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二百四十九章 济南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二百四十九章 济南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十一年十月初,济南。

现在的济南府城之中,冠盖云集,大半个山东的达官贵人,豪右士绅,都是齐集在了这座庞大的府城之中。

在面积上,济南府的城墙虽不能和苏州淮安等大府相比,但也绵延超过二十里,在繁华上,虽不及人口超过百万的北京和南京、开封等大府城,而且也没有人口的确切数字,但根据人烟的稠密程度,日常用度的消耗物资的数量可以来推算,这座山东名城,人口当在六十到八十万之间。

这个数字,要比临清、济宁等繁华的山东城市稍多一些,比起青州和莱州来,就是要多出不少来了。

如果是张守仁来,他必定也是惊讶于当时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在城中几条最开阔最热闹的商业街上,到处都是遮天蔽日的招牌幌子,伙计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货物的种类也是特别的齐全,北边来的特产和南货,泾渭分明,并不冲突,还有来自海外的特产,高丽参,倭人的折扇和倭刀,南洋的香料和各色宝石名产,总之这天底之下,但凡只要有的,哪怕是欧洲的千里镜等特产,也是堂而皇之的摆在资格最老的铺子柜台上。

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的脸上虽有穷困,愁苦,担忧,但大多是从容和恬淡,也有丰润和充实,不论如何,都是有一种活力在,大明的子民,再穷困的除非是最底层的军户或是流民,灾民,能在济南这样府城生活的民众,好歹都是脱离最底层了,他们生活基本无忧,住在济南这样的大城市中,机会也多,只要勤劳踏实,好歹能都赚一口吃实,而中国人是最不怕吃苦的,只要能叫妻儿老小吃饱饭,多少汉子舍得下苦力气?

吃苦?这对中国人来说实在不是回事了……

所以城市之中,多半还是红光满面,富裕高兴的脸庞,特别是士绅阶层,这种府城较浮山那样的小地方多出无数倍,他们穿着各色袍服长衫,脸上是十分红润,表情也是随意温和,在街市上走着,很多人就是揽这些人的生意,他们也很随意的东看西看,主要是关注古董或是字画一类的货物,一旦看好了,也不是当场付帐,而是报给自己的地址,叫小伙计晚上送了过去,或是记帐,或是当场开销,都是随便的事。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丧失诚信,店家做生意也好,买家也好,不讲诚信都是寸步难行,买样东西当场付帐的也就是外路客人,这种生意不图下回,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都是拼了命的侃价要价,十分的热闹。

在城中的一些要紧地方或是城门附近也是有不少流民,一百个里头有九十九个,都是打河南过来。

河南这几年,遭遇旱灾之后又是蝗灾,官府既不赈济,也不免赋,百姓实在没有活路,只能抛弃田园故土,全家大小都跑出来逃荒。

这一逃半年一年的都是回不去,男人当苦力,女人做些针线,有时候一天揽不上个活,就只能挨饿。

城中的富户也是在官府的组织下,开了粥棚施粥,粥和野菜掺半,想吃饱是不可能了,也就能叫人不被饿死。

天气凉了,时疫虽是没了,不过早晚之间,冻饿死的老人和孩子就渐渐多起来。

每天晚上,更夫走更巡夜的时候,踢着几个冻死的路倒,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把尸首往路边一归置,继续走路。

等白天时候,里甲地堡带着壮丁,四处搜罗,鼓楼上不等辰时敲鼓声音响起,城门一开,尸体就由板车推着,葬到城东的乱葬岗去了。

只有在这种事上,济南也是没逃出末世王朝的凄惨光景。再加上最近北直隶来了清兵,虽然在十月初时清军还没有分成三路南下,不过南下也是迟早必然的事……清军入关,就是为了烧杀抢掠,可不是观光来了,最近这半个月下来,河北有身家的士绅要么躲进京城,要么在保定府,少部跑到德州,更远的就是到了济南,跟他们一起南下的,当然也是有大量的普通百姓。

这清军几次南下,山东是一直没来,这一次就算南下到山东,也有德州顶在前头,再者说,济南是府城,城墙高深,城中还有德王一家子,亲藩在此,想来清军也不会擅加冒犯,躲在济南,安全上是可保无虞了。

但流民的数字是大大增加了,这也使城中不少人心怀忧虑,很多人关注的目光,都是不停的投向府前街一带,那里有山东巡抚衙门,府衙,巡按衙门,从后宰门街到芙蓉街一带,全是官府的各种衙门,再往西边,就是德王府的西辕门,那里更是戒备森严,等闲的人是不能到那边的,离的老远,王府的侍卫就出来赶人了。

