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 第二百四十一章 学堂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第二百四十一章 学堂

作者:三七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2:18:01 来源:小说旗

却说关平在汉中胡作非为,竟然要改革宗教,自立天帝神话传说。又拿炼丹道士当科学家使用,不仅要造出水泥,还要造出高炉炼钢来。

不仅仅是解决了五斗米教的问题,还想一口吃成胖子。

不过若真能练出钢铁与水泥来,自然是功在千秋。

不过这在另一样东西面前,就都是假的。

华夏自古以来诞生了多少聪明绝顶的人,一本天工开物,便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但是华夏人弃之如履,反而欧洲人如获至宝。

火药,热武器是在华夏先产生的,但最终欧洲人用热武器打回来了。

这便是差距啊。

华夏并不差聪明才智的人,而缺乏技术的生存土壤。

这另一样东西,便是真正利在千秋的存在。扫除文盲,促进科学发展。

建安十二年末,以马射为馆主的文学馆,便开始教授二千名士人学习洛阳官话,学习课本知识,字典,拼音。

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整个房陵郡内建立了四十个学堂,每个学堂有四十个老师,这些老师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待遇。

每个学堂,暂时设计是招募四百个学生。但是对于能否召集到一万六千个学生,其实马射他们是没有底的。

关平之前就计算过,房陵人口三四十万,那么二十岁以下的男孩,就应该有二十万左右,甚至更多。

汉人可都是很能生的,一年一个孩子,大的拉着小的,一看一长串。

招募一万六千学生,看起来只是总数是一成不到。但是学习的事情,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会关心。

如普通民家,孩子六七岁开始就做家务,再长大一些,放牛,去农田里忙活,比比皆是。

孩子也是半个劳作力了。

现在将孩子放出去读书,等于是放弃了家中的半个劳作力。

别跟农民谈什么未来,能让孩子去上学的农民,绝对是少数。

而士人人家,可能又不一样。士人人家,可能会自己给孩子启蒙,从小讲精英教育,可能也不会让孩子去上学。

所以这一次招募学生,范围其实非常狭窄的。

不过有一件事情,也是房陵的优势。那就是因为房陵郡各城中,在织布厂做女工的人非常多。

只要家中有女眷在织布厂上班,那家庭条件肯定优越不少。家中优越,就有可能会送孩子去上学。

却说马射早就与房陵郡守李超打了招呼,请李超下令各县在初三时就命衙役上街,下乡敲锣打鼓,也在显眼的位置发布布告,以宣传学堂的事情。

初三这天,风和日丽。只是太阳虽然高挂,但仍然很冷便是了。汉朝还没有棉布,便是冬衣,也不保暖。

大家都是靠着身强力壮,熬着罢了。

大冬天,多少老人在夜里冻死。

初三房陵大街上也没有人,反而小巷内,却是热热闹闹的。各家各户串串门,小孩子在家门口嬉闹。

过年的喜气,还在呢。

“咚咚咚!!!!”一对对衙役走上了接头,敲锣打鼓,再不时吆喝道:“明将军在房陵九县开办学堂,让童子免资上学。明将军有言,读书识字改变命运。等未来童子有出息,未必不能在衙门内寻一份官吏的活计,体面。”

不仅衙役在沿巷吆喝,也有衙役在城中帖布告。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

“明将军恩德,若是让我儿去给明将军当兵打仗,却是一狠心也能舍弃了。但读书识字干什么???我李家祖上五代人,可都是木匠。当官还是算了。”

有一位李木匠依在门边,看着衙役们在吆喝,不由对身边的邻居王铁匠道。

王铁匠五大三粗,孔武有力。闻言点点头,说道:“若是让我儿去战场,一狠心便也送了。但是读书识字就算了,还不如跟着我一起学铁匠把式,等长大了也可以养家糊口。读书识字?”

