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去 第1053章 大相国寺的码头

御医慢条斯理的回答:“且慢,此病尚有阴阳;寒热之分---具体到这孩子么……此症状当为胃阴不足呃逆,宜养阴和胃止呃,小史,记:木香x钱、砂仁钱、白术……”

赵兴才听了三个药名,立刻怒火上来,他阴沉着脸,喝骂一声:“滚出去!”

赵兴闯进来时,御医曾不满的望了赵兴一眼,似乎在责怪他打搅了自己的“安如泰山”,但看到家眷的一副跟赵兴很熟的模样,大家连素有的客套都没有,御医这才垂下眼帘,继续慢条斯理的开方。全文字阅读尽在UC电子书()!没想到他才说了几个药名,便被赵兴劈头盖脸的大骂。

“何方狂徒……”御医勃然大怒的站起身来,挥手一指赵兴……但等到他站起身来才发现自己的身高与赵兴相差太远,而自己的小身板……御医的声调陡然弱了下来,他外强中干的一甩衣袖,怒气冲冲的冲出门外。

赵兴没拦他,紧跟而来的王夫人一溜小跑的追随劝解。朝云看到医生走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让王夫人止步,她不知道该应付哪方。等到家中的苏过带着新婚妻子迎出门来,接过对御医的接待工作,王夫人才又冲进屋里安慰朝云。

屋里,苏遁已经到了赵兴怀里。王夫人进去时,赵兴正把他身体举在胸前,耳朵贴在他的后背上倾听苏遁的心跳声与肺音。见到赵兴这番诊断模样,王夫人停住脚步,赶紧安慰大哭的朝云:“没事,离人在乡间素有神医之名,有离人在岂不强过那些庸医?你看,孩子现在不是安静了许多。”

朝云止住了哭声,有气无力回答赵兴的询问:“昨天还好好的,今儿早晨起来就说肚子不舒服。正午时分,孩儿嗝气不断,下气(屁)频频……这都快晚饭了。他还没吃中饭,就觉得肚胀,刚才还开始拉稀……”

赵兴重新把苏遁抱进了怀里,一边掐着苏遁的虎口。一边解释他刚才驱赶御医的行为:“其实,嗝气频频与阴阳五行八卦全无关系……算了,我跟你们解释不清,最近给遁儿喝茶了吗?”

“茶性属凉,现在是冬季”,朝云怯怯的回答。

茶性属凉还是狗屁话。这依然是阴阳理论中地一个,因为绿茶是绿色,所以绿茶就是凉的;红茶是深褐色,所以它是属火的……至于绿茶放久了变褐色怎么解释----是因为沾染了人间烟火。

但实际上。茶地性能由茶叶碱决定而不由阴阳理论决定,它们通通是碱性。

赵兴过去恰好经历过“嗝气频频”的日子,知道这病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由胃液里胃酸严重不足引起的----一般来说,胃液缺失越严重,打呃越严重,这也是为什么人总是在饭后才引起打呃的原因;二是由于水土不服,导致肠胃细菌群落紊乱。发酵气体过多引起。

前者地治疗方法也很简单,一杯冰镇可口可乐而已。因为可乐是接近于胃液而又稍弱于胃酸的弱酸。可作为胃液中盐酸的代替品或稍稍稀释胃液,对抑制打呃立竿见影。

至于后者嘛----浓浓的茶叶可以抑制因水土不服引起的细菌紊乱,但一旦病症发作,单纯用浓茶已经不行了,治疗方法是:一片多酶片。或者一杯酸奶……

无论前者后者。它都与阴阳五行无关、与吃饭时说话无关、与“火气”无关,所以那位御医说的全不对。而苏遁在原本历史中遗憾的死亡,就是这帮“名医”的杀人杰作。

但赵兴怎么在宋代买到可口可乐,还要冰镇的?至于多酶片,那更是妄想。酸奶?老大,这可是冬季,在冬季地汴梁,能找到产奶的母牛吗?

思考片刻,赵兴眼前突然一亮,他想到了----奶酪,奶酪也就是乳酸菌的固体块。

“来人,快去我的房子里……不,遁儿带的随身零食箱里有酸奶疙瘩,把那些奶疙瘩拿出来,再来点苏打水,有没有苏打水……没有,那就淡醋,加了果汁的淡醋……”

赵兴一番忙碌,苏遁喝下了他准备的饮料、零食,立马不打嗝。虽然精神仍然不好,但开始有了气力。这等于间接证明了“嗝气频频”,果然与五行八卦无关。

不提苏轼回头怎么在客厅向那位御医赔礼,晚饭时,赵兴抱着刚刚安静地苏遁向苏东坡要求:“老师,遁儿在杭州生活了三年,这才离开熟悉的床,恐怕有点不习惯……我搬到新宅后,不如让遁儿跟我一起走,等到他熟悉了汴梁,再来府上……”

