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39章 震撼的忘了鼓掌?

廖正一嗓子里咕噜了一声,低声说:“今日我跟你们这样说话,还算客气的,你们要觉得这也算肆无忌惮,让帅范来跟你说,或者让我家小师弟跟你说。全文字阅读尽在UC电子书()!”

文勋连忙打哈哈:“廖兄这是何必呢,咱也没有招惹那头老虎的兴致……两位察访,今日情景你们也见了,这四位大人是章相公换给赵大人的,他们今日的情景,下官早已经报给章相公了,赵安抚愿意做一做面子上的功夫,不让外人知道以维持大家和气,两位也该知道怎么办了。”

王颖一仰头喝尽了杯中酒,董必也赶忙找了个大杯子,一口气喝干。等两人把自己灌成七成醉后,王颖恶狠狠的说:“我知我知……”

他用指头指着秦观,说:“秦大人今天还在韶州,我今天见到的不是秦大人……”

王颖又用手一指黄庭坚,继续说:“黄大人今天在惠州,本官已经核查了,谁说你不在惠州,我跟他急。”

黄庭坚是个厚道人,厚道到两位察访使进来他都没抬眼皮,王颖这说半天话,他都没有停止与自己的歌伎谈话,倒是他的歌伎时不时的抬眼看看两位察访使。见到俩位察访使说话,那歌伎想调和一下气氛,才轻咳一声,黄庭坚嗓子里一声“嗯”,歌伎马上把话咽了回去。继续与黄庭坚调笑。

晁补之一拍大肚皮,竭力缓和现场地气氛:“当然,今日我等且风花雪月,其他的事情交给我家小师弟,我们不管。”

董必这会想通了,胳膊扭不过大腿。他坐到座位上,醉眼迷离的唤过一名歌伎,调笑说:“我当是谁有这么大的威风,竟然调兵围了整个月魁楼,在里面欢笑。原来是秦观秦少游秦大才子,啊,也只有秦学士才有这么大的气派……”

文勋低低的在他耳边解释:“四位大人前天帮赵大人写了一篇稿子,以便赵大人在冬至节上演讲,一番劳累后。出来散散心。门口那些守卫是阻止外人进来……嗯,几位学士聚会在一起,难免写写诗,谱谱曲,那些门口地士兵,会在事后帮几位学士把场面打扫干净。”

文勋这段话是解释自己怎么找到这里来的。他事先知道几位学士在帮赵兴写稿子,顺便也知道秦观这位无日不欢的风流子打算出来轻松一下的消息。没准还是秦观约了他。而看文勋熟门熟路的样子。想必这样地聚会不是第一次。以前之所以没有泄露消息,也是门口那队士兵严密封锁的原因。

服妖军中,有一部分是赵兴从广西招来的彝人、人士兵,赵兴挨家都去拜访过这些少数民族士兵的家庭,故此,在那些夷人眼里没有朝廷的概念,只知道天大地大,赵大官人最大。这些夷人有一个长项:专会装傻。非邀请地客人,哪怕是再大的官。他们一句听不懂宋语。便把所有事顶了回去。有他们守在门口,秦观的寻欢作乐就不为人知晓。事后他们又会将文人聚会留下的墨宝全部收缴。于是。所有的书面证据就销毁了。

没了书面证据,消息只能口口传颂,而口口传颂的消息,在现在这个时代下,估计一百年也不见得传出广州城。

听完文勋的解释,两位察访使一起拍拍腰带,表示自己坦坦荡荡,腰间没有呢夹带笔墨,他们还一叠声地表态:“本官今天绝不写诗!开什么玩笑,在苏门六学士面前摆弄诗词,那不是找骂吗,本官今天绝不写一个字。”

李格非摇晃着脑袋,不知所云地说:“好,这首曲子好,唱的本官心中舒贴。”

王颖举起酒杯,又自灌一杯,趁着醉意,放浪形骸的吼道:“来,唱一曲,本官听说月魁楼的歌舞独出心裁,今日第一次登上月魁楼,月魁呢,那位姑娘是月魁,来给本官唱一曲。”

至于董必,这厮现在只想把自己尽快灌醉。他觉得这世界崩溃了,原本他还想来到两广,想批斗谁就批斗谁,看哪个不顺眼就收拾,没想到首先被收拾掉的是他自己,现在,他居然要和被监视的犯官同堂而坐,一起欣赏歌舞----在戒备森严中欣赏歌舞。这局面让他说不出的郁闷,可他又不敢发怒,只好对酒菜运气。

这一通大喝,两名察访使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官舍的,待第二天中午,宿醉未醒,头痛欲裂的董必得到招呼,说是冬至节广州学子准备大祭,邀请他顺便也参加,并答应事后将他护送到桂林……

