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18章 ********倡“学问”

讲台上,赵兴话题一转,跳到了尊师身上:“天地君亲师---礼法即规则。尊师也是一种法则。尊师重教乃是我们华夏的千古传统,我只希望这个法则与日月一样,亘久不变。

大家都知道我的老师是苏学士苏子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导之恩,我念念不忘。我尊敬老师就像敬畏上天、感恩大地、钟爱君王、敦睦亲友一样,不因为时事境遇的变迁而变移,我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坚持这个法则,不因朝代更替,直至天荒地老。

我认为这个法则应该是天地间永恒法则,天上的神灵、地上的君王也要尊重的法则----不爱其师,何爱其君?不敬天地,如何忠于社稷?

今天我的老师不在,但我还一位师长在这儿,我相信许多人已经看到了,但他们或许还没来得及向这位长者打招呼,这位就是前执政刘挚刘相公。刘相公道德文章深为我敬仰,我以师礼事之。

方今,朝廷为政略争执不休,但我在这里不想评价谁是谁非,因为这种谁是谁非我们说了不算,要后人说了算。我只想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达者为师。学问,不懂就问,才是真儒。不懂,或者不符合自己心愿的的说法就谩骂,就篡改,就排斥,就打击,就鸣鼓而攻之,那是伪儒。

刘相公的学问文章敢说连州无二,我请刘相公来,就是给大家讲求学之道。大家都知道,刘相公正处于贬谪身份。朝廷法度规定,我不能给他个教谕的职务,但我容许你们自由向这位学问大家求教,我也在此恳请诸位,请诸位同学抱着对学问的敬仰之心,抱着对不加省略的真相的探求之心,忽视党争,多多向世间所有达者请教。”

赵兴说这话,虽然教谕们顾忌党争。不敢对刘挚表态,但赵兴话中那尊师地说法还是让教谕们频频点头。

刘挚那个激动啊!

新党人员的特色是什么,那些“规则破坏者”自擅长的是迫害自己的老师、谁传授他们知识文化,他们就排斥。就打击,就鸣鼓而攻之。王安石如此、吕惠卿如此、小皇帝赵煦也有样学样,迫害自己的老师苏东坡格外起劲。

他们说自己“三不畏”:天不畏;百姓的议论不可畏,因为他们“代表了”百姓的利益;祖宗之法(传统)也不可畏,所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他们貌似“尊孔”,实际上他们尊的是自己篡改的“孔”!

但身为老师。谁不想经过一场“诗酒之赌”,凭自己地学问文章。赢得一个忠心耿耿的学生,无怨无悔的追随自己到天涯海角,哪怕命运不济,厄运当头,这位学生也不离不弃。

换句话说,赵兴现在的行为实现了所有读人心中地梦想,他们梦想自己也有一位这样的学生。这样地同伴?这位学生现在谈礼法。谈尊重规则……等赵兴这番话说完,教授们望向赵兴的目光格外亲切起来。他们的频频点头误导了学生。学生没有许多官场顾忌,心里已开始琢磨,如何在会后向这位曾经的宰相请教。

刘挚有点感动,他依旧保持着宰相风度,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许。赵兴这时已经继续将话题引申下去:“什么是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要谈到至圣先师----夫子脚下这行铭文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我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密州邓御夫。

大家都知道邓御夫出了本农,比《齐民要术》还要齐全详尽。这是他的学问。真儒一辈子追求什么----立言、立身、立德。邓御夫不光是一个学者,他还是一个学以致用地先行者。他写的农就是立言----记录了他地学说主张。

但这还远远没有终止,我在庆州的时候,曾经依靠他从海外搜集树苗,做了一个草木皆兵计划。这位邓御夫一肚子学问,他把这个学问用上了---在密州他开办了整个河东路最大的皮革作坊、薯莨纱作坊,专门经营兽皮加工与薯莨纱的生产,这就是他的学以致用,也就是真儒的立身,亦即: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善于谋生。

不仅如此,他还远赴海外,寻找海外地新物种----请记住,他是农学家,他在海外寻找新物种,恰恰是农学范畴。而他寻找地物种改变了一场战争的走向,于国于民都有益,这就是学以致用导致地立德。有益于国有益于民者,大贤德也!

