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 第一百七十六章 六六六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第一百七十六章 六六六

作者:三七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2:18:01 来源:小说旗

这是下了山的山民首领的区别。

而普通山民呢?

总共七八万的山民下山,以百户为一里设里长,分别安顿在九个县的平原地带,开垦荒田。

留在山上的山民有了曲辕犁,下了山的山民当然也有曲辕犁,他们还有精致的新式水车,再加上众多可开垦的荒田。

山上的田贫瘠,山下的田肥沃。

难道留在山上的山民,比下山的山民要有前途?

这当然也不是耍耍嘴皮子,打打嘴炮便能证明的事情,要分出个胜负,需得今年秋收后,便可见真章了。

同样是一年劳作,到底是山民富裕,还是下了山的人民富裕,到时候一目了然。

马涛在部族中散布谣言,说是官府盘剥下山山民,到时候便也会有一个结果。

总而言之,以关平为太守的房陵郡,在春耕之前干了一件漂亮的大事,迁徙山民下山,并且有条不紊的进行春耕活动。

实力大增。

当然农业只是其一,在此之后,关平的脚步绝对不会停下。文化事业提上了日程。

在此之前,关平给在新野的臭老爸写信,请求调拨马射等一批官员,一批小吏过来。

小吏不必说,这是因为房陵的基本盘变大了,不管是收取税收,征召民壮此类事情,都需要更多的小吏才能维持官府的运转。

至于调动文官这件事情关平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从备备时代开始,新野的文官就很多很多,有的人真的是没有才能。

比如说马氏五常的老爸马射,廖化的老爸廖明,基本上都是没有太大才能的。这才能指的是行政才能。

但也有突出的地方。

尤其是马射。

马射的学问水平很高,马家世代官宦人家,乃是荆楚大族。马射乃是荆楚名士,引经据典,没有多少人能够胜他。

他的教育水平也很高,五个儿子教的都很好。

当然公关能力也很强,马氏五常确实是真材实料,但如果没有马射的公关运作,名气不会这么大。

此人一技之长,在于教学。

相比起来北上的荆楚豪杰中的另一个人,则是行政才能出众,那便是殷观。

所以关平写信给关羽,调动了马射,廖明等帮闲十五位帮闲过来,留下了殷观继续处理新野行政方面的事情。

这也是用人的艺术。

有武艺能做个猛将。

有智谋能做个帅将。

有能力可以做大官。

有学问便可以做老师。

因才授职,才是用人之道。

这日上午,关平便率领周雄这个贴身的亲兵将,以及二百亲兵坐着马车,出了北城门,距离城池足有三里的大道边上的一座亭子内,迎接马射。

等了足足半个时辰,关平才见到了马射一行人。这帮士人的辇车排成一排,走在大道上。

关平龇牙咧嘴。

这到达房陵的山道虽然经过修整,宽阔平整了不少,但是这么排场也太夸张了。

“一路颠簸不怕屁股痛?”关平心想。

关平派遣了亲兵去引导,不久后对方马车停下。马射,廖明等十五位士人纷纷下车,来见关平。

双方寒暄一阵,不必多提。寒暄之后,关平与马射,廖明等人又坐上车,往房陵城而去。

“真是一座好城啊。”辇车就是四面漏风,头上插着一个雨伞(车盖)的车,入城后,马射观看街道两旁,心中暗自感慨。

马射是襄阳人,乘船西上便可以到达房陵地界,但是马射却从未来过房陵,因为这地方太偏僻了。

但马射也听说过这地方穷山僻壤。

一路行来,山路确实是难走,坐在车上屁股很痛。但是到达平原之后,道路两旁良田众多,男女布于田间,勤苦劳作。

来到房陵,城池高大坚固。城上“关”字旌旗,迎风飞舞,甚为雄壮,城上兵马巡逻,井然有序。

入得城中,房舍错落有致,路上行人颇多,还算可以。

到底是山中城池,哪怕房陵已经是房陵郡内,第二座大城。(第一是上庸申家兄弟真的很厉害,树大根深。)

