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曲 第1084章 其乐融融的凑在一起

他们自顾吵着,李公麟怒了:“赵离人,我在你眼里算什么?死人吗?我画的东西,我不许人谁敢抢?……再说,这场演艺展现了多个古礼,我还觉得一个场面不足表现……或许该多画几个……嗯,全画在一幅图上不容易布局,米元章,你以为如何?”

炮弹不行糖衣上,赵兴从来不怕花钱:“一万贯,把它许我!”

王诜气的直哆嗦:“赵蛮子,我竟不知你是这样一个蛮子,这我的院子,我的家,在我这里动拳头,谁怕你?”

现在该晓之以情了,赵兴马上扯着李公麟的袖子说:“李公,你说你学了黄金律,我管吃管住的,笔墨纸画油彩任你挥霍,怎么地你也该给我留下一副作品吧----我喜欢你这幅画,这才是顶峰之作。UC电子书()全文字免费阅读!不仅是我大宋的顶峰之作,而且超越唐画成为我华夏的巅峰之作……就它了!你说我第一次开口,你好意思不许吗?”

王诜见自己一直受到无视,他愤怒的挽起了袖子,在赵兴说话的功夫对其拳打脚踢……赵兴说的对,就他那小身板,拳头捶到赵兴穿铠甲的身上跟搔痒差不多,赵兴恍若未觉,自顾自的把想讲的话说完。

米芾一直埋头作画,这会儿看不下去了,他停下笔,不满的瞪了一眼厮打地两人。又对李公麟斥责说:“如此良辰美景,你不赶快把这场面记在心里,怎有心与人闲聊?”

而后米芾又对赵兴、王诜说:“古人祭祀的时候,猪头摆上几日,等要祭礼结束才想着分猪肉。我俩还没把猪杀了,你们已经在台下为分猪头厮打……怎好意思?台上演的什么?温良敦睦,瞧瞧你们自己?”

米癫子这次说的是正理,连赵兴都被他说惭愧了,他赶紧拱手:“对。温良敦睦,那我就辞让一下。粉侯,这幅画归你了,我不与你争。”

宋代又把驸马叫做“粉侯”。赵兴把那个“争”字咬的格外重。

赵兴谦让了,王诜不得不表现自己的谦让,他也赶紧一拱手,假惺惺的谦让说:“哪里,离人兄。我为主人,主随客便,这幅画该我让你的。”

赵兴的表现立刻让人知道他刚才地谦让纯粹是诡计,王诜这样稍一谦让,任谁都看出他的虚情假意,但赵兴立刻满脸激动地伸手握住对方的手,感激的语声颤抖:“粉侯,您太客气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王诜郁闷的要吐血,可这是他自己表现谦让的。哭都没地方哭。

台上的几名高官原本看到这里吵闹,有点坐卧不安,突然间他们表演起温良敦睦,像两名谦谦君子一样亲热的拉着手,让政事堂地高官禁不住微微点头,表示赞赏。

“周礼可行乎?”吕大防开口问文彦博。

文彦博点点头:“或可!然,唐锦之事,首在必行!此事与我朝有益。想必推行起来,朝议不会反对----我等就先从这儿着手。射仪吗?也不知它能否平息纠纷,且做个娱乐,让门生们学起来……”

其他人商量的时候,章眯起眼睛。笑的很冷淡。

“温良敦睦”对章不管用。他是枢密使,青唐之乱是在他主持枢密院(国防部)时爆发的。战乱爆发后。他担心别人议论,便发布了《告密令》,要求百姓揭发“诽谤青唐之乱”的人。

前不久,有个百姓在茶楼里议论起,被人揭发。章将之逮捕下狱。此事引起很大的反响,无数人认为议论者罪不该死,连小皇帝都替那人求情,但章接到皇帝的求情后,立刻下令处死议论者……

章不需要“温良敦睦”,他只是在琢磨----唐锦织造可是件大有利润的事,自己怎样才能插一脚?