学以致用有什么好处呢,子曰: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人活世间,不过图名利二字,这是人奋斗的源动力,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原始推动力。邓御夫那厮栽培的树苗卖给我了,我们是好朋友,那厮没有少收我一个铜板……别笑,其实我不怨他,这是他该得的。

他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我为什么愿意付这份钱----版权法!我大宋不是有版权法么,我皇宋的版权法规定:谁创作的籍,版权归创作者。也就是说:利益归于创造者。这叫谁创作,谁拥有----简单真理。

邓御夫不辞辛苦远赴海外,他发现新植物,依据规则:谁发现,谁拥有。他是发现者,他想把自己发现的草木命名做什么,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发癫了,希望把苹果树命名为外婆的澎湖湾树,我也只能由他,而这个世界也只能由他----因为他有这个权力!天经地义的权力!

我知道这厮,他卖给我的苹果树、苏丹草挣了大钱。他多有钱?我的人去非洲买树苗,说他在非洲建的农场,从边缘地带骑马跑到农场中心需要五天。具体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从连州的边缘地带,骑马跑到连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这就是邓御夫从学以致用中获得地利益。

利有了,名呢?邓御夫在环州支援前线,受到陛下表彰,他还出了几本,这些带有详尽的非洲植物图谱,并详尽描述这些植物生长栽培技巧。它们所记载的知识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宝藏,并因此享有千古盛名。这一切都是学以致用。

怎么学以致用,这就需要知行合一。有知识,需要转化成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怎么思考呢?那就举个我在黄州的例子:我在黄州听说了印刷技巧,还见过老师用石灰粉刷房子。成为东坡雪堂。别人见了这个东西可能发一顿感慨也就算了,而我却看到老师生活困窘,于是便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盘子上印字印画。

知行合一,就是应用你的知识触类旁通,让你的知识不再成为死读。比如:别人只想到用印刷术印纸张。你能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瓷器上印字;别人只想到用石灰刷房子、漂白桑麻,你能想到用石灰做建筑材料。修建起千年不可摧毁的城堡,或者用石灰漂白纸张……这些就是知识的运用。

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邓御夫名利双收,实至名归。而我……嘿嘿,我为人很低调地,就不说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诸位都知道我手下有很多一赐乐业人。他们当初向太祖敬献了帆布。多年来这个帆布没什么大发展。但到了我手里立刻变成船帆布,变成布甲……然而。它还能做什么?

我刚才经过连州时,看农田里有人浇地,他们使用竹管打通竹节,一层层接续给田地浇水。竹管比较硬,不能随地形弯曲,而且接头容易漏水,密封不好不可能长距离输送水,突然间我想到了帆布。这种布比较厚实,吸水后棉线膨胀,可以堵塞部分中间的气孔,难道不能做成水龙带?

虽然这种水龙带也漏水,但它比竹管要好多了,尤其是这种帆布水龙带可以卷绕起来,随意搬迁。而水龙带之间的接头也好处理,随便两个金属卡子就能将接头连接起来,一节连接一节,可以随意长远,这难道不是方便百姓吗。

竹管多麻烦,平常不好拆卸,一旦干裂就用不成了,而且地势高低导致竹管不平整,密封不好就要漏水。但水龙带就不同了,它是帆布做的,无缝,不用地时候可以卷起来,用的时候就手铺在地上,一节一节地接起来,等地里不需要浇水的时候,再拆下接头收在房里,多方便。

