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四部 逆天的疯狂 第4350章 貌似闲事过多

宋时明月 第四部 逆天的疯狂 第4350章 貌似闲事过多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与宗泽争吵的是马屁精毛滂,两人一边争论,一边进入门中,宗泽一见赵兴,怒气冲冲的拱手:“太尉,我的衙役打了杭州造作局,童贯那厮征用民间物料制造御用品,竟敢不付钱,那个阉人,竟敢扣押我的衙役,我听说那些衙役正在遭受酷刑,请太尉大人做主。”

毛滂讨好的笑着,插话说:“相公,童大阁也是为陛下做事,不管怎么说,杭州不该殴打造作局的差役,相公说是不是?”

宗泽一瞪眼睛:“毛泽民,你是谁的人,怎么向着那阉人说话,你这还叫泽民

在毛滂看来,宗泽这句话不是责骂,因为询问他是谁的人,则意味着宗泽已经把他看做是一党人员。如今,南党联络关党、洛党,在南洋事务局一家独大,被人认为是南党人员,这在南洋事务局是升官捷径。所以毛滂马上解释:“宗大人息怒,我这不是向着童大阁说话,童大阁是赵相公好友,咱打狗不能不顾及主人的面子,是?”

赵兴摆手制止两人的争吵:“宗知州,你去告诉童大阁,就说杭州造作局只是一个制造部门,按朝廷体制,他没有权力拥有衙役,没有征缴民间物料的权力,所需物料,让他登记造册,转送杭州衙门,由州衙支应。”

宗泽一跺脚:“如此,那还不是一个无底洞。我们花多少才能贴补他。”

万俟咏伸出一个指头,悄悄提醒:“预决算权!”

宗泽恍然大悟:“也是。我怎么没想到,我们有预决算权,支应杭州造作局地款项,可以从上交的赋税里扣除,他要地越多。我们扣的越多。朝廷收到不到足额的赋税,自然会询问他——好办法。”

毛滂也讪笑的说:“无声无息之间,减去童大阁的臂膀,没有了民间征敛权,童大阁能翻出什么浪来,相公好手段。”

赵兴被毛滂地马匹拍的很舒服。他眯起眼睛盯着毛滂,问:“你来了,秦少游也来了吗?你俩不办公务,整天宴游,我收到很多弹劾的章程,今后你俩也该小心点。”

弹劾,毛滂无所谓。因为讨好了秦少游,也就等于讨好了赵兴,有赵兴撑腰,南洋事务局他可以横着走。谁怕谁。更况且,他认为现在与秦观联手做的事情。必将在青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毛滂地猜测是对地。他与秦观因为编撰戏剧。被称为“中国戏剧之祖”——以前在他二人之前不是没有戏剧。但他二人编撰《西厢记》。则开创了文人士子进入这一行业地先例。

毛滂无所谓地轻笑着。细声细气地回答:“我俩虽然风花雪月地日子多了点。可州中事务不是也没落下吗。嘻嘻。大人可用这话去回击那些弹劾地人。”

毛滂够无耻地。

赵兴事先知道秦观就是一个纯粹地、多愁善感地诗人。让他处理具体地公务。那是让厨子去思考相对论。根本是难为人。所以秦观上任后。他选派自己最优秀地学生。调集了精兵强将去帮助秦观处理公务。如今。越州地公务基本与这两人无关。这两名官员已经成了专业游玩人士。也就是现在所说地“有闲阶级”。但现在。毛滂却把州里地公务出色。完全揽到自己头上。厚颜无耻地据为己功。

宗泽知道底细。但赵兴袒护秦少游。这是每个大宋人都知道地。碍于秦少游地存在。他不好批评。只好横了毛滂一眼。不满地抱怨:“我听说秦少游跟你来杭州了。你俩好好地越州不待。待在杭州地日子比越州还长。这像什么话。我这个代理州官每天忙地脚不沾地。你两个却每天游玩。泽民。收敛一点。别让太尉为难。”

毛滂轻笑着。轻摇小扇。潇洒地回答:“那是你不会干活……相公。我们是坐船来地。少游兄在码头上见到了京娘。他跟着京娘去了。下官正在彷徨。恰好遇到了宗知州。便顺路来了。我听说宗知州地衙役被杭州造作局扣

赵兴马上接嘴:“泽民,你替我跑一趟,带几个家丁去,拿我的名帖去找童大阁,把我的意思告诉他,而后再告诉他:今晚我青瓦台上演《西厢记》,换了新角,请他来喝茶,至于杭州的衙役,多数是我的子侄,请他放了。另外,杭州造作局的三班衙役,请他解散了……

宗知州与童大阁不对眼,两人一见不免冲突起来,你去找童大阁,态度不软不硬,只要童贯那厮答应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何必弄的那么激烈。”

“包在我身上,包在我身上!”毛滂一叠声的答应着,他端详赵兴这座屋子,又将目光停留在脚下,一叠声的夸奖:“太尉,你这间屋子可真够品位,我常听说相公生活豪奢,与蔡京那厮有得一比。但这间屋子布设简朴,处处透露出卷气,真令人仰慕。”

万俟咏偷笑着,起身告辞:“太尉,我先去忙了!”