三国客人的表演进入尾声,等他们退下后,进入了通常文人聚会的例行时间。政事堂地官员们招呼自己的弟子门生上前,一边闲聊着刚才见到的景象,一边享受着赵兴送上来的“冷餐”。同时,弟子们就刚才的情形吟诗作对,做一篇美词华章歌颂之。偶有觉得看不够的,再叫上表演者上场,就近来一次贴身演出……

跟兰亭集会一样,这场聚会的后半段类似一场现代冷餐会。汴梁城六大名楼的厨子都被赵兴召集而来施展身手,因为刚才韩日两国使节呈现地食物中有“脍炙”,所以冷餐里临时添加了烧烤项目----就是现代称之为“韩式烧烤”的东西。

六大名楼的厨师呈送的有很多外国菜,很多菜当时还没有传入中国。但政事堂,或者说西园在场的人都提前品尝到了。这些政事堂地官员们多数肩负着师长地责任,他们一边享用着冷餐,或者弟子呈送的“韩式烧烤”,一边就刚才所观赏地节目,引经据典的考证着出处,向弟子们讲解那些礼节的应用。

由于赵兴是半个主人,也是这场集会的总导演,各位老师,也就是政事堂的官员不停的叫他过去咨询,并询问那些菜肴与菜式的出处。在他的穿针引线下,这一刻,蜀党洛党官员倒是奇妙的放下了政见,其乐融融的凑在一起,享受着汴梁城立夏的冰封。

文彦博询问完赵兴后,宽厚的望着赵兴,说:“我听说离人新授密州团练判官,这个官职倒是有点委屈离人了,不过到地方去,积累一些经验,了解一下地方吏治,也算是朝廷养士之

苏轼在一旁笑着补充:“是呀。我也这样认为。”

赵兴看了看苏轼,冲文彦博一拱手:“文相公,我听说当初朝堂争议地时候,你曾劝王相公(王安石)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应当广泛听取意见……我此时说这话,不是在议论朝政,而是特特向文相公表达敬仰之情。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庶民百姓不能采取煎熬的做法。文相公此语正道出了一派君子风度----广泛听取议见,求同存异。矫枉取正,才是治国正道。

我曾去过西洋。西洋有位哲人说:反对派的存在,正是对我们的警醒,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认为自己的意志永远正确的……”

赵兴这番话说的冒失,他官小位卑,朝政大事本不该由他这样级别的官员插嘴,他说话的那功夫。章地脸色阴的都能拧出水来,他屡次想插嘴责斥,但文彦博是谁,他是君子政治地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没有责怪赵兴的冒失,反而默念着赵兴最后面的那句话。

“反对派的存在……西洋竟也有哲人?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

赵兴笑了笑,解释说:“是呀,我初到西洋时也感到惊讶。那些西洋人目无余子,但相较大宋来说,他们也有很多经典的学问----比如物理学、化学、微积分学、三角函数、植物学、动物学、力学……等等。就连他们的吃客也认为,做菜手段中他们除了酱油之外,也什么都有,包括我们没有地香料……”

“噢”,赵兴这一说话让政事堂几位官员悚然动容,他们齐齐问:“那些是什么学问?”

赵兴详细的解释一番后,又指指刚才表演的场地,拱手向吕大防致敬。说:“吕相公,学识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实时更新,不停前进。我听说吕公首创恢复周礼,可我认为:恢复周礼是件大好事,一个古老民族不能没有传承悠久的礼节与习俗。但周朝的很多学问。很多观念却没必要恢复。

周代的时候,人们刀耕火镰。使用的农具都是青铜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见识未必正确;许多经典名句,恰恰是错误的。比较起来,我独欣赏这句古语墨守成规,我等切勿墨守成规。”

