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300章 不会娱乐百姓的军队

第3300章不会娱乐百姓的军队

这场谈话的内容不久也传入宫中,小皇帝赵佶手里拿着曹、张二位递上来的密折,这次他谁都没给看,一个人躲在房里慢慢品味这份密折。

密折中,曹、张二位将兵棋推演的情形描述了一遍,而后将兵棋推演所泄露的“北岸之战”情况完整的描述出来,这两人也接着谈到赵兴那群幕僚的计算能力,曹煜还在密折里感慨:“昔日常听说赵离人擅于运用天地之威,运用草木人心,以势压人,以势取胜,今日臣是看到了。

臣以前看到赵离人的战绩,常常以为不可信,其中多少有点鬼神妖魔的痕迹,胜的不可思议,但如今我知道,赵离人在开战之前,竟能把每一个步骤计算妥当,连出现的意外都估算到了,此等人才,想一想都不寒而栗,人耶?神耶?高山仰止!”

稍后,曹煜又在信中谈到赵兴的以色列学生,他说:“臣过去也曾听海商说,西洋南洋的世界并不是蛮荒一片,今日听到此人谈到西洋阵法却依旧感到触目惊心。原来,西洋南洋人也在研究战法,而我大宋却是初次得闻。臣听到这话出了一身冷汗:契丹沟通大食、麻离拔(宋代对也门的称呼),当日臣所闻,契丹人是否早已知道,如此,我皇宋便落入契丹后手。此情此景,岂不令人忧虑……

臣也曾责问过赵离人,为何要选用西洋阵法----赵离人解释说:信息决定判断。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判断出最适合打击辽人的手段,为了这个目的,他必须使自己获得尽可能全的信息---即使它来自西洋。”

张敦礼的信跟曹煜如出一辙,通篇的钦佩话,他在兴奋中,在分析了宋辽之间因为火器的出现而出现的微弱变化后断言:随着赵兴新式战法地推演成熟,朝廷恢复幽燕之日,已经指日可期。

赵佶看完这段。心情激动。他在殿内圈着圈,自言自语:“不妥。不妥,广东枪手是广东经略司自己掏钱负担,这支军国利器不能操持于地方之手,不妥!

海外不是蛮荒一片,它山之石……曹煜多虑了。论起对海外地了解,契丹拍马也追不上我皇宋。赵兴以海贸起家,对西洋的了解其实契丹人可比。如此算起来,倒是朝廷闭塞了。

庙算庙算,赵叔叔驻兵黄河,是否庙算,他与辽人交手,匆匆结束。又是否庙算……这些,都需庭对一番……”

赵佶在殿中盘算地时候,顺保寨、赵兴已经奉召起身了。队伍的前方是宋辽两国和谈正使----蒋之奇、王师儒。队伍的后面是张敦礼。赵兴与帅范一左一右,摆开全副仪杖,浩浩荡荡的尾随着两位使节向京城进发。

曹煜的送行队伍到大名府边境为止,等曹煜走后,赵兴地队伍里多了几名小孩,这是张、王、曹三星将门送来的下一代当家子弟,除了这三姓将门外,石姓将门在获知消息后,也临时加了进来。而石姓将门的加入,也让赵兴将大宋一线将门一网打尽。

队伍缓缓向前移动。得知宋辽签订新合约的百姓自发的聚集在官道两侧迎候。

自澶渊之盟后。辽国频繁的小规模骚扰,让大宋不得不在河北维持庞大的军队。新签订的《武清盟约》虽然是一份地方合约,但在新合约中,辽人答应将小规模掳掠行为视为犯罪,并愿意接受宋朝庭地通缉要求,这也意味着每年一度的“打草谷”终于平息了。

故此,虽然朝廷可以压制宋辽交手的消息,在河岸上发生地事仿佛是一群鸭在争吵一般轻描淡写,但沿途百姓不管朝廷保持低调的意图,他们自发围拢在道边,把内心的欣喜展露在脸上,情不自禁地冲全身而退的宋军欢呼。

大宋汴梁、万胜门外,翰林承旨赵挺之一身大红袍站在官道当中,他身后站着太监梁师成。后者手里托着一个红缎覆盖的空盘,神情倨傲挡在道中。

蒋之奇见了这番景象,乖巧的停下脚步让开道路。赵兴与帅范见此,从马上跳下来,摆手止住军队的前进,两人稍稍打了个眼色,单身向前。

走到梁师成托的空盘前,赵兴还有兴趣跟梁师成调笑一番:“大阁,拿稳了,很重的。”