宗泽脆骂:“马屁精,你知道什么,这里头哪件东西便宜了,这间办公桌乃是越南红木制作,桌面刷的漆就刷了十余层,光可见人。还有这地毯,这么大的猩红的波斯地毯,一踩上去陷至脚踝,满大宋只有两张,另一张铺在皇宫里。

这椅子……这些籍,这些画,哪一个不是名家所为……”

“颜色!”赵兴截断了宗泽的唠叨:“这间房子之所以看的素雅,是因为满房子只有两个颜色:丹青。红色桌椅。红色地地毯,架。整个房子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剩下地就是青色点缀,青色在烛台,青色的地球仪……因为颜色不杂,所以整间房子显得素雅。”

毛滂也是画爱好者。听了这话,立刻陷入沉思,他在仿佛之中接过赵兴递上来的名帖,跟着赵兴的家丁走出门外,等他出门后,宗泽怒气冲冲的继续说:“童贯那阉人地事解决了。我还担心苏州应奉局,我听说为了搜寻出奇制胜的花石,各地官吏如狼似虎,不论高山深谷急流险滩,还是深宅大院草门棚户,只要有一石一木稍堪玩味,便有官吏健卒直入其地。做上皇家记号,这玩意儿就成了御前之物,主人必须妥善保护;少有不慎,就将被以大不敬的罪名治之。

等到发运时。一般都要拆墙毁屋,恭恭敬敬地将这东西请出去。户主为了消灾免难。避免衙役们给他们套上大不敬的罪民,为此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

大人。苏州应奉局现在尚没有折腾出苏州,但杭州海商豪富天下皆闻。我担心那些衙役们早晚把手伸过界,怎么办?太尉需早作打算。”

赵兴冷笑着:“我已经预先警告过朱,你放心,我南洋事务局不比别的地方,我们辖下各地都遍布唐术馆,乡勇、预备役健全,你可以秘密叮嘱属下衙役,一旦有别州衙役捞过界,就让他们调集乡勇,以及唐术馆的拳勇,告诉他们,我地方针就四个字:死无对证。给他们套上匪徒的名字,死无对证下,看谁敢入南洋事务局地界撒野。”

宗泽摇头:“若是苏州应奉局直接投帖当地衙门,难道让当地衙门不管不顾?”

赵兴笑了:“如果那样,就把事情搞成我与朱之间的争宠——依旧把投帖的苏州应奉局吏员打出去,告诉他们,南洋事务局发现奇花奇石,要向皇帝奉献,该由我这个南洋事务局主官来奉献,他抢夺我地界上的花木奇石去奉献,那是抢了我的功劳。休怪我翻脸不认人。”

宗泽怜悯的看了赵兴一眼,拱了拱手:“如此,委屈太尉了。”

宗泽告辞走后,房地一座架后转出来赵兴的爱女赵婕,她手里拿了一本,眼睛盯溜溜看着宗泽的背影,咬着手指纳闷的询问:“爹爹,怎么你现在升任相公了,这人还口口声声称你为太尉?”

“爹爹”、“妈妈”、“老婆”、“老公”等现代称谓已出现在宋代,但这些都是非正式称呼。对父母地正式称呼为“嫡父”、“娘娘”。赵婕向来在赵兴面前受宠,别人不能进入的房她都能进来玩耍。刚才她就躲在架后,借看偷听这里地谈话。

这丫头对父亲的称呼从来不正式,赵兴也从不在意。他笑这摸摸丫头地脑袋,解释说:“他称呼我为太尉,实际上是一种暗示,暗示他追随我很久了,是我在太尉时期的旧人,所以,这不是怠慢……孩子,官场称呼地花样太多,每一种称呼都代表一种关系,你以后慢慢学。”

“好复杂!”赵婕晃了晃脑袋回答。

赵婕翻了几页,猛然合上本,瞪着眼睛询问:“爹爹,我记得万俟叔叔还要汇报那些战利品的归属,你原先与万俟叔叔商定,只给朝廷上交五亿贯,现在,你用那顶王冠糊弄朝廷,又虚报战利品价值,恰好只给了朝廷五亿贯。万俟叔叔应该跟你说一说,剩下的钱储存在哪里,该怎么花用,可他怎么没说就走了?”

