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61章 新来的奇异幕僚

赵兴眼角瞥见毛滂失落的神情,他平静的说:“老师,京城不是我待的地方,加上妻妾怀孕,不能远行,我且在附近找个职位。实在不行,就退居林下,好好的经商,也算一种逍遥。”

苏轼笑着问:“扬州如何?”

赵兴倒忘了,苏轼预定的职位是吏部尚,这官职是主管天下官员的,想随手给赵兴安排个职位,那还不简单,更何况皇宫里那位高太后对苏轼有求必应。

赵兴摸着下巴:“扬州,倒是个不错的地方,人都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我的磨堪(资历)还不够做知州,与其到扬州跟一个不合心意的主官做下手,还不如待在家里看小妾生孩子。”

细细一数,赵兴这几年的政绩,那是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单。大宋努力了近二百年,全国才能凑出三万匹战马,他在密州混了一年多,前后给密州搞到的战马有两万多匹,而且这种状况还在继续。如今密州与辽国的马匹皮毛贸易越做越大,几乎每年都有上万匹战马被运回大宋。

战马贸易只是他在密州的一项功劳,算起来他还安置了密州团练十八个指挥的士兵,设立了密州石料厂,石膏厂、纺织厂,及毛皮加工业,使得密州从一个穷困的防御州,一跃而成山东纳税大户……

在杭州这几年,他的功绩也没说的,借着整修道路的功夫,赵兴将杭州地基层政权组织重新编制了一遍。这两样事现在已经显露出功效。长远看更是了不得。

道路在人类文明史上被称为“国家锁链”,路修到哪,那片地区将会牢牢的绑在政权上,杭州道路整修完善,也意味着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大大上升,原先将一条政令传递到最偏僻的乡村,估计要一个月的时间,而现在也就是一两天而已。

而基层里县乡镇的重建与完善。表面上看这种行为加强了赵兴家族对杭州的控制力,也使杭州官员更便于掌控百姓,比如征税等政府行为的执行更加快速有力,但更深层地意义,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

伴随着行政效率的提高,杭州的市易量也节节攀高,半年的市易税已经收了过去一年半的额度,而且看情形,这种上升趋势远没有停止。

这些功绩明摆在那。赵兴虽然不愿意居功。把这一切都归之于苏轼,但苏轼心里清楚,这一年来,他不断的给赵兴上报,要求吏部给赵兴升官,皇宫里的高太后对苏轼有求必应,大多数时候,苏轼连赵兴的具体功劳都没叙述。只递上个奏章要求给赵兴加官,吏部从没有驳回过苏轼的这种近乎于荒诞地请求。

这一年,赵兴地阶官从第三十七阶的迪功郎上升到第23阶、从七品的承议郎。职官升任正七品的宝文阁学士。他的差遣官虽然没变,还是八品通判,但这差遣已低于职官与阶官,等同于升了一品。

县令也就是八品左右,只有赤县令才是正七品,赵兴现在的官品,区区一个县令已经是以高就低。所以他才说不愿当县令。

但苏轼另有想法。他没有回答赵兴的话,只是得意的笑着。指点着秦观说:“这次,少游随我一块入京,大概要入翰林院,炎师也同去,如此一来,离人倒少一个帮手,熟悉官场送应地帮手,我给你推荐几人……”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肚子有话憋不住的人,人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赵兴的任命还没下来,他已经筹划着担任新官后地作为——嚣张,也不能如此嚣张。

赵兴看着面色不欲的毛滂,插嘴打断苏轼的话:“老师,毛泽民担任法曹也满一届了,是不是也该挪挪位置?”

毛滂字泽民,他只是个正九品的法曹,这样的小官往上升迁,所需要花的时间比赵兴这样通过科举出生的人更艰难。所以,对赵兴地询问苏东坡面现为难之色,毛滂倒是丝毫不觉为难,他顺着赵兴地话,赶紧往前凑近了:“吾平生也无太高的奢求,求一县令足以。最好就在离人任职地左近,以便公务闲暇,与离人唱酬一番。”

毛滂新编《西厢记》,借秦观的大名声,他也算狠狠出了一把名,如今在诗词界也算个小有名气的词人了。但他还想更进一步,借助赵兴的资源,再好好翻新几部戏曲,奠定自己在戏曲界独一无二的地位。

