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81章 正面冲突

宋时明月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81章 正面冲突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3281章正面冲突

源业平现在在日本国内已经恢复了身份,日本宫廷与关东武士团很为这个人能在大宋当上一名官员而自豪,因此倭国朝廷虽然给源业平任命了一个更高官衔,但倭人仍以源业平的“天朝九品推官”为荣,他们不喜欢说源业平的日本官名,固执地称呼他为“源推官”。

这次,源业平带来的是一群小舟,这些小舟数量庞大,顺保寨简陋的码头停靠不了。事情紧急,源业平只好单舟登上北岸,过来接受赵兴的指示,其他的小舟则停在江心,等候下一步命令。

源业平见到一群朝廷大臣,两眼都冒星星,他依照大宋官场礼仪,以下官之礼参见在场的诸位上官,一脸的讨好媚笑,片刻间,便将正事忘了。江心小舟只好眼巴巴看着源推官在岸上与人打屁聊天。

在这种场合下,赵兴不方便把他拉到一边密谈,只好公开询问道:“源推官,你带来了多少人?”

源业平表情委屈:“大人,我手下的都是弓箭兵与长矛兵,火铳兵却一个都没有。现在我船上有三千人,其中有武士三百,后面还有萧氏兄弟带来的五百头下兵,也都是长矛大刀做武器,大人全要吗?”

在场人不知道源业平一直待在耽罗岛,帮赵兴经营耽罗岛马场,偶尔赵兴召唤他登上宋国大陆。那时,耽罗岛的事情则由萧氏兄弟主管。赵兴从辽国掳来的人口,其中的牧马人才都隐藏在耽罗岛。这次赵兴兵力匮乏,方显出赵兴经营耽罗岛的远谋:从耽罗岛调兵进入黄河口,只需要三五天的功夫,一支数千人的大军便赶到了,这比从京城调兵还快。

耽罗岛远在赵兴眼皮之外,赵兴只能遥控,他这座小岛又邻近北方强邻:女真人与辽人。为了防止先进武器泄露,赵兴给他们配备的武器更偏重于冷兵器。源业平嚷嚷了几年也没有得到火器,此刻他终于临战了,可算找见机会抱怨。

但赵兴的意志不可动摇,所以他没理会源业平的抱怨,下令:“调武士团所属一百武士过来----现在我身边连个传令地人都没有,你先给我点人手。其余的,你全部带上北岸。帅监司正在北岸奋战,你的任务是把他们接应回来,安全的接应回来。”

源业平兴奋的撸起了袖子,答话却在无意中泄露了耽罗岛底细:“我耽罗勇士训练了七八年,这次请长门殿见识一下我们耽罗武士的武勇。大人但请放心,我早有心领教一下中原最强骑兵,这次,就让我们来一个巅峰对决。”

源业平说罢转身奔到江边。他走后,在场地人都拧着眉毛思索着源业平无意中泄露的话,赵兴却在冲源业平的背影嘀咕:“巅峰对决。这大宋的巅峰不可能由倭人代表,这场战斗,还要靠火器为王。”

许久。在大家地频频暗示下。张敦礼方扭着身子。小心地、嚅嗫地问:“这些。这些兵都是大人地家丁?”

赵兴咂了一下嘴。稍微遗憾地说:“是啊。数目是多了点!”

岂止是多了点。简直是……

见到赵兴避重就轻。陈忍不住了。问:“赵大人。怎么你在异域也置办有庄园。这些人是你在藩国地家丁?”

赵兴看了一眼张敦礼。决定把张氏将门拖下水:“是啊!我在密州地时候。跟张团练联手在辽国搜刮了一些战马。顺便掳获了一些牧马人。但密州人多地少。没有养马地地方。我便跟高丽地朴公商量。在高丽附近购买了一个岛。专门养马。袁推官卸任后。就帮我经营那座牧马岛。这次护送贡使。因为要靠近辽国海域航行。我担心出意外。所以让他们在黄河口警戒……如果不是情况紧急。我还不打算让他们进入河口。”

张敦礼盯了一眼曹煜。曹煜明白这个眼色地含义----耽罗岛兵马随心所欲进入黄河。这也意味着大宋海防形同虚设。幸好辽国人地航海能力有限。如果辽人航海能力强地话。沿着这条流北水河一路进逼汴梁。大宋危险了。

然而,这是曹煜没法解决的问题,原先流北水河也有一支水军,用于防备辽人,奈何黄河冬天要封冻,船只无法下水,加上流北水河前几年断流了,船只根本无法使用,这就造成了大宋黄河防线有河无防。

此种现象,怎么弥补?

