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残 > 第821章 禾黍不获君何食 中

唐残 第821章 禾黍不获君何食 中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22:04:47 来源:小说旗

当王墩儿所在的大队人马,循着正确的道路重新出现在湖口镇外的时候。像是凭空而降又势不可挡的一阵暴风骤雨似得,迅速浇灭了充斥在镇子当中,喧嚣之上的狂暴与肆意的氛围。

而在外围那些试图阻截和埋伏,相继被严整以待的军阵摧枯拉朽一般的冲垮、撕碎过去之后;也就只剩下一地被砍杀、戳翻的七零八落尸体铺陈,以及墙头哭爹喊娘一般争相逃遁的身影。

然而当这些漏网之鱼想要从镇子的另端出逃,却被绕墙而来的少量骑卒给挡回去之后。那些在持续暴乱中曾经凶神恶煞仿若恶鬼一般的庄民,再也不复当初的气势汹汹和喧哗滔天,而像是受惊的猪羊一般的重新躲回家中蜷缩了起来。

因此,这支三百名辅卒和少量驻队兵组成的援军;很快在镇子南门附近被大火几乎烧塌了一大半的市所院子里,翻找和抢救出来推守在仓房里被烟火熏得半死不活的,包括了于九郎在内最后几个“三支队”幸存者。

随后,并没有和其他人被用担架上抬走救治,而是不顾多处灼伤和脸部干裂的伤势,主动坚持留下来协助的于九郎,亦是在简单的包扎之后,嘶哑着声音询问道:

“接下来,旅帅打算怎么办?我该怎生配合。。”

“也不用你们这么麻烦了,既然此地已暴露出了严重的敌对问题,那自然就得按照展示君发来处置了。”

满脸凝重和肃然的旅帅王秋,却是胸有成竹的沉声道:

“若是觉得本庄那些大宅内暂且令人一无所获,不如姑且反其道行之;就从最外围开始就事无巨细的搜查本地每一个民家家中好了。,或许会有所蛛丝马迹的?。”

“但只要把所有的丁壮都给控制住就没得错了。就算领头之人逃走或是躲藏起来,他们这些帮凶之辈也逃脱不了干系的;我太平军也是没有非常处置的权宜和手段,尽管交给我好了。。”

这一刻,他却是想起当初在峡江道掩护屯民在撤军路上的一些遭遇了。比如那些隐藏在猪圈,牛羊栏泥地里的人骨碎片;被绳子圈在高脚屋下污秽里的妇孺,就仿若还是历历在目的昨天一般。有时候,在极致的阳春白雪之下,却是污浊不堪的漆黑之色。

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有只有三百多名辅卒,但是在王秋的指挥之下,还是轻而易举的将这处足足有两三千口人的庄子给控制住;并且还游刃有余组成攻坚组和战斗队,打破了高墙环绕的内庄,抓到了一批负隅顽抗道最后的罪魁祸首。

然后在搜查镇上民家的此起彼伏反抗过程当中,又搜罗出了许多武器和旗帜,还有明显不属于相应家庭才能拥有的各种物件。于是在后续刀剑枪棒为主的持续武器批判之下,镇子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事情就变得明朗起来了。

而负责参与审讯和记录整个过程的于九郎,也为其中触目惊心的种种情迹,而一次次震撼到完全麻木和机械起来为止。而他知道这时候才知道这一切事端的因由,居然是因为内庄一个奴婢的突然失踪,而导致整个庄子的氛围大变。

然而正巧他又发出了要盘点和清查庄内奴婢名录的要求。而前去老乡宦家中的交办的队员,同样也在不经意间摆显和口头威胁式的,宣称了太平军对于释放奴婢,安置为良人的一贯政策所在;

结果就触动了对方那根宛如惊弓之鸟的弦。错以为失踪的这名庄内奴婢,依然落入到了太平军“三支队”的手中,当场就是方寸大乱起来,而又在那名老乡宦长子的带领之下,关门聚集内宅人手围杀喋血当场。

然后,此辈又一不做二不休的顺势发动和召集全庄丁壮,开始围攻“三支队驻地”所在的市所院落。因此,可以说偌大镇子内的家家户户都脱不了干系。至于他们为什么会对“三支队”成员,前恭顺后残暴的毫不犹豫翻脸成仇,在后从大多数人口中拷问出来的真相是残酷的。

也就是这个镇子里的绝大多数人等,都是直接或是间接的共犯;帮凶,或者说这里家家户户都是这种不止第一次的做法,广大意义上的潜在受益者之一;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为之遮掩,或者说任何可以保全乡里和自家的手段,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正因如此,他们在这片乱世当中才得维持了表面上的相对自足和和睦;也就是建立在对于一切过路的外乡行旅、流民,甚至是败兵的累累尸骨之上的。而那个老乡宦既是幕后指使之一,也是明面上站出来与各方周旋的幌子。

因此在“三支队”之前,镇子里本该存在的那些闲杂人员都被提前清理和转移了出去,躲藏在了山林多年布置的据点里;一亦召唤就可以就近杀了回来,几乎是里应外合的将原本控制镇子中要点的队员,给袭击和杀死当场。

