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46章 人世真局促

宋时明月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46章 人世真局促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宋代,有才华的人当上驸马反而都不快乐,唯有猪头猪脑的人当上驸马以后,觉得幸福无边无涯。比如王诜,这家伙诗写的不错,绘画也很有水平,在当时顶尖的诗人文豪中很受尊敬,但他当了驸马之后,整个一生全毁了。因为在宋代,按祖宗之法,驸马这辈子唯一的官职就是驸马,不管此人多有才华,他必须以驸马当作终身职业,讨好公主是他这辈子的唯一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开始自暴自弃,而王诜是其中最恶劣的,他气的蜀国公主郁郁而终,临死的时候,神宗亲自端汤送药,并询问她有什么愿望,公主只是说:“感谢皇兄复了驸马的官职。”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岁。神宗得知噩耗,未曾用膳即催驾前往,还只看见公主府第大门就伤心哭泣,后来为之辍朝五日。

公主死后,她的乳母为公主感到愤愤不平,将王诜**的事情全部揭发出来,神宗正为同胞妹妹的亡故不胜伤痛,听说之后自然大为震怒,把王诜的八个小妾大打扳子,并将她们分配给士兵做老婆。于是在葬礼之后,神宗便再将王诜贬到均州,一直到宋神宗死后才被放还。

神宗死后,高太后又复还了王诜的驸马之职,他从贬所南还,在汝**上,听到了一阵熟悉的歌声。他说:“这是啭春莺啊!”寻访之下,果然是当年故人,但佳人已别属,只有怅然相别,写了一首《蝶恋花》:

“小雨初睛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当时,王诜还颇具感慨的感叹道:“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曾无古押衙”——他是在慨叹手中没有一名黑奴(昆仑奴古押衙),帮他劫走佳人。

驸马这个职位是个双刃剑。它既毁了蜀国公主一生,也毁了王诜地所有政治报复,在这场婚姻中,无论王诜与蜀国公主。都是受害人。

王诜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赵兴知道王诜的遭遇后,曾特地研究了与王诜同时代,以及比王诜稍早时代的驸马,发现凡是有驸马头衔的人,几乎生活的都不愉快。他甚至发现了一个统计数据。截止他所在的年代,大宋朝有三分之一的公主终身未嫁。

然而,民间称谓上的“驸马”却生活很快乐。比如唐棣这厮。原本只是一个小人物,娶得也不是有正式头衔的公主,只是几名宗室女,但仗着五位宗室女地威风,他交往的***居然是周邦式这样的才子,甚至到赵兴这里登堂入室。要知道,自冬至节过后。赵兴这里已经成了杭州才子心目中的圣地。因为这里居住地是当代文忠苏轼,婉约词派顶尖人物秦观。加上苏轼宴请的客人非名妓则名僧,再加上一名歌坛圣首廖小小,零零总总算起来,可说:论高雅,整个杭州城再找不出第二个场所。

唐棣显然也知道赵兴这座房子意味着什么,他一边拍着肚子跟赵兴搭话,一边频频张望窗外,期待着偶尔走过一位名震天下的大诗人,以便凑巧结识,成就一段佳话。可赵兴的仆人动作很快,不一会,就从库房里提来唐棣所要的货物,呈递给赵

一个长扁形的木盒子里面装着三十多粒宝石,称在白丝绸上地绿宝石个个都很漂亮,赵兴将盒子推给唐棣,他那五位夫人围上来,啧啧惊叹,却没有人伸手。

宋代的贵妇都非常守规矩,知道购买宝石时顾客应该遵行的原则,那就是手决不能碰触宝石。唐棣在夫人地指使下,拿起一个长长地镊子,按夫人的指点挑出了五粒宝石,有素面的猫儿眼,有切割成橄榄状的粒形宝石、方形宝石……

等他挑选完毕,赵兴合上了宝石盒,左手一引——堆在唐棣面前的是一座山,一共一百二十册文稿,收录了一万三千九百余幅首饰图样,全是宋代出现的各类首饰图本。

其中,光头上戴的头面就有六千余种,项链一千余种地花样,臂钏六百余种,戒指、耳环、腰佩……不一而足。

唐棣张着嘴,愣了半天,拱了拱手结结巴巴地说:“怎的如此多?……赵兄,你收集这么多图样干啥?我只需要镶嵌六粒宝石而已,你给我这么多,我何时看地完?”

