

期间,惠盎提出了此行的最大目的,他希望魏王遫能允许蒙仲兼任宋国的官职,而作为条件,宋国愿意协助魏国称霸中原,就如同当年晋宋同盟时那样。

次日,魏王遫召来翟章与田文二人,向他们说起了这件事:“宋相惠盎,昨日向寡人提出,希望蒙仲兼掌宋国的官职,并兼掌一支宋军,据他所言,倘若寡人能允许这件事,宋国愿意协助我魏国称霸中原,恍如当年晋宋两国,两位有何见解?”

“荒唐!”田文当即冷笑道,但态度并不是很激烈,显然他的观点,个人情绪居多。

而此时,翟章却笑着说道:“大王,老臣以为大王可以允许这件事。……宋国的做法在老臣看来,只是为了确保自身不受外敌的侵犯。……蒙仲本来就是宋国出身,放不下故国也在情理,难道不允许他出任宋国的官职,他就会对宋国遭遇的危机视而不见?当然不是!即便他在我魏国仕官,他同样很在意宋国,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反对这件事呢?……蒙仲乃宋国出身,在宋国与魏国之间,老臣以为他最终会选择宋国,倘若大王坚决反对这件事,老臣恐我魏国失去一位优秀的统帅,不如默许这件事,得到宋国的鼎力支持。大王您知道,宋国是重诺的国家,晋宋同盟时,宋国面对楚国的胁迫从未屈服;赵宋同盟时,宋王偃三十几年不曾背弃与赵主父的盟约,这个国家的承诺,可不是齐国那种……”

说到这里,他笑着又对魏王遫说道:“大王的顾虑,老臣也知道,但一来蒙仲的品德,大王无需担忧他偏袒宋国,二来,魏宋两国至少百年之内不至于成为敌人……眼下,宋国虽因为齐国的覆亡而解除了最大的威胁,但这次宋国从齐国吞并的土地,仍需要宋国花费很长一阵子去消化,戴武并非宋王偃,此人的野心不比他的父亲……总而言之,大王答应此事,加固魏宋同盟,此百利而无一害也!

“唔。”魏王遫徐徐点了点头。

在田章的劝说下,魏王遫最终默许蒙仲兼掌宋国的官职与军队。

六月初九,魏国大司马翟章以年老体弱作为理由,辞去大司马职位,并推荐蒙仲出任大司马之职,此事得到了魏王遫的准许。

至此,蒙仲兼任魏、宋两国的大司马之职,威望直逼当年的公孙衍。

()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