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吃货唐朝 > 第553章 工业革命的开端

吃货唐朝 第553章 工业革命的开端

作者:肥皂快乐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5 19:59:54 来源:小说旗

田敏也在围观的人群当众,他看到了李佑,就迎了上来,陪在他的身边,一起观看那两辆马车。

这两辆马车跟大唐以往的马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四个轮子的,而在此之前唐朝马车都是两个轮子的。

很多人看国产古装剧或者一些老照片的时候都会发现,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从来没有出现像福尔摩斯探案里面那种,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轮马车,而实际上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度方面都完爆两轮马车,英国女王出门也是坐的四轮皇家马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没有出现四轮马车呢?

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无法转向,这样的四轮马车虽然看起来有四个轮子,但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即便有四十个轮子也白搭。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四轮车,虽然有四个轮子,但却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一直使用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转向问题是靠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解决。(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秦始皇搞车同轨得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方便。)40年代出生的北方农村人都见过。

要想制造出四轮马车,就必须先制造出转向差速器,解决四轮转向问题,西方发明了转向架,四轮车就可转向自如了。西方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这就是着名的四轮车转向问题,这是个旷世的问题,可惜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直到西方人来到之前,中国人一直使用两轮车。

欧洲出现四轮马车古罗马时期就有,但不普及,直到15世纪凯尔特人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胡斯战争中四轮马车发挥了重要作用。拿破仑时代是四轮马车的顶峰,载重量达到了1.5吨,拖重炮和军队后勤运输都是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李佑早就想搞了,可是这件事说起来了简单,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为要建造一辆四轮马车,不单单是要建造如上面所说的两个两轮马车连接在一起那么简单,而是要建造相关的产业链。

比如螺丝钉、螺栓、螺母、齿轮、齿条、弹簧、轴承、减震器等等,这里面又可以分得很细,比如说轴承,要有强度也很高的钢材,要能够制造加工大小不一的钢圈,这是要求有精密的切削手段,也就要求有高强度的切削工具,要有很高的光洁度,就要有相对应的抛光机械。要制造钢珠,还要有相应的模具,要想防止轴承的磨损,还要有相应的润滑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在整个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落后,因此无法生产制造具有四轮转向能力的四轮马车。

李佑来到朝廷后不久,就在研究院里面设置了一个研究机构,专门儿研究四轮马车的制造,这是提高大唐整个工艺水平的一条捷径,只要能够制造出四轮马车,就标志着大唐整个工业加工工艺的突破性变化,就能够形成一条机械加工的产业链条。有了这样的工业加工基础,再去发展大唐其它的工业制造,进步的速度就会加快了。

在李佑的指点下,研究院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四轮马车的制造。

白虎驾驶马车,李佑、尉迟宝琪、田敏和赵富一起体验了四轮马车。

当马车飞速行驶的时候,田敏十分好奇,问道:“殿下,马车跑这么快,为什么没有感到很大的颠簸呢?”

李佑让白虎停下来,带着大家下了马车,来到车轮的旁边,他指着连接车驾的部分说道:“看到那两片钢板了吧,它们能够随着车辆的行驶上下颤动,这就减弱了车厢上感觉到的震动。这个叫钢板弹簧减震器。”

第二天早朝以后,这两辆马车出现在了朱雀门前的广场上。

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参观了这两辆马车,并亲自乘坐体验了一番。

赵富介绍完了客运马车以后,指着货运马车介绍道:“陛下,这辆货运马车,可以载重2000斤,在水泥马路上每个时辰行驶35里以上,普通的道路每个时辰也不低于20里。”

李靖很高兴,他说道:“陛下,咱们大唐以往的货运马车,最多可以载重500斤,行驶速度不超过10里。有了这样的运输能力,对于军队的调动可是大大的方便了。”古代马车载重也可以达到800斤,可是只能缓慢行进,快速奔跑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喜欢高上大,他问道:“要是六个轮子,八个轮子,甚至十个轮子,是不是可以运送更多的货物啊?”

李佑说道:“父皇说的是,在道路条件好的情况下,多增加牵引的马匹,是可行的,可以称之为载重货运马车。”

李世民很高兴,咧着嘴笑了。

李佑说道:“父皇,四轮马车的制造,不单单是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载工具,而是标志着大唐整体的工业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么说吧,就以制造弓弩来说吧,同样的工匠的数目,比如都是500人,同样的时间里,假如高句丽人能够制造出一千把,大唐现有的工艺制作水平,就能够制造出一万把,效率是他们的十倍,质量也会远远高于他们的制作水平。

可以说,大唐现在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兵器制作基础,也就有了更大的战争潜力。当然了,用在民用上,大唐的工业制造发展也是上了一个台阶。”

在李佑的帮助下,大唐的工农业、科教卫生各个方面都在加快发展,原本整体实力就高于周边国家的大唐,越来越拉开了与同时代的国家的差距。

李世民很高兴,说道:“干得好,朕要大大地奖励你们。”

李佑忽然有些烧包了起来,他说了一番话,直接遭到了众人的质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