赵兴对自己的收藏很满意,他站起身来,走到拉册的小车前,一边拍着那高高一车册,一边自得的说:“这就是生活,我大宋的生活!收集这些图册,花了我一年多时间,一边收集一边雕版,如今才雕完了三分之一版面,还没完,全大宋的首饰图样我仅收集了三分之一左右,应该还有更多,但恐怕来不及了。

你问我收集这些图样干什么,哈哈,我家的小小姑娘名下有一个印坊,我打算将这些全部印成籍,每个图谱上面都有编号,凡是觉得花样合适,可以将编号告诉我,因为我这里还有一座模具厂,专门制作石膏模具。只要告诉我编号,就可以从我这采购到图谱上的模具花样。

这些都是什么,是文化。是文明。文明就是对艺术的鉴赏力,这是大宋的文明,可不要让它失传了……”

赵兴说到后来神情有点恍惚,唐棣对此深表理解,他感慨的说:“是呀,我从唐画里见到许多首饰花样……不说首饰了,光说那瓷器。我家有一尊唐三彩,那瓷尊可是绚丽多彩,可如今怎么也烧不出来了,若是当时也有一个如赵兄般的有心人,何至于令这项绝艺成为绝传。”

赵兴听了这话,脸上却没有任何自豪的表情,因为这时代出版业极其发达,世界第一百科全也就出在宋代,它叫《锦绣万花谷》,这套最全地版本保存在日本。也仅仅是大半套,一百四十余册而已,而国内只发现了一套,约八十余册。

相比《锦绣万花谷》所涉及的层面之多。赵兴这套只是单方面的知识,所以他面对宋人所创造的辉煌,他充满了谦逊:“这本只是代表了现在的成就——大宋现在的成就,但我相信,有了足够的信息交流,我大宋匠人们会创造出更多的样子。我希望这本仅仅是个台阶。能够让首饰匠人从这些图谱里了解足够的信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让思想插上翅膀。”

赵兴像抚摸宝贝一样地抚摸着那一车。唐棣觉得。刚才对方将那匣子宝石递给他时,态度也没有如此尊重。他顺手从车上抽出一本,上面写着“天字甲二十四:戒指目”。

面对这些足够装满一车的厚重图谱,唐棣觉得被里面的文化气息压的喘不过气来,他翻了几页手中地,小心翼翼的轻声说:“啊,赵兄。我其实觉得祖母绿做戒指。衬不上宝石的光辉,是不是该做的显眼点。比如簪子、步摇……”

唐棣五个夫人也说不出话来,呆呆的看着赵兴从车上翻出三十来本,塞给自己的丈夫。赵兴接着说:“抱歉,这些图谱还没有出,所以无法让你带回家去看……哪,这三十多本都是最流行地发簪图样,你看一看。”

这时,仆人们已经从库房提出来象牙骨刀,唐棣已经无心一个一个查看骨刀的形状,他招呼自己的五名夫人,一人分了六七本,挑选自己心爱地样子。

趁着唐棣与他地夫人全神在图谱上,赵兴借入厕的理由逃出会客室,廖小小看到他的样子,身体动了动,打算追出来,但被淑夫人拽住,只有陈伊伊脚快,她一头撞了出来,紧紧的拽着赵兴的袖子,一溜小跑,边走边说:“兴哥,给我一个话啊,给我一个话啊。”

赵兴摸了摸怀里,怀袋里陈伊伊做的小桃人搁的慌,他掏出小桃人,塞进陈伊伊手里,拍拍陈伊伊地脸,笑着说:“总得有了理由——这样,今年秋天,我们背后地那座大城堡就装修完毕,那时,借着搬进新屋的功夫,我就正式迎娶你。”

陈伊伊止住了脚步,眺望着半山坡上地城堡,咬着手指说:“不行,他们太慢了,我需从越国封地再调来三千工匠,嗯,你放心,敢怠工的,我将他剥皮抽筋点天灯,决不让他好死。”

赵兴笑着拍拍陈伊伊的小脸:“小小的人儿,说话怎么如此凶恶,行,你催着点,争取今年我们住上大房子。”

屋里那一头,直到日落时分,唐棣才挑好了首饰花样,临告辞时,他直恨自己买的宝石少,因为他已经挑花了眼,觉得非有三十多颗宝石才能把他中意的簪子都制备齐整,可惜他的财产不允许。