有了这种想法,毛滂认为如果任职的地区与赵兴相邻,那他就能在公务之余窜来赵兴家,既能享受赵兴的美食,也能从赵兴这里获取新鲜观点,激发灵感。

这种要求对别人可能算是过分,然而苏轼是个不善于拒绝的人,他沉思片刻,点点头,答:“既如此,我还要想想办法……对了,我刚才说到哪,说到给你推荐几名随从,离人啊,你可要见见我推荐的这几名,其一名单锷,字季隐,嘉祜进士,其人不愿意做官,三十年来往于太湖,考察太湖水利,写成一本,提出了对太湖水系的疏浚方法,离人以后若为一县一州主官,不能不用这个人。”

赵兴点点头,连人都没见,直接回答:“收了,收藏了。”

苏轼显然也不认为赵兴多养几个人是个问题,他继续向赵兴介绍:“还有一人,名帅范帅子连,形貌奇伟,膂力超人,独住南岳数十年,清廉公正,一分不贪。离人若需属吏,此人倒是个值得信赖的下属……哈哈,他倒与离人相仿,个头非常雄峻高大。”

“收了,收藏了”。赵兴继续答。

“还有一人,名万俟咏(万俟读作moq莫齐,是复姓),字雅言,杭州本地人,以词著名。曾为小吏,官场规矩精熟,倒可以帮离人的忙。”

赵兴拍手:“这才是我需要的人。老师快请他来……杭州本地人,我怎么不认识?”

秦观在一旁撇嘴:“离人每日上班鲜衣怒马,下班缩回城堡里,人不来求见,你怎么认识他们?”

不能不佩服苏轼地交游广阔,这家伙平常宴客都是一百人一百人的请,虽然他宴客的地方经常霸占了赵兴的青瓦台,但赵兴却不怎么出席这种诗人之间的唱酬,有这种闲暇时间他喜欢跟老婆算账。计算一下自己产业的增长。比花时间作诗作词还要快乐。

赵兴如果继续当官,确实缺一个官场老手指点,因为官场文不是他这个现代人所能应付的了,官场文中既不能出现错别字,而且对文章中的典故也不能随意用错。在这些典故里,有许多禁忌,有时候对一个人是称颂词,却对另一个人形成辱骂。在官场逢迎这点上。廖小小知道请客送礼地习惯,却不能应付官场文这样复杂的事情。

赵兴在密州有邓御夫帮忙,在杭州那就别提了。有高俅与秦观这两个大能人,文上的事情他可以一概不理,只要埋头做事就行了,但如果去另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则官场文就是他的瓶颈。苏轼推荐的万俟咏正对赵兴的胃口。

这三人里头帅范是最特殊的,帅姓赵兴以前没有接触过,似乎在宋以前。或者说在帅范以前。帅姓没什么出名的人物。刚才听到这个名字,赵兴差点乐了:帅范。帅的典范。

这个名字似乎充满了80后地味道,恶搞地意味很浓……但这想法只是在他脑海里闪了一下,转眼就忘了。

随后不久,冬日来临,苏轼推荐的三个人因苏轼的邀请前来拜访赵兴,这时,苏轼大概的去向已经确定了,就等来年春天正式上任,与此同时,赵兴的职位也有了一个大概去向,他将担任扬州江都县县令、兼扬州招讨安抚使。

扬州过去是天下第二州,它的市易税排在汴梁之后,杭州之前,但现在杭州超越了它。故而它新近被称为“天下第三州”。

扬州下辖只有一个江都县,但江都县没有自己单独的治所,县令也在扬州城中办公。而扬州是天下枢纽,所以淮南东路转运司也设在这里。

招讨安抚使简称“帅司”,分管一路的民政与兵防。与之相对地,转运司称之为“漕司”,提点刑狱简称“宪司”,分掌一路财赋、狱讼。漕司、宪司、帅司合称“三司”,此外又有提举常平司称之为仓司,这四人总称地方“四大监司”。

县令是八品官,招讨安抚使是路一级官员,赵兴后一个官职等于跳过州一级官员,直接升到了六品差遣官,而赵兴的职官、阶官都在正七品,这样的资历,如果任期结束,则意味着他既有了县令资历,也有了路一级官员资历,今后可以跳过州一级官员,直接升任路一级官员。

这份官职一看就是吏部尚地特别照顾,简直是专门让人升官的安排,但这也意味着赵兴需要聘用更多的人手,而他可以对手下属吏也可以给出更大的官衔,安置起来自由度也颇大。

苏轼介绍的三人当中,单锷是孤傲的,他比赵兴早中举,属于前辈,五十多岁的他见到赵兴这个二十多岁地后生晚辈,很有点看苏轼地面子,勉为其难的样子。赵兴恭敬地将对方请到桌子上首,闲聊几句,而后又转向万俟咏,这人身材干瘦,满脸的奸诈,颇有点现代绍兴师爷的神情……

