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03章 和衣睡倒人怀

真实的历史上,我国最早的暖水瓶正出现于北宋后期。这种暖水瓶也称“暖水釜”。在宋代的餐饮业中,商贩们冬夜“提瓶卖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行当,他们独立于酒店饭馆之外,专门向客人斟茶倒水,客人忙了,甚至在路边买碗热茶畅饮。而买茶人所用的“瓶”就是保温暖水瓶。

宋代的暖水瓶什么结构?可惜现代已没有实物。现代人只能按蔡襄在《茶录》中记载推断:宋时暖水瓶的构造是用“玻璃为胆,水银为裹”,其基本样式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与现代的没有太大差距……

而亲历的赵兴现在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说:其实宋人还没掌握银镀膜技术,但他们奇思妙想地用一种新发明代替:先将与瓶胆大小相同的银箔塞入瓶内夹层中,而后灌入水银,用水银的重力将银箔挤压在胆内玻璃表面,而后将水银倾出,瓶胆封口……

宋代使用暖水瓶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连店里的伙计都能“提瓶卖茶”,说明这玩意的普及,使用人已算不上“小资”,也就是一平民,连贩夫走卒也可以享受。

然而,这项北宋末年最流行的时尚,此后竟然连一件实物都没有留下来……宋代做官人出外冶游,都习惯自带一个热水瓶,以此表示自己品行高洁,不喝贩夫走卒喝的水……当然。这里头还有卫生习惯问题。像刘贡父那样的麻风病人。在宋代没有引起大传播,可能正与宋人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分餐制有关。

赵兴也是出于对这时代卫生状况地不放心,所以他才走哪都把热水瓶带上。只是他地热水瓶瓶胆外包的是紫金金属壳,一拿出来显得有点惹眼。

然而,还有过分的。赵兴喝茶的碗也是紫金碗,筷子也是。

这倒不是出于财富的炫耀,而是出于担心。中国古代瓷器含铅量过高,这个问题直到现代才解决。而宋代流行的饮食用具是瓷器与漆器,漆器里所含的有毒化学物质更多,尤其是在加热的情况下……所以。赵兴想来想去,便采用了相对安全的青铜碗与紫金碗。

相对来说,紫金碗的价格其实比纯铜高不了多少,因为从懒汉金中提炼纯铜,成本反而大大增加。但紫金可以锻压地极薄金箔状,还能保持坚硬形体。所以,赵兴几经选择。最终确定:旅行用器皿无可争议,只能是紫金制成。

桌边其他人都是瓷碗,李之纯是客人,只有他与赵兴捧着亮晃晃的紫金碗喝茶,小吃店里的旅客全在悄悄打量这桌上的人,李之纯略有尴尬,赵兴坦然无事。张用则在频频摸赵兴的碗,似乎也想整一套玩玩。

几盅热茶喝下,后院梳洗的女人们返回了。这时候,廖小小爱往脸上贴“面花儿”的装扮习惯。已传染到了全体军官夫人那里。而张用夫人来自京城,是最先地跟风者。有这俩位上官的妻妾做榜样,出来的女人们都个个出精作怪,有的在脸上贴珠花、有的贴金箔剪成的小鸟、花卉,作出人工酒涡。

这群京城时尚的官眷一出现,厅堂顿时靓丽了许多。店中客人已无心饮食,不由自主地频频往这里斜眼。

军官们倒是很得意自己妻子的美丽,他们扯着嗓子,炫耀似的呼唤着自己的妻子。张用没有阻止他们那份炫耀,他一挥手。说:“都来了?这饭厅容不了太多客人,你们叫上浑家,去旁边饭馆吃。”

客人本还在惋惜,不一会而,大多数客人散去。他们望见女眷中最漂亮地几位留下来。心头禁不住一喜,继续偷窥。

剩下的女眷是分别是张用妻妾、李之仪妻妾与赵兴妻妾。这些女人当中。唯独程阿珠与陈伊伊没有贴“面花儿”,而程阿珠没贴面花儿是因为这位山里姑娘朴实,陈伊伊不贴是因为赵兴看不惯这种装扮法,拿赵兴的观念当作金科玉律的伊伊自然瞧不上“面花儿”——虽然赵兴对廖小小的作法保持了欣赏的目光。

这两个女的虽然不贴面花儿,但她们的装扮已无需“面花儿”来烘托。陈伊伊手上戴了粒好几克拉的蓝色钻石,这年代钻石的切磨虽然没有达到后世地水平,也只能作出二三十个切割面,但那种璀璨的火焰光芒,已经让它成为众人的焦点。