此后的日子一天天度过,正月的狂欢过后,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整个国度的情绪都懒洋洋的。二月,陕西地震,这么大的灾难都没让人打起精神,除了在苦难中煎熬的陕西百姓外,其他人都在懒洋洋的过着日子。

其实,这一年,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在焦灼不安中数着日子,元宵节辉煌的太平灯没有给百姓带来应有的喜庆。这一年,不出赵兴所料,又是一个灾年,阴历三月二十日,亦即公元五月四日,立夏过后第五天,杭州依旧大雪飘飘。在这一天,苏轼写下了他在元四年的第一首诗《送钱穆父知越州雪中作诗见及三月二十日》:

雪知我出已全消,花待君来未敢飘。

行避门生时小饮,忽逢骑吏有嘉招。

鱼龙绝技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知有黄公酒垆在,苍颜华发自相遥。

与此同时。苏辙出使辽国四月后,返回宋国,他这样描述途经科尔沁的见闻:“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

辽人没有在意自己的气候变迁,所以后代历史学家以苏辙这首诗作为依据,认为从1089年开始。科尔沁草原地生态环境从森林草原、疏林草原、草甸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退化为半荒漠化的疏林草原。

其他人看到苏辙这首诗,对诗中所透露出的情报并没有感觉,这首诗是苏辙回京后,回复给苏轼的。赵兴看了惊出一身冷汗。

北方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旱后,已经显露出加速恶化,这也意味着:战乱又将来临了。

丧钟已经敲响,哭泣的有几人?

没人,大家都忙于党争。

赵兴看不到其他人的动作,只看到苏轼埋头于实事。伴随着春天的来到。苏轼开始召集团练效用整修西湖,他命人用湖泥葑草筑堤,后人称之为“苏堤”。“苏堤十里柳丝垂”。堤上筑六桥。自南而北六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故而有“六桥烟柳”一景。

苏轼在湖中最深处立三塔,做水线标志,此后被人称之为“三潭映月”。为防西湖淤塞,还规定三塔之内不得种植菱藕。元代时三塔被毁,明朝万历年间在现在位置上重建。

若干年后,陈公川在越南西贡也仿建了苏堤六桥,六桥原名照搬。其中地跨虹桥边有座小丘。丘上有座笔形小塔直指蓝天,塔上着有“写青天”三个汉字……

苏轼是个风雅的人。他手下有两员能干的大将,一个是高俅,一个是赵兴。高俅处事精细,他会把苏轼需要的文与档案整理地井井有条,而赵兴的强项在于组织。原本的历史上,高俅负责后勤,苏轼马不停蹄、事无巨细的指挥人手进行疏浚工程,但现在有了赵兴,他连具体指挥工作也可以撒手了,只需要在大方向上加以指导就行。这让他有时间继续风花雪月。

这一年,苏遁也长大了,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最活跃的时候,加上苏轼有心让他跟着赵兴以便能够照顾他多病地身体,所以苏遁跟着赵兴跑前跑后,太阳底下倒晒的很健壮。因为有了赵兴的组织,原本需要五个月完工地疏浚工程,现在三个月完工了,当然,剩下地时间赵兴也没让厢军闲着,本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原则,赵兴让他们在自家城堡也挖了个小池塘。这座池塘学习明州走马塘的式样开凿。

据赵兴所知,明州走马塘始建于一百年前(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当时陈矜任明州(今宁波)知府,死后葬于明州南郊茅山。其子陈轩为父守墓,带着家眷定居墓边,筑“走马塘”。“走马塘”也是个堡垒式建筑,村内居住有630户人家,约00余人。在此后一千年间,这座“生态水城”屡遭围攻仍屹立不倒,一直保存到现代。

有“走马塘”前例在先,赵兴自然也把自家城堡修的固若金汤。水塘平时可当作蓄水池,在城堡被围困的时候则可提供水源,还可为水钟提供水源,浆洗饮用、防火灭灾、增添堡内景色……明州陈家能在古代想出如此绝妙的主意,真令人钦佩。

