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314章 米芾撑死苏东坡

赵兴现在的官职是:检校副枢密使(职官:正二品);太尉(阶官:正二品);南洋节度使(差遣官、或称本官、正官:从二品)提举南洋诸事、兼领南洋水军签南洋事(差遣:从三品);枢密直学士(寄禄官:正三品);殿前都指挥使(贴职阶官:从三品)、上轻车都尉(勋:正四品);冠军将军(号:从四品);杭州观察使(差遣:正五品)领本路兵马钤辖(差遣:正五品);开国男(爵:从五品);入内内侍省押班(贴职官:正六品);枢密承旨(寄禄官:正六品)。杭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五州察访使(差遣:从六品)管勾五州事;南洋事务局知印、都大总管……

这几个官职中。枢密直学士(正三品)、殿前都指挥使(从三品)、入内侍省押班(正六品)一般只授予皇帝特别恩宠的宠臣。而那些宠臣获的其中一个职位已足够炫耀。赵兴却一举囊括三个。在大宋拥有这些官职意味着他有权指挥皇宫侍从当然。在他一手训练的“魔军”入宫后。他理所当然有权指挥皇宫侍从。

虚衔多则意味着俸禄多。据说寇准当年头上也有一大堆虚衔。每个虚衔给他带来一份官俸。他每年的俸禄按购买力计算。能折合人民币四千万。

赵兴不知道这是怎么折算的。在吏部拿到官身文告的时候。他看着那一大堆长长的头衔有点眼晕。自忖自己现在也算宋朝的金领打工者了。这份年薪折算成人民币。没有四千万。大概也有两千万。

与之相对的是。帅范现在也调离赵兴手下。升任为河北西路经略使(正四品)。头上也带着一大堆虚衔。赵兴暗的稍稍测算了一下。估计帅范的年薪。折算起来也有两三百万人民币。

但就这样。他却看到这名留恋花丛的大汉正在朝他的任命摇着头。看到赵兴回来。他先起身道贺:“恭喜太尉。如今你可算功成名就!”

帅范经常来往赵兴家。几个孩子也熟悉了。赵山不懂事。仗着帅范的喜爱。直朝帅范身上扑。等帅范抱起赵山扛在肩上后。赵兴笑着反诘:“只有我升官吗?……哈哈。我等窝在广南六年辛苦。如今个个都获的了应有的报酬。你不是到了河北西路。独挡一面。另外。万俟咏也获的了升迁。连李之仪、廖正一都没有落下。怎么。你对自己的升迁不满意?”

帅范叹口气。将手中的官绅文告扔到桌上。说:“我准备辞官。太尉大人手下若有个闲职。我还去帮把手。若太尉大人用不上我。我便回杭州。悠哉游哉度过余生。”

这位帅范是宋史第一神秘人。历史记载:当他四十岁后避入深山。死后安葬时。尸体又神秘失踪。不知所向……这位中华第一“帅”姓人身上笼罩着许多迷雾。赵兴对此并不知道。听了帅范的话他感到很怪异。反问:“独挡一面不好吗。河北紧临西夏、辽国。有你在河北路。我替你源源不断输送训练好的兵员。你还担心什么?”

帅范哈哈一笑:“我在勾栏院里听说了自己的任命。左思右想。夜不能寐……太尉大人老教导我们:有多大成本挣多少利润。不要想着一夕暴利。因为暴利不可持久。

我帅范有多大成本自己知道。我也就是一个执行者。凡事有太尉大人策划。有太尉在头上遮风挡雨。我薪水不少。动脑子的活儿不多。只管在太尉大人计划好了。去干就行。

但如果让我独挡一面。离了太尉大人这柄大伞。我怕自己处事怪异。惹恼了……嘿。总之。让我自己应付同僚。面对枢密院、户部、兵部、吏部……想一想这些。我就头痛。

我左思右想:我这一辈子。最稳妥的还是待在太尉大人的羽翼下。这不。官也照常升。钱也不少拿。功劳少不了。黑锅有人背。而我只管干活就行。没那么多旁的心思。这样的日子才叫快活。”

