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晋商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一百一十七章 晋商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隔间的声音虽响,不过林文远能听的清楚的也不多。

不过隐约传来的,似乎是和大宗货物的调度有关。

这个姓范的似乎手中有大量的军需物资,然后需要一系列的通行手续送往口外,这一系列的调度当然需要打通相当多的关节,除了地方官府的关系和沿途驻军的关系要协调外,还得有中枢部门的强力支持。

听范姓商人话里的意思,中枢的兵部已经被他搞定了,只要内阁里在遇到质疑声音时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稍加留意,把那些言官的奏折什么的给打下去……虽然预料中也未必有什么奏折,只要这么做,自然就有大笔的好处送给次辅阁老大人。

至于为什么会把大量生铁和粮食送到口外,范姓商人只说了一个含糊不清的理由,连林文远都觉得太荒唐了……但这并不妨碍手续上的合法,在大明,只要手续合法,剩下来的事就是关系的运作……其实也就是金钱的运作了。

林文远所不知道的就是这姓范的名叫范永斗,其实是当世赫赫有名,极具实力的八大晋商之一。

范家的事业中心就在张家口,经营的产业也是粮食和军需物资为主,范永斗本人私下里经商出入辽东,把大量的军需物资贩卖到满清那边。

除了卖货物之外,这姓范的还出卖内地的军事情报,满清入关之后,为了酬谢范永斗给清朝立下的赫赫功劳,顺治皇帝亲自在皇宫内设宴招待范永斗,给了一个商人无法再高的巨大荣誉,同时,赐给范永斗朝服,给予御用皇商的正式官商的身份,并且,赐给“张家口为世业”,于是范家成了显赫一时的垄断皇商,范永斗把他的族人和祖宗卖了一个十分合算的好价钱,这种叛卖,保障了他范家一家百年富贵,而数百年后,不明真相的人们还以为清朝晋商的发达是因为天生善于经营……他们倒确实是善于经营,不过是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与异族厮杀拼搏,自己的族人被人屠杀迫害的时候,他们长袖善舞,十分的善于“经营”!

除了范家,还有平阳的亢家,也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

亢家除了是大盐商,还是大明最大的典当行的拥有者,不过前两者赚的利润都远不及亢家在粮食生意上赚的多。

在京师正阳门外,亢家有全大明最大的粮行铺子,在他们的老家平阳,用来装粮食的库房就有数千间之多。

每天夏收和秋收时,亢家在整个北方最少是数百万石以上粮食的资本运作。

他们在收粮时故意压低粮价,抓准了农民要用粮食卖了变现换钱交纳赋税的急迫和紧张,用最低的价格收入粮食。

等农民被斩了一刀卖给他们粮食后,又得进他们开的典当铺子,高价赎回自己曾经典当的衣服和生活用具,最后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在他们的钱庄借钱或再次典当,然后到粮行里高价买回自己曾经低价贱卖的粮食,用来叫一家免于饿死的命运。

就是用这样的一条龙的贴心服务,亢家在大明积累了千万以上的身家,但他们现在的利润大头还不在大明内地,而是和范家一样,亢家也有走私粮食到辽东的路子。

大量的粮食从内地收上来,然后被驼队源源不断的送到辽东。

在小冰河时期,中国北方的农民被连年的干旱和酷寒给击倒了,大量的农民要么饿死,要么逃亡,想避免这两个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造反。

在万历年间,神宗对北方农民和军镇还能勉强维持,到了崇祯年间,由于内忧外患,尽管几次加派田赋,但明廷财政破产,连军费也不能维持,更谈不上赈济灾民。

于是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一边是朝廷加派赋税,用来维持朝廷的运作和军费开支。一边是农民因为灾荒无法自给自足,同时还要完粮纳税,两相交逼,只能造反。

造反的人越多,朝廷的军费开销就越大,需要的赋税也就越多。

同时在关外的满清时不时的入关扫荡,也是给明朝这个已经虚弱的巨人雪上加霜,绽开的伤口越来越大,流血越来越多,最终在两相夹击之下,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下,汉人的最后一个帝国,就此灭亡。

明亡清兴有很多必然和偶然,历史的细节细究起来特别的有趣。

为什么北方的农民纷纷破产无法自足,而同样是在北方,还是在东北苦寒之地的满清政权却保持了勃勃生机?