冬至节,又一年地“释菜先师”开始了。

祭奠过至圣先师孔夫子后,赵兴带着各府学学谕感谢今年那些捐资助学地乡绅,而后在广州府学的明堂发表了那篇经四大学士联手润色过地“劝学令”。

地方官员不能制定法律,制定法律的权力在皇帝。赵兴这位地方官只能发布地方行政命令,所以称之为“劝学令”。但这个劝学令实际上等于一道地方法规,其内容相当于现代的《义务教育法》。

在这篇文章中,赵兴引用夫子教授七十二门徒、讲文明火种传播给庶民的先例,呼吁孩子家长将适龄儿童送入府学,而各地府学应该本着“有教无类”的态度,公平的给予每个儿童“受教育权”。

赵兴在文章中抨击了广东雇用童工的现象,并宣布将对这些行为予以惩戒。宋刑律中没有规定禁止雇用童工,所以这种惩戒不是从法律角度上予以地刑罚----赵兴打算竖立两块碑。碑文上铭刻上雇用童工者的姓名,一块立于该人家门口以示羞辱。另一块碑藏在当地府学,让当地的读书人予以唾弃。

在道德施压之后,赵兴也做出对于上学儿童的补偿。因为这时代,孩子通常也是劳力之一,因为上学。贫困的人家可能少了一项收入,还要供养孩子读书。一出一进,许多贫困人家可能无法供养。所以赵兴在劝学令中公开表示:只要他在任,每个上学孩子不仅不收学费,官府还要予以补偿。

这其中。一份补偿是给学谕以及学校的,各地府学每收一名学生,转运司、经略司衙门按生员数额拨款。此外,民间力量也可以申请自己办学,同样每招收一个学生。官府给予一定额度地补贴。

此外,赵兴还宣布给孩子发放上学的交通费与牛奶钱。凡是送孩子上学的家庭,当地官府都予以减免农税,赵兴还承诺,只要家里有孩子上学,根据免役法给与孩子家庭准士绅待遇,免除孩子家庭的劳役。

四大学子联手出击。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恢弘。谈到被雇童工地凄惨时,读之令人泪下,谈到官府苦心给予孩子各种方便以便让孩子读书识字,闻之令人热血沸腾……

“劝学令”颁布之后,轮到年度例行讲话了。作为当地最高长官,赵兴深吸一口气,扫了一遍台下的学生,又看了看台上的官员,平静的说:“以前我在连州谈过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大家让我再谈谈君子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在谈君子六艺之前,让我先谈谈动物吧----人何德何能成为万物之灵?论视力。人比不过老鹰;论嗅觉,人不如狗;论力气,人不如熊;论勇猛,人不如老虎;论敏捷,人不如羚羊与马;论耐力,人不如骆驼;论飞行,人不如鸟;论游泳,人不如鱼。

然而,人却成了万物之灵,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禽兽都匍匐于脚下,让我们享用,他们地肉不好吃,我们还嫌弃,包括万兽之王的老虎肉,为什么?

那是人会创造,人拥有创造力。

论视力,人确实不如老鹰,然而人能够发明千里眼、望远镜,让自己看的比老鹰还远;论嗅觉,人确实不如狗。然而,人却可以创造驯化技术,驯化狗来替我们嗅东西;论力气,人确实不如熊,然而,《墨经》上记载了滑轮与撬棍,滑轮可以吊起连熊也提不动的重物,而撬棍-西洋有个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熊不会说这句话,所以它成为我们盘中餐。

论勇猛,人不如老虎,但人发明了刀、枪、弓箭,让老虎看见我们都要跑路;论敏捷,人不如羚羊与马,但现在马是让我们骑的家畜,羚羊是我们盘中的美味;论耐力,人不如骆驼,但骆驼却要被人牵着穿过茫茫大沙漠,从长安走到黑衣大食;论游泳,人不如鱼,但人可以造出大船来,捕捞大鱼;论飞行,人不如鸟,但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发明一种天上飞的马车,飞地比鸟更高更远。

为什么我们样样不如动物与禽鸟,但我们却样样胜过动物与飞鸟,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创造力,我们地创造力使我们有别于禽兽,使我们成为万物之灵---我认为君子六艺,也是古时衡定创造力的六艺,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要求我们有别于禽兽,要求我们保持自己的创造力。

先说礼吧。我们都知道,大自然是弱肉强食,比如水里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河虾,河虾吃泥巴。这是大自然的严酷。生为河虾是悲哀的,但生为人却不一样,人是万物之灵,为了保持优胜的竞争力,为了让每个优秀的人才都能获得公平的、脱颖而出地机会,我们制定了社会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礼。譬如我们地科举。

