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 第一百九十七章 福祸相依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第一百九十七章 福祸相依

作者:三七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2:18:01 来源:小说旗

关平处理了此事之后,便返回房陵了。关平前脚刚回到太守府,后脚便见到廖化的老子廖明,背负荆条,来负荆请罪。

相比于廖化,他老爸就正常多了,只是慈父多败儿。廖化的性格养成,与廖明有极大的关系。

不过犯事的是儿子,与老子没有关系。关平旅途已经很累了,坐了四天马车走了四天山路啊。

但还是忍着乏累,来到门前扶起廖明,解开廖明背负的荆条。

真的是荆条,带刺的。廖明又脱了衣服,裸身背负荆条,后背上鲜血淋漓。关平连忙让医者来为廖明敷药,并让亲兵上去给廖明更衣。

如此之后,关平让廖明来到书房坐下说话。

“此乃廖化之罪,与先生何干?先生何苦如此?”关平叹息道。

“终究是养不教父子过。大人如此信任犬子,授以兵权,犬子却胡作非为。哎。”廖明拱手叹息羞愧无比。

慈父多败儿啊。

相比于廖化那混世魔王,廖明真的是压不住。关平想起此事,便也觉得脑门疼,仔细一想,说道:“我给先生出一个主意如何?”

“还请大人教我。”廖明迫不及待道。

他也知道对这儿子没辙,实在是绝望了,此刻闻得关平个出主意,自然是千肯万肯的。人人都知道,这位太守大人鬼主意多啊。

“正所谓家有悍妻,夫纲不振。廖化这臭小子年纪也大了,先生不妨张罗一个厉害的少女做儿媳妇,甚至可以让儿媳妇随军,也好随时管束。”关平给廖化出了一个馊主意。

廖明闻言却大喜过望,拱手喜道:“多谢大人指点。”

我怎么没有想到?????

自己管不了,找个厉害的儿媳妇管啊。

可怜的廖化,悲惨的日子开始了。

廖明负荆请罪,只是余波。之后,关平这个太守仍然稳稳坐着,只是有的事情情况很好,有的事情情况却越来越差。

比如说文学馆的事情。

关平的命令是让马射,廖明统一洛阳官话的口音,以拼音注解文字,并创造出通俗易懂的课本,让儿童可以迅速启蒙。

马射,廖明等人都是有学问的干的十分漂亮,后来关平让他们写信给亲朋好友,找人来文学馆任职,先学习洛阳官话,拼音,再成为教书先生,开办学校。

房陵郡负责供给禄米。

这件事情办的还可以,荆州方面闲散士人很多,建立学校当教书先生,又是雅事。马射,廖明等人更是荆州土着,有人脉。

一呼百应,便有三四百个士人来投,有的拖家带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增加了房陵的人口。

徐庶便是其中之一。

只是徐庶更离奇一些,他来了房陵之后,便被关平任命为参军,成了马谡的同僚,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又从关平手中敲诈走了三千金,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这件事情很顺利,只要教会这三四百士人拼音,同一口音,便可以建立学校了。但是造纸术改进却很不顺利。

马胜始终做不出好的纸,没有好的纸,印刷术也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马胜也没有研究出水泥。

听说马胜愁的都长出白头发了,关平也不好意思再督促之。

再然后便是干旱了。

从五月份开始,老天爷就下了几场小雨而已。虽然孙乾率领诸曹小吏,以及各县县令都做的不错。

又蓄水建造水坝,但是仍然杯水车薪。

今年粮食不说绝收,但也不可能是丰收。老天爷着实是给关平上了一课,农业种田还是得靠天吃饭。

除非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则人力是不可能与天抗衡的。

至于今年的粮食到底每亩能收上多少,那得等秋收之后才知道。

...........

张家里。

张邦坐在田埂上,他人倒是老样子,穿着麻布制作的衣裳,头上束发,走起路来巍巍颤颤。

但是脸上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叹息。

张邦看了看眼前的田亩,水稻长的不如去年强壮,垂落下来的稻穗,有许多都是干扁的,不如去年饱满。

张邦伸出右手捏住一粒稻谷,剥开谷壳一看,空的。

“今年的粮食,每亩有一百二十斤就不错了。交了三成田税,差不多剩下八十斤。索性去年丰收,留下不少去年的陈粮。今年也不至于饿肚子。只是希望来年,又能丰收吧。”