赵兴这话又是冒失。吕大防是谁,关学当代学术代表。赵兴一个无名无分地人,竟然劝解倡导恢复礼制的吕大防,尤其是他的话中隐含必须变法的意思……吕大防大度,他一笑置之。

吕大防不知道,中国总有一种化神奇为腐朽的力量,他倡导的恢复礼制最后成了宋朝的主流思想,到了朱熹那儿,他“恢复礼制”逐渐走了样,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禁锢别人的枷锁。比如吕大防、程颐就反对女子裹脚,他们把这个作为家训,让吕氏程氏家族一直坚守到了元末。但这点到了朱熹哪儿,成了提倡女子裹脚……

历史能改变吗?面对吕大防地“大度”,赵兴泛起深深的无力感。但他也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即使以自己所受的教育,让自己处在吕大防的地位,一个无名小辈上前来跟他长篇大道,他嘿嘿一笑,已经是极大的宽容了。

“都都平丈我”下地人们啊,怎能理解“郁郁乎文哉”!?

放下得失之心,赵兴带着敬仰之情,再次打量着这位“中国第一乡约”地创始人。

史书上记载,吕大防是个大高个,他“身长七尺”,也就是说,他在宋代长了个穆铁柱的身高……古人说话就是这么夸大。

史书中关于古人身高地记载从来就没有准确过。因为按蓝田乡里的记载,吕大防与他哥哥吕大钧“比肩”、“齐顶”,也就是说两人身高是相同的。而现在考古研究表明,吕大钧的身高在一米六九至一米七一之间。以此推测,吕大防的身高也在一米七左右,上下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史书记载,(一米七的)吕大防在朝堂上是罕见的大高个。他有个外号叫作“铁蛤蜊”,做宰相时,他经常有熟人亲戚来托他办事。吕大防每次都是正身危坐、洗耳恭听,但是无论谈多久,他只是个听众,绝对不发一言。这些走后门地人每次都给弄得失望又无奈,于是送了他这个外号。

刚才赵兴跟他讲话,他充分展示了“铁蛤蜊”的风度,光微笑不发言。等赵兴走开,他的弟子冲赵兴的背影鄙视的撇撇嘴:“一个小辈,也来呱噪……”

“住口----”吕大防厉声劝止。

那名弟子王岩叟生性倔强。他不服气的说:“刚才我等与秦观就相互哼哼了几声,这贼厮鸟竟然挥舞着木杖。威胁打人……”

“那不是木杖,那是一柄刀,非常锋利的倭刀”,吕大防淡淡的说:“我在子瞻那里见过这种刀,据说是赵离人送给他护身的。苏子瞻性好冶游,在黄州时,山林间蛇虫不断。赵离人送给他,用来扶杖而行,紧急时刻则抽出杖中刀防身。我听子瞻说,这种刀可以将人横断两截,刃上丝毫不沾血。”

吕大防再一指秀美地源业平,后者正钻进大宋官员群里,跟对方谈诗论赋,兴奋的面色潮红。

“瞧见了吗,那个人就是倭国著名地刀手,他们叫武士。就是他来与赵离人比斗。由此引发了一场遵循周礼的射艺。听说此人在倭国曾是百人斩,也就是曾斩杀过百名知名战将的勇将,但他来到汴梁,见了赵离人却不敢与其斗剑,宁愿与赵离人比试射艺。

最后的结果是:他两箭落败,那条性命是赵离人的了,赵离人一声令下他就得自裁……这说明什么----他刚才是真敢动手啊!”

吕大防是指着赵兴的背影低声说的,这时赵兴正一头扎在师兄弟堆里。指点着黄庭坚、李射箭地姿势。吕大防话音落地,他身边一片抽冷气的声音。而吕大防唯恐语不惊人地继续补充:“刚才小王驸马说他是蛮子,我看也像。此人说话莽撞,自有一种爽直的风范。不过,你们猜开封府尹钱穆夫是怎么评说他的。他说----只可为友。不可为敌!”