难道冬天黄河封冻了,大家要把像赵兴坐舟一样巨大的大船抬上岸去,等到开春,再抬入河中?

压根不可能。

而小舟面对这样的巨船,简直没有防守能力,这种巨船只要碾压过来,小舟便像铁锤下的核桃一样脆弱。

不要说巨舟了,连赵兴随意舍弃在北岸的四艘冲滩中型船,也不是黄河水师所能抵抗的。

所以,在强大地水军面前,大宋的黄河防线形同筛子,曹煜想到今后要主持大名府的事务,只感到担子艰巨的令他无法承受。

源业平小舟离岸后,行在江心吼了几嗓子倭语,一队队士兵开始脱下外衣,赤着身子,高声吟唱“普天之下”这首秦歌。他们头顶着自己的衣物与包裹,涉水向对岸游去。对岸临时营地的士兵则升起了火等待他们的登岸。

不久,登岸士兵赤着身子跑到火堆边,猛灌几口烈酒,擦干了身子,穿好衣服。又从临时营地取得了干净的铠甲兵器,装备整齐,而后一路唱着歌,兴高采烈的冲出营地,向北方,向辽国大陆深处扑去。

与此同时,江中船队分出部分船只也登上了南岸,为首地一名倭人武士头上还扎着一条带子,上面用通红的字体、歪歪扭扭的写着两个汉字:“必胜”。他们在岸上稍加整顿,便冲顺保寨奔来……

陈眯着眼睛打量着这队士兵,颇为赞赏的说:“常听说日本自诩为小中华,这些人的服饰打扮甚有唐时风采。木屐、襦裙----呀,竟然也右衽了。”

所谓“右衽”,是五胡乱华时代,华夏区别汉民族与胡人的服饰特点,汉民族穿裙子将右衣襟放在上面,称之为“右衽”。而胡人则把衣服的左襟放在最外面,称之为“左衽”。

唐代,中央王朝继承了“右衽”的特点,宋人也如此。自宋以后,则左衣襟在上面成了主流。而现代男人所穿衬衫都是左衽,唯有女人还有少数右衽---这是因为满清时推行“男降女不降”策略,允许女人穿服装时依旧保持汉民族传统。

而在宋代,除了宋朝庭外,整个亚洲中唯有日本还保持右衽。高丽与交趾则是在宋亡以后,自认为华夏道统在他们那儿,才开始“右衽”地。

陈见到倭人右衽很好奇。感慨了一句,连忙又问:“赵大人,你说这些人当中有辽国地牧马人,难道辽国地汉人也在右衽吗?”

这个问题也正是赵兴想知道的,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从海商那里听到过一首诗,是辽人写的,作者不知为何人。诗曰: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其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蠡谷。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人。”

赵兴吸了一口气,接着补充说:“契丹汉儒自以为他们才是虞廷开盛轨地中原道统正朔,据说,那里的读人都认为契丹才是中原文化的主流,而大宋是俯首称臣的属国与臣子国。当然,我大宋每年也在向辽国纳贡。虽然我们称之为岁赐,但辽人称之为岁贡---这种现象更加剧了辽人的骄傲。

契丹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建立在东晋时代。自他们的国家建立以来。两晋灭亡了,唐朝灭亡了,宋朝又向他们称臣纳贡,所以那里的汉人都为他们的国家传承七百余年而自豪,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地中原霸主。不过,那里的汉人已经没有右衽习惯了。关于这一点,我听说很多宋国大臣出使辽国的时候曾已发现,并写下诗词笔记作为记录----比如苏三丈(苏辙)使辽时,就有诗文叙说。”