程阿珠没戴钻石,但她脖子上挂了块鸽蛋大小的红宝石,红艳艳的,让人过目难忘。这两人身后,轮不到席位地廖小小站在赵兴身边,窃窃私语:“官人呀,我刚才洗漱时,在板壁上看到了一首诗——迢递投前店,飕飕守破窗。一灯明复暗,顾影不成双。后女郎张惠卿题。唱和这首诗地诗已写满了板壁,可是稀罕。”

李之仪脱口而出:“好诗!只是……一灯明复暗,顾影不成双——在荒村野店里留下这样的诗,未免引人遐思。”

原来,宋朝地旅客也不容小觑,能随手写下如此优美的诗篇,赵兴想过去把那首诗后面的和诗全部用墨涂了,然后从“顾影不成双”后面画一个粗大的箭头,留下四个字——“找我来呀”!

可冲动过后,赵兴知道如果自己真这么做了,恐怕臭名远扬了。以后的旅客题诗,恐怕要以骂他为主。

“斯人已去,真令人怅怅难忘”,终于,赵兴说了一句正经话。

廖小小看赵兴没有赶她的意思,连忙挤入赵兴怀里,招手叫过“行菜”,问:“小店都有什么菜?”

“行菜”是专门伺候客人点菜的店伙计。他挺了挺胸膛。骄傲的回答:“孺人,小店虽小,但各色菜肴不下百余种,今当时令,任姑娘点餐,小店无有不备。”

“行菜”说话时,一直偏着头看廖小小脸上贴地那只金箔作成地小鸟,廖小小娇娇一笑,左右扭了一下,让那金箔小鸟闪亮一下。立刻接过话头:“那好,我们路上歇息,就简单进些茶饭——先来个百味羹,再来头羹、新法鹌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虾蕈、鸡蕈、浑炮等羹、旋索粉玉棋子群仙羹!勉强就这些。”

廖小小是啥嗓子,京城著名歌唱家的嗓子,她用发嗲的嗓子清脆而快速的念出长长一串菜名,绕的“行菜”眼晕。这些菜名他一个没记住,想了半天,他一扭身,一句话不说,跑了。廖小小在背后咯咯笑着。不一会,店老板领着几位“着案”跑来亲自伺候。

所谓“着案”就是厨房里面接听菜名的伙计。原本“行菜”听了客人点菜后,要扯着嗓子响亮地唱给“着案”,一唱一答间,充满乡土气息。但现在,“着案”亲自跑来了。

“大人。本店行菜刚才言语多有冒犯,小老儿这里给你们赔礼了。在下这里店小,几位客官点的都是京师才有的羹饭,求几位大人高抬贵手,几位夫人多多体谅……您重新点。”

廖小小依旧依在赵兴怀里,在路边小店里摆出这种姿势,搁别的朝代那是伤风败俗、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但在宋代这个礼教严酷的年月里,只是平常——比如宋代女词人、著名约会狂朱淑真就最喜欢在出游地时候,采取这种姿势依偎在男友怀里。她说:“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老板赔礼了,程阿珠一抬手,准备阻止廖小小的胡闹,但廖小小已经抢先出声,她玩弄着自己的衣带。软语说:“那好。冷盘要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旋儿、细料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离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暂且这么多!

热菜上酒醋白腰子、三鲜笋炒鹌子、烙润鸠子、石首鱼、土步辣羹、海盐蛇、煎三色鲜、煎卧鸟、湖鱼、糊炒田鸡、鸡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鱼、蝤蛑签、麂膊及浮助河蟹、江、青虾辣羹、燕鱼、干鲻鱼、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燥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脑子、汁清杂胡鱼、肚儿辣羹、酒炊淮白鱼之类。

再来一份灌浆馒头、鹅鸭包子,软羊、羊杂碎……差不多够了!”

酒店老板脸绿绿的。求饶似的望向赵兴,张用瞧热闹似的在一边拍着大腿,李之仪忍笑不住,歪过脸去。赵兴掐了一下廖小小,开口问店老板:“你这小店都有什么拿手菜肴?”

老板做了个肥喏,答:“金丝鸭蛋、鱼龙香稻、白莲藕,此外还有莼案、菰菜、蛤牙、毛蟹等,另百多种本地风味,别具菜肴。如炸荷花、莲子羹、鳞作鲫鱼、蒲白黄鳝汤等,也都是上好名菜。客官来一份?”