王岩叟惊讶的问:“钱穆夫为何如此说?”

吕大防答:“我曾在子瞻那里看过一篇文章----《刺牛》,是他在黄州写得。记述赵离人杀牛替他小妾补养身子的经过。文章写得畅快淋漓,尤其是赵离人一剑刺倒壮牛的场景,令人血脉奋张……那篇文章苏子瞻轻易不肯示人,据说,离人当时的凶狠吓倒了一屋子的人。他不愿别人误会,故秘而不宣牛一声不吭地刺倒,但钱穆夫前不久告诉我一件事,我却有些信了。钱穆夫说,前不久,开封府的捣子头卜庆绑架了赵离人的小舅子,惹翻了他。赵离人怒而出手,丝毫不顾忌诸般禁忌变出手无情。

据说他将卜庆追杀多日,卜庆的百十号楼下相帮、房中做手,都被他砍杀殆尽,无一幸免。最后不得不负荆请罪,但依然被赵离人当场打死……

如今,汴梁城的捣子都在流传卜庆求饶时赵离人说的话:但凡不出手,出手不容情,还有:最好的敌人就是死去的敌人……你们想想,刚才争执下去,这蛮子敢不敢动手。”

王岩叟等人蠕动了半天嘴唇,终于骂出一句:“这简直是侮辱斯文,读书人地争吵,怎用到拳头!蛮子,确实是蛮子,蛮得很呀……”

但他们最终还是非常小心的,轻声细语说出了这句抱怨。由于嗓门太低,这句话就仿佛是闺中怨妇的轻嗔。被他们抱怨的对象则毫无所觉,正慢慢走向章。

在西园中,章是孤独的,其他人都有弟子围在身边,至不济也有两三同党,但章身边却无一人,他独自坐在一台炙炉边,闷闷不乐地吃着倭女替他烤地炙肉。赵兴在周围兜了个***,好像很无意地走到炙炉边,看到“倭女烤法不熟练”,“不耐烦”地挥手赶开了两名倭女,亲自为章烤肉。

章有点不悦。刚才赵兴冒失的跟吕大防与文彦博都说过话,话里地主张是尊崇古法。这恰恰是他反对地----除了对方所强调的“不能墨守成规”。现代看到赵兴靠近,他以为后者还想找他说同样的话,便阴沉着脸,只等对方开口便发作。

然而赵兴却始终没开口,他手法娴熟的替章烤着肉。每块肉的熟嫩程度都恰合章的口味,让章吃的非常舒心。

连吃几块肉,赵兴拿过几片橘黄色的胡萝卜片,借着肉脂滴在炭上引起的旺火,手法娴熟地翻弄着胡萝卜片。先撒上盐,然后撒上安息茴香(孜然)。加上一些倭国辣椒粉,滴几滴海豹脂油让胡萝卜多点油腥,等胡萝卜即脆又香,他殷勤的递给了章。

这种烤法既有胡萝卜地脆香,又带了股肉味,章吃的很可口,忍不住开口:“听说汴梁城的厨子都呼你为师。原来的你的手艺真不错,可是圣人云君子远包厨,你怎会迷上厨子的手艺?”

赵兴从苏轼那里听说了,章在青年的时候曾与苏轼是好友,但章这人有一段隐秘地身世,他是其父亲与乳母偷情生下的**私生子。出生时,父母不想要他,把他放在水盆里溺死,被人救止。

这样的人当上枢相,放在别的朝代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居然在所谓礼教最严苛的宋代实现了,这不能不说是对教科书的嘲笑。

因为有这段身世,章对“水”一词格外敏感。苏轼是知道这段隐秘,他在一首赠诗中写道“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尤爱水云乡”之句,章认为“水云乡”三个字就是嘲讽自己那段身世,从此将苏轼视为毕生死敌。也因为这段身世,章在正史上显得格外睚眦。