由于人手充足,赵兴修完池塘后又顺手在池边修建了一座露天式戏剧院。湖水、绿荫、樱花、垂柳、哥特(北魏)式石亭、圆形戏台、加上巨大的城墙倒影,让城堡显得美不胜收……

夏末,厢丁们在苏堤上做最后的修缮工作,赵兴从工地赶来,身后跟着蹦蹦跳跳地苏遁,还有那个黑人侍卫:铁塔泰森。

苏轼正在品今年新下地茶叶,今年三月还在下雪,严寒冻坏了许多茶苗,这一年,黄河以北的竹林全部冻死,连杭州地梅树也冻死了很多,所以新茶很是罕见,以至于价格高的惊人。

陪同苏轼品茶的是秦观与杨祖仁,还有一大堆官绅,其中。赵兴最熟悉的是杭州法曹毛滂,字泽民。这厮与赵兴合作最多,最近正紧着巴结苏轼,打算也列于苏轼门墙。苏轼最近倒是称赞他:其词情韵特胜”。

此外还有唐棣,他透过赵兴总算接触到苏轼这样地文宗级人物,于是他闻叫必到,这样的场面必定少不了他。

周邦式这小子也在场,他最近已经缓和了态度,跟秦观走的很近,两人诗风很类似。凑在一起倒是如鱼得水。不过周邦式不像他兄长,他性格稳重,虽然也逛勾栏瓦舍,但从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他陪伴秦观,倒让赵兴省了很多心。

杨祖仁是个“职业小报告”,他做官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向朝廷打小报告,因为有赵兴这层关系,他现在的小报告主要是***事,而矛头也不是苏轼了。是赵兴——这是两人预先商量好的。

如今,杨祖仁每隔几天,都描写出一段非常苟且的赵兴马子的情节。在他笔下杭州有名的官妓都曾与赵兴发生过零距离接触。其情节之缠绵,让赵兴一定怀疑,这厮到了现代准是个年轻高手。

当然这里面还有赵兴地功劳,杨祖仁写好故事梗概后,都会将信函不封口的交给赵兴,然后任由赵兴润色,回头他再誊录一边。然后通过赵兴的鳅栈发往京城。这里面很多精彩的段落是赵兴添加地。他经过现代文化的熏陶,论起编造苟且细节来。连杨祖仁看了都自觉想象力贫乏。

嗯,如今阅读并誊录赵兴改过的小报告,已经成了杨祖仁夫妇俩最大的乐趣。宋代娱乐项目虽然多,但按杨祖仁的身份,他又不能处处与苏轼打成一片,所以只好待在家里,眼巴巴的期待赵兴送回来地信函,嘴里整天嚷着:“更新啊,快更新啊。怎么还不更?”

这样的人,今天都出现在堤岸上,一起品尝新茶,可见新茶的魅力。

苏轼品茶,怎能没有诗呢,在座地都是熟人,他地诗却是写给不在场的周安孺,长诗,乌鸦鸦一片字,赵兴只看清最后几句话:“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这场面,毛滂是马屁界的快枪手,别人说不出的话,他马不停蹄的拍着响亮的马屁:“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呀!”

这也是赵兴的心里话,他原本也想说这个词,没想到毛滂比他地手脚快。这厮地马屁拍到了点子上,他一说完,满场全是上下晃动的脑袋。

赵兴品味着那两句诗:“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这是绝妙好词,确如醍醐灌顶。”

唐宋人饮茶,以茶汤多沫为佳,沫白如乳,所以常用“香乳”、“细乳”来指代茶汤,“乳瓯”就是盛茶地茶器。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茶器里的茶汤可以注到十分满,人生在世却有种种欠缺,不可能这样圆满了。或者,更进一步:满是茶汤的小小茶杯真是广大,杯外的人世反而狭小局促。

但是,细细咀嚼这首诗,“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的涵义似乎远不止这些。它的意味说不清但能体会到,真是——醍、醐、灌、顶。

在场的歌伎湛琴琴拍着手,没等诸位招呼,便清唱起来:“明月几时有……”

歌声婉转,站在苏堤上欣赏苏词,眼看着西湖景色晴日娇媚,雨天幻奇,六桥弥漫于云水之间。两岸垂柳如少女长发如丝,路旁樟木也厚重如云,远处三潭在雾雾霭中隐约可见……简直美不胜收。

苏轼是个肚里藏不住话的直爽人,他有才,而且知道自己有才,也得意于自己的才华,周围人的吹捧让他沾沾自喜,湛琴琴吟唱的苏词更让他熏熏欲醉,等湛琴琴唱完,他得意的问:“我词与柳学士何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