科举可以保证:无论你生为何人,无论你的父母原来是什么人,只要你长了一个脑袋,你就有机会学习知识。只要你学地比别人好,你就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一条大鱼----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衣,都是读书人。读书是上进地路径,这是规则,是鼓励人上进的规则。这规则鱼学不会,它们也制定不出来,所以它们是我们的盘中餐。

古人把“礼”放在第一位,可见古人对社会规则的重视,这个规则也就是古人所称的“伦常”的表现。伦常规定了每个人地角色。每个人该尽的责任,同时也规定了每个人奋斗的路径。有了规则约束,人类才能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譬如:农夫的任务是种地产粮;工匠负责建造、民夫负责运粮、女人负责生子育幼;士兵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这其中,既没有谁可以挑肥拣瘦。因为规定明确,也没有互相扯皮与内耗,大家各尽所长、各安其位、相互配合默契。此所谓小康、大同社会。

好吧,关于礼我已经讲的太多了,下面说说乐。天地之美,飞鸟走兽可以感觉地到,但它们无法记录下来。把它记录下来的就叫绘画与音乐。这东西只有人能做到。

鸟的鸣叫婉转动听。人的嗓门比不过,于是我们便发明了歌唱,我们可以创造性的模拟鸟鸣,并将风声涛声水声,把世界地各种声音重新记录下来,谱写成歌曲----这还不够,我们还创造了乐曲,用乐曲将自然之声携带在身边,时时欣赏。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把生活记录下来。我们创造了戏曲、杂剧,记录我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时欣赏,时时品味,……,这东西飞禽走兽做不到,普通人也做不到,只有君子可以做到,君子可以把自然之美,生活之忧苦喜乐携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重温,欣赏,并以此警示后来者。所以古人把乐定为君子之艺,君子通过这个方式来体验生活之美。

六艺当中的射体现的是人胜过老虎、人猎捕食物的能力,这一点,我想把它解释为谋生能力,养家糊口能力----众所周知,古人说话比较节省,一个词、一个字常常包含很多意思,这是因为古代词汇不多,必须用有限的词描述更多的事物。

在古代,人们最基本地谋生手段就是打猎,所以射地手艺高低代表养家糊口的能力。现在养家糊口不再光凭借射术了,还有许许多多的谋生技巧。在这里我不详尽的说,因为要说的太详细,一本书都说不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人所称的君子,通俗点讲就是人上人,这样的人他不应该生活穷困,但为什么我们有些村秀才穷困潦倒,活的连农夫都不如----这就是我要说地书。

熊与老虎都是不会写书地,它们的生活经验都要靠父母教授,或者亲身体验,比如一头熊经过一块摇摇欲坠地石边,一阵风吹过,石头掉下来,砸住熊脑袋,于是熊知道了不要从摇晃的石头下走。人不需要这样,人不需要石头砸到脑袋,才知道下面不能走动。因为人有书本,书本里记述了前人总结的经验。

有人说书意味着书写,意味着书法,然而,我刚才反复强调的是什么,是创造力。先人创造了文字,并有能力将获得的经验创造性的书写下来,于是成为书本,这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复制。这是人有别于禽兽的地方。单单字写得好,书法好,体现的不是创造,而是复制。

前不久,我在府里听曲子,广西察访使董必董大人告诉我,这首曲子最早叫做《淮阳平楚》,有十八段曲子,现在叫做《十面》、《楚汉》,有十三段曲子,而后来存在的十三段不是因为丢失,是改编。前人所做的曲目,后人学会了,改编了一下,比前人所做的更出色。这就是人有别于熊的一面,熊做不到。它父母交给它怎么捕食,它只会照做,绝不会改编。

遗憾的是,村秀才常常是一群自己要做禽兽,并且坚决不许别人不做禽兽的人。他们总是从书本里翻出一两句父辈记录在书中的字句,告诉我们他们从古人的字句里研究,取得了重大发现。终于知道古人在什么时候是怎么做地,而我们今人也要严格按照故人的做法做。

他们这种行为,这种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的本领,恰恰丢失了最可贵的创造力……”

实际上,君子六艺中的“书”原本说的就是书写能力,但赵兴在这里却解释为记录能力。或者是从前人经验中地学习能力,现场如果有苏轼在,他肯定骂赵兴不学无术,但苏轼没在,在场的官员人人都知道赵老虎人称“惹不得”。他讲的那番道理听起来似乎还蛮有理,听得让人津津有味。

赵兴语气一转,马上又接着说:“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就是君子六艺中的驭。

有人说。这个驭等同于御,说地是驾驭马车的技巧----我认为他说的也对也不对。孔夫子所在的时代哪有马车,分明只有牛车与两条腿。但现在我们有了马车,有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诞生的骑马术……时代在变,现在马车、骑马是我们地交通工具,以后会不会创造出不用马也不用牛,完全不吃草。依靠机械的力量。自动行驶的交通工具?很难说。那么,这个驭是不是说驾驭这种铁制交通工具的本领呢?

