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残 > 第847章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下)

唐残 第847章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下)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22:04:47 来源:小说旗

【 】,精彩小说免费阅读!

而夹杂在太平大都督府治下第一次全民运动会到来的纷纷扰扰之中,则是另外一些社会上的变化也在回波荡漾着。

比如,一辆从洪州钟陵城直达鄂州武昌而足足满载了二十多人,顶上还捆扎有嘶叫不断的鸡鸭猪仔笼子和其他生丝、茶叶包裹等大件行李的长厢邮驿马车上;,就有形形色色的人等在某种充斥着汗臭、闷热和鞣制皮革味的双排对坐车厢里,此起彼伏的热切讨论着某种话题:

“听说了么,鄂州州成立又开了新的水汽机关工场。。我这就是过去找个伙计啊。。”

“什么水汽机关工场,难道比起先前那些水轮工场还厉害吗?”

“这是自然的事情啊!不若那些匠造所的匠师们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呢?据说这次的机关厂可不用河水或是畜马带动,也能吞烟吐气而自行轮转。”

“据说可是大都督亲自指点的机关术和营造秘法,里头的东西可是厉害的不止一点点儿啊。。因此日后咱们中心庄里收下来的稻米,也不用再走远路送到江边那些水力场去舂磨了。”

“那可是我亲眼所见的啊,里头的机关一开就是终日轰鸣不息,火光蒸腾而烟云缭绕如仙境啊!我有幸靠的近了吸上几口,自觉得身子骨顿然轻快了不少。。”

“故而左近坊间乡里也有传闻,说是此乃大都督以人道秘法,拘传了天庭的火部正神和各班黄巾力士,而敕令为百姓出力啊1”

“可不是天神一般的伟力啊!多少人亲眼所见的啊!那一大车一大车的稻米,送进翻斗里倒下去都没见个影子;只听哐当几声就从另一头送出舂磨得干干净净的白米,水泄一般的倾堆成小山尖了!”

“更莫说那些麦豆之属,从丈高的大斗倾倒进去,还不够人喝口热茶的功夫,那边就滚滚倒出碾得细呼呼、黄花花的粉面儿了。。又仿若是凭空下来鹅毛大雪一般,飞快装满了一车又一车啊!”

“而一石米麦不管舂碾,却只收人两斤的折色而已,难道世上还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么?,也就是我大都督府下的治下屯庄,才有如此的福分和厚待啊!”

“据说能在里头干活的都是享老大的福了,天天米面蒸饼汤条变着花样吃,人人都有专门干活的全副衣裳,下工之后还要用热汤水沐浴净身呢!”

“这么美的事情,咱们庄子里怎么就没有听到风声呢?不然也去争取几个工役的身份也好啊?”

“倒是想得美了,据说如今勿论是水轮工坊,还是这机关工场里的人手,如今都要经过专门的训做和考教,只选那些粗懂文墨的人哩。也就是正逢冬春农闲时才从乡下庄子里,姑且收些专干粗浅笨重活计的短工而已。”

“对了,自从开了汽机工场之后,来自附近乡里的窃儿也多了起来,前日还有个不小心被夹死在机关里的啊!因此上头有风闻说,要从附近可靠得力的庄子招募丁壮编成相应的巡护队呢。若是有助军输役过的经历,自可前往试一试呢?”

——我是分割线——

而在西川,庐州境内的合江口。来自归义军的都押衙张成式,也在望着横夹两岸的大江深峡,却是再度有些踌躇和徘徊起来了。因为在越过了这个江口之后,很可能他们就再也不是曾经的大唐子民了。

当然了,在遇到议潮公举义河西之前,他也只是某家吐蕃贵姓手下一个末温(奴隶)子而已,而且是那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存在。因为这些吐蕃贵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让手下的附(部曲)、庸(奴婢)和末温(奴隶的奴隶),像是牲口一样的进行配种和繁衍。

尤其是籍此来折辱和磨灭那些自诩为华夏衣冠、礼教之族的唐人遗民;因此,他曾经的名字就被叫做阿丑儿,因为相对于是在拥有太多可能性的父系,他更多继承了来自母系的黑发黑眸。然后刚刚懂事就被从未老先衰的母亲身边上带走,而成为了众多末温当中的牧羊小儿。

然后,那位“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的议潮公,也带着他从瓜州举义血火中走出来的七千瓜州子弟来了。高举的升日战旗引领之下,各地唐人子弟为了不再被遗忘和禁绝的宗祀,纷纷敲平了锄镐和叉耙踊跃相随,最终在西海(青海湖)以东的廊州之战,将河西最后一位吐蕃大论和他的军队埋葬掉。

而他也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汉家子的身份和血脉渊源,并且成为了被议潮公所收养在帐下的诸多孤弱子弟之一,而又了自己的姓名张成式。张姓是议潮公的赐予,成式则是为了纪念他那个多年后再也寻获不得的可怜母亲。

后来,他很快就从这些被收养的孤弱子弟当中脱颖而出,从一名牵马拾蹬的童仆开始,做到看守寝居的门仗士,后来议潮公接替病故的兄长张议璋入朝宿卫(为质)之后,又把他们这些亲帐子弟交给了一同长大的节上(侄儿张淮深)。