梁师成讪笑一下,表情稍稍缓和。赵兴随即解下佩剑放在盘中,又从身上叮叮当当的摘下三支手铳,一柄弯刀,一把匕首、一柄手斧,钉锤、银印……

光赵兴地武器堆满了盘子,等帅范解下佩剑,却不知道该往何处放,而梁师成现在才知道赵兴为什么让他拿稳了,他只觉得盘中地东西重如泰山,死沉死沉的,好重,好重----

大宋官员随身携带地饰物很多,但身为领兵大将,除了仪杖用的佩剑外,为兵符而已。然,赵兴似乎比别人多出来不少武器,而那位帅范就更变态了,他光佩剑就两把,手里还拎着一个硕大的钉锤等待……梁师成急了,急忙招呼:“赵大人,松松手,宽容则个----光仪剑就够了。”

赵兴哈哈一笑,顺手又拿起佩刀与手铳,别回腰间。帅范见了,也不再捉弄梁师成,把硕大的钉锤递还给侍从,将轻飘飘的仪剑放到梁师成手中的托盘上,而后,两人退后一步,冲梁师成躬身报名:“臣、敷文阁学士(宝文阁学士)、广南转运使兼本路兵马钤辖(梅州守兼广南兵案主司)赵兴(帅范)奉旨入京奏对,如仪解剑。”

梁师成赶紧不歇气地尖着嗓子喊:“诏命赐酒!”

宋初立下的规矩,出征大将回京,要在京城万胜门外解下佩剑,而出征的士兵进入京城之前,也要将自己的兵器装入布囊之中,以此表示“不敢以兵戈惊扰圣驾”。与之相对的是,官家会赐给解剑的士兵与将军美酒、羔羊犒军----这也许就是“杯酒释兵权”的由来。

梁师成喊出这句话,帅范一个转身。高举起右手。冲士兵下令:“三军,解甲束戈---听口令:枪下肩、除枪刺。戴枪花。”

所谓“除枪刺”就是卸下枪口的刺刀;“戴枪花”则是往枪口塞上一种装饰用的花绒球。这个花绒球地作用是防止枪管进水、进灰尘,它是滑膛枪时代必备装备。

“哗哗哗”,整齐地三声响过,朱雀军除魔军完成了“枪下肩”动作。紧接着,一阵金属脆响。三棱形的刺刀从枪口拧下,收入腰间----这声动作还算整齐,但剩下地动作就只有凌乱二字形容。

只见士兵们七手八脚的往枪口上塞枪花----这个枪花不是统一规格制定的枪花,赵兴在这里给士兵留了一点自主权,允许士兵自己订购自己喜爱的枪花。于是,朱雀兵、除魔军的枪花就显得非常个人风格,有地枪花类似现代卡通玩具,是各种动物夸张的脑袋造型。比如有憨态可掬的熊头,有狰狞的狼头,还有滑稽可笑的海狗(海豹)。

此外。因为这支军队名叫朱雀、除魔,许多士兵的枪花都是各种造型的朱雀或者妖魔造型,更有士兵枪口还插着两根孔雀麟,那孔雀麟有三分之一枪身长度,直直的竖向天空,形态招摇。

你还别说,如此一装饰,刚才那支杀气腾腾地队伍,便成了一支可以用于街头表演的禁军,令人可亲可爱……

赵挺之满意的看着赵兴解剑。军队乖巧地收起了刀枪。他一扬手中的圣旨,直着嗓子喊:“诏。朱雀军除魔军入营点校,陛下赐羔羊美酒,诸军望阙谢恩。”

赵挺之宣布完,士兵们已完成动作,静静而立----是的,是静立。道路两边是茫然的军队,道路中间是凝结着杀气,一声不吭的火枪兵。

看着眼前茫然的军队,赵挺之愣了----作为一支很能战斗的军队,竟然不知道如何娱乐百姓,这还是军队吗?

没错,朱雀、除魔不知道如何娱乐百姓。

不得不说,帅范是非常擅于训练士兵的,在他的严苛训练下,即使面对凶悍的辽国骑兵,士兵也能按照军官地指示,摆出相应地阵型与敌兵死斗不休。他们训练的科目种类繁多,足以让现代所有地士兵光听到名字就感到头脑发胀……然而,他们却唯独没有训练仪仗---符合宋代特色的军队礼仪。

正规的禁军,听到赵挺之宣布这个仪式,该躬身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但现在赵挺之宣布之后,士兵们茫然的瞪着他。过了半天,有一些曾在陕西军队里当过差的士兵这才想起该行的礼仪,但他们却齐齐望着赵兴,等待命令。等赵兴做出手势后,他们才参差不齐第躬身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刚才那支威武整齐的军队不见了,许多士兵喊完口号,剩下的士兵才想起来怎么做,他们萎靡不振的补上一句欢呼。这让赵挺之阴着脸,很恨恨不平地说:“常听说赵大人手下的兵很能打,横扫南洋小国,没想到却如此不知礼仪,哼!”