整个济南,就是在这种自信从容,但又忧急害怕的情绪中,迎来了一队又一队的兵马,每进来一队,城中的人心就安稳一些,王府里头的丝竹管弦的唱曲子的声响,也是又重新大了起来。

到月初这天,连同丘磊的兵在内,加上倪宠和几个州府派来的援兵,鲁军人数也是集结了不到两万人,在向来没钱养兵的山东,这已经算是很强大的一支强军的数字了。

曹州的刘泽清没有出来趟这浑水,继续缩在自己的曹州境内。

勤王令虽下,但并没有兵部明令刘泽清部北上,他也就乐得不动。

至于济南安危,这向来和他不相关的。

这也使得全城之下,都是把目光投向德王府,也是投向丘磊和倪宠两个总兵官。

这两人,都不是大将,名声都不显,而且丘磊在登州时,被一个小武官打的灰头土脸,这件事济南这里也有不少人知道了。

不过时逢这样的末世,城中也就这两支兵马在,众人不依靠他们,又能如何?

在济南城中,靠近县西巷,距离十分繁富热闹的芙蓉街不远的地方,有一条东西胡同。

在这胡同的西头,有一个坐北向南的两进的小小院落,大门没有上漆,也没有门环,显示出十分衰颓破败的模样,院墙上头和基石里,到处都是迎风长的老高的野草。

大门是常常开着的,为的是院里的人家十分贫苦,根本没有东西可偷,也为的这西巷一带,都是贫苦人家,也不会对邻居生出什么异心来。

巷口处,趴着一条老黄狗,遇到生人就警惕的竖起双耳,汪汪的狂叫着,等主人出来之后,它才会住嘴不叫。

这时在胡同的北头,也是济南北门所在的地方,有一位少妇牵着一个大约五岁的小男孩,向着小巷的深处走来。她听到了黄狗的叫声,在疲惫的脸上露出一点若有若无的笑容来,但看着更向是苦笑。

她低下头,刚想对男孩说什么,那男孩却是松开妈妈的手,欢呼着向着前方奔去,等跑到黄狗所在的地方时,老黄狗也迎了上来,冲着男孩拼命的摇自己的尾巴。

大门是开着的,少妇大约是离家久了,不自禁的抬头看看自家门首,等看到门上的春联上写着的“国泰民安”四个字时,少妇的脸上顿时收敛了笑容,露出十分愁苦的神情来。

等进了敞开的大门,院子里的光景还好,方砖铺设的地面虽然残旧不堪,不过打扫的还算干净整洁,在堂房东首,传来一阵呀呀的读书声响,少妇微微一笑,知道是自己的丈夫正在教弟子们读书。

她的丈夫张德齐,就是济南土著,这个少妇姓李,老家却是德州的。

两家都是书香门弟,父辈都是中过举人,是同年相好,所以相隔虽远,还是结了亲家。李家娘子在张家相夫教子,日子还算轻省愉快,张家只有德齐一人,父母也逝世了,门户虽小,但一家三口,也是其乐融融,日子过的还算舒服。

张德齐中了秀才,年纪也轻,所以在济南城中有不少人家把孩子送到他这里来,请他当塾师教导,一年七八两到十来两银子的收入,温饱也是不成问题。

这一次李家娘子离家,是月前传来清军入关的消息,当即丈夫就是叫她带着儿子载文回德州老家去避难。

说来也怪,当时人都是往济南跑,德州虽然是大城,也未必比济南强过哪里,张德齐却是坚持如此安排,甚至是十分强硬。

他们夫妻从不吵架,为着此事,也是着实争执了一番。

但李家娘子在德州住了几天,那边反而是人心惶惶,因为德州兵马并不多,现在大军全是在济南城中,府城又是高广,德州的士绅是往济南跑,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节,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影响,她今天回来,不仅是自己返来了,还带了自己的老父老母,加上弟弟和弟媳,全家老小,却又是从德州一起返回了济南城中。

进门之后,先听到丈夫教书的声音,李家娘子的脸色又好看的多,她大约二十三四的年纪,在后世时,还是一个青春靓丽,刚入社会的姑娘,在这时,她的儿子已经五岁,并且常年操持家务,这使得她的手指变的粗糙,脸上也有了几条细细密密的皱纹。

不过总体来说,她是一个漂亮的妇人,虽是平民衣饰,但梳着当时流行的南直隶苏州府一带的发髻式样,脸上薄施脂粉,相貌端正,明眸皓齿,眉毛是修饰过的,又细又长。

可以看的出来,尽管不是富裕人家,但李家娘子也是有爱美之心,尽可能的把自己收拾的干净漂亮,妆容整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