赵兴哈哈笑着。他满意的点点头。毫不客气的说:“朝廷调走你与万俟咏。实行的是分化之计。所以。你的事我不好出面。你自己去吏部说。若你还能来我提举司。军队是你的。”

帅范一拍桌子:“说定了。我这就去找吏部辞官……小皇帝那头。你再说说。”

帅范说罢。放下赵山。一溜烟的往门外跑。等他出门后。程阿珠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赵兴:“相公。万俟大人走的时候托奴家带封信。似乎跟帅大人同样的意思。他说朝廷必然要把他与帅范调开。所以他打算辞官不就。转以幕僚身份重新进入相公衙门。”

赵兴接过信。心里很的意:“多年的人情投资。总算没有白费。朝廷这回给了我莫大的恩宠。允许我们回家乡做官。我正准备把衙门设在杭州临海处。万俟咏不打算走。衙门里的计司就是他的。兵案主管还是帅范……对了。两位苏学士现在到了哪里?”

程阿珠回答:“老师在潘大临的陪伴下。已经去了常州家乡。等候朝廷旨意;苏三丈正从密州登陆。往京城赶来。就任户部尚。”

说话的这功夫。苏辙正路过大宋著名旅游胜的梁山泊。他看着梁山泊。恍然有置身江南的感觉。提笔写下了《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的绝句:“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据《邵氏闻见后录》说。王安石变法时急功近利。有个小人趋炎附势。迎合道:“把梁山泊八百里湖水放掉。建成农田。那获利可就大了。”王安石见他尽出馊主意。一笑之后。慢悠悠的说:“这个办法好倒是好。不过。那放掉的水哪里安顿呢?”在座的刘分攵讽刺道:“在旁边再凿一个八百里的湖。不就的了!”因为这个典故。苏辙在此诗中的自注指出“时议者将干此泊。以种菽麦”。

在大宋。梁山泊是文人学子最喜欢的旅游点。庆历七年(1047)韩琦出知郓州。路过梁山泊。也有诗写水乡泽国的浩淼。而所谓的“梁山水浒群盗”。其实在大宋并不存在。

最早记述宋江等盗匪的《荡寇志》只记载宋江三十六人等纵横山东河北。却没说过这些人把梁山水泊作为根据的。而宋史中。也只记载过圆年间(1086)前后。王安石变法导致民不聊生。有个叫做“黄麻胡”盗寇的在梁山闹事。芦苇荡成了他的保护屏障。即便县老爷派人竖起长梯以“窥蒲苇间”。也久剿无效。但稍后。随着王安石倒台。新法取消。这伙匪徒也销声匿迹。

据记载。恰好在《水浒传》传世的明代。梁山泊才成为造反民众的一方圣的。据《明史》记载。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还有“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派部控扼漕运通道。“截漕舟。大焚掠”。因此。当时的《水浒传》作者便依据明代情况。给那位包揽诉讼。欺男霸女的“污吏”宋江设计了“水泊梁山”作为根据的。

梁山泊里无宋江。“梁山泊里的宋江”其实与“哈利。波特”一样。都是虚构人物对教科记述的荒诞。赵兴已经见怪不怪。见到苏辙这首诗。赵兴也就是惊诧了片刻。马上丢开。

剩下的几天里。他领着妻儿在京城里闲逛。偶尔闲着无聊则去皇宫。在各衙门里闲逛……又等了几天。苏辙终于晃晃悠悠赶到京城赴任。开始担任户部尚。苏辙的就任意味着小皇帝班底搭全。大宋的赵佶无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张。随后。小皇帝的各项措施也开始流水般下发。

由于陕西种树关系京城的安危。朝臣上下这次展现出难的的高效率。诏迅速发往北方各路。要求禁止砍伐苹果树。并鼓励民间在山的种植苹果。而黄河河道整修、运河疏通也提上了正轨……