帅范翻了个白眼,心说:“口号喊得整齐,就能打败敌人?就能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这些没用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仪式,大家喊的不整齐又怎么了,对我们的战斗力毫无影响。”

赵兴哈哈笑着,打圆场:“儿郎们才从前线下来----赵大人,对一支得胜的军队,何必苛责?”

赵挺之恨恨的瞪了赵兴一眼。

对方说的确实在理,而且有拥立大功的赵兴,眼看着就要受重用。在这当口,赵挺之与赵兴为难,并不符合小皇帝的心意,他想了想,扬起嗓子继续说:“官家有旨,广南枪手成军以来,从未点校,今日回京点呈,正好借这次赏赐,校验一番,请赵大人派人协助。”

现如今。要说新皇登基后。朝廷里谁最炙手可热,不是一心想涤清朝堂奸淫的韩忠彦。也不是两朝重臣曾布,正是眼前这位赵挺之赵大人。

蔡京一走,赵挺之顺利的取代了蔡京“位置”,被封为特进尚右仆射兼中侍郎。这当然很好滴体现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不过说起来,赵挺之的确是高素质之人----至少比顺风倒的蔡京强。眼前的“美好前景”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决定借此机会做点什么,至少要在历史上留下个“排挤圆佑党人不遗余力”地美名。故此专门讨要了这份颁旨地活儿,拦在赵兴入城的路线上。

其实,赵挺之不遗余力地打击苏轼及其圆佑党人也是有起因的,青年时代的他曾遭到苏轼及其门生们的讥讽嘲笑。年轻的赵挺之被提拔到馆阁任职,苏轼曾说他“此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赵挺之对此“深衔之”而不能发作。老师如此,年轻地苏门弟子也没能保持沉稳。连黄庭坚这个厚道人也搞了一次“办公室玩笑”。

赵挺之小时候家里穷,做官之后他最恨别人提到他家贫的事实,谁敢涉及这一敏感话题,那就是“妖魔化赵挺之”。而赵挺之小时候很少能吃上蒸饼,做官后以为蒸饼这玩意儿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当年他与黄庭坚同在馆阁上班,每天下人就会来问他们吃什么。赵挺之每次都说“来日吃蒸饼”。

一天,大家聚一块吃饭,要行酒令,黄庭坚就想戏谑一下赵挺之。他说:咱们今天行这样的令,每人说五个字。这五个字中。前四字合起来正好是第五个字。赵挺之不知有诈,想了想说:“禾女委鬼魏。”黄庭坚随即道:“来力正整。”

这五个字正好与“来日吃蒸饼”的山东话谐音。^^^^書^^首發^^同事哄堂大笑,赵挺之很是下不了台。

自此以后,赵挺之成了彻底的苏轼反对派:凡是苏轼赞成的,他必反对,凡是苏轼反对的他必赞成,其中也涵盖苏门弟子----包括赵兴。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是赵挺之鼓动朝廷发布禁令:禁毁苏轼在各地所题文字碑碣。除此之外,赵挺之还不遗余力、亲自主持焚毁苏轼文章地事宜,其内容涵盖苏轼的诗词,苏轼的文章,苏轼地字帖,苏轼的秧马龙骨水车……都在焚毁之列。

这也苦了一向对苏轼及门生推崇有加的儿子赵明诚,他只好由光明正大追捧转为地下,每遇苏、黄等人字帖就偷偷的收藏起来。按李清照曾记述,他成婚后还常常因此受到赵挺之的痛打。而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也因是苏轼门徒,遭到了赵挺之无差别迫害。

赵挺之是个为了反对苏轼,连儿子都不放过的偏执狂,眼前有机会可以羞辱赵兴,他极不想放过。此时此刻,他当在路口,心思千转百折,不停地问自己----怎么办?!

赵兴这次立下的功劳,遍观朝堂大臣,遍观整个大宋官场,找不出一个相匹敌的人。

且不说新皇登基,是五百朱雀军进城,帮新皇顺利解决了反对他登位的权臣章……这功莫大于拥立,无论怎么诋毁赵兴,都要小心,别触及小皇帝心中的底线----谁知道两人有什么密约与勾当。

除此之外,今年正旦举行地万国来朝朝会是怎么来地,遍观那些情愿不情愿来朝贺的南洋小国王,一个个对大宋地文明充满仰慕----当然,这种仰慕都是被殴打出来的,是被眼前这两个大汉殴打出来的。如此大功,有谁堪比?