张邦叹息道。

农民就是这样,靠天吃饭。

十年之中,四年丰收,四年欠收,两年绝收,都算是不错的了。均匀一下,还是能够果腹生存的。

但如果连续两年绝收,那就真的惨了。

一个地方就要乱了,农民就会变成流民,攻城略地,然后天下大乱。

索性今年房陵的官府非常给力,与民联手建造了许多水坝,又加上到底是下了几场小雨,庄稼只是欠收,而不是绝收。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时候,张邦的大儿子来寻老父。他见张邦呆呆坐在田埂上,不由安慰道:“父亲今年只是欠收,不是绝收,挨挨还是能过去的。再说了,在山下总比在山上强多了,今年山下良田都欠收,山上日子肯定更不好过。”

说起此事,张家里的人们都非常庆幸。庆幸当日村民与关平在山中预见,并在关平的劝说下,下山来做了良民。

去年丰收,今年只是欠收,匀一匀还是能过去的。若是都呆在山上,去年丰收还好说,日子好过一点,今年粮食欠收,山民恐怕多的是要忍饥挨饿的人,甚至饿死也有可能。

此刻房陵郡在关太守的统帅下,招募山民下山,人口从十几万翻到了三十几万。但是山民不可能全部下来,大巴山上,以及房陵内的山区,肯定还有许多山民。

那些上的日子,哎。

张邦的大儿子很庆幸。

“我只是发个呆,又不是垂头丧气灰心丧志。你别多想。”张邦回过神来,听了大儿子安慰的话语,笑着说道。

“嗯。”张邦的大儿子嗯了一声,放下心来。

之后,便是轰轰烈烈的秋收了。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今年年仅不好,但也不可能放着粮食烂在田里。

这可是口粮啊,民以食为天。

张家里的百姓们,纷纷打起精神,拖家带口,开始展开轰轰烈烈的秋收行动。秋收之后,里长张邦统计了一下今年里中收取的粮食,与他估算的一样,平均每亩产粮一百二十五斤。

种了一辈子的田,张邦的眼神还是狠毒辣的。

今年已经很惨了。但是张邦没有克扣隐瞒,将税收所必须的粮食先整理好,等亭长来收取田税。

先不说现在天下战乱,能有个安心的地方种田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收取三成的税收真的不是很高。

曹操都是对半分呢。

再说了,咱们房陵郡太守大人仁德,乃是明府,恩惠在民。张邦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绝不是刁钻奸猾的小人。

该交税的,还是得交税。

而整个房陵差不多都是这么一个情况,正所谓关太守明府,恩德在民,于是人怀自吏,官不容奸。

上至关平,马良,孙乾,伊籍,下至张邦这样的里长,全部都是好官。

就算不是好人,你也必须是好官。

否则,官场便没有容身之处。

这便是一方之主的权威。

正因为如此,关平才会对廖化犯法的事情,如此气急败坏,当即马不停蹄的前往处置此事。

官声积累不易啊。

秋收之后不久,张邦的顶头上司,也是老熟人亭长吴卫便带着几个随从来了。

张邦闻得消息亲自出来迎接,引吴卫来到自己家中歇息。然后疑惑道:“吴亭长,您应该是来收取粮食的,怎么不见大车?”

张邦还未老眼昏花,见到吴卫只是带几个随从来,随行没有大车民夫。这才有此疑惑。

“今年却是不需要交田税。”吴卫笑着说道。

“不需田税?”张邦年老但脑子反应很快,皱眉说道:“府君免了全郡的田税?但是房陵郡数万大军,光靠去年收上来的粮食,怕是撑不到明年秋天啊。”

张邦很有见识,也知道一些信息。

便是不喜反惊。

要知道钱粮虽然重要,但好的府君难求。关平坐镇房陵,乃是明府,好官。有这等明府在,今年粮食欠收不要紧,明年丰收便又富足了。

若是今年因为税收的原因,导致房陵数万大军崩溃,这等明府被刘表赶走,那可真的是遭殃了。

“是啊。府君下令免了房陵九县的田税,我等都是受了府君的恩惠啊。至于大军钱粮问题,府君乃是明府,不需要我等小人操心。”吴卫对关平很是感激,冲着房陵县城方向,拱手行礼,对于关平也很有信心。

认为今年就算是免了民间田税,房陵也不至于会因为大军没有粮食吃,而自我崩溃。

“明府厚恩,无以为报啊。”张邦也是感怀道,至于对于钱粮问题,张邦没有吴卫那么乐观,只是叹道:“希望明府能够想法渡过难关吧。”

总而言之,房陵九县今年粮食欠收,家家户户日子不好过。第一波下山的民众还好,如张家里,经过去年丰收,日子还可以过下去。

第二波下山的民众,头一年就当头喝棒,极影响士气。

关平太守一拍脑袋,决定免掉田税。虽然少了钱粮,但是威信却是肉眼可见的上升了。

统治力+100。

到底是赚还是赔,却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