说到这里,王铁匠不由摇了摇头。

这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不是普通百姓愚钝,而是时代的局限性。就像是汉中的百姓们,多数宁愿相信符咒能治病。

生病便是得罪了鬼神,乃至于妇女去陪五斗米教的道士去睡觉这种荒唐事情发生。

读书是士人的事情,不仅是士人这么认为,普通百姓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么认为的。

关平想要做一番事业,确实是任重道远。不过索性响应者还是有的。

这些人便是家境殷实,不愁吃喝,有闲钱的人。这些人包括马良从西部山区招募的三个汉人部大帅。

也就是陈舟,赵非,宋广三人。

却说这三人当时因为首先响应下山,所以得了田宅,美女,财帛作为赏赐,目前城外有田,家中有钱,日子逍遥乐无边。

但是人无近优,却有远虑。

士族的产生,便是从家境殷实开始的。有人开始读书了,这家中便会源源不断的有人读书。

陈舟,赵非,宋广三人来到房陵之后,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却也想着上进了。三人之中,宋广乃是能读书识字的人,勉强算个士人。

他觉得家族兴亡,需得培养士人。而三人因为是同样的身份,居所又是邻居,所以日常接触频繁。

宋广的这种想法,便影响到了陈舟,赵非二人。

三人一合计,便找了一个蒙师,为三家子弟启蒙,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须知道好的蒙师,对孩子十分有利的。就像是现代社会,精英人家都会有家庭教师。

关平就为邓艾找了一个很好的蒙师,廖宁。

但三个山民首领显然没有这种门路,找到的蒙师十分一般,甚至很次。

三个人去年年末刚辞退了家中的蒙师,打算今年再请一个。忽而闻得衙役敲锣打鼓的经过,便心生一动。

“这位大人。不知道明将军开设的学堂在什么地方?这入学需要什么条件?”宋广闻得消息,赶紧从宅邸内走了出来,对着一位衙役问道。

“我乃衙门小人,可不敢当大人称呼。”衙役连忙说道,随即答道:“没什么条件。明将军规定,只要二十岁以下,六岁以上。便可以入学。学业分做六年,只要不是太蠢笨,便可以成为一名士人。”

宋广闻言大喜过望,连忙谢过了衙役,然后回去与陈舟,赵非商议,三个人当即找来了家中,族中的子弟,从六岁到十二岁都有,总共十二个。虽然关平规定是二十岁以下都可以入学,但是太大还是算了。毕竟岁月蹉跎,三十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了,二十岁了,学成都有二十六了,太不划算了。

不久后,三个人便带着十二个孩子,来到了衙役指点的学堂来报名。一座外门崭新,但是内部比较古旧的学堂。

一看就知道是临时规划出来的,用的都是原本的老房子,而大门,围墙新造出来。

大门上挂着一个匾额,匾额上写着四个字。

“房陵北学堂”

却是房陵九县,人口有多有少,上庸县与房陵县人口最多。四十个学堂,分在房陵县的不少,县城内就有好几座学堂,所以叫房陵北学堂。

而如陈舟,赵非,宋广一样带着子弟来求学的人,却也不在少数。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便是有志气的人。

还有不少是商人人家。

负责这座学堂的十位老师,都是衣冠楚楚,很容易获得人的好感。也有衙役在维持秩序。

陈舟,赵非,宋广三人乖乖的带着子弟排队,等轮到他们的时候,再为子弟登记。办妥之后,老师告诉三人,初八便可以来上学了。

.............

张家里。

就是关平上山打猎,用言语吸引下山的第一批山民。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张邦还活着,就是身体虚弱,不时生病。

他也不做里长了,把里长的职位让给了儿子。

这很正常,里长这个职位虽然也需要官府任命,但一般都是里中推举人选的。张邦的儿子也是有声望的,子继父职,倒也正常。

张邦这七老八十的老人还没死,却是他的顶头上司亭长死了。现在亭内换了一个亭长,叫王海。

人不错。

其实说来,房陵的官吏人都不错。

张邦年前生病,年初却好了。这日正在院子内晒太阳。忽而听到一阵敲锣打鼓之声,不久后,新亭长王海,便来到了张邦家中。

虽然张邦的儿子做了里长,但官吏们来到张家里,却还是要先找张邦的。

张邦连忙请王海来到大堂内坐下,王海坐下后,便与张邦谈起学堂的事情。王海感叹道:“当年我蒙学,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因为能读书识字,才当上了亭长。而现在明将军能开办学堂,给童子蒙学,真是百姓之福啊。我已经让族中的七八个子弟去上学了,老先生意下如何?”

“去,全部去啊。只有读书识字了,才有出息啊。”张邦本身就是个士人,他闲来无事,便教孙子,曾孙们读书认字。

但他太老了,教不动了。正打算今年请一位蒙师回来,一听有这等好事,连忙唤来了儿子们,将年幼的孙子,曾孙一起打包,送去上学。

不二话。

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