这就是将知识化作应用,我称作知行合一,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对你有用。

知识,它应该成为读人手中的发家致富利器,应该给我们带来利益收获,而我皇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保护士大夫获得地利益,那是我们地方官当然的职责----我准备在广南东路将版权法进一步扩大,涵盖所有地创造当中。任何创造发明都可去官府申请,官府都予以保护,保护你从这项创造中获得收益的权力。”

赵兴讲到这里,学生们已经被他的思路所启发,在底下窃窃私语。赵兴继续说:“今天。我在这里,怀着感恩之心京揭开至圣先师的青铜像,怀着敬畏的心情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给你们讲这番话,让我们缅怀至圣先师的圣举,他将文明地火种传播到我们庶民,使得文字不再成为贵族地专享,使我们庶民也有机会掌握创造力、创新力,以此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让那些腐儒见鬼去,他们只会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告诉我们圣人在一千多年前说过什么----这没用。文明地发展,体现的是创造而不是重复。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了知识就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重复地告诉我们古人说过什么,古人说的话不能违背等等。

这就是我捐建这座礼堂的意义。这座礼堂名叫真知堂、明堂……

今天,我地演讲以礼之用开始,为什么我要先讲规则。谈到这儿,我不禁想到西园雅会,在那场聚会中,刘相公(刘挚)在场,吾师坡公在场,我们希望借这场聚会,唤起人们对周礼复兴的关注。

周礼是什么?夫子曾经哀叹:周礼不复存矣。让我们掀开历史的迷雾。寻找周礼的痕迹。周礼的特色首先是封建。封建,可以用千万个词表述,但千万个词归结为一点:领地。领地意识带来了领域概念,领域不是个体。是群体----我们都是宋人,宋人的内涵应该包括宋域百姓。也包含士绅,包含君王与臣民……当然也包含各个党派:新党、旧党。所以,让我们放弃党争,虚心求学。

或许你我党派不同,但你我都是宋人。我们是一体的,都可用两个字表达:宋人。因此即便你我非同党。你的观点也是宋人的观点,你地学问也属于大宋。多学、多问,是身为宋人的责任。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衣,尽是读人。这个时代不是不学无术的时代。它不倡导打砸抢。所以,这是个卖帽翁、仆佣都读上进地时代。这个时代不禁止仆佣、卖帽翁成为学问大家。大家只要多读,多学多问,不管你的出身与家世,天子赏识你,社会承认你,百姓尊重你。这是个我们地时代。

周礼还有一个特色:乡老治政。即:管理人民的权力在于民长,在于百姓自身。而官员是以庇护者的身份出现的,身为官员,百姓纳税养活了你,你必须保护好治下。尧舜禹,三代之治说的就是这个。放在现在说,也就是为官一任,必须庇护辖下百姓,造福一方。这是你地责任,而你的权力是为实现责任服务地----周代,西洋人把这称之为领主的义务、我们称之为君子之德家都知道,在西园雅会上,表演的不光是宋人,还有倭人、越人、高丽人。常年的朝代轮回与战乱,让我们失去了原本属于我们的礼法,夫子说过:礼失,求诸于野。就是这个意思。夫子并不知道我们的礼法真的藏在别国,他说这话地意思是:别国地礼法也是礼法,别国的行为准则也是准则,当我们失去秩序时,我们应该看看四周,看看别国地规则是什么,而后向他们学习。

周礼体现的是秩序,礼法约束下的秩序,比如官员该干什么?百姓该干什么?臣子该怎么做以报答圣上?一句话:遵守礼法。或者说尊重规则,保障社会秩序----天下各国都是这么做的,虽然他们的规则并不称为周礼,我们观察一下他们的规则,总能找到好的一方面,去芜存精、去伪存真,总能寻找到真理。

所以,我们的胸怀要大一点,不仅要装下整个大宋,还要装下整个世界。学问,不懂就问,多学好问,我们询问的对象不仅包含大宋不同党派,还要包含蕃人,夷人,包含非洲、欧洲,包含整个世界,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连州府学的学生用雷鸣般的掌声欢送赵兴下台。

