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山门异类 >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

大唐山门异类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

作者:鹤蛇散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2:05:19 来源:小说旗

“哲小郎君,地可不是这般种法哩。”

“是极,是极,哲娃子,虽说你可以换来粮食,但也不是这般胡闹法。”

“这般种,怕是今年颗粒无收。”

“全天下种地也没有这般种法哩”

……

村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陆哲,眼中俱是可惜和不解,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诸位叔伯,请听哲一言……”在众位大人的意见中,陆哲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很快再次淹没在村人的职责和规劝,最后,陆哲不得不败下阵来。

“哲心已决,既然诸位叔伯婶娘不认可哲之作法。那哲还是自己来吧。”陆哲忍无可忍,朝着议论纷纷的众人做了个团圆揖。

“汝这少年郎,恁的不识好人心哩。”

“秋日之时,若是颗粒无收,届时蕴娘可就受苦了。”

眼见陆哲依然固执,村人的反应更加激烈了,林姜氏等亲近的婶娘,还恨恨地拧了陆哲一把。

场面一下变得更加激烈起来,陆哲被众人围着,所有人都唾沫横飞,或是语重心长的规劝,或是恨铁不成钢的指责,空气中充满了嘈杂。

陆哲知道,这个时候再去费力一个个解释,显然是没用的,他所需要的,只是说服人群中威望比较高的那个。

所以,他去了明长老的石屋。

果然,在他才说明了自己来意的时候,明长老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知晓了,汝去吧。”便不再多言,继续自顾自地和邓长老下棋。

果然,无论哪个时代大领导都是一副样子啊。陆哲一边往家里走,一边不由得想起了前世自己集团的大领导,说话也是这个风格,让人模棱两可。

虽然领导的样子都是古今一般同,但是自从陆哲去找过明长老之后,村里人对于他要做的事情,再也没有组织规劝过了。

虽然村人看陆哲都是一副“可惜了”的神色。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耕田组一边耕田,村里的插秧组就要把秧插上。这几天,轮到陆哲家的地插秧了,关于种什么和怎么种,陆哲再次提出了让村人很难接受的办法,所以才发生了以上的一幕。

因为有了足够耕牛的帮助,村里的男人们齐齐上阵,很快就把地耕完了,早早地进入了插秧的程序。

对于陆哲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听到村人说曲辕犁的好用和高效,觉得今年春耕稳了。谁知道,插秧才是重头戏。

哪怕是在后世来说,插秧都是一项重体力的劳动,而且及其花时间,哪怕是在平原,有机械的辅助,还是需要大量人工,何况是在大唐。

所以,插秧组和耕地组,在比起往年快得多的耕地速度耕完全村的地之后,愉快地合并了。

等到众人开始插到陆哲家的地的时候,陆哲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有些不能接受了。

这个时代耕田,因为生产工具的原因,翻开的土很浅,而且施肥还没有普及的唐朝,唐人对于耕作,还是十分粗放,把种子种到地里就完事,也很少除草,抓虫施肥等等。收成完全凭天。

陆哲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没有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两句在后世都听烂的东西还是明白的。

所以,他向耕地组建议把所有的地深耕的时候,村人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是看在他之前的神奇之处和曲辕犁可控制耕地深浅等因素之下,还是依言深耕了。

但是,到了陆哲家的地插秧的时候,陆哲遇到了重大的阻碍。陆哲不仅对种植的作物做了改变,而且还对种植的手法进行了改革。

左华山位于后世河南与安徽接壤的地段,但是还是属于河南,中原自古是产粮地区,所以陆哲就想起后世河南老乡爱吃的主食起来,想要改黍米为麦子。

对于这点,村人都觉得陆哲疯了,在他们看来,村里的地,都不是什么上田,只能种黍米这种比较好养活的作物,怎么可能去种麦子等作物。肯定没什么收成。

虽然馎饦,毕罗,胡饼等食物确是要比黍米可口,但是那个需要浪费多少麦子啊。不少人心中都暗暗地想。

这个年代,因为没有石磨,麦子脱壳都是靠后世那种打谷子的连枷,而面粉,更是靠人工用石舂,一下下舂出来的,要得到面粉,极为费力。而且做出来的面粉还含有麸皮。要想得到后世超市随处可见的精白面粉,就需要过筛,再舂,把这个环节重复好几遍,才能得到精白面粉。