赵兴笑了:“傻女子,你怎么知道他没说,他唠唠叨叨汇报支出,就等着我提起那笔款项,但这笔款岂是能轻易说的,我不说,他领会了这个意思,所以他起身告辞,末了也不谈那笔钱的处置。”

赵婕眨动着大眼睛,问:“爹爹,我不明白就在这点,咱家还缺钱吗,冒着弥天大罪,瞒下这笔巨款,又有何用?依咱家现在的钱财,便是十世也花用不完,怎么爹爹还贪图那笔战利品?”

赵兴哈哈笑着,他抚摸着赵婕的脑袋,笑着解释:“这笔款项的来历,宗泽知道。王明叟知道,但他们都是正直地人。凭什么这些正直的人在这笔巨款面前都保持了沉默,因为他们知道我瞒下这笔钱地用意。

蔡京鼓动当今,说唯王不会,他们视国家钱财如粪土,短短的几年间将国家百余年的储备都花空了。现在全靠我东征西讨抢来的钱维持奢侈的生活,但朝廷不能不留下应急地钱,如今朝廷各地分赃库都空了,常平仓也空了,万一此后国家再有个不测事件,我们拿什么去应急。只能指望我截留的这笔钱了。

我的战利品原本就存在两本账。一本账是阿拉伯的估价,一本账则是京师估价。这些财富都是将士们百战幸苦换回来的,拿去填那个无底洞也是填,但用京师估价截留一部分,填充我南洋事务局辖下各州县的分赃库,这也是填,后者于国有利。

更况且我已经向朝廷申报。打算预留部分款项作为财政应急资金,所以,即使事情闹大发了,那些官员也有开脱自己地余地。譬如账簿都是我们做的,他们这些官员并不知情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直的官员自然敢协同一致,与我一起保护这个秘密。所以万俟咏不说,其他的人知道。但他们也不说。

因为有这笔钱的存在,所以宗泽心里有底,他才花钱爽快。也因为有这笔钱的存在,王明叟见到沿海百姓减除一年的赋税,他却故意不吭气。

这笔钱是一个光明正大地秘密,丫头,你以后不要跟人谈起这个,但心里要知道:借助这次出征,我南洋事务局已经预存了十年的财赋收入,有了这笔钱做后盾,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沿海地区的生产与经济。而凡是知道这笔钱存在的南洋事务局官员,至少在十年之内,不会生出离开现任,转迁他地地念头。这将是我们稳定人心的利器。”

赵婕还想就这个问题讨论下去,赵兴已经疼爱地拉起她的手,说:“你这丫头,将来无论怎样都当不上官,怎么对政务反而显得比几个兄弟还热心?好了,我领你去听戏去。”

顺着城堡盘旋地楼梯,赵兴拉着赵婕的手来到楼顶平台,楼顶平台正在上演新编地《西厢记》,这曲戏剧是赵兴府上的保留节目,宋朝女子娱乐项目并不多,官太太们整天要操劳家务,娱乐项目更是贫乏,所以新编《西厢记》的推出,让她们贫乏的生活多了些娱乐。久而久之,这些官太太们不仅能将戏里的唱腔一板一眼的演唱下来,还能亲自粉墨登场,唱上两句。

新编《西厢记》是秦观与毛滂两位才子联手做的,里面的诗词华丽而缠绵,让大胆追求爱情的宋代妇女为之钦慕不已,使她们在现实生活之外找到了心灵慰藉,而这出戏的成功也深深打上了赵兴的烙印。

赵兴做事喜欢制定严密的规则,新编的戏剧中,演员们如何化妆,各角色穿什么服装,甚至连眉毛如何描,眼圈如何画,都有了规定,正是这种标准化,使得戏剧这个娱乐项目在宋代多种娱乐形式中脱颖而出,渐渐的超越其他娱乐,成为杭州娱乐首选。连一些官员也喜欢没事来这里露了脸,听上几句才子佳人的吟

这是个女人当道的世界,楼顶平台里,坐在前排位置的都是些官太太,由于戏剧的流行,南洋事务局辖下也渐渐演化出一种太太外交的风尚,那些官太太们一边听着小曲,一边拿着刺绣,一边交头接耳,相互交流着官场信息与海贸情报——她们手里拿着刺绣,纯粹是在讨好程阿珠。

这几年,赵兴的妻妾也逐渐分工明确,程阿珠管家,她因为识字不多,不免依仗自己的女儿赵婕,赵婕生就一副伶俐相,再加上李清照这个机灵鬼在一旁指点,她便代替母亲管理起家中的仆人与财政支出,管的井井有条。