跟这样的人说话很难。赵兴既要保持一种坦然的气度,又要小心翼翼,避免自己的话题引起对方地联想。他顺着对方的话题回答:“我曾经去过海外,人在海上的时候,大海茫茫。极目之处除了海水还是海水。连续走数个月看不到一点绿色。

海船上,能活动的只有尺寸之地。在这种地方待上十天八天。每个角落木头的纹理是什么,人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可这样的日子我连续过了三年。

我这人是闲不住的,既然无事,就自己找事。于是,我每天就在舱室内琢磨,刚开始,我默写自己读过的文章,学过地知识。但总坐着写啊写,日子久了人也要发狂。于是我又替自己找点事:一件是习武,通过习武每日活动身体;然后是学习做饭----海上寂寞啊,没有别的食物可吃,所以,每一件能获得的食物,都被我琢磨出多种吃法。一来二去,我成了出名的厨子,岸上的船员听到相关传闻,都爱上我地船随我出海。

章相公,你能猜出一条鱼可以作出多少道菜?……我现在已经琢磨出鱼地一百余道做法,其中还有一道椒炸鱼鳞,很受船夫欢迎,鱼鳞都被我琢磨出吃法,相公可知我多寂寞?嗯嗯,相公何日有闲暇,我做给你吃椒炸鱼鳞。”

这个话题轻松,章的脸色也解冻了,两人闲聊一阵风花雪月,章终于憋不住,问:“奇怪,离人跟文相公、吕相公说国事,却只与我说吃食,莫非我论不得国事?”

心眼小就是难相处,连不谈犯忌地话题都不高兴。但赵兴不敢显露出丝毫不满,他笑的很憨厚:“章相公,错误岂能连犯数次……刚才文相公、吕相公的脸色我都看了,咱小人物,谈这些大事不合适。所以现在我只谈***----章相公再吃一片芙蓉萝卜,这玩意清爽,无愧海员三宝啊!”

“海员三宝,什么东西?”章好奇的问。

“船夫们把胡萝卜、洋葱与淡酒,呼作海员三宝。章相公可知道,人长期不吃菜,容易牙齿脱落,眼睛变瞎,所以船行到大海要带很多蔬菜。其他的蔬菜容易腐烂,唯独洋葱与胡萝卜容易储存,所以被称为海员三宝。”

“长期不吃菜,牙齿脱落……真有那么回事吗?嗯,也对,人在陆地上,怎样也能找见野菜,在海上吃不吃菜马上就能看出来。就可以比较。这么说……再来一片芙蓉萝卜!……那么淡酒是怎么回事?它有何益,列身为海员三宝”

“海上没有淡水,船只光装运淡水地话,时间久了水容易发臭,喝了会上吐下泻,所以船员便拿淡酒当水储存----他们平常所说的饮水,就是饮用这种淡酒”,赵兴说罢,随手递上一杯蓝色的姆酒。

章泯了一口淡酒。马上斜着眼看看赵兴:“这么说,你的酒量很大哟----都拿酒当作水饮。那酒量能不大吗?”

苏轼跟弟子聚在一起吃吃喝喝,频频望望赵兴这边,见到赵兴现在与章聊得热火朝天,他稍微松了口气,便端着杯子去找吕大防,联络感情。苏轼的门生连忙随着老师一起来到了吕大防身边。

章见到这番情景,用手中的竹签指了指苏轼那边。问赵兴:“你怎不去?”

赵兴扫了那边一眼,屁股没挪,答:“此间乐,不思蜀!”

章大笑:“你那老师,我一生都不服气他,但我现在佩服他会打赌----诗酒之赌!全大宋就他会打赌,不服不行!”