“一份”是宋朝出现的词,这个量词已经出现在很多方面,宋人没有“一个”地说法,一般说“一份”。比如宋人口语把“山那边一个月亮爬出来”,叫做“山那边一份月亮爬出来”。用在餐饮上,“一份”意味着“十个铜板”。

路边餐馆能做什么?那种随意“来一份”餐饮的情节只出现在里,现实中,靠煤炭或者柴草做饭的路边小饭馆,只有预先制备好的菜肴。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这些菜肴往往不新鲜。

“来一份,各样来一份!”赵兴爽快的回答老板:“就按你报的菜名,每样来一份。若有多余,也送点到我们旁边的席位上,全我付钱。把你备好的菜全上来,我们那伙人,每个桌子上放满。”

“好嘞”,老板回答的很快。他刚要走,赵兴赶忙把他又叫回来,问:“我记得密州有一种时令水果……对了,叫黑桃。你这里有黑桃卖吗?”

老板犹豫了一下,回答:“本地倒是有这种水果。不过那都是村中野妇卖地野果。不值几个钱,客官想要,小老儿替你去寻来。”

廖小小在赵兴怀里发嗲:“野果有什么吃头?”

难道宋代黑桃还没有成为一种时髦水果?

赵兴可是记得密州黑桃的赫赫大名,这种在密州山沟里偶然发现的野生水果,甜度在14%以上,其中含地一些稀土元素,据说有治癌效果——当然,这都是商人吹出来地,不知可信否。

“一般的桃肉有红有白,独这种黑桃的果肉是黑色的。它汁液多,味浓甜,别处吃不到”,赵兴一边阻止廖小小的吵闹,一边解释。

“哦?”在座几人齐声惊叹,有点渴望。

门外一名军官神神秘秘的走进来,边走边左右打量。看赵兴这边说话兴致正高,他走到张用身边,拉拉张用地袖子,低声说了几句,张用一惊,连问:“真的,拿来我看看?”

张用的大嗓门惊动了其余的人,当众人目光转向那里时,刚才那名军官扭扭捏捏将手伸进怀中,摸索半天。掏出而来一块石头,说:“这,就这东西。”

赵兴现在最不愿意见到地就是石头,他捡起一个盘子,向对方扔过去:“混蛋,我刚收拾好心情,准备来顿美食,你又给我拿石头出来,这几日,我见得石头还少吗?”

“不是地。大人,这石头和密州石不一样地,军中有识者说,这石头可制**药”,那军官申辩道。

军官的声音太大。酒店客人地目光都向这里撇来。赵兴把袖子一甩,借袖子的遮盖。把那块石头捏在手中,大声说:“蠢材,开什么玩笑,退下!”

那名军官领会了赵兴眼色,连忙弓身跪下。赵兴趁人不备,将石头塞进怀里,他心里充满期待——传说中的**药竟然能如此揭开神秘面纱,它会是什么?

赵兴在袖子里摸索了半天,感觉手中地石头有点软,手稍一使劲,都能搓下一点粉末,他有点好奇,正想找个隐秘的地方看一看手中的石头,没想到客人当中一个走访郎中模样的人仰天大笑起来:“笑死我也,他说的不会是密州寒水石,哈哈哈哈哈,这玩意能做**药,世人都知道——至少五百年前,人都知道了,还宝贵的跟个秘密似的,笑死人也!”

一屋子的客人都哄堂大笑。

赵兴从袖子里面取出那块石头,仔细看了看,这石头的模样有点熟悉,他向那位郎中晃了晃手中的石头,好奇地问:“你确信,这是寒水石?”

那位郎中眼角都不往这里撇:“密州寒水石,也不是什么宝贝,我怎能认错?!”

这是什么寒水石——赵兴张了张嘴,真想喊出它本来的名称:明明是石膏石呀。

赵兴一生气,恨恨地将石头掷到地下,石头啪地一声,顿时摔成几瓣,他招手唤过那名军官,指着地上的碎石头大骂:“这玩意做**药,不够丢人的钱。我告诉你,你还不如学韦小宝——那厮拿石灰当**药,至少能迷人眼睛。”

那军官有点狼狈,旁边的郎中摸着胡子,很好奇的问:“韦小宝是谁?我只知道南朝齐梁时,道士陶弘景在《纲目》中谈起过寒水石。却不知还有韦小宝,他也提过寒水石?”

赵兴看了一眼李之仪,后者马上回答:“不错,《纲目》中记载:寒水石,其性属阴,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而肾五行属水,此物入肾走血,故名寒水石……按《纲目》上说,此物确实能做**药,还能止血。倒不记得还有一个名叫韦小宝的方家,记录过别的什么**药……那石灰真能做**药吗?