在赵兴这番讲话下,原先连州学谕,以及广南东路学谕方次彭准备的那些酸溜溜的、引经据典的开场白成了一堆废话。什么语言在这番讲演面前都苍白无力,那些学谕勉强上台,张嘴结舌的草草谈了几句,立刻告退。

因此,这次演讲的所有荣耀归于赵兴,他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新的做学问主张,他盗用明代一个学派的语言谈“知行合一”,但实际内容却与明代“知行合一”派完全不同。

古代,学问大家开宗立派提出新的学说,都需要很高的名望以及一大堆享有盛誉的学者支持。赵兴这里悍悍然的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幸好在场的学谕们大都是“指射之地”地酸学究。他们没有学过系统辩论学,但赵兴挟刘挚苏轼之威,接着纪念至圣先师谈真儒,在贬官的频频点头中,那些学谕只感觉赵兴说话很严密。找不出逻辑漏洞,又看见刘挚点头频频,受这位前任丞相的威名震慑,一时之间,在场的人中有大半,对赵兴的学说心悦诚服。

虽然,也还有小部分人虽然尚有怀疑,但那种怀疑极其微弱……

这次演讲过后,赵兴尊师的影响像水波向四处扩散。当月。名僧参寥子派专使来惠州问候苏轼。著名僧人昙秀也来惠州探望。稍后,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也派遣其徒卓契顺,来到惠州向苏轼问安。再往后,全国各地来岭南探望苏轼的学子络绎不绝。除了苏轼外,这里还有大量过去的宰相。贤者,使得岭南一夜之间成了读人中的圣地。

不久,陈陈季常亦想来惠州探望,被苏轼发劝阻。此后,宋代第一神秘人物、唐宋八贤之一。潮州人吴复古又忽然出现惠州,陪伴苏轼多日。

但演讲过后。赵兴没有在连州停留过久,典礼一结束,他甚至没有跟学生们交流便起身告辞。他走地时候没有提刘挚的安置问题,等他走后连州官员有点难堪。幸好李之仪在场,他顺着赵兴的话题,装糊涂的将刘挚安置在院做看门人兼发放廪米地守门吏,于是刘挚就这样安顿下来。他平常把守府学的大门。闲暇时分。来他府中请教学问地学生堵塞了院的道路,而当地官员们对他的存在视而不见……

刘挚的待遇迅速在广南东路扩散开来。赵兴在连州谈了“尊师”,他虽然只字没有提到老师苏东坡,但惠州官员心领神会,马上,苏轼又被请回了合江楼居住,这个合江楼是惠州招待来往官吏的最高级别招待所。随后,各地也仿照苏轼与刘挚地安置法,将这些当世大儒都安排在府学附近,以便府学学生随时请益。

中国古文是一项很难掌握的学问,没有拼音注音,如果没人亲口教授,你看见字都不认识;又因为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地断句出现错误,意义全不相同。这些贬官在学问上要远远高于广东当地土生土长的读人,有了他们指点,原本十数年后才诞生的“江西学派”提前诞生了。

宋代所说的“江西”其实与“江左”意义相同,指的是“长江以南”。而在正常的历史上,这些“江西学派”遵从苏轼为鼻祖,是因为苏轼是个不管不顾的大嘴巴,别人贬居地时候谨小慎微,他是逮住谁教导谁,结果,一不小心成了学派鼻祖。

但现在与正常地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其他地贬官也参与进来了,这些人一起努力,使得江西学派的势力更加雄厚,以至于十年之后,新党哀叹“江左尽是旧党天下”……

不过,此旧党非彼旧党。因为赵兴的提倡,历史在这里稍稍转了个弯,新出现的学派也常被人称之为“广南学派”,他们比较注重知识的运用,做学问也比较务实,少了许多浮夸,当然,随着广南将版权法扩大化,他们也个个通过做学问,获得了丰厚的身家。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世界上第一个设立版权法的是中国,就在大宋----当然,世界上最后一个设立版权法的国度也是中国----在宋代,将现代版权法引入,其障碍不如一层纸薄。赵兴在这里确立“版权扩大”规则,甚至无需想宋人解释,因为他们都懂!

