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34章 大嘴巴的苏东坡

赵兴与苏轼家里人熟,见到他来,苏遁首先跳了出来,他向苏轼拱手,口称:“嫡父,我想跟大大住几天,望嫡父允许。全文字阅读尽在UC电子书()!”

“嫡父”或者“爹爹”是宋人对父亲的正式称呼,而“大大”不是宋代称呼。那是苏遁年纪小的时候,口齿不清,把“爹爹”误叫做“大大”,一来二去,这个称呼就成了赵兴的专用称呼,他的含义相当于现代的“义父”。

赵兴没等苏轼回答,一把抱起苏遁,一边用手帕擦着苏遁脸上的口水和汗水,一边说:“挺活泼的一个孩子,老师,看你把他教导成什么了。”

朝云不满意了,她脆声说:“叔叔,人都说遁儿最近颇懂进退,深知礼节,你怎么说这话?”

王夫人过来打圆场,她接过朝云缝制的袍子,抖开来呼唤苏轼:“都吵什么吵,来,官人,该冬天了,这身新衣赶紧试一下。说起来,这料子真不错,还得感谢离人,好几年没见过这么上好的蜀锦了。”

苏轼一边讪笑着,任由老妻给他套衣服,王夫人套上了以后,还比量着他的身材,计算一下哪里该紧一紧,哪里该松一下……其实,这种针线活早就不该由她亲自动手了,赵兴家中的衣服都是由倭女缝制,而苏轼这方面,只要他开口,成百上千个倭女会抢着给他做衣服。

嗯嗯,妻子亲手做的衣服,现代称之为“温暖牌”。苏轼一边任由老妻唠叨。一边冲赵兴无可奈何的笑了,王夫人在衣服上做了很多记号,嘴里也不闲着,回答苏遁刚才地问题:“干儿(苏遁乳名)要去离人那里,有什么不放心的,那里孩子多,让他跟着去玩,难道离人会亏待了他?”

赵兴没有亏待苏遁,苏轼的几个孩子里,苏遁的玩具最多。那时赵兴没孩子,很溺爱这个圆滚滚的胖小子,朝云知道情况,王夫人一开口。她也退让了:“离人抱去,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只是孩子顽劣,这才学了几句诗文,又……”

苏轼一摆手:“几步路的功夫,离人那里什么人都有。不亏了教导他的时间,以后你想看,只管去。孩子在离人那里玩腻了。顺路就回家了,无需挂怀。

离人,我叫你来还有点事,这眼看又到天宁节了,子由(苏辙)现在辽国,我放心不下,你能不能帮我送封信去。问问他的情况。还有,也给李送封信。让他别灰心,明年继续考……信稿我已经准备好了,你速速送去。”

苏轼的信放在桌上,赵兴不见外地拿起来,打开信封,里面是一首诗,序言说:“余与李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

青袍白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

买羊沽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

归家但草凌雪赋,我相夫子非癯仙。”

赵兴一阵胆寒,这话能说吗?

科举作弊,没做成功,居然大摇大摆向对方承认自己的失误----古往今来,能把作弊的事情说的如此风雅,如此坦然,恐怕也就苏轼这个傻大胆了。

苏轼从来是个肚子里憋不住话地爽快人,他在密州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描写他在夜里爬上密州的一座桥,看着两岸的***,看着天上的星星,很有感触,觉得景象很美。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直接把密州团练使吓瘫了。

密州是防御州,苏轼跑到密州“左牵黄右擒苍”还则罢了,半夜,密州的大桥是禁止人通行地,苏轼半夜三更坐大桥上写诗,这不是直接暴露密州团练使的疏忽与失职吗?那厮可是苏轼朋友啊!他是被苏轼闹得没办法,才任由其半夜三更上桥的。没想到苏轼桥是上了,还写诗自夸这种行为。

