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蒙蒙下的沂州,双堆庄,
早早就起的李富贵,正在木质的水槽前,用冷水泼面初初洗簌过后,
这才拿出一管舍不得怎么用的牙粉,蘸水抹一点在猪鬃刷子上,青盐和粗茶末的味道充斥于口鼻之间。
还真是让他相当受用了好一阵子,只可惜这东西十文钱一竹管,还用不了二三十次。因此全家人也只能隔三差五的轮流用着。
然后饥肠辘辘的他,用灶上的热水烫开新摸出来的鸡蛋,美美的吃起昨夜就用余热温在灶膛里的蒸饼和撕成条又炊熟的腊肉片。
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要走很多的远路和干不少的活计,因此实在节约不得腹中垫底的吃食。
随着他推门而出,才发现灰蒙蒙的天色下,大半个庄子里,都已经是晃动摇曳的点点火光,和细碎的人声喧哗。
而在远方被圈起来的,大片被啃食的满目疮痍或是光秃秃的农田里,也已经满是附近收集过来的,各种刑形色色的鸡鸭鹅雁之属,满地乱窜的啄食着这前仆后继送上门来的鲜活食料。
而一簇簇用土垒和稻草临时赶制的禽舍,也在如雨后春笋一般的不停冒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不断的增加当中。
作为这些地方官属,他们也有相应负责的片区和需要完成的竞争指标。
比如,作为基层吏员们,则要绞尽脑汁的想着办法,做成各种加工和烹饪的手段,把这些可舞的虫子给吃掉。
这据说是来自镇守府里传达的,那位镇帅最高指示的一部分;就是尽量发明和推广,各色以蝗虫制作的吃食。
因此无论是军中的火厨,或是官办的食堂,还是市井中的酒楼饭店,都多了相应的特色食谱,以及一种特殊肉类的消费指标;
甚至有不确切的传闻说,镇守府的直属工场已经在研制和开发,可以长期贮存的蝗虫罐头了。当然了,在官方上是不会公开宣称这种食材的真正来源的,而是通通以代肉制品统称之。
当然了,品尝过其中滋味的人,则很容易就给这种特殊年份,特别口味的代肉罐头,取上一个“灵肉”或是“****”的抽豪
可想而知,这一个年份,将会是在淮东军民的记忆当中,留下无比深刻和难以磨灭的一年了。
但是这些粗暴严厉,甚至有些扰民职衔的多重手段之下,其中蕴含的朴素原理和宏大决心与气概;
却是比起历史上那些只会装神弄鬼的告天拜地,或是写上一篇华丽祭文等形同作秀的手段,来试图治退蝗灾的故事和范例,更加可靠也更有说服力的多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叹了一口气,
但自从做了淮东的官人,就必须自愿或是不自愿的适应,这位主帅所指定的行事规则和雷厉风行的风格。
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本事,或是肯定努力也肯埋下头去做事,固然是晋身起来三转四转的,几乎没有什么堪磨和资历上阻碍。
但也因为人手有限而需要各级都能够一兼多能的日常,相应劳心劳力的事务繁多,也让人有些疲于奔命,显得格外的消瘦和易老。
就如翟汝文虽然身为主簿,但是与另一位典史的搭档,经常做的是县丞、县尉,乃至县令的职分;但同样的这也是他们这些官人,很容易得到简拔的上进机会。
比如在他转任到这淮上之地的宿州之后,只要能够在这次灭蝗的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忠于职守和勤勉奋进之处;
自此从杂佐流的县主簿,就地转为县下三官正序的县丞,乃至正任的掌印县令,也基本不是什么问题了。
而这些外州的县令,乃是直接对镇抚府负责的;既能管民又可协军,几乎比得上一个缩水版的小守臣。
比起南边那些大多数时候,都养尊处优的呆在自己的署衙里,终日饮宴、赋诗和清谈,光靠手下和亲随来治理和搜刮地方,一边聚敛钱财,一边慢慢堪磨资历和营钻门路的传统官员们,真是完全不可与日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