我刚才还说过了:总有一天,人们也许会发明一个机器,让自己飞翔在天空,比鸟飞的更高更远,那么这个驭说的是不是驾驭铁鸟的本事?或者说地是驾驭自动行走地机器的本事?很难说。

我认为夫子微言大义,我们理解夫子的话,应该切合这个时代。在夫子生活的时代,马车、牛车是什么。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使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的活动范围更大,人的活动范围大了。看到的事情就多了,看到的人生百态就多了,所以这个驭,它应该表现地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地能力,或者说是驾驭知识的能力。

驾驭知识,是为了创造,古人讲驭,是为了发现,发现更多地新事物,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掌握君子六艺的目的,就需要提醒自己,要尽可能的让自己有一定阅读外面世界的能力,从充足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是君子行为。

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那是重复,禽兽都这样,一代又一代重复父辈所做的事情,所以虽然看的比我们远,力气比我们大,游泳比我们厉害,然而它们终究是禽兽,不是人。人却能从经验中创造出新的东西,不断的推陈出新,所以人成了万物之灵。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推陈出新的,有些人活着譬如禽兽,他们早晨起来,吃完了饭,努力工作,到了晚上回到床上。一天又一天,一日复一日,然而君子,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人上人,他们超越了禽兽的生活,因为他们拥有创造力。他们创造,所以他们看的比老鹰还远,力气比老虎还大,在水里走的比鱼还快----这就是人上人。

他们之所以成为人上人,是因为他们比禽兽擅于创造。

君子六艺中的数我不想说了,因为计算本领就像是鹰的眼睛、老虎的爪子、马的蹄子一样,那是人上人的一个器官。生为人上人,你首先要会计算家中的人口,再要学会计算家中的产业,使家中的资产不断增值,使自己的生活也在众人之上,这才是君子。

而如果你有幸治理一县,或者不当官去一间大坊场做大掌柜,你也必须知道数理计算。不会这个,你也等同于普罗大众,等同于禽兽,因为禽兽都不会计算。

所以,君子六艺,按照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它应该解释为:礼:一个懂得守规则的人、一个知道尊重规则、并利用规则与别人和谐相处的人;乐:一个懂得欣赏生活之美的人、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的人、一个与你所处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邻里环境,相处和谐,并时时感到快乐的人,他的快乐感染了周围的人,以至于人人都把他当作君子。

此外,他还应该是一个拥有谋生手段的人(射),能够为自己射猎足够的生活资源,并能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富足,充满优裕的人;一个懂得驾驭知识的人,一个知道如何获取外界知识的人,并拥有了解世界的主动性的人(驭);一个擅于从前人经验中学习,并知道将自己获得的经验记录下来,当作知识传授给同伴、后代,以及同胞的人(书)。

他还应该是个懂得量入为出,懂得计算,懂得生活中各种知识的人(数)----这样的人,是为君子!这样的人才是人上人,才有资格站立在众人之上,俯视苍生……”

赵兴侃侃而谈,他这番话讲完后,全场鸦雀无声,赵兴站在台上愣了半天,听不见掌声,他讪讪而下。

台下,万俟咏瞪着赵兴,频频眨巴他的眼,帅范面色潮红,嘴唇频频蠕动。这两人身后,苏门四学士躲在讲台的幕布之后,都张大嘴瞪着赵兴,赵兴闷闷不乐的冲帅范说:“擦不亮,我的刀没有擦亮。”

赵兴到了这个时代,也学会按照唐人的礼节,也就是按照现代倭人的礼节,每天保养他的战刀,他跟帅范说“擦不亮”,意思是这次讲演搞砸了,他说的话太超越这个时代,以至于大家都听不懂。

对他这话,苏门四学士恍若未闻,他们张大嘴,呆滞的目光空洞而没有焦距。帅范嘴唇哆嗦半天,马上回答:“哪里,你这番话振聋发聩,听众不是不知道这番话的精彩,只是他们在震惊中忘了为之喝彩----历史必将记录这一时刻,你对君子六艺的新解必将载入历史。台下的听众见证了这一时刻,他们只是来不及向这段话膜拜。”

黄庭坚半天才合拢嘴,他竖起了大拇子,朴实的说:“我等师兄弟几个,都知道学习老师的诗词,学习老师的书法,没想到小师弟却学习了老师的精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离人今日这番讲演,已经足以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主。可惜……”

UC电子书手机访问: 电脑访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