宋人不说绍兴师爷,也不说满脸奸诈,万俟咏那副表情,在宋人嘴里是“清癯、睿智、干练”,赵兴一见,非常满意。师爷嘛,就应该一副奸诈的样子,谁看了谁提防。

帅范脸上的表情让人看不出所以然来,他身材确实高大,大约有一米八的样子,显得很雄壮。那脸上的表情,赵兴想不出词来形容,此人仿佛不属于这个时代,似乎总是在居高临下俯视苍生。

这个人是怎么混到苏轼地宴席上的,赵兴对此人全无印象,他今日看了帅范才知道,原来苏轼也有收藏古怪人物的嗜好,连帅范这样怪异的人也能与他交往。

或许。这是苏轼从收藏赵兴之后,染上的新嗜好。

对着帅范琢磨半天,赵兴想不出一句欢迎词来,因为他搞不清楚帅范有什么资本可以居高临下,带一种俯视的目光看待世人,难道是因为他个子高,难道是因为他生活优越?

帅范也在等赵兴开口,他似乎比赵兴更有耐心,一直用一种似笑非笑的神情观察着赵兴的打扮。目光在赵兴地龙皮腰带上停留了很久。嘴唇微不可察的蠕动着,不知道在说什么。

“阁下哪里人士,据我所知,南方罕见如此高大的人?”赵兴犹豫半天,问。

帅范开口了,带着一种说不出味道的口音,似乎不习惯卑躬屈膝,惯于与人平等交谈。他理直气壮地反问:“谁说南方没有雄壮人物,阁下不也是出自于黄州吗?在下出自山西林石,游学至此……”

赵兴哦了一声。他突如其来的问了一句:“做飞机来的?”

帅范眉毛微不可察的跳动一下,他频频眨着眼,装傻充愣的反问:“什么飞机?那是一种什么鸡?”

赵兴无话可说,他一扬手:“请上座!”

赵兴一开口,廖小小赶忙招呼帅范就座,帅范一边走一边低声嘟囔着什么话,赵兴隐约听到三个词。似乎是——辛弃疾。他豁然转过身子,凝望着帅范的背影。再仔细一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

单锷与万俟咏地官职早已安排好了,单锷将担任孔目官,帮赵兴处理民政,万俟咏将担任掌记,帮赵兴处理文,至于兵事上,赵兴将带着程族孩子一起动手。在程族弟子中,程旺抽调不开,他将留下管理城堡,原先负责城堡内地程爽,与江夏程族的两名姻亲黄斌、洪通,外族子弟丁建仁将随赵兴而去。

这些人中,唯独帅范不好安置,也不知道苏轼当初推荐这个人来干什么。

看到赵兴与其他两人交流有关职位的心得,帅范忍不住插嘴:“在下懂得一点行军打仗的本事,大人前去扬州提点兵马,在下愿为大人训练一支劲旅。”

赵兴摸着下巴,若有所思的说:“朝廷的军队,自有章法训练,这练兵的事情,倒不好插手。不过,我手下有一个日本兄弟源业平,他在为我训练庄丁,子连兄不妨去看看。”

帅范顺嘴说:“南方有何劲勇……嗯,大人出生的淮南淮北一带,倒是出骁勇地淮军。”

赵兴眉毛跳了一下,淡淡的说:“淮军,这个词处于何处?”

帅范一愣,马上脸不红心不跳的回答:“此意指淮地之军也。”

赵兴点点头,不再询问……

等这三人告辞后,赵兴沉默许久,廖小小数次催促,他才回过神来,才一清醒,他马上向廖小小求证:“小小,你听到了吗,那个帅范刚才似乎说了个人名,好像是辛弃疾”,是这个发音?”

廖小小使劲回忆,却想不起来:“不记得呀,他就座地时候,似乎在嘴里嘟囔,我仿佛听得,他说相公杀伐决断,心肠坚硬,又喜欢奢侈享受,做的词豪迈大气,似乎颇像一个人……原话就是个意思,但我不记的他说过什么辛弃疾。相公,这人很有名吗?”

