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末第一强藩 > 第二百三十二章 风雨欲来

明末第一强藩 第二百三十二章 风雨欲来

作者:日日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9: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陵明皇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让人不禁遥想一代雄主朱元璋的万丈豪情。

后廷御花园里,灯红通明,四周燃着的烛台将御花园映照的如同白昼。酒盏在案,君臣同聚,共商国事。

朱由松坐在上首,笑吟吟地举杯说道:“昔日咱们国库空虚,辽东饷银都得从朕的福王府库存里掏。仰仗各位咱们君臣齐心,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像这样的蜡烛,以前用了,沈爱卿可要犯颜直谏了,你们看他今天乐呵呵的,浑似一个没事人一般。”

沈慕鸿不禁莞尔,凑趣道:“臣可不是如此小气之人,陛下统揽四海,就该有君王的排场。”

在场的官员和商人们,纷纷哄笑迎合,一片其乐融融。

朱由松话锋一转,放下酒杯说道:“统揽四海?不,就咱们家门口这片海,现在都有人要来指手画脚了。”

金陵的百官,位高而权低,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北京的六部尚书同级,但是都是闲职。民间甚至称他们为“隐吏”。对于军国大事,他们所知不多。反倒是这些海商,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大明和自己曾经的盟友佛朗机人闹得不是很愉快。

“神宗皇帝曾经有言,“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谁敢质疑陛下的权威,臣等何惜一战!”

百官看着沈慕鸿和皇帝一唱一和,摆明了想打仗,谁还有不明白的。而且在江南开战,对他们这些没有实权的隐吏有好处,战事一起,难免就要用到人了。

百官打了鸡血一般,面红耳赤,一个个跳出来请战。

朱由松冷眼旁观,看到角落里的几个大商人,面色酡红,欲言又止。

吴友德等商人,顾及自己身份,根本不敢开口说话。

朱由松指着他们问道:“百官已经表态,不知道商会的可有什么想法,你们和海上的番人接触最多,跟朕说一说。”

吴友德和在场的三个大海商没想到皇帝竟然征求自己意见,跟喝了几桶白酒一样,晕乎乎地站起身来,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他们虽然不知道面圣的礼仪,但是自从知道要迎驾之后,专门找学识丰厚的老儒者学习过的。

百官见他像模像样,虽然心中鄙视,但是也没有人表现出来。

“陛下,草民等人深受国恩,刻思图报,陛下若在海上兴王师以扫蛮夷,草民等人愿意出半数军费。”

朱由松倒吸一口凉气,好大的口气,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时最耗费金银的事情,这些商人看来海运是赚到钱了。

“好!所有筹款义商,今后商船都有水师护航。”

吴友德大喜,领旨谢恩后,回到座位上。几个商人凑在一块,商讨起来。若是真有这样的事,他们倒是乐得如此。

有了朝廷水师护航,他们的商船就不用配置武器,也不用请些打手。这样一来,船就可以专门用来运货物,一趟下来,载货多了不说,成本还小了。

这也是朱由松的行事风格,你若是站出来为国出力,绝不会亏待自己人。

“金陵虽是陪都,不是港口,不日朕就前往福建。届时钦点官员和义商随驾,诸君与朕一起看我们大明水师扬威。”

“尽饮此杯,愿陛下旗开得胜,扫清海域!”

......

陕甘九边,一列骑兵沿着八百里秦川的古道,开往关内。秦王扫**,几十万秦卒就曾经行过这条路。

张浩不愿乘车,和将士们一起骑马,他身边两个少年小将,是迎恩寺的李定国,孙阿丑。

李定国拽着缰绳,随口道:“都督,咱们这次入关,终于可以和陛下一起奋战了。当初若不是把咱们安放到陕甘九边,和一群流贼为敌,咱们早就立下盖世功勋了。

你看靖国公,在辽东三次血战,一次比一次动静大,听说上次捷报传到京城,陛下高兴的和小太监们跳起舞来。”

旁边的孙阿丑也附和道:“没错,靖国公和都督都是福王府出身,弘光四国公,唯独没有咱们都督,咱们迎恩寺的老人,都为都督抱不平哩。”

张浩脸色一沉,冷声道:“闭嘴!四位国公都是立下大功的人,哪里轮得到你们在这里聒噪。”

李定国和孙阿丑对视一眼,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

张浩问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了?”

“都督,前面就是嘉峪关,马上就到了河南府了。”

张浩催了催马,脸上露出一丝暖意,颔首说道:“传令下去,加速前进,今晚我们在洛阳安营。”

五万精骑,从陕西开赴中原,为的就是参与这次海战。

海上炮声一响,脸皮就彻底撕破了,那云贵等地就要严加防守。战局有变,也可以直扑南洋。朱由松早就对卫所的老兵失望透顶,江南训练的新军,还没打过仗,必须有一支战力高的军队,压住阵脚。

张浩遥望着洛阳的土地,这里的山川相貌,都在他的心里。这是梦开始的地方,一个马夫的将军梦。

李定国的话一直在他耳边,虽然被他喝止,但是谁不想进封国公,与国同休。赵宏是福王府的侍卫统领,小福王之后,大小战役赵宏都是主将。但这并不代表着,他的功勋就大。事实上,作为一个朱由松最信任的将军,她一直东跑西奔,四处救火。

张浩心中也未尝没有这样的看法,赵宏能封国公,我为什么不能。

但是他并没有埋怨朱由松,只想凭本事,再博一个国公出来。这一次就是天赐良机,辽东捷报频传,估计没有多少仗要打了,而且有赵宏坐镇,自己就是去了,也只能是个副将。再大的胜利,赵宏都是头功,别人眼红不来的。

但是这次不同,听说朱由松亲自督战,张浩对朱由松的了解至深。深知他督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放权。

当初全部放给赵宏,如今这个人,舍自己还剩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