但是相比于襄阳,新野这样的大城,还是差了许多倍。但也是不错了。更何况,马射已经得知,在关平的统帅之下,目前房陵郡的人口,已经将近三十万。

三十万啊。

乍一看有点少。

因为新野一县人口,便已经有二十万出头了。

但新野毕竟是特殊的,一座拥有七八万城内人口的大城,在整个天下都已经是极少见了,襄阳城的规模,也就比新野大一点而已。

三十万人口的概念就是荆州在籍的人口的七分之一差不多。

听说汉中郡人口也就五六十万。

而张鲁已经是天下有数的群雄之一了,威震汉中多年。而关家新野与房陵加起来,也已经有五六十万人口了。

已经是张鲁这个级别的诸侯。

更重要的是张鲁乃是米贼,虽然连年动众,却也打不过刘璋。而关家的势力,却还处在上升之中。

关羽以下,精英无数。

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势力啊。

马射有时候会感怀,庆幸当时刘备死的时候,他们这些人没有立即返回襄阳,而是留下来观望局势。

才有了后来关平的对策问世,也就彻底的留了下来。

而且马射不仅是自己留下来的,他最有出息的儿子马良乃是房陵长史,乃是关平的副手。

幼子马射,乃是关平的参军。

父子三人都是有出息的。

能留在这里,真是太好了。

感怀中一行人来到了太守府,关平与众人一起下了车,在关平的带领下来到了太守府大堂内坐下。

关平当仁不让的坐在了主位上,马射,廖明以及其余文官分坐在两侧。坐下后,关平将手放在膝盖上,中气十足道:“该说的我都已经在信中说了。但是此刻我还是再说一遍吧。”

“我打算设立文学馆,以马先生为馆主,下设四个祭酒,十个博士,处理教育问题。比如说我打算以洛阳官话为主语,以符号为辅助,编制材料,使得人民快速启蒙。”

马射等人神色不动,他们早就知道这些了。等关平说完后,马射才拱手说道:“敢问太守大人。什么是符号,什么是材料。”

关平的意思他们都知道了,培养读书人,建立学校什么的。这很正常。任何一个有进取之心的势力,都会这么干。

但是符号,材料这种词汇,马射等人却是没有听说过。

“所谓的符号,就是这个样子的。诸位看看。”关平将自己抽空写在帛上的拼音,总共十五份,亲自起来发给了众人,这才说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字的读音,相似的,相类的,加以整合。再编撰字典。”

关平将拼音的作用大体说了一遍,然后才又大江向东,一口气又说道:“至于材料。以往我们的蒙师为童子启蒙,材料都是由自己准备,五花八门,好通俗易懂的,也有晦涩难懂的。这不好,也不利于启蒙。我打算准备从通俗易懂,到晦涩难懂,逐一编着课本。”

“比如说,小明今天要去河边钓鱼,钓到了三条大鱼,高兴的回家了。这句话就是简单易懂的。”

关平照搬了后世无敌的小明,随口说了一句道。

关平对于这个时代的课本,真的是非常厌恶。**的,一句话可能有一百种解释。

作为启蒙教材,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些传统学问,当然也需要保留,但也不用人人都懂。关键的是统一口音,在这一点上也有融合民族的好处。

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再逐一向上。

少部分优秀的人,才会成为资深学着,研究传统学问。

关平这些天真有努力思考这个问题,整理过各类事情,所以是有条不紊,侃侃而谈,将事情系统的说了一遍。

马射,廖明等人则是震撼的。

正如关平所说,以前大家都是老师带学生,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加上其他原因,才使得识字的人这么稀少。

关平的这个整编教材,统一口音,再以拼音助力,使得学习文字的门槛要下降了许多。

而大部分的文人对于教授弟子都非常有兴趣,教书育人嘛。

这个时代的大名师,动不动就开馆授业,带领成百上千的弟子传播自己一脉的知识。

而听关平的口气,要在整个房陵地区,建立学校,使得人人都有学可以上,马射,廖明等人立刻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了起来。

这可是千古都难得一见的好事啊。

课本是我们编撰的,拼音字典也是我们编撰的。

名垂千古啊。

所以此事不需要关平督促,马射这帮人立刻就展开了讨论,要编撰字典,要编撰拼音,要编撰课本。

关平当然也给出了一点意见,比如说课本可以由简单易学,到复杂,可以分作十个档次。

对了,需要加入算学。

以后如果建立学校,可以分做十年,教授学生。待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小白士人。

到时候有信心的可以继续深造,没信心的已经可以毕业,依靠学校里得到的知识,日后的路便要比文盲宽广许多了。

总而言之,关平成立了文学馆,以马射为馆主。第一步是以洛阳官话为蓝本,创立拼音运用,字典,课本。

最终的目的是在房陵各处设立学校,扫除文盲,统一语言。只要是关平治下的人民,下一代的童子们,不管是汉人,巴人,夷人,渐渐的都要学会说洛阳官话。

我大汉威武雄壮,迟早称霸亚洲。

关平一世大帝,六六六。

关平又胡思乱想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