刚才苏遁生病时,程阿珠表现地关切,赵兴表现的紧张,苏轼都看在眼里,他很满意赵兴那种视遁儿如家人的态度,考虑了片刻,他点点头:“如此,就让朝云随你一起去,等她母子熟悉了,再接他一块回来。”

苏轼回答赵兴的话时,依旧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心不在焉,似乎还在为军器监案烦恼。赵兴商量完苏遁的事情,他慢慢地坐在苏轼旁边,看着苏轼心烦意乱地翻动着桌上的文档。而高炎师高俅则替他整理着文档。

房间里沉寂了片刻,苏轼叹了口气:“为师将在五日后入宫院……”

赵兴接口回答:“那座小院子我已经看了,家具齐全,反正我也不打算在京城常住,所以简陋点也不怕,明日我就搬过去。苏轼又沉默了片刻,才开口:“为师打算就新法写几个调整,你看……”

赵兴突兀地插入:“不如归去!”

苏轼听了一愣,被赵兴看穿了心事,他没有掩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朝堂上……”

苏轼想说的是朝堂上“斗争”气氛越来越浓,新党旧党为了各自的主张----不,他们不是为了各自的主张而斗争,纯粹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党派立场而斗争。

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有人对新法的许多主张提出质疑。皇帝也为某些质疑而疑惑,他询问王安石如何处理,王安石根本没打算依据反对意见。对自己地变法主张进行拾遗补缺,他直接询问皇上:“把他们的名单告诉我。”

于是,大迫害开始了。

王安石在这里引进的是一种新地政治哲学:斗争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包容和中庸,宋朝是君子政治。王安石提倡的斗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大的排它性。如果说“崖山之后”是中华文明衰落地开始,那么,自“安石之后”,中华文明的政治传统基本上已经断裂。

身为中国斗争学派的鼻祖,自王安石之后,政坛交锋不再是为了利国利民,而是为了斗争,为了在斗争中获得唯一奴隶主---皇帝的更大宠爱,以此攫取更大的权利。

争宠。才是斗争的终极目标!

赵兴不由想到一则宋代笑话。传说:杭州有一个地方的乡村教师给学童们讲《论语》,把其中的“郁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这些小学生便牢记心上认为这是正确的。等到一个老学者前去纠正谬误,告诉学生们应该念“郁郁乎文哉”时,反倒把学生吓跑了。

“都都平丈我”----宋人笑他而不知道它地含义,赵兴这个现代人有资格笑吗?

在斗争哲学中长大的一代政客,已经完全陷入了报复与反报复的兴趣中。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不该斗争。应该有事说事,讨论、妥协、达成共识……他们会怎样?

他们的世界观崩溃了!

他们会怀疑你在诈骗他们放下武器----而事实往往是这样。

军器监案的爆发是个导火索,这意味着新党人员的报复开始了,刚开始还能就事论事,后来则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处身在党派争斗的苏轼里外不是人。因为他虽是被新党迫害地人员。但他并不赞成全盘否定新党的变法,而是要求对其中一些变法方案进行甄别对待。

这让他像一个蝙蝠一样。无论在鸟类兽类里头,都不受欢迎。

刚刚平息地“藩钱案”只是个引子,苏轼已经感觉到两党斗争的大火越烧越旺,他感觉到针对他的潜流汹涌,所以他才如此忧郁。

苏轼应该感到庆幸,他幸亏生在宋代,所以还能活着,否则,即使晚生800年,作为实用主义者,全然不顾路线道路的正确与否----那么,他依然摆脱不了受迫害的命运。那时他能活着喘气都是一种奢侈----在这点上,赵兴身在局中,恨自己无力帮他。

幸而,幸亏这是宋代,不杀士大夫。所以苏轼地命运还有转机,只要苏轼肯退下来,做一个田舍翁诗酒娱己,自然可以幸福余生。

但可能吗?赵兴深知这一点。

宋代地知识阶层还保留着一种傻傻的、纯朴地使命感,哪怕到了大宋灭亡的前夕,他们依然纯真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挽救这个朝代。

正是这种使命感使赵兴迷醉。然而,他却有点绝望的发现,有可能,在“都都平丈我”的教育下,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加速这节列车向深渊奔去的速度。

沉默良久,赵兴终是徒劳地努力说:“不如归去!”

苏轼没有回答,他的使命感不允许他这么做。这就是宋代知识分子的无奈!