然后,他也毫不犹豫的追随着这位颇为亲熟的节上一路征战四方,与回鹘人、吐蕃残余和各方自立的土族势力战斗在延边每一处地方,而将归义军十三州变得越发实至名归起来。然而议潮公去世了,而在此之前朝廷更是将他的世子张淮鼎给放回到河西。

而节上同样也有一桩心病,就是朝廷迟迟不肯授予他的方镇旌节,让他在征讨四方和抚平内部之时始终有所束手束脚。因此,当他听说来自朝廷的济世宰相进入河西节度使境内,并且找他去凉州会商讨逆勤王的时候,可是多么的欣喜亦然啊。

然而节上这一去却是条不归路,而那位郑相公直接选择了那个谋害主上的恶贼,由议潮公亲手提携的旧部兼**婿的索勋。而当身在瓜州守护节衙后宅的张成式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就是发疯癫狂了。

然而他想要在瓜州起兵为节上报仇之际,身边除了一班直属部旧之外,就在没有多少人愿意追随和附和了。因为大家都畏惧索勋的势力,更在意郑相公所代表的的朝廷态度。然而张成式却觉得自己还不如随同一起赴难好了;或又觉得若是自己随行在侧,也许就不会给索勋以可乘之机了

要知道,张成式既然贵为归义军屈指可数的都押衙官之一,在资历尚可充任节副/留后、大内支度使、鸿胪卿、都虞侯、都兵马使、都教练、镇遏使、都牢城使、游奕使、节院使、都头、将头、归义军诸司押衙(直司、水司、羊司、肉司、酒司、宴设司、柴场司、军资库司、内宅司)、孔目官、州学博士、画匠(绘画手)、县令、乡官(耆寿)、都指挥使、玉门军使等官,

但是在这次惨烈的变乱面前,他还是毅然拒绝了来自索氏的优厚笼络,选择带着淮准公最后一点血脉,抛弃所有的一切只为逃出簒夺者的爪牙。到了现如今的这种境况,他也是实是走投无路了,无可奈何之下才不得已为之的。

归义军如今虽号称“继五凉之中兴,拥八州之胜地”,但是实际的局面并不算好。尤其是有经过这场来自朝廷方面主导的变乱之后,议潮公为首的瓜州张氏,用了数代人经营出来的根基,以及议潮公自西蕃煎迫治下拨乱反正以来,努力维系的数十年局面都就此大为动摇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成式在背后诸多不满索氏专权的各地家门势力宽纵之下,才能够将不幸罹难的淮准公遗孤给带出来,并且数度逃过来来自索勋一党的追杀和清算。但是对于最初他对随行众人所言所谓“南下陈诉于朝廷”的计划,他其实也是不抱太大希望;而只是籍此给出一个让大伙齐心合力护送遗孤逃出险境的目标。

因此,他自然从来没有指望过依靠口头上的申诉,就能改变朝廷委任的堂老(郑畋)在西北方面的布局和手段。只是籍着找个哀情和缘由,好在朝廷方面获得一个权且庇护的容身之所而已,就像是当年议潮公入京的故事一般就此流传下来血脉来。

事实上既然是寄人篱下的境遇,他早已经做好了被闲投散置或是饱受世情冷暖的心理准备了;但是来到蜀中的见闻却是难免让他大失所望不已。因为,除了那位备边、治民有道的高(仁厚)都护之外,他根本看不到西幸蜀地的行在朝廷,可有多少危难时节奋发振作的迹象。

无论是为贼所据称制建朝的两京,还是峡江下游广阔沦陷的荆湖之地,都没有任何主动进行收复和经略的谋算。反倒是数度坐视那些力图克复关内的忠义之师(河东代北行营),遭到了惨痛的溃败和覆灭,反而还要给侵入山西的贼寇(尚让),加官进爵以为安抚。

但不管他们是怎么的灰心失望,身为寄人篱下之辈还是要继续忍辱含垢的坚持下去才是。然而似乎老天就连他这些苟且偷生的机会都不愿意给了,来自河西的使者很快也就接踵而至来。而作为归义军兴兵入关勤王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让朝廷处置掉他们这些余孽。

若不是行在朝廷当中,还是有所怀念议潮公率土归夏之大义的好心人士,暗中给他通风报信而从宾馆当中列也籍着由头撤了出去,只怕是难逃一劫了。接下来,又有热心商旅暗中为他们一路逃出成都提供了掩护和帮助,而那位西川高都护也不是那么热衷追捕他们这点“余孽”,才一路有惊无险的逃遁至此。

然而看着江上似乎一刻都没有停歇过的过往船只,下一刻张成式还是忍不住开口到:

“就这么过江么?难不成就没有一点儿戒备和防患么?之前才不是攻战过么,怎么就这么随意往来了?”

这时,负责陪同他们的随员没有说话,倒是负责关渡的吏员顿然有些脸色不渝转过来冷笑道:

“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若不与对面有所来往,那咱们的种子、农具、牲畜和日用器物,本地所产的茶叶和生药,又从那儿做打算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