在赵兴的压迫下,那些国王在“亡国”与仰慕大宋之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也使赵兴在大宋的名望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即使忽视了赵兴在军事上的成就,也不容忽略赵兴在民政上所取得的那份令人咂舌的成绩。且不说他在密州、扬州的功绩,只说环庆。章赵兴之后,环庆虽经吕惠卿与西夏人密切合作,进行了多年不遗余力的破坏,但即使是这样的“**”,仍然压制不住环庆那股欣欣的斗志。朝廷仅仅派了一个七十岁的老头范纯粹回到环庆,便在吕惠卿与西夏人的联手重压下,以一路之力打的西夏人缩了回去。

这份政绩,放在哪里也不容忽视。

更何况赵兴在广州六七年,所创造的成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

先说铜政。事实证明章让赵兴主管广南铸钱司。这个任命有可能是他这一辈子所做出的最正确地事。原先大宋铸钱数额,广南只不过占了一个很小地比率。但赵兴到广南之后,采用了新式机器,仅仅这一变革,已经让广南在铸钱数量上占了大宋半壁江山。

而夺占大理后,这个数额更大的令人难以想象。如今。整个大宋地铜钱,有八成都是广南铸造,那种新钱无一例外的是新式冲压机做出的无孔圆钱。

除此之外,广东市舶司上交的赋税也逐年上升,现在广东一地上交的财富已经占了整个大宋地四成以上,在灾荒刚刚平息的大宋来说,如此一位掌握大宋铸钱量的八成,财富四成。还在战场上频频取得胜利,为大宋开疆拓土的重臣,刚刚取得一个对辽战争的平等协议。得胜回京,即使不看在将士们的面上,也要看在同行的辽国使节份上,将刁难做的不那么明显。

这一转念,赵挺之轻轻点了点头,侧身让开道路,口称:“赵大人,请入城。”

赵兴愣愣地看着赵挺之,犹豫了一下,看到赵挺之依旧阴沉沉的。毫无表示。他又疑惑的望了帅范一眼。帅范也一肚子诧异,按规矩。朝廷这时候应该派出逢迎使,迎接得胜回朝地将士们,同时也迎接随行的辽国使节,怎么只是一个翰林臣子赵挺之出面?

“这就完了?”赵兴诧异的问。

蒋之奇也觉得过分了,他举步上前,指一指身后辽国的车架问赵挺之:“赵大人,其余的人在哪里?”

赵挺之阴着脸,冷冰冰的回答:“在万胜门下。”

万胜门,民间俗称为“得胜门”,也称万安门。万安门南侧就是著名的金明池,城门内就是都亭西驿,里面住着西夏驻京外交使节。都亭西驿面对的是京城守具所,这京城守具所便是专门驻扎外敌来京部队的。宋朝把这种从外地抽调军队移戎京师的行为,当作钳制地方节镇地一种手段。

万安门内稍远处,还有一个著名地“主人翁楼”----班楼。因这座楼的存在,使得该区域成为大宋著名地同性恋区。天黑下来,街道上游荡的都是主人翁----俗称男妓。

万胜门城门一般不打开,只有迎接得胜回朝的将士,才隆重开放,平时关闭的万安门,也造成了东京百姓来往的不方便,为此,朝廷另外开了几个角门方便汴梁城百姓出入,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角门,就是西水门。

按道理,朝廷逢迎使应该迎出万安门,但现在,朝廷的使节却不出万安门一步,只待在城门洞里。赵挺之让开身影后,赵兴举目望过去,望见城门洞下,几名枢密院官员与兵部小吏满含着歉意冲这里拱手。

这是冷落,还是另有安排?

蒋之奇沉下脸,挥袖欲斥责,赵兴抢上一步,挥手下令:“诸军,入城!”

赵兴身后,帅范抢上前一步,不甘心地附耳低声说:“大人,赵挺之这是在羞辱我们!朝廷怎么了?怎么只派出这样低品的官员出来逢迎,要不要我发作一下……”

此时,随着赵兴的命令,广南军队开始鱼贯入城,莫大的羞辱使他们满脸通红,他们嘟着嘴,重重地踏着脚,沉重的马靴声在城门洞挥动,隆隆地,像是暴风雨前的雷声。

赵兴沉思着,边走边答:“可能不是针对我们----朝廷派出右正言蒋大人出使,原本想签一份国与国协议,我们却签回一份地方协议,我可以想象,御史们一定炸了窝……

蒋之奇刚才想发作,就是因为朝廷没有派出品级相当的逢迎使,然而,如果王师儒是以南京道地方官员的身份前来递交国,那么朝廷派出几名枢密院与兵部五品小吏,已经对得起他的身份了----天朝可是讲究礼仪的,这种身份相当的欢迎仪式,玩的比谁都顺手。”

车架进入万安门时,王师儒的脸色也很阴沉,朝廷没有派出规格相当的逢迎使,让他也觉得掉了身份。

但是,现在合约的成功与否,也与他的性命密切相关。辽国新皇刚刚登基,如果他手中这份协约无法得到大宋的认可,那么辽国契丹贵族正好拿他泄愤,因此,王师儒不得不忍下这口气,怒气冲冲随赵兴入城。他心中车轱辘转着念头,寻找发作时机……

ps:求票,月初,各位读者,恳请投票支持,多谢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