说到这点。陈有点难堪。大宋向辽国低头,是整个宋人地难堪事。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宋人打消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开始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但这恰好符合现代“平等外交”的先进思想。

契丹人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正朔,这不光是契丹人的看法。世界史学界也有一派认为“C”这个词就是“契丹”的音译,因为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与中国的沟通,必须通过契丹这个国家才能实现,而契丹立国接近千年,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国最悠久的国度,因此,理所当然应该用“契丹”这个词称呼中国。

这种说法也让现代中国人难堪,所以中国史学界采取了捂住耳朵的做法,禁止百姓知道此一说法。

“辽国内情如何,我大宋一直云里雾里。我一直想试探一下,看看辽国地军情到底怎么样。以前我们的官员出使辽国,他们看到的景象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到辽国的内部,总的说来,他们传出的信息甚至不如商人传回来的信息详尽……”赵兴望着北方,拧着眉毛,忧心忡忡的补充说:“我听说辽国北方已经开始大乱,女真人跟辽人发生了大冲突,双方已经开始大规模交战,辽人还吃了个大亏。

现在,辽人的南院大王又刚刚过世,在南院空虚无主地情况下,辽国的情形究竟怎样,这是我想知道的。此外,辽国人能否抵挡得住女直人,女直人胜利后,是否会将马鞭挥往更南方……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

陈有点摸不着头脑,赵兴带领大军压在河口,再加上他与童贯的隐秘交谈,任谁都想到,赵兴的目的似乎是想扶助新皇帝,甚至有极大的可能,赵兴就是新皇帝召请过来的。但现在看来,赵兴做事从来是后手不断,他准备对付章地人手。突然之间转向辽人,这让陈很摸不着头脑。他觉得猜测赵兴地心思,实在费力。

不过,若赵兴的心思令一名普通人都能猜到,那这名“普通人”也是一位穿越人士。

原本,赵兴带兵出现在河口。是想避免宋徽宗统治下地“末世”。虽然,在宋徽宗这位“艺术皇帝”当政期间,大宋进入一个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所诞生的艺术成就常常令后人只能仰望,然而,支撑这个艺术时代的是滥发“交子(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强行剥夺百姓财产的“花石纲”引起地政府信用的破产,于是,当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整个京城没有一个人反抗。大家都想早早终结这个混乱的年代,为此不惜同归于尽。

带着这个目的,也带着一份浓浓的对北方局势的忧患。赵兴带领大军压在黄河口。时不时仰首北望。此地是大宋北方的重要防线,他驻留于此,一方面是想逼迫章退职,以终结党争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当朝局明朗后,他便想“顺路”窥探一下辽国地虚实,刚巧,辽人给她送来了发飙的理由。

赵兴没想到。由于章在继位问题上站错了立场,他的出现让小皇帝顺利地解决了章,但小皇帝显然拿不定主意,尽管这些年来赵兴不停的通过信影响小皇帝的思想,但小皇帝显然视兄长哲宗为榜样,依旧想通过变革来改变大宋现在的形象。目前,整个大宋的难堪就是辽国与西夏,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大宋被迫缴纳岁贡的。另一个则占据了银夏,使得大宋不得不花钱买平安。

不得不说,大宋虽然正处于一个航海时代,一个商业时代,但它依然对外面的事物不甚感兴趣,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想当初,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叛逃地辽国商人告诉大宋君臣辽国方面的信息,这才让整个大宋恍然大悟。原来辽国竟然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现在。赵兴所在的历史时空中,大宋官员依旧对辽国事务雾里看花。朦朦胧胧。赵兴所说的内容,他们大都初次获悉。在场的官员震惊之余,也感到有点新奇。

曹煜职责相关,忍不住插嘴问:“赵大人,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大人是听谁说的女直人造反?可否让我见一见那些人?”

曹煜关心地是实际情况,陈犹自愤愤不平:“辽人居然以为自己才是中原正朔----甚为可恨!赵大人,辽国的士子都读的什么?难道他们不知道礼义廉耻吗?”