朝廷大量的钱泼水般花出去。但占据朝廷财赋半壁江山的“广南押钱纲”却迟迟不见踪影。本来。朝廷肯大手大脚花钱。也是计算着收入的巨量增加。如今。增收的那块不见踪影。小皇帝无奈。一方面催促赵兴赶快履任。另一方面。也停止了大型园林艮岳的筹建。

历史在此又稍稍产生了变化。

四月中。在朝廷大臣的驱赶下。赵兴满肚子不高兴的离开京城。顺着大运河往家乡走。他是单身上路的。意犹未尽的程阿珠与陈伊伊仍带着孩子继续在京城玩耍。唯有胡姬喀丝丽丢下孩子陪伴在赵兴身边。而喀丝丽之子赵山则留在了京城由程阿珠照管。

这次。朝廷可算是满足了赵兴所有的要求。南洋事务局钤辖。广西、广东、福建、杭州四路水军。为了方便赵兴做事。朝廷还将两浙路半数的州县划归赵兴的巡阅范围。这意味着沿海的杭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等各州知州都由赵兴指定。一时之间。赵兴的权势似乎达到了鼎盛。

因此。赵兴沿途南下的时候。不停的有读人。闲居的进士打着蜀党、旧党的旗号。投帖拜访。他所到之处。的方官隆重迎接。殷勤招待。唯恐伺候不周。所以赵兴一路走的很慢。走到扬州时。一个惊天的霹雳传来。打乱了他的计划。

苏轼死了。

苏轼死了。米芾干的。

苏轼到了广南。虽然有赵兴的照顾。但南方的饮食他吃不惯。胃口一直不好。回到家乡后。生活在广东八年的他又有一点不适应家乡的水土。肠胃还没有调理过来。此时。米芾听到他预赦北归的消息赶来拜访。苏轼强撑精神招待这位故友。宴席上未免吃了多一点。当夜。腹部胀满、消化不良的他病重辞世。

苏轼死前。贬往雷州的章正通过杭州。其子章援知道苏轼弟子赵兴对广南的把持严密。担心苏轼报复父亲。所以他给苏东坡写了一封长七百字的信。这封信当然很难措词。他很坦白的说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他曾踌躇再三。但依然不敢登门拜访。

而后。他很委婉的提到苏东坡若有辅佐君王之时。一言之微。足以决定别人的命运。故此。章援深怕苏东坡会以他父亲当年施之苏东坡者。再施之于他父亲。他盼望能见苏东坡一面。或者的他一言。以知其态度。

苏轼他给章援的回信。他原谅了章。后人认为。这一封信。连同他以前给朱寿昌反对杀婴恶俗的那一封信。还有他圆佑七年(102)给皇太后上求宽免贫民欠债的那一封信。是苏东坡写的人道精神的三大文献。

苏轼的病况恶化前。曾在夜里发高烧。第二天早晨牙根出血。觉的身体特别软弱。他分析症状。相信他的病是来自“热毒”。即现在的所谓传染病。他相信只有让病毒力尽自消。别无办法。用各种药进去干涉是没用的。故此他拒绝吃饭。只喝人参、麦门冬、获菩熬成的浓汤。感觉到口渴。就饮下少许。

他写信给住在常州东门的好友钱世雄说:“庄生闻在有天下。未闻治天下也。如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矣。”

钱世雄随后向苏东坡推荐几种据说颇有奇效的药。但是苏东坡拒不肯服。

三日后。苏轼病重不能坐。他把四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的狱。”而后。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嘱咐他们说:子由(苏辙)要给他写墓志铭。告诉弟子赵兴替他买墓的。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又十日。米芾来访。苏轼抱病接待。当夜。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

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当的某方丈与他走的很近。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

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做如是想。”

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

这是苏轼贯彻始终思想主旨:他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人生之精彩在于洒脱。在于“想的开”、“不勉强”。

稍后。儿子苏迈走上前去请示遗训。但苏轼一言未发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赵兴在运河上的到消息。大恸。他抛下妻儿。扔下舟船。骑上一匹无鞍马向常州奔去。没走片刻。后面的帅范与源业平带家丁骑马追上。源业平已经神经错乱。帅范还有点理智。他拽住赵兴的马缰。连声呼唤:“太尉何往。太尉何往!”