很有名,但这个人还没有出生。这时代的人不应该知道这个响当当的名字。

赵兴没有说,他打着哈哈:“小小,安人怀孕了,伊伊也怀孕了,这时候似乎不易移动,看来你要随我去扬州了,新年里,你是不是预先去一趟扬州,在那里悄悄买一套宅子安家。不要张扬,任命还没有下来,现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你不要表露身份,找一处临水有码头的宅子。提前买下来,再找人按我们的心意装修一下。”

廖小小被这个重任提起了兴致,她赶忙答应下来:“相公,我扬州那里还有些熟悉地姐妹,不如我年前去。悄悄地去,悄悄的置办好。年前农闲,恰好可以招一批人手改装一下院子,三两个月地功夫就行。等相公任命下来了,保证能住进新房。”

赵兴高兴的摸摸廖小小的脑袋,夸奖:“有了小小,真让我省不少心。”

廖小小高兴的正准备出去打点行装,才一举步,她又停了下来,怀疑的问:“相公,你该不会支开我去找那个狐媚子?”

赵兴瞪大眼睛,很无辜的训斥:“阿珠和伊伊都说你是狐媚子。你怎么还要说别人。家里还有人比你更狐媚地吗?”

廖小小一叠声的回答:“当然,那小鬟、忒日煞娇劣,镇日地、倚阑干。轻吹处、樱桃的的,闲拈处、笋指纤纤。爱点猩罗,装成粉缬……你知道我说的是谁?胡,非常胡。”赵兴扬手给了廖小小通上一巴掌,轻斥到:“休胡闹,快去。”

廖小小咯咯笑着跑开了。不一会。程爽夹着一叠卷宗跑来,他一边递给赵兴卷宗,一边说:“老师要的邸报……老师。新来的三人已经安顿好了,那两个个子矮的正在四处浏览风景,吟诗作对,那个大个子何人也?他去了东山的演武场,待在那里不走,还频频对源业平指手画脚。

不过,他赞赏地多。批评地少。我听他话里的意思。说老师制定的训练方法很好,可惜源业平执行时走了样子。气的源业平要与他比斗。”

赵兴感兴趣的问:“结果怎样?”

程爽答:“那人不会射箭,偏要拿火枪与源业平比斗,老师,我们的火枪,外人怎么知道?又怎么会用?”

赵兴摇头,嘴里嘟囔一句:“太多的疑点……罢了。不理他,让他闹去,给他另拨五十名新丁,让他去训练。”

这年秋,文彦博致仕,刘挚升任尚右仆射兼中侍郎,龙图阁待制王岩叟签枢密院事。苏辙升为尚右丞,苏颂担任户部尚。赵兴的朋友,探花徐师锡升任枢密院,主管(军事)诉讼。

苏颂掌管大宋钱袋子之后,对军器监地一些做法也进行了变革。赵兴找来的火枪样本因为清膛麻烦,成本高昂,还容易炸膛,所以被苏颂重新修改为竹管火枪,就此,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的突火枪提前三四十年出现了。

现在大宋人所说地火枪,都是指那种突火枪。然而帅范所说的火枪比试,显然不是指突火枪,因为那种火枪的准头还不如弓箭……

这年秋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才华横溢的沈括顺利研制出水利机械,这项改革的发明,意味着水力冲压机的诞生,赵兴这里可以利用水力冲压机,锻造出更薄更坚硬的板式铠甲。

水力机还带来了织布机械地变革,用水力做动力地织布机械使得杭州这里的织补作坊遍地开花。沉静于研究地沈括也似乎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正领着一群以色列人与程族弟子,专心将传动设备推广到更广泛的应用上,他这么一静心,随之而来的是车床等工业母机的变革。

发生在沈括身上的变化让赵兴很满意,到此时他才真正领悟到了人尽其才的意义。

沈括有告密的嗜好,也有研究的天分,但他朝什么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赵兴怎样控制他的发展方向了。

沈括如此,帅范也一样。所以赵兴想了片刻,便把这人的事抛到了一边,低下头翻阅邸报。

程爽拿来的邸报上有几条消息赵兴很感兴趣——“庚子,拂国来贡。丁丑,授阿里骨男溪邦彪为化外庭州团练使……”,这个拂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法兰克,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罗马。赵兴有心想见一见这位被大宋封官的外国商人,他合上邸报,问程爽:“那位拂国藩商从哪里出海?”

程爽答:“没有出海,那厮是从西域走过来的,带来了数百骆驼的商品,正在京城里摆摊,听说他回去的时候,打算购置数千驼队的东西。”

从西域过来的,更像是意大利那里的商人,他会是那位传说中著名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