“想啥呢?”赵兴郁闷的反驳一句。旋即,又好奇的问:“这玩意怎么就属阴了?”

那位郎中不屑地看着赵兴,答:“啊,这东西需要大火煅烧数日,才能驱除寒性。然后作药引使用。你想,大火都要烧了好几天,可见其性多么阴寒。”

店中地旅客一起点头,口称:“寒!寒得很!”

郎中继续炫耀:“肾走水经,五行属水,此物阴寒若此,自然有除热之功,其沉于肾,自然属水,入肾之后。阴寒之气一逼,人必定昏迷不醒……”

店中的旅客一起点头,口称:“水,水得很!”

赵兴摇摇头,以恍然大悟的口气说:“原来,只要用火烧过才能用地东西,都是属阴啊——其实。这玩意能止血,我信!因为煅烧就是个脱水过程,等熟石膏再遇到血液里地水分,又变成生石膏,结成硬块,所以能止血。但它地止血地功效与阴阳五行八卦无关呀……嗯,算了,跟古人说这些没用。”

跟宋人说这些,他们或许不能理解,但旁边一位一赐乐业童子听懂了。他突然吐出一个古怪的词。这个词是由马其顿地亚历山大大帝发明的,时间大约在秦代,他写了一本,名用了这个词,现代把这个词翻译为化学。大多数西方语言中都原模原样的照搬了这个词的拼写与发音,所以,这个词最后成了世界通用语,而亚历山大写的那本,则被称为世界第一化学”。

赵兴听懂这个词,赶紧问那个一赐乐业人:“你能搞到这本吗?”

这名一赐乐业人是刚从非洲被接回来的。他多少知道一些欧洲地科技,但知道的并不多,对赵兴的回答,他摇摇头,答:“我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奥秘。只是听到大人说的话。似乎在描述物质变化,所以用了这个词——化学。没错,大人说的就是化学变化。”

一赐乐业人虽然是语言天才,但这名小孩才八岁,来中国几个月的功夫,他能听懂赵兴地大部分话,但很多词汇依然无法正确表达,所以他的这些话是用阿拉伯语说的,胡姬喀丝丽在旁边做了翻译。

张用不知道他们在交谈什么,他看着赵兴的队伍只想发笑,等喀丝丽说完,赵兴挥手让那名一赐乐业儿童退下,他插嘴建议:“离人,我听说你府里成年人不多,许多重活都是倭女担任,孩子们根本帮不上忙。你看,我跟你说了几次,叫你调几个团练过去,帮着照看门户——小孩能管啥用,回头我给你拨半个都去。”

赵兴斜眼看了张用一眼,摇头拒绝:“你不清楚,小孩有时比大人还有用。再说这些孩子都是我的学生,我以前跑来跑去,安定不下来,这次总算安定片刻,打算亲自教教这些学生。”

张用一听,来了精神,他的浑家徐氏也直在背后戳他,他赶紧接话:“离人,我一武夫,恨自己学问太少,几个孩子不成器,你要办学,休忘了我家孩子……哈哈,离人是谁,是大苏学士的入门弟子,几首名曲轰动汴梁,我孩子跟着离人,要能学上一两成本事,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张用嗓门大,他嚷嚷完,正好一个提着果篮的汉子走到赵兴跟前,听了这话,赶忙弃了果篮,纳头便拜。

酒馆里这种像客人献果子香药之类的小贩,宋代谓之“厮波”。

赵兴觉得纳闷,旁边过来一位“行菜”,叉手向赵兴问安,并指着脚下那个叩头不止的小厮说:“官人,此人名唤叶学敏,小地名唤齐国贞——这名字都是苏知州起的,那年密州大荒,小人等父母全部饿死,幸由苏知州出面,找城中富户收养,小的每才得以活命,今日学士弟子在此,我等叩拜了。”

赵兴郑重回答:“今日,我就受了老师遗泽。”而后他端坐在椅上,坦然接受了两位小厮的叩拜。

叶学敏叩拜完毕,起身将果篮奉送到赵兴面前,口称:“听说恩公要吃黑桃,这山野水果,不值几个钱,小人便敬献给恩公。”

齐国贞也在旁边说:“恩公,这种山果果肉乌黑,世人都不敢食用,也就村夫们捡几个吃吃,可有人见其黑得吓人,称其有毒,恩公身份尊贵,可不敢随意食用。”