在努儿哈赤时代,因为小冰河带来的灾害,这个老奴隶主感觉无法养活太多的奴隶,于是在天聪年间,努儿哈赤下了屠杀令,汉人中的地主,商人,秀才,全部被杀,同时家中没有一定存粮的农民,也在杀害的范围之内。

在后金兴起之初,关外汉人有近七百万之多,到了努儿哈赤统治的尾声时,辽东汉人连两百万也没有了。

人力缺失使得后金极度衰弱,要是努儿哈赤的统治再延续几年,恐怕也就不存在清军入关的问题了。

但关键时刻是,皇太极顶了上来。

此人雄才大略是不必多说了,清朝确实是在他手中完成了最关键的几步,成就了能统一中国的最基本的基础。

诱使袁崇焕杀毛文龙,稳住辽南,这是皇太极的第一步。

长征万里,在草原一年多时候,把察哈尔部落的林丹汗打的望风而逃,最后穷困交加病死,然后接收了察哈尔蒙古的草场和部落,威逼其余的蒙古部落与其合作,并且在皇太极的统率下,蒙古与后金一起合兵入关抢劫,并且大获成功……得到蒙古,后金其实已经是辐辏万里的大国,已经确实有与明朝平起平坐的资格,已经是事实上的敌国……可惜,明廷上下,没有人能看到这一点,或是没有人能正视这一点。

然后就是胸襟博大,不停的收服来降的明将,重兵入侵朝鲜,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的努力之下,到崇祯十一年时,后金已经两次入关,次次成功,用皇太极的话来说,就是在削砍明廷的枝叶,等到最后关头,再把北京拿下,把明朝连根拔起。

事实上他做的确实成功,也使得后金从一个强盗集团成一个真正的半奴隶半封建的国家,等皇太极建号称帝之后,很多关内的有心人,聪明人们,都是敏锐的发觉,这个叫满清的新兴国家,它很可能取代明朝,成为新三百年气运的主人。

在这种投机心理下,晋商与满清暗中勾结,输入了大量的粮食和生铁等军需物资到辽东,自己赚取利益的同时,也是在一个新兴政权那边下了重注。

在商人角度这是很聪明的做法,一举两得,但这些晋商明显是忽略了国家和民族层面这两件事。

或者说,在这些商人的心中,根本也就没有祖国或民族这样的概念吧。

这样的输入才是使得满清挺过了小冰河时期的困难,军力不仅没有下降,还有上升,他们在关内抢来的大量金银都换成了粮食和军器,然后隔几年就到内地再抢一次,大量的人民抢来当奴隶,做农民和工匠,或是给八旗兵当辅兵,而抢来的金银用来壮大自己,如此循环反复,一直到抢得整个明朝天下为止。

这其中的关节和细处林文远当然不会知道,不过他凭着一个现任小旗官的政治嗅觉还有前任货郎的商业头脑,在听到一些关键词之后,大脑自然而然的也是高速运转起来……

在继续窃听了一会之后,隔壁便又传来告辞和关门的声响,没过一会,刚刚的那个长随便又转身回来,对着林文远道:“林爷,相爷召见。”

“是,多谢召唤。”

在感谢的同时,一个红包也是塞了过去,对方的脸都笑烂了,在引路的同时,也是轻声提点道:“林爷有什么话只管慢慢说,一时半会的,外头不再带人进来了。”

“是,纲纪有心了。”

“都是自己人,林爷不消客气。”

说话间,便是出了原本的厅房,从滴水檐下一转,再掀开一座门帘,房里也是灯光大盛,那个长随先闪到门前,小声道:“相爷,姓林的小旗官带来了。”

“哦,着他进来。”

“是!”

那长随使了个眼色,林文远便是大踏步而入,进门之后,也是依礼而拜。

无论如何,眼前这个坐在圈椅之内,于聚耀烛台下持着一本书凝神细看,根本没有把眼皮抬一下的中年男子,就是现今大明内阁的次辅大学士,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阁老,宰相。

以大明的政治传承而言,此人算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权柄与唐宋时的丞相无比相比,但毫无疑问,此时的大明,最少在名义上,除了皇帝和首辅刘宇亮之外,就是眼前的此人,也就是内阁次辅薛国观,最有权势的大明阁老!

“下官浮山守御千户所小旗官林文远,叩见阁老大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