赵兴深知这点。兴开始搬家。陈公川姊弟自然跟随。秦观本来还想继续在苏轼家中寄寓下去,但赵兴强拉着他离开。

除了秦观之外,因为租的院落大,陈父子也干脆不住客栈,搬到了赵兴的新院子。

等到了第五天,苏轼进入贡院,朝廷上开始进入科举的封闭出题阶段。京师里的气氛陡然凝重起来,天气也似乎被这种凝重气氛所感染,一连几天都阴沉沉的。

这一天,和乐楼专门张灯结彩。用盛大宣传攻势吸引东京汴梁城的眼睛,码头上,著名的歌唱班齐云社。律声社精英尽出,在相国寺的码头上展开了宋代地“路演”,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婉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倒让寒气逼人的东京汴梁城有了点鲜活的气息。

赵兴带着陈公川远远地站在相国寺的附近的一座茶楼上,眺望着运河码头边、在寒冷的天气下,那些做劲歌热舞地宋代街舞女郎,陈公川则举着单筒望远镜。不停的由远至近观察着相国寺运河码头的繁忙,嘴里啧啧称赞。

东京汴梁城是一个有着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在这个时代,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几座相类似人口规模的城市。而相国寺正集中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活力。这位越南人、福建移民后裔第一次来到亚洲文明中心,看的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附近每一街巷口处,都围聚着一群群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中间有木竹匠人、杂作挑夫、砖瓦泥工、道士僧者。这些“人力”们。一个个伸颈伫立,只盼着来人呼唤。更准确一点说是低级市民们。在等待着高级市民的雇佣。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地人力,之所以来这座城市出卖其劳力,就是因为在这座大城市里,集中着一大批百万巨贾、封疆大吏、权威势要、衙门官署……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人力市场为他们服务。

屋里点着几个火盆,董小亮坐在椅子上不停的擦热汗。他急不可耐的眺望着地平线的深处。另一边。陈与他的儿子陈不群低声交谈着,对码头上的喧闹毫无兴趣。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几名“牙人”,立在一旁,等待吩咐。

宋代地“牙人”就是现代的职业介绍者。赵兴看看时间还早,招手唤过几名牙人:“我地脾气董小员外都知道,我在这里确认一遍:首先,我出的工钱是常人的两倍,甚至三倍。但我只选择老实肯干的人----我房子里头有女眷,不希望院中走动频繁,所以希望仆人守礼。

此外,我不喜欢家里的事情被外人知道,所以,嘴严也是必须地……我需要三十个人,工钱两倍,年节格外加赏,你们三个牙人,每人给我介绍十个人,谁介绍地人被我留用时间做长,我格外加赏……”

赵兴新租的房子院落较大,单靠四五名学生根本忙不过来,所以他需要雇几名仆人。但赵兴不希望雇用一些不知根底地“捣子”,便通过董小亮介绍,找来了几名“牙人”雇佣仆妇。

董小亮的介绍叫“铺保”,意味着那些仆人都是在东京汴梁城有房产者,或者家庭成员中存在工作者,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样的人用起来放心。

赵兴忙着挑选仆妇,董小亮在旁频频张望着河道,频频擦着汗问:“船会不会晚啊?那些歌舞的小娘都跳了小半个时辰了。瞧她们,都跳不动了!”

董小亮话音刚落,扑天雕李应匆匆跑上了楼来,一路嚷着:“来了来了,船已经进渠了。”

董小亮立刻奔到窗前,推开窗子冲外面做了个手势,赵兴一挥手,他的几名学生立刻跑下楼去,而三个牙人也一溜小跑着跑到马路边,将早已准备好的三根长树干抬来。

赵兴的学生很麻利的将三根树干捆成一组,树干立起来,就成了一个三角支架,支架的上头悬挂起一个滑轮,一根绳索被绕到滑轮上。锣鼓喧闹起来,大相国寺的码头上,宋代美女舞成一团,吸引无数路过的人驻足旁观,远处,几艘快舟慢慢的驶进渠来,码头上的歌声陡然高了起来,歌声中,船缓缓接近小桥,船上的人员正在放倒桅杆,准备穿越桥洞……

眼前的情景仿佛是《清明上河图》情景的再现,桥上,达官贵人手持扇子招摇过市,官帽上两个长长的护耳像驴耳朵一样支愣着;骑驴的、挑担的、赶路的,他们带的帽子有仙桃巾、幅巾、团巾、道巾、披巾、唐巾等,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给。每人都在忙碌着为生活奔波,唯独这一刻,他们少少歇息。

桥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宋代木楼,熙熙攘攘的人群翘首企盼,两班歌舞伎乐彩旗招展的立在岸边,屏息等待……

UC电子书手机访问: 电脑访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