赵兴笑得很开心。他冲陈伊伊使了个眼色。陈伊伊在怀里掏钱,程阿珠唇上带着笑,说:“无妨!我家官人在乡间时,也素有神医之称,他既然说能吃,便一定能吃了。”

说罢,廖小小已经从果篮里取了个黑桃,拨开果皮咬了一口,向赵兴说:“官人,甜。果然是甜。”

陈伊伊也跟程阿珠一样,对赵兴有盲目的信任感,听到廖小小的话,她懒得跟这些小贩纠缠,硬将几枚金币塞进小贩手里,蹦跳着跑到果篮边,看着那些水果。惊呼一声“好大个”,而后随手抓起一只,用桌上的茶水冲洗一下,便啃起来。看地赵兴直心疼嚷嚷:“这可是小龙团啊,高娘娘禁造小龙团多年了,这可是老师从京城里送来地上等存货,你竟然拿它洗果子……”

叶学敏、齐国贞捏着手里的金币,不知该如何是好,赵兴哀叹完,转向叶学敏。问:“这种果子你熟悉吗?会不会栽培?”

叶学敏叉手不离方寸,答:“恩公,这果子野生野长地,无须栽培,乡人也就在秋落时分,栽几个换几文钱,因这果子乌黑的吓人,敢吃这种果子的都是大胆之人,所以此果又称憨大胆……至于栽培果木,小弟倒也精通几手。不知大人要寻什么果木?”

听到“憨大胆”这个词,正在啃果子的陈伊伊、程阿珠停下了嘴,脸色有点不满,这不是寒碜人吗?

赵兴话接的很快,让两女来不及发泄:“我正打算栽培这种果子。回头你去密州团练衙门找我。我找几个军汉挖掘几棵此种果木,种在我地园子里。便由你负责照顾,怎样?”

张用见叶学敏还在犹豫,立刻喝斥:“这是密州团练签判大人,你小子好运气。签判大人给地工钱是别人的三倍,你有福了,还不快回家收拾东西,等我们回去地时候,可去官衙找我。”

叶学敏千恩万谢的走了。陈伊伊看到有点怏怏不快的齐国贞,便含着桃子说:“小齐,今既然遇到了,也是一份缘分,我家府上还缺个守大门的,你也来。”

齐国贞连忙跪下千恩万谢,等他告辞。张用指着篮子里的黑桃,看着赵兴一妻一妾吃的满嘴淋漓,小心问:“离人,不过是山沟里的野果,长相如此凶恶,你怎么要把它种在家里……你过去真有神医地称号吗?”

这话廖小小倒有权威,她说:“这倒确实。听说大苏学士幼子生病,御医前去治病,都被我家官人轰了出去。稍后,小小我也病了,也是官人出手救治了……连京城著名女助教媳妇徐都拜在我郎君门下。”

廖小这话时,已经想通了,她赶紧招呼胡姬将水果清洗完毕,自己也拿上一枚吃了起来,赵兴则边把玩水果,边回答张用的话:“这种果子……它开花甚是鲜艳,花期漫长,要到秋后果子才能成熟。将这种果树移植在庭院里,可以看到三五个月的花期,开出的花红艳艳的,甚是可爱,很是喜庆!”

赵兴前不久在官宴上,曾引用了《山海经》中的故事解释了海外诸国的情景。张用虽然没有参加那场宴会,但那次会后,赵兴“博闻”的名气传扬开了,对赵兴的解释,张用也深表信任,他稍稍打消了疑虑,也伸手抓起一枚果子,才放到唇边,又问:“你怎么不吃?”

这群人在吃这种水果的时候,店里地客人都在观察,看到赵兴始终不动嘴,当张用问这话时,他们的目光也透出了相同的疑问。赵兴哈哈一笑,将手边的那枚果子塞进嘴里。

刚才赵兴介绍这种果子的来历时,中间磕巴了一下,当时他本想编出一段神话传说,但想来想去,实在不好解释这种独一无二的乌桃记录自何方,此刻,他边吃边想,尽量想把神话编的玄虚一点。

“我在道家一本符录里头听说过这种乌桃,据说这是广成子炼丹,遗落人间的一枚丹丁,传说它能治很多怪病,能延年益寿,起死回生……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大会诸国,曾经有一位人发现过它的身影,此后再无典籍记录。

我老早听说:这东西就隐藏在密州一个山沟里,果实乌黑,天下间独一无二。当地人不知,以为其有剧毒,但它可能是广成子的乌精丹,所以色泽……”

店内地客人听了这话,相互看了一眼,有的准备起身离去,张用眼珠转了一下,突然一声大叫:“休走!都坐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