密州团练使苦苦哀求苏轼不要发表这首诗词,苏轼倒是答应了,但第二天他又忘了,于是,这首诗还是发表出去了……

这还不算,苏轼在贬谪黄州时,还写了一首诗,说他在徐知州家里喝酒,喝醉了,半夜三更散席,城门已经关了,他爬上城墙,看了看星星,然后翻过城墙回家。

他说自己在城墙上地感觉---很爽。

徐知州都被这首诗吓傻了,半夜三更苏轼翻城墙,当时他还是个罪官,徐知州应该是监视人,他却记录了徐知州与他喝酒喝到半夜翻城墙……

关于这首诗,徐知州也照常央求苏轼隐瞒,苏轼答应地也很爽快,就如他答应赵兴隐瞒《刺牛》那篇文章一样----一样的不遵守,都发表了。

奇怪的是,无论徐知州与当时的那位密州团练,事后都没有受到处罚,大宋人把这看做一件极其风雅的事,一边看着苏轼的诗,一边偷笑这人的大胆,还欣赏地评价后者地憨厚。

这首科举舞弊诗会不会也获得相同待遇呢?

赵兴拿着诗稿,琢磨半天,百思不得其解:你说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什么都没写还被人诬陷折磨的困窘不堪,这几首明白地罪证诗----瞧,半夜上桥、翻城墙、宰杀耕牛、科举作弊……怎就没人找他麻烦呢?

好奇怪!?

不管了,赵兴默默的将信件折叠起来,塞进信封,回答:“我的快舟最多五日送到李手中。辽国那里,也不成问题,密州有一条路能通到辽国,老师想说什么话?”

苏轼想了想,提起笔来说:“写首诗吧,我写一首诗,递交子由的时候,就当作普通信函,不过,送信的人你要选好,给他带个口信,问问他的情况,问他需要帮助吗?”

苏轼能怎么帮助苏辙?赵兴苦笑一下,点头答应了苏轼的委托。

苏轼挥笔而就:“江淮流落岂关天,禁省相望亦偶然。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

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当年踏月走东风,坐看春闱锁醉翁。白发门生几人在,却将新句调儿童。”

啊啊,“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说的就是刚才的情景。“白发苍颜”,一个新成语诞生了。赵兴看着苏轼,忍不住轻轻摇头。

货比货的扔,人比人气死---据说今年是苏轼创作的最低潮,秦观说他自从来到杭州任上就没有看书,这一年,他总共只写了八十八首名传千古的诗,这是第八十七首。

朝云说苏轼“满肚子不合时宜”,哪里?苏轼满肚子诗心、诗肝、诗肠,随便一摇晃就是几十首诗,而赵兴拼命剽窃,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盗版了四五首诗。你说苏轼满肚子是什么?

面对这样一位大诗人,在他面前谈诗是件令人绝望的事,赵兴不想谈诗了,他说别的。

“天宁节?”由苏轼刚才的说话,赵兴倒是想起一件事,他赶紧问:“老师,听说天宁节,百官都要给天子贺寿,是吧……我们是不是给宫中送点礼物去?”

苏轼茫然的瞪大眼睛,说:“写首应制诗吗?这种应制诗可不好写,要注意避讳,讲究用词,我得好好想想……”

赵兴终于确定了:苏轼满肚子是不合时宜。

高太后对苏轼多好,揭枢要是能够得到苏轼这待遇,他也能将杭州灾情平息下去。受了别人这么大一个人情,他就想着写首诗感谢----i服了you

这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一直活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

赵兴无奈的摇摇头:“算了,这事交给我吧,老师只管写好一个信封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干。”

苏轼也没见外,挥笔写下了一个大信封……赵兴拿着三个信封两封信,一边叹着气,一边走出苏轼的家门。

这一天是九月三十号,霜降,亦即公元1088年10月17日,星期二。

等他回家的时候,城堡里人声鼎沸,陈伊伊正领着几名越南侍女,手足无措的吆喝着仆人,她似乎喊了许久,嗓子都沙哑了,一见到赵兴,赶紧扑进赵兴怀里,直嚷嚷:“官人,吓死我了,城堡里潜进一个贼来,你快去看看。”

赵兴望了望天空,无奈的笑了笑。刚才说不要让官人惦记,不要让贼惦记,如今这可是两件事都全了。不过赵兴这城堡看守严密,那人是怎么潜入的呢,难道他真有飞檐走壁的鼓上蚤时迁的本领?

程爽汇报:“是从码头进来的,我们码头白日里繁忙,那人是我们雇的一名装卸夫。收工的时候,他潜藏在货堆里,刚才关闭堡门,萧将军领着几条狗巡视,被狗发现了……”

UC电子书手机访问: 电脑访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