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雪视角 > 第41章 套娃上瘾

雪视角 第41章 套娃上瘾

作者:离月上雪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3: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巴菲特在往后的投资生涯中,虽然开始关注成长股,并且也投资了不少价格合理但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但他有时还是忍不住心痒痒,又去捡了烟蒂,这就是路径依赖的病没彻底治好的表现。

所以上雪现在也不怪那些有了钱又想买房投资的人,毕竟就连股神戒掉路径依赖这个毛病也都戒了好几次没成功。

众所周知,巴菲特捡的最烂的一个烟蒂,就是他现在的这个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为了填这个巨大的坑,巴菲特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让它化腐朽为神奇。

伯克希尔原本是个纺织厂,但因为纺织业被工业化冲击得太严重,导致这家公司根本无利可图,已经连续亏损了9年。

上雪说过,大家都能看到的事情,已经反应在价格里了,所以伯克希尔当时的股价跌成了白菜价,美股7.5元,这就引来的巴菲特的注意,巴菲特开始围着这个便宜货打转,仔细研究和分析。

巴菲特认为一家纺织公司最值钱的无非就是机器设备,这也是公司倒闭清算资产时唯一还能卖的东西,就跟现在上海和深圳很多产业园里互联网公司看似估值几十亿,其实真的不行的时候能变卖的资产也就几台电脑而已,连桌椅都是租的。

巴菲特算了算,就算把伯克希尔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出售,资产也值美股19.46美元。

19.46美元美股的清算价值对应7.5美元的市场白菜价,意味着……烟蒂公司出现了!

巴菲特当时肯定两眼都在冒着红光,他毫无悬念地大量买进了伯克希尔的股票。

在买入的过程中,巴菲特还跟伯克希尔的管理层有过很多撕逼行为,但最终巴菲特撕逼获胜,连管理层手上的股权也买了过来,持股比例49%,在公司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后,巴菲特就把原来那些烦人的管理层踢出了局,扶植自己信任的管理层上台,他以为他捡了个大便宜,谁曾想这坑深不见底。

当时巴菲特35岁,穿衣毫无品味,生活也很邋遢,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这样一个男人去接管纺织厂,想想画风就不搭。

巴菲特本身确实也不太懂纺织行业,可以说这项投资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圈,故他买来后即便各种努力学习,也没有根本性地扭转这家公司的运营颓势。

巴菲特要维持伯克希尔的业务就要不停往里面砸钱,以至于后面越陷越深,根本抽不出身来,巴菲特非常不安,他本来就是为了赚点钱,现在这块烫手的山芋卖也卖不出去,巴菲特想坑芒格,让芒格接手伯克希尔,但芒格又不傻,当然没有买,于是乎巴菲特急得团团转,他怕伯克希尔会把他的一世英名给拖死。

这时,市面上正巧有一家国民赔偿的保险公司正在出售,出于对保险公司商业模式的情有独钟,巴菲特立刻就飞奔过去把这家公司买了,连价格都不跟人家股东谈,人家说多少就多少。

国民赔偿的保险公司的管理层以为巴菲特人傻钱多,还懊悔自己当初应该叫价更高才对,但巴菲特才笑他们目光短浅,保险公司能带给他世界上源源不断的,最便宜的钱,所以他当下买贵了一点又如何?

现实中有些交易就是如此好笑,双方都以为自己占了对方的便宜,签完合同后就在心里互道傻逼,但一段时间后才追悔莫及。

巴菲特将伯克希尔纺织厂当成了一个壳公司,用它去控股了国民赔偿的保险公司,随后巴菲特还用差不多的手段给伯克希尔里塞进了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和奥马哈太阳报,就跟俄罗斯套娃那样,大娃套小娃,能套就一直套。

这个玩法其实很多人都在用,上雪跟大家解释一下。

就是如果我们买一家公司A,发现是个坑,A根本赚不了什么钱,我们如果直接把A往外卖,肯定没人要,这时候怎么办?

我们得想办法让A越来越能赚钱才行。

因为只有A越来越能赚钱,它才会越来越值钱。

我们可以去市场上找那些业务仍然在赚钱的公司,买过来让A控股,等于就是把其他公司的业务往A里面装,只要这些新装进来的业务是赚钱的,那么A就会赚钱。

1971年巴菲特继续收购出版业,他先买了纽约客的股票,然后又买了华盛顿邮报,再接着是波士顿环球邮报,然后毫不犹豫地又把这个业务装到了伯克希尔的肚子里。

这种俄罗斯套娃的游戏巴菲特越玩越high,套得越多,伯克希尔自然就越来越不像一家纺织厂,因为它的主要利润已经不来源于纺织业务了。

在巴菲特套进去的众多娃之中,最赚钱的依旧还是那家国民赔偿保险公司,所以如果我们单从利润表反应出来的占比来看,伯克希尔更像是一家保险公司。

巴菲特当时名下还有一家跟伯克希尔差不多的“烂泥公司”——多元零售公司,巴菲特尝到保险公司带来的巨大好处,所以故技重施,他又用伯克希尔的钱创建了一家保险公司,即内布拉斯加再保险公司,巴菲特将之装进了自己持有的另一家多元零售的壳公司里。

如此一来,巴菲特名下所持有的两家原来不太赚钱的公司就都有保险业务了,有了保险业务也就意味着有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巴菲特套娃上瘾后自然不会去管已经日薄西山的纺织业务,伯克希尔的纺织厂厂长跟巴菲特说设备要换了,巴菲特也不予理睬,让它自生自灭。

终于,1985年,伯克希尔纺织厂连纱也无法生产,巴菲特变卖了老设备,辞退了400多老工人,关闭了这家拖了他几十年后退的纺织业务,而将伯克希尔变成了一家名副其实的保险公司。

我们《雪视角》简单总结巴菲特的这段填坑经历只用了几行字,上雪码字的时间也就半小时,但人家老巴同志可是足足花了快30年才把伯克希尔这个大坑给填上。

俄罗斯套娃不是我们想套就可以套的。

想要套娃,我们专业知识得过硬,具有敏锐的市场捕捉能力,知道市面上哪些娃是好娃,哪些娃就是另一个坑绝对不能买;此外人家股东还得有卖娃得意愿,有意愿了价格还得合适,价格合适了我们还得有足够的钱支付,总之套娃说的容易,实操不易,大家且套且珍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