对于这时的一般农户来说,麦饭才是麦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将脱壳的麦粒,直接蒸熟当饭吃。各位自行想象下这个口感,所以在石磨出现之前,麦饭一直都是穷人的食物,因为容易吃坏肚子,地位甚至还不如黍米呢。

对于陆哲想要种麦子这个事情,村人是持反对态度的,而陆哲自己,也对自己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信心,毕竟他也没有种过地,于是,再次表示自己的制盐秘术可以给自己换到足够粮食,自己只是想试试而已的态度后,陆哲也从善如流地将家里的地一分为二,一半种麦子,一半种黍米。算是勉强让林姜氏之流不再数落他。

在种植什么作物上,村民勉强跟陆哲达成了共识,而且或多或少地,都用一副看败家子的目光看着他。

而陆哲关于种植方式的坚持,让村人彻底难以苟同。

陆哲后世也去过不少次乡下,看到过麦田,大概知道麦田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个是后世获得高产的基本要素,这一点陆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陆哲按着记忆中麦田的样子,给插秧组描述一番之后,村人纷纷炸锅了。

哪有这般种地的。听过陆哲的要求之后,所有人都是一副惊诧的表情,原来,因为唐朝地力的原因,唐人插秧的间距都很大,为了保证每一株作物都有足够的养分,而陆哲要求的,竟然是插得如此密密麻麻,这不是浪费了土地和种子么,村人们都表示哪怕陆哲自家的地,自己也不能看着陆哲这么胡搞。

事实上,汉唐之人,种地都比较稀,确实也是有地力的原因,不过导致古代收成一般的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除了浇水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怎么做,稀疏的田里经常长了不少草也不拔,所以陶渊明才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语。

当然不是因为古人懒,中国的农民,向来都是最勤劳的一群人,只是因为一是缺乏这方面知识,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才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因为缺乏文化和受限于古代资讯不发达,很难系统地流传开来。而且古代的技术官员,也很难受到重视,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缓慢。

二是缺乏相应的工具,古代农民的劳动强度非常地高,远比现在的农民要辛苦得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只能算小意思,种田,是全家老小的事情,是一年四季的劳作。

三是古代的农民除了应付生计以外,还要应付沉重的徭役,哪有什么时间来搞这些。

所以,古代那些所谓耕读传家的人,一般都是大地主,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其实就是个大地主,家里三代为官,广有田地,光房子就有三处,而且田庄广有别业,而且因为是士族,不用缴纳税赋和徭役。所以他才能愤而辞官,如果他真的穷得一比,跟一般农民一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看他会不会为了五斗米当个舔狗。他所谓的“贫穷”,不过是跟当时的世家大族比罢了。类似后世那种小老板哀叹着自己跟马爸爸比起来,只是个乞丐一般。

这就跟后世一样,嚷着回归山林,包了个山头搞生态农业的,大多数都是些有钱人,在后世,有钱人承包个山头当农民可是说是逸趣,而一般的农民,还是很苦的。

老子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还是知道一点如何科学种地的,陆哲的耿劲也上来了,虽然对于种植没有经验,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深耕细作这个路子是对的,不然后世的耕地那么少,还是养活了那么多人,而且还是在不少耕地改了厂房和改成了蔬菜大棚的情况下。再说,五庄观身处山中,耕地本来就少,虽然不用交税,但也是半年野菜半年粮。自己这个搞法才是正确的。

怀着这个想法,陆哲跟村人争了起来,连梦中那个赤松子都搬出来了,但是村人还是十分怀疑,最后,还是在明长老的干涉下,勉强达成了共识。

“等着吧,到了秋天,一定会让你们大吃一惊。”陆哲轻轻地锤了锤已经变得酸痛的要,一边恨恨地自言自语。

因为村人都不认可陆哲的搞法,所以陆哲只好向村人表示,自己来就好了。于是,每日做完早饭之后,陆哲还要急急忙忙赶到自家地里,按照自己的想法插秧。

“当个先知,确实还是痛苦的。”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的陆哲瘫在床上,累得饭都不想吃,一边无奈地看着窗外的星空。

窗外的夜空很纯净,漫天的星斗,极为好看。

像极了当年哥白尼看到的星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