“辽国也科举,我得到消息说,他们今年录取的进士有二十八人”,赵兴心不在焉的望着北岸,这时,一队辽人的哨骑突如其来地出现在北岸,纵马往北岸宋军临时营地窥探。曹煜一见,顿时跺脚:“坏了怀了,辽兵已至河岸,你那只火枪兵怕已被围,或者正在被歼……怎么是好,怎生是好?”

陈虽然迂腐,但他还是宋朝官吏,听到这儿,懊恼地插嘴:“都怨我,都怨我,若是早生完成宣慰,只要留赵大人,或者帅大人一人在军中,辽人怎会如此轻易得手?”

此际,北岸宋军临时登陆点内,赵兴的家丁还在紧张的忙碌着。赵兴从望远镜中望着那些辽兵的动作,摇着头,自言自语:“不行,战术意识太差。”

那些辽兵正吹着口哨,一边从贴近宋军营地地地方快马掠过,一边嚣张地呼喝着,似乎想再次逗引宋军出击。而宋军面向河岸这一侧,因为有战船掩护,他们没有竖立栅栏,唯独在其他三侧,那些木栅栏已经逐渐成形。从南岸眺望,可以看到宋军的一举一动,但面向北岸方面,宋军地行动都隐藏在高高的木栅栏后面,令辽人无法窥视。

“这是头下军!”赵兴一指北岸,对着陈与曹煜说:“两位不是要看一看辽国的汉人吗?辽国的南院是汉人聚集的地方,采用我大宋的官制治理----这一股军队就是由汉人组成的,辽人称之为头下军,他们是辽国最凶横的军队,这凶狠主要针对宋军。”

赵兴常在海上眺望,养成了观察远处事物的习惯,两位大人看到远处那些绿豆大小的人物,很不适应,乖巧的倭人武士递上几具望远镜,几位大人毫不谦让,举望远镜观察着对岸。

张敦礼也非常渴望看一看对岸的形势,但他只是陪护曹煜来此,没有正式职衔,所以没分到望远镜,只能伸着脖子眺望,赵兴看到这种情景,深深的忘了张敦礼一眼,将自己手中的望远镜递过去,一指对岸,耐心的给他解释:“张驸马,你瞧,头下军他们戴的帽子,上面插着野鸡翎,腰里配冰铁刀与长矛,这里来的是头下军的赤侯,他们马上还戴着角弓。”

在原本的历史上,童贯带着二十万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想乘金人灭辽时侵入辽国占便宜,没想到从小接受洗脑教育的童贯脑袋里被洗的只剩下一个细胞,他愚蠢的以为只要告诉辽人“宋兵来了”,辽国南院的汉人就该“望风景从”,所以他下令宋军不要对进逼的辽兵还击,要高举“仁义道德”的大旗,接纳对方的投诚。

结果,宋军最精锐的部队遭遇了一场高效率的屠杀,正是辽国头下军的高效屠杀,使得此战过后,大宋精兵丧失殆尽,结果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京城都凑不齐守卫城墙的军人,竟要靠地痞流氓与道士来保卫国家----结果,他们出卖了国家。

赵兴刚才说的那番话,也是在提醒大宋君臣,不要对辽国人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来没有人靠“仁义道德”打胜战争的,战争的胜利还要仰仗铁与火。

对面的辽兵----不,对面的辽国汉兵还在极为嚣张的喧嚣着,宋军临时营地里,拒马与栅栏已经布置妥当,几名宋兵吆喝着,牵引着炮车来到栅栏口,开始给小炮装弹。不一会儿,几名小炮布设完毕,宋军却迟迟不发生,似乎还在等对岸的命令。

赵兴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催促自己的仆人:“来人,给我换装,命令他们准备船只,我亲自过去指挥。”

陈大恐:“赵大人,不能啊,你是检校太尉,你一踏上那片土地,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你不能登上对岸。”

赵兴一瞪眼睛:“谁说我要踏上对岸的土地?陈大人会说吗?曹大人会说吗?你们不说,谁会知道?”

陈急的跳脚:“这,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ps:各位读者,恳请投票支持,求票,紧急求票!拜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