整个四月,赵兴可谓是“揭幕之月”,他跑遍了广南东路各个州城,替各地府学揭幕,等跑了一圈后,他回到了英州,那里有一位昔日的御史大夫、左正言刘安世,现在的“新州别驾,英州安置”。

刘安世是御史,这样的官员遭贬谪,皇帝一般不会赶尽杀绝,所以对方还有一个官衔、一份官俸,虽然在监视居住期间,活动不自由,但大宋对官员格外恩厚,那份官俸足够他一家大小花用了。

这位昔日的“殿上虎”逮谁咬谁,赵兴安置了所有的贬官,但因为刘安世的学问讲究仇恨,讲究睚眦必报的报复,赵兴没敢让他去教授学生。心里想着反正他有一份官俸,私下里在随时送点周济,想必他也生活不愁。

赵兴进入英州的时候,刘安世正在街头散步,身后跟着两名监视的厢军,他东转西转,他看见赵兴的马队,故作不认识,把脸扭过去专注的看着街景,赵兴犹豫了下,招手叫过一名随从,吩咐几句,随从恭敬跑近刘安世身边,拱手问:“刘大人么,我家大人托我问问你:此地可安?”

刘安世把脸扭到一边,面无表情的回答:“还好,劳他挂念,今年寒食的新火我也收到了,多谢你家大人。”那随从没有走的意思,继续拱手询问:“我家大人想问问刘大人:昔日同舟共济伙伴,大人不遗余力攻击迫害,如今这些人与大人同居岭南,不知大人心中可曾后悔----当日(旧党)逆水行舟,原不该相互拆台。”

刘安世暴怒,重现他“殿上虎”的风采,他须发倒立,粗声说:“弹劾百官乃御史责任,我上对得起君王,下对得起庶民,无怨无悔!”

随从轻笑说:“对得起君王----这且不说了。对得起庶民----请问,你对得起的是哪个国家的庶民?刘大人对得起大宋庶民吗?当初环庆与西夏鏖战,刘大人却将环庆将士个个弹劾,要求朝廷贬谪处罚……我看,刘大人对得起是辽国、对得起西夏!独对不起我皇宋!”

随从说罢,转身就走,刘安世怒火万丈,呼喊说:“且慢走----汝何人,言谈风雅,不是小兵。可是那赵离人特特遣你来辱我!汝以为老夫已被贬官,便可任人欺辱吗?”

来人立住脚,回身拱拱手,答:“下官广南大将奢明柏!大理人白彝也!以前不曾见过刘大人!”

刘安世还想追过去,可看到那个小兵已经跑到赵兴跟前低声汇报,刘安世不想跟赵兴见面,恰好赵兴为表示尊敬已经跳下马来,刘安世趁赵兴的视线被马挡住,一扭脸拐进小巷。等刘安世回到家,夫人指着几个粮袋和一堆铜钱向刘安世汇报:“刚才苏子瞻的学生来过了,留下十袋大米,一百贯铜钱,官人……”

刘安世的夫人知道自己的丈夫跟苏轼是生死仇人,她担心丈夫恼怒,拒绝这些馈赠,刘安世起先也暴跳起来,但他才一张嘴,脱口而出的话却变成:“收下,赵离人这厮原也不在乎这点小钱,他有钱,给我我怎不收---都收下,以后凡是他的馈赠都收下,看咱家吃不穷他。”

夫人看刘安世说完,依旧怒气冲冲的,柔声劝解:“如今,你跟苏子瞻同是天涯沦落人,而苏子瞻的学生又在广东当政,人家送来米面钱粮,相公何不给对方回一封信,就此缓和一下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