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吃货唐朝 > 第506章 政令通畅的问题

吃货唐朝 第506章 政令通畅的问题

作者:肥皂快乐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5 19:59:54 来源:小说旗

李世民和李佑的计划是针对门阀氏族的。

门阀氏族之所以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们本身掌握了大量土地等生产资料,最关键的是他们手中有人才,大唐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出自门阀氏族的。

造纸和印刷技术是读书成本的重要部分,老百姓买不起书,学习文化就从谈起。现在印刷术早已经成熟了,加上造纸技术的成熟,百姓读书的成本大大的降低了,提高全体民众文化水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大批的百姓提高了文化水平,从他们中间就会产生大量的人才,这就打破了门阀氏族对人才的垄断,他们的影响力就会大大的降低。

李世民让李承乾和尉迟宝琪等人先离开了,留下李佑单独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李世民问道:“李佑,针对门阀氏族你有什么想法?”

李佑问道:“父皇,您觉得他们的影响力和三年前相比如何?”

李世民说道:“已经减弱了不少。”

李佑笑道:“门阀世俗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他们拥有的大量的土地和对商业的垄断,第二个就是他们拥有的大量的人才。

如何削弱他们呢?

首先,自从粮食产量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商业地位提高以后,他们对生产资料、商业上的垄断已经被打破了。

从生活上来说,百姓们除了种地以外,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对门阀氏族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的降低了,门阀氏族在物质生活上的影响力也大大的降低了。

只要朝廷继续提高工商业地位,大力发展工商业,朝廷的税收对于土地的依赖,也会大大的降低。相应的,门阀氏族对朝廷的物质上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了。

其次,物质是文化的基础。朝廷有了充足的财力,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多更好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体系,扩大在校生的规模。

门阀氏族他们手中的人才和整个大唐众多学校产生的人才相比,就不足为虑了。

因此,最多再有十年的时间,门阀氏族的影响力,就会降低到很小的程度。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再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彻底打掉他们的物质基础,就可以让门阀氏族阶层彻底瓦解。

儿臣建议,不需要对门阀氏族进行直接的刻意的打压,从而激化矛盾。而是做好朝廷自己的事情,不断的扩大朝廷的影响力,让门阀氏族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的消亡。”

李世民说道:“你说的是不错,这是个长久之计。不过,如何能够尽快的改变现有的官僚体系呢?”

除了军队以外,现在无论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府,门阀氏族的子弟所占的比重很大,他们的影响力也就很大。朝廷所作出的决策,受着他们的制约也很大。只要是不符合这一部分人的利益,朝廷的政令推行起来就会遇到重重的阻碍。

李世民早就想换掉这些人,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多的人才,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对于李世民来说有些太漫长了,他急于改变这种现状。

李佑说道:“父皇,其实这件事不难,您看这样……”

李世民大喜过望,说道:“好主意,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大大的改善观了官僚结构。十年时间就一定能够建立一个新的官僚体系。”

李世民和李佑整整谈论了一天,晚上共进晚膳,又一直谈到深夜。李佑离开帝寝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了,

不久以后,唐朝颁布了几项措施:

其一,在所有州、府,建立综合性的大学,所有毕业生,都可是担任朝廷从九品官员,优秀毕业生可以担任正九品下的官员。羁縻州建立大学或者高级中学,毕业生的待遇与以上相同。

开放对社会各阶层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大学考试,量才录用。

这项措施,受到了广大学子的欢迎,毕竟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产生的人才不过数十人,这就断绝了大部分学子踏上仕途之路。有了这项措施,就为天下的广大学子从政打开了大门。

仅此一条,每年将会为大唐产生大量的有文化的官员。

其二,在各州、县、乡,增加学校的数量,采用各地自建,官府进行补贴的办法,鼓励商人投资办学。

其三,进一步提高工商业的地位,工商业从业者的子弟入学、从政不再受到限制,住宅、车马、服饰可以享受从五品官以下官员的规格。

其四,朝廷由尚书省和吏部颁发新的朝廷官员考核制度。

……

在李佑给李世民的建议中,有一项最令他感到痛快,这是解决政令不通最有效的手段——新的朝廷官员考核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就是把认真执行朝廷的政令,在考核官员政绩的内容中,占到八成。简单地来说,就是军管。

新的朝廷官员考核制度中规定,只要是朝廷颁布的政令,各级官员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就像在军队中服从命令一样,只要是阻碍了朝廷政令的实行,无论各级官员,立即解除职务。

这项措施听起来有些不合理,因为在执行朝廷的政令过程中,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强行推行朝廷政令可能会造成当地的很多麻烦,甚至造成暴乱都有可能。也会因此造成官员们微微诺诺,不顾当地实际,机械地执行朝廷的政令的情况。

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比朝廷的政令不通,危害要小得多。

朝廷颁布的政令,毕竟是经过深思熟虑,适合唐朝总的形势,适合大部分地区的情况的。

假如朝廷的政令,的确不符合某一地区的特殊情况,新的朝廷官员考核制度中规定,当地的官员可以将当地的实情向上级部门汇报,但是在没有得到批准之前,必须坚决执行朝廷的政令。

如果有的官员,能够冒着罢官甚至杀头的危险,本着爱国爱民之心,确实根据当地的实情,违背了朝廷的政令,妥善的处理了当地的矛盾,为朝廷避免了重大损失。这样的官员就是特殊人才了,也为朝廷发现栋梁之才提供了依据。

当然啦,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也更难能可贵。

实行这样的考核标准,会得罪大批的官员,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负责执行。

李世民早就有了人选——侯君集。

在担任吏部尚书的第一天,侯君集就表现出了他强悍的本质。

那是在去年,侯君集接替了长孙无忌的吏部尚书后的事情。

去年的一天,吏部。

侯君集新官儿上任,兴冲冲地来到了吏部,这才发现除了一个吏部的郎中正在打扫卫生,其他的官员还都没有来上班,此时,已经出超过了正常上班时间的半柱香的时间了。

侯君集强忍着怒火,站在大堂里,等着吏部官员们的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