与此同时,陈伊伊接管了家中所有的国内产业,成了家庭的挣钱机器,专门也家里创收;而喀丝丽因为会多国语言,便成了赵兴的外交秘,专门主管家中对外贸易。这后两人有重要的事情干,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闲着无事地程阿珠便以听曲为乐,悠闲散心。她因为识字不多。听曲的时候总喜欢拿上一块刺绣,在舞台间隙里绣上几笔,虽然家中现在已经不需要她亲手刺绣了,但多年养成地习惯也一时改变不过来。

程阿珠喜欢听曲的习惯,渐渐给她招来一群同好者。那些官太太们为了讨好程阿珠,也在手上拿一块刺绣,在场景变化的时候,她们一边刺绣一边交谈,活像后来的女人们一边看电影一边打毛衣一样,纯粹是没事找事。但没想到。这种习惯不久成了听戏的惯例。

官太太们占据了楼上最好地位置,官员们只好挤在两厢。这楼上也不是谁都有资格来的,有资格来的都是赵兴***里的人,那些官员站在两厢,一边听曲,一边闲聊,彼此交换着官场动态。这么多人当中,独有一人没有与别人交流,他坐的稍稍靠近中间,旁边就是女人堆。但他却目不斜视,只顾摇头晃脑的欣赏台上地唱腔。偶尔有官员过去搭讪,他只不耐烦的摆摆手。示意对方勿要打搅自向对方打招呼:“龟山先生。你今日怎么也有了雅兴?”

龟山先生名叫杨时。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他熙宁九年中进士,初调官不赴,师事程颢、程颐近十年,闭门为学,世传的“程门立雪”佳话说的就是他。杨时年四十后始出仕,现任杭州萧山县知赵兴回答:“杭州萧山,一江之隔,贫富却是两个天地。我知道你如今在大撒金钱,搞建设、通道路,修学校,建医所,我不求别的,我知道你城堡里有两条通向江对面的大桥,我希望你将这座大桥对公共开放,以使我萧山县与杭州畅通无阻。”

赵兴笑着反问:“龟山先生,若是你家的房子成为别人地过道,人来人往的川流不息,每次经过的人毫不顾忌你的存在,你会怎么以为?”

杨时谈到地那两座桥,是从赵兴城堡处通向江对面以色列人村落的两座大桥,如今,以色列人在赵兴地扶持下,已经在赵兴城堡对面站稳脚跟,他们的村落大大扩张,不过以色列人生性谨慎,他们不愿轻易与外界混居,干脆在自己地村落的外围修筑了如同赵兴城堡一样高地石墙,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与外界的沟通只通过几个很窄的石门,或者干脆通过赵兴那两座大桥。

萧山县因为钱塘江的间隔,一直发展不快,一江之隔,萧山县的土地价格与杭州相比,简直是地板价。而且由于交通不畅,萧山县的粮食等农产品运输困难,使得它身在运河之边,却没有享受运河的便利。令杨时忧心如焚。

“大人既然不愿意开放堡内石桥,那就再修几座,我知道钱塘江大潮潮湿凶猛,使得钱塘江上摆渡修桥都异常艰难,然而,大人城堡内的几座石桥建成多年了,每次都在大潮中坚固如山,这说明大人拥有在钱塘江上建大桥的技术——十年前就有了。

如此说来,修建一座大桥,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而现在,我听说修建大桥的钱财,府中也不缺,那就修,下官这次来,就等着大桥畅通,大人若不答应修桥,我便在这里住下了,嗯,听听小曲,畅饮美酒,偶尔与同僚吟诗作赋,这日子我等的起。大人何时给答复,我就何时回县,反正那小县也没什么大事。”

赵兴答:“修桥——正像你说的,技术不是问题,钱财不是问题,但人力是个大问题。如今南洋事务局处处都在修路,都在搞大建设,这人力太缺乏了,熟练的工匠抽调不出来,龟山先生,现在动工修桥,等钱塘江大潮到了的时候,我恐怕只能建成几个桥墩,不如等今年大潮过了后,在冬季枯水季节,我们再动

杨时摇头拒绝:“不行,正像大人说的,现在处处缺工人,也缺材料,大人现在许可,我就从现在开始筹集石料、石灰、水泥,钢材、钢索,等到材料备齐了,恰好也到冬季了,大人以为如何?”

赵兴苦笑了一下,随口说:“预算你做了吗?拿来看看。”

杨时立刻从袖中摸出一份文案,递给赵兴,边殷勤的回答:“大人,我算了一下,两座石桥,所耗不多,顶多十五万贯。这钱,杭州府出的起。”

赵兴草草扫了一眼文案,这份文案是按照赵兴倡导的计划样式做成的,每一项都写得很详细,看得出,这工程估算的风潮,现在连萧山小县也没有幸免,他笑着点一点文案,问:“谁做的?人才,你把这份文案拿给万俟雅言,说我许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