“此间乐,不思蜀!”是刘禅说的。刘备建立了蜀国传到刘禅手中亡国了,刘禅被司马昭接到靖国,酒宴上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自己的祖国。刘禅做如此回答。苏轼是蜀党首领,赵兴的“不思蜀”语带双关,让章很得意。

这场盛宴尽欢而散,因为这场宴会,蜀党与洛党稍微缓和了一下争斗。当然,一场吃吃喝喝不可能完全消除歧见,但这场宴会过后,双方多少顾忌点情面。不再那么斥驳相见了。

宴会结束已经日上三竿,原本王诜还打算满院子摆上“明月夜”,让众人做静夜之欢,但吕公著年纪大了,他撑不住先回。紧接着文彦博也告辞。剩下地政事堂官员里,章倒显得兴致勃勃。但众人都不待见他,王诜心里想着李公麟的画,抢先宣布结束宴会。

等赵兴送走一拨拨地家伎,走出王诜的西园时,时间大约相当夜里十二点。程族的几个学生已经全副武装等在西园门口,马梦得也提着灯笼前来迎接。

“船准备好了?那就走吧,正卿,你先回吧,京里的事以后就拜托了。”赵兴拱手告别了马梦得,又低声下令:“吹灭灯。”

在场的除了赵兴学生,还有源业平与纪守中、陈公川。后几个人都是穿着铠甲来的。***吹灭后,几个人摸着黑向皇宫走去。

汴梁城是一座不夜城,东华门外尤其光明,一行全副武装的人晃过东华门,宫中禁卫上前查寻,赵兴亮出手中地一块金牌,禁卫们无声而退。

拐过明亮的东华门,来到僻静的左掖门,这时夜更加深了。

左掖门正对的是袄庙,即拜火教。这里白天人就不多,夜里就更加幽静了。门外孤零零插着一盏灯笼,从明亮程度来看,那是一盏“明月夜”。这盏明月夜被挂在一人高的木杆上,木杆左右无人,静静地在宫门口燃亮着。

程爽点着了手里的明月夜,程夏止住了兄弟们上前的意图,赵兴独自一人大步走向宫门口那盏明月夜,提起灯笼,凑到自己脸边,照亮了自己的面容。

左掖门的门洞里传来童贯小声的说话音:“我就说么:这么大地个子,汴梁城找不出第二人。小姐,动身吧,这是金牌,你给离人送去,老奴就不出宫门了。”

一顶二人小轿慢慢被抬出门洞,童贯的脸从门洞中露出来,他也像赵兴那样,用点亮的明月夜照亮自己的脸庞,然后用手指指一指那顶轿子,撮起嘴唇,吹灭了灯。

一切都重归黑暗。

赵兴马上也吹灭了灯,刚才抬轿子的两个人把轿子放在他身边,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跑进左掖门。轿子两边,一胖一瘦两名侍女默默向赵兴作揖。赵兴也不说话,他一招手,源业平与纪守中跑上来,抬起了轿子。

一路上,几个孩子们轮流替换两名倭人,抬着那顶小轿,尽捡隐蔽的地方走,等到天蒙蒙亮,他们穿行了半个汴梁城,来到了大相国寺码头。

这时的汴梁城还没有苏醒,码头上除了一群一赐乐业人外,再无旁人。领头的俺诚向赵兴鞠了个躬,唠叨了几句拜托地话。在此期间,小轿被抬上了码头的海鳅船,而后众人鱼贯登船。等赵兴登船后,他冲岸上的俺诚拱手告别,转身下令:“起锚,开船!”

船舱内的程阿珠听到他的声音钻出了船舱,来到他身边,留恋地望着东京汴梁城,轻轻地挥手。赵兴也忍不住抬起手来,向汴梁城做了个告别的手势。

别了,1087年地汴梁,我爱它。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观察这世界,清晰地看到了她的光明,也看到了隐藏在繁华胜景里的黑暗,然而……然而,就连它的黑暗我也爱----因为我是这时代的一份子,我属于这个时代。

我爱1087年的汴梁。

UC电子书手机访问: 电脑访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