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大罗3
虽然,最终在所谓的接风家宴上,还是没有见到多少实质上的东西。
除了在相互的吹捧和褒奖声中,再次追溯了两家同出一脉的历史渊源,扯了一堆无关紧要、不痒不痛的正确而热情废话,却不过被劝饮十几杯当地特产的珍品百花酿和果子酒以外。
也就在某种不得声色的示好下,和具体职事方面的负责人,敲定了几个关于在商贸通行、海陆缉私,银钱兑换等方面,加深合作与往来的大致意向而已。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虽然对方的邀约明显有所诉求,但作为安东资格最老的大藩之首,显然不会这么随随便便的,就把真实意图拿出来的。
从另一侧出了内城,穿过城中灯火昏暗的街市,早春偏凉的夜风让人精神一醒。
随着酒味吐出一口浊气的我,不由驻足下来侧耳倾听,空中隐隐传来的不知名乐器奏响,和不知道从哪来冒出来的男女欢笑声。
于是,我干脆下令左右放慢脚步,和负责引路的巡道使打个招呼,在城区里走马观花式的多绕了一大圈,观揽起沿途周边的市井风貌来。
这里不愧是辽东首屈一指的望要大邑,人口稠密的繁华之所在。就算是在入夜之后也没有宵禁的限制,依旧能够汇聚到足够的人气,而在外城的城郭当中,形成连片灯火闪耀的夜生活区域和相应的市集所在。
那些依旧三三两两游曳在城坊中的居民,以及时不时奔走而过的孩童,无不是到处充斥和洋溢着,某种珍惜眼前的光景,而无知既是幸福的味道。
而在街边那些营生的店铺里,亦有不少淮东的物产,从各式各样的罐头、酒水、糖类、糕点,到各类药膏、油料、毛呢、机制布、胶皮雨衣等,涉及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皆有。
看起来这些年与辽东治下生意做得很大,对当地倾销的也很厉害。
从街面上的招牌文字建筑风格,到路上行人嘈杂纷纷的语调腔子。短暂穿街而过的所见所闻,就可以轻易的感受到:这里的语言文化也与国中腹地相差无二。
甚至,走着走着会让人产生出些错觉来,仿佛不是在东北诸侯的边陲之地,而是在河北河南的某种中原城邑里一般。
事实上,在拥有了来自东北的大材、巨木的来源,而充当二道贩子牟利的同时,也一直在尝试着重头开始从无到有的自行培养和建立造船能力。
但是这个过程显然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作为船舶,特别是海运的船舶,从最基本的板材、胶漆,到最细小帆缆、钉子,再,无疑是木工、五金等众多行业为基础的集大成之者,
因此,在通过南边的资源和关系,足足收购和迁移了大小五家的船场和相应配套的工坊之后,才勉强拼凑出一个拥有最基本生产和维修能力的初级船厂来。
这还是因为,大量使用了现成的设备和人手的缘故。而且军用船舶的标准和民用,显然也完全不是在一个层面上。
此外,因为产地和环境发生变化了,在原本造船业发达的岭内沿海,原本很容易获得的一些配件和材料来源,到了北地之后,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而不得不想方设法尽量寻找替代品和新来源。
然后还要与现成的成熟设计和主要部件,进行配套性的磨合和调整,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整体来。
然后,还不能一次到位的直接造大船和进行海试,而是先从风险较小的内河船舶,最简单的联运平板漕船开始,然后是排桨式的中等河船,帆桨混合的大河船,再到人力水轮驱动的车船。
当航行操作和使用经验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之后,才开始尝试建造一批,往返近海和内河之间接驳的纲船,然后积累了足够在近岸海试操船的经验和数据。
才开始结合南朝诸多成熟的海船设计,建造出第一艘近海使用实验性的单帷小帆船,虽然很快就因为风浪倾覆了,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修修补补的改进和海试,这才有了近海捕捞队的标准渔业船,这个副产品。
而直到这时候,淮东方面掌握的造船技术,才算出现一个实质上的整体突破,点亮了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中型和大型船只的科技树前置。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在大致原理和设计基本定型的情况下,从简单到繁复的一点点积累,按部就班一步步走完大致进程,的预置时间和基本周期了。
而在这过程当中,翻覆沉船和人员的损伤,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如此下来,相应研发和试制的成本,自然也是居高不下的,一直在变相的烧钱了。
直到目前为止,还只能造出负载最大八百料的剪头飞鱼船。放在南朝大梁的传钵序列之中,也就是海鹘级的中型偏下船只标准。
目前只能承当近海的巡防用途,和沿海港口之间接力式的短途快速运输,
而继续限制船只进一步造得更大的瓶颈和上限,同样也包括需要应用在海船上的那些金属大件,比如用作主要桅杆、龙骨、肋板、船艏方面的加强固件。
光靠靠人力手工可是没法打造出来,就算是蓄能式的水力机械,也有一个基本上限。但是用煤水作燃料的驱动原始蒸汽锤,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大型水压机被发明之前,往复式蒸汽锤,几乎支撑起了早期工业革命中的,绝大多数船舶机械加工制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