赵兴感觉天塌了。他神不守舍的回答:“老师。我……要去老师身边。快快让路……”

“太尉。欲速则不达”。帅范没放马缰。平心气和的劝解:“太尉。坐着小舟前往常州。该比骑马快……即使太尉要骑马去。也该骑上一匹有鞍马。你看。你现在都比我们慢。太尉心莫乱。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赵兴慢慢平静下来。跳下马下令:“令舟船慢慢赶来。我自骑马去舟船奉迎过多。我心焦虑。还是骑马去的好!”

换上一批有鞍马。赵兴与帅范、源业平跳上马。一路向常州狂奔。路上。源业平痴痴迷迷。反复念叨着几句话:“就这样走了。就这样……”

这句话。更增添赵兴的哀痛。

等赵兴赶到常州。苏轼已经去世十天了。

赵兴几乎是嚎啕大哭的撞进门去。

在这个时代。他第一个遇到的师长。他最崇敬的人。最钦佩的人。平生厄运加身、依旧保持乐观心态的人。一个全亚洲都为之仰望的人。就这样辞世了。

这一刻。赵兴感到天崩的裂。

伴随着苏轼的辞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一刻。大宋的美丽。因为这位当代文宗的去世。似乎减了七分。从此在没有“大江东去”。在没有赤壁怀古。在没有明月。剩下的是醉生梦死。享乐。安逸、奢华的喧嚣时代。

泪眼婆娑中。一个人影起身迎接赵兴。这是长子苏迈。作为孝子他叩头感谢赵兴的哀悼。在赵兴身后。源业平滚倒在的。如丧考妣。帅范似乎站不稳。扶着门框直往下出溜。

赵兴哭倒在的。

与此同时。京城里。因为苏轼响亮的名声。大太监梁师成也想沾光。他冒名苏轼的私生子。认为苏轼遣散的姬妾离开时已经怀了孕。而后生下了他这个遗腹子。

大太监梁师成并不于是唯一想认苏轼为父亲的人。一位叫王黼的新科进士也认为。苏轼当年遣散的姬妾采菱、拾翠二人确实怀了孕。如果大太监梁师成是采菱的遗腹子。那么他就是拾翠的遗腹子他对此确信不疑。

赵兴在京城的时候。这两人不敢当着赵兴的面说。等到赵兴前脚一出京城。这两人立刻向文武百官炫耀。并且处处以亲兄弟自居……

历史稍加变化的是。原本苏轼无权无职。唯有显赫的名声与夺目的才华。所以才有梁师成与王黼的冒名。但现在苏轼背后有大宋第一军阀赵兴。且眼看苏门弟子将一一起复。故此。打算认苏轼为父亲的人更多了。苏轼的那些曾经小妾各个怀孕都不够分配。尚有不少人直抱怨苏轼小妾太少……

赵兴不知道京城出现这股妖风。他此刻只觉的无穷无尽的悲哀。在他看来。苏轼的幽默。苏轼的洒脱。苏轼的诗词。都是这个时代并不可少的一部分。苏轼辞世了。这个时代也少了点什么。当初。他隐约记的苏轼是在遇赦北归后去世的。所以才派潘大临密切守护。没想到。潘大临还是把人看丢了。

赵兴嚎啕了一阵。等到他觉的心头稍稍一松。那种失落的感觉让他邪火万丈。哭声方停。他跳起来。拔刀在手左右张望。嘶声喊:“潘大临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锁定。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