这也是那名驻军联络员得以蒙难的主要因果;他虽然小心戒备了可能来自镇子里的变乱和威胁,但却在出奔求援的时候被埋伏在外的袭击者给半道围攻和杀害了。也就是这种轻车熟路又表里阴阳的做派,让这个镇子一次次从地方势力更替当中,得以善存了下来。

或者说,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对于强大者示之以柔媚和顺服,然后又在对方一旦露出颓势和弱点之际,毫不犹豫的反噬和坑害之,并将其在大多数班底人心中,美化和扭曲成保全自身和乡土的义理,以及理所当然的乱世存亡之道。

而在此之前被他们所杀戮和残害的对象也数不胜数,有败退活过境的义军和官兵,也有一头撞上来想要捞一把的流匪、寇盗;甚至还有不断逃难避祸至此的州县大户、富商和官宦人家,都难免最终悄然无息的身陷其中,就此音讯断绝了。

若不是于九郎节外生枝而事前就发出了请求协力的口信,只怕他们这些人都要先身陷在这里,而勿论日后是否太平军有机会替他们报仇雪恨,一切都已然晚矣。尽管如此,最后能够被找回来的死难队员,也都是被残杀以为泄愤之后零碎了。

而这么一番刻骨铭心的代价和生死一线的惨烈结果,让于九郎在内的这些劫后余生的“三支队”幸存者,对于自己的所进行的工作和推进的事业,有了更加透彻和明了的觉悟。

若是自己这些人都不能痛下决心和狠下手段,来打烂、清洗这个前朝留下来乡土间的积弊深重,却又不知道又多少人要深受其害呢,又怎么能迎来真正安乐无虞的清平世代?

若果没有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只怕日后太平军在淮南推行的局面,还有更多“三支队”成员的行事,还是会难免遇上不可避免的损失和破坏的。

然而,对于王墩儿在内的这些,半路被抽调和召集而来增援地方的辅卒而言,在初上战阵轻取急胜的兴奋中还没回过味来,却在接下来的善后处置当中,又赶上让他们大多数人忍不住作呕连天或是瞠目欲裂的情景。

毕竟,在战阵厮杀当中变成残缺不全或是肝脑涂地的尸体,他们也不是没有收敛和掩埋过。但是被禁闭在田庄里的囚牢和山林据点当中,各种饱受凌虐和残害的妇孺人等;还有从河塘和池泊里捞出来残缺不全的尸骨,就是完全在冲击着他们这一辈子生为人的心理底线了。

所以在后续的审判当中,他们对于那些呼天抢地或是哀嚎连天的庄内眷属们的哭求,已然是麻木的心底起不了一点波纹和同情分毫了。因为这些人眼中的亲情和和睦,都是通过残害他人的手段来事先的。

然而,令王墩儿有些意外的是,他们的任务也并没有因此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自方方面面被安排过来参观和见证的军中、地方代表团体,在这里亲眼目睹了相应保留下来的罪证累累,以及由他们所维持秩序的逐批审判过程。

而死里逃生的于九郎在养伤期间,也意外接到了全新的调令和变相升迁的文书。让他前往位于黄州州城黄冈粮台待命(调养);同时因为表现优异的考绩结束堪转年限,就地提升为第九阶的吏目副。

当然了,明面上的说法是,因为他在这件泼天罪恶的事端当中,不但处置得当保全了自己还及时求援,足以被树立为相应“三支队”人员当中的“典范”,因此还有后续一些内部的荣誉和实物奖励。

而在内里的缘故,则算是为镇反会所属数千名在编干员,以及上万名外围附属、协从人员,争得一个不大不小的脸面;也为反击那些外界的非议和毁言,算是提供了一个重要舆情上的斥驳和反击素材。

要知道,如今三支队出身的人士,除了积累功勋和年资转入军中或是提刑、监察、巡禁(治安)、巡检(缉私)等相关强力部门之外,也可以就地转为地方基层的吏员,而成为大都督府底层政权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摆在他的面前足足有三条道路可选;要么继续在镇反会的编制内,转入下一支普查队或是工作队当任领队之责,而不是所谓临时性的“队代表”。

要么选择转入黄州地方新组建的巡禁队,在黄冈、黄陂、麻城3县一(邾城)邑之中,再拔高一阶担任一名(队)副巡长;就此专属一方治防事务。

此外,就连位于黄州的讨击军粮台院使下,也对他表示出了某种兴趣,认为依照他的工作经验、知觉和临机对应手段,可以以特任文员的身份,加入到后方打击队的序列中来。

然而,作为临时同僚的旅帅王秋却也给他发来了邀请。因为在这件事情当中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干净利落,在王秋身上因为“违背军令、擅自行动”所背负的训诫和观察期限,也终于被取消了。

因此,他决定动用自己为数不多的举荐名额,邀约于九郎这个还算看得上眼,既能拿刀拼命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做事的士子,前往自己将要就任的新组部队——庐州暂编十九营第一团,担任一名司务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