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二百七十五章 相见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二百七十五章 相见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国华将军,不必多礼了。”

孙承宗是骑马来的。

七十六的人了,腰板仍然十分硬朗,也怪不得老而弥坚,散尽家财时毫不犹豫,也根本没把自己的性命当一回事。

不过看到英武不凡,气宇过人的张守仁在自己面前半跪的时候,孙承宗的眼神中还是流露出一点脉脉温情。

他用双手将张守仁搀扶起来,温言道:“老夫已经削籍多年,早就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国华将军何必如此大礼呢。”

所谓消籍,就是致仕后只是一个普通百姓,而不是保有原本的级别,原本按孙承宗的资历和功劳,他应该是冠带闲住,但崇祯对孙承宗印象不好,孙老头也很倔,在崇祯即位之初的短暂蜜月之后,孙承宗就直接被削籍赶回家去了。

“老大人虽然削籍,但在末将心中,永远是帝师和辽东督师。”

这两个称呼,都没有前大学士这个在民间更尊贵的官职,孙承宗一楞,接着就是爽朗大笑,点头道:“老夫心中,也是以此二职更为骄傲一些。”

“老大人在浮山几天,未知所见如何?”

“这个先不谈,容老夫揖谢国华盛情,特派兵马营救,老夫一家近百口,赖将军以全性命,此恩是要谢的。”

说着,孙承宗便是兜头一揖,而在他身后,有十来个壮盛之年的孙府男丁,包括他的三个儿子和几个孙辈,孙承宗揖,他们却是跪了下去。

“阁老,不必如此,请起身吧。”

虽然是这样回答,但张守仁也没有完全避开,只是侧着身子受了这一礼。

高阳城在孙家和百姓撤出后,不到一天就被大股清兵合围,而孙承宗心中完全明白,若不是马三标一伙诈开城门,用那种手段叫高阳城中的孙府家人和百姓们撤退,一两天后,阖城上下就全部在城中做鬼了。

高阳被破后,四周的城池也陆续被攻破,清兵杀戮之狠,百姓遭遇之惨,消息也是陆续传了过来,这使孙承宗明白,他曾经使家族在何等危险的地方做了何等危险的事情!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真实的历史中,孙府上下近百口,孙承宗自杀,子孙全部被杀,只有一个几岁的娃娃和他的母亲两人逃出,整个家族,几乎就算是被族诛了。

当国家被异族侵略,欺凌,杀戮的时候,个人和家族的力量已经完全无用,而很多优秀的人与他们的家族,在这一次天崩地裂般的大变局中,所遭遇的一切,又岂是他们个人或是某一个家族能抗拒的呢?

这样一揖一跪,孙家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偿了所欠的张守仁的债,看着他们,张守仁也是无比的开心。

自己回到这个时空,目前为止,改变了一些东西。

比如浮山军户们的生存状态,比如剿灭了一些海盗响马,拯救了一些人的性命和财产。

同时,他使得这个时空的大明有了一支正在萌芽状态的强悍军队,但这支军队能发挥多大作用,还犹未可知。

真真正正的叫他感觉自己介入历史,改变了历史原有轨道的,就是救了下眼前这个须发如银的白发老人。

以孙承宗的贡献和地位,绝不该死在高阳防御战这样微不足道的战事中,也不该在七十六岁的年纪,遭遇家族被族灭,自己投环自杀的悲惨结局。

不该这样。

绝不能这样!

现在孙承宗就站在自己眼前,虽然做黔首打扮,但老头子的那种睿智和洞彻一切的眼神,足以叫张守仁十分满意和兴奋。孙承宗这样的大臣,在后世是被誉为明末仅有的几个能臣之一,虽然攻不足,机变不足,但通晓天下大势,深明满清内情。镇守辽东多年,对后金的那些亲王郡王贝勒和固山额真等大将们都较为了解,有这老头子在,最少对辽东的情形,张守仁觉得自己会了解的更多了。

对现在的“老憨王”皇太极,张守仁了解的比较多,但等而下之的,很多在历史上出镜率并不高,但在当时是很要紧人物的,这都要通晓辽东情形的高级官员才能了解,并且能够给他指点的了。

“请阁老入营吧。”

张守仁是在军营前迎候,所有的浮山军官团也是奉命前来一起迎接,此时张守仁伸手肃客,孙承宗继续骑行,在场的军官们一碰皮靴,发出一阵巨大的用力关门般的巨响。

孙承宗刚想说什么,不过他继续向前时,一路上道路两边全部是穿着浮山军常服的军人们,所有人都是一个动作,都是啪的一下,两只皮靴一并,昂首挺胸,双手紧握手中的兵器或是自然下垂,贴在裤缝上。

“国华将军,浮山营不愧传闻中所说的那样,是天下至强的精锐之师。”

当孙承宗在几千人的注目礼中,来到张守仁的节堂上房安置下,喝了一口茶润喉之后,也是正色夸赞起来。

“阁老过奖了。”

“老夫可不会过奖,”孙承宗原本一直很严肃,此时也忍不住开起玩笑来:“虽然将军救了老夫和舍下百口性命,但老夫秉性强直,可不会因为这个就曲意奉承的。”

“哪里敢这么想阁老。”

张守仁也是笑起来,不过笑了一笑过后,又是正色道:“虽然扫荡海匪,响马,本军并不困难,然则成军至今,未曾与强敌对抗,若与鞑兵遭遇,情形如何,末将不敢逆料。”

“唔。”

孙承宗轻轻点头,白眉之下的眼睛之中,也满是赞许之色。他看着张守仁,微笑道:“国朝用兵之将,所谓名将者,多半轻慢骄纵,庸将者,则一无所能。今看国华,未虑胜,先虑败,虽为一方豪强,然而并没有虚骄之气,十分难得,老夫甚为欢喜。不过,你虑的也是,奴兵经过数十年征战,其旗丁自少年时就骑马,渔猎之事也就是练习射箭。要知道,我汉人懂制弓的不多,一张弓,从选木到选择弓弦,再到制成,暴晒,最少须三年之功。平时的养护,也十分困难。所以我大明立国之初,一个百户有十名火铳手,二十刀牌,四十长枪,三十弓箭,但行于永乐年间时,弓箭手就足三十之数,到老夫主持军务,督师辽东时,诺大辽镇,长于弓箭的好手,怕连数千人也没有。皆因弓箭制作困难,而弓手要平时练习,日常不缀……除非是猎户,汉民之中,谁能如此?在军中,则多是虚应故事,能射中固靶就是好手,时间长久,民间无弓手,军中亦缺,这一层,就与奴相差极远。奴兵就算是跟役,辅丁,也多半背弓,能开强弓,能射利箭,每遇合战,皆是用弓箭乱我阵脚,漫射之后,再以步卒破我军阵,屡试不爽,虽我大明王师有火器,然而火器射程不如人,杀伤不如人,又屡屡炸膛,兵实不安心,火器不堪用,则只能任人压制,辽东战事,遇敌野战吃亏,第一层就是在弓箭上头。”

“听阁老一番话,末将心里敞亮多了。”

张守仁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清军的弓箭是有轻视之意。不过看孙承宗的话,清军的弓箭显然并不是小孩子的玩具。

这年头制造弓箭确实不容易,弓弦一般是用动物的筋,还要选用上好的牛角,不能用小牛或老牛,要壮年牛的角最好,还不能用病牛,要纹理清楚,色泽润泽的为上佳。筋要选弹性佳,韧性也强的好筋,然后选取上等木块,雕凿弓身,挂弦,暴晒,制弓箭麻烦,训练弓箭手一样麻烦。

没有三五年功夫,也不了一个能射中百步移动目标的弓箭手。

反观清军那边,小孩子五六岁就使用小弓箭打猎,整个民族一年到头不停的训练弓箭手,不停的制造各种规格的弓箭,百步外射中人体就跟玩儿似的,每次与明军全战,清军的弓箭手居前,用箭雨先把明军洗一遍,这么一来,弓箭倒也确实是这个辽东异族手中最强劲的武器了。

“至于奴骑战马众多,骑术精良,来去如风,进兵迅猛,退去时追之不及,也是当时老夫督师时的情形。至于现在,听说他们也铸有大炮,孔有德等部有大量火器,并且奴兵有大量铁甲,当年老夫退职返京,老奴进兵辽西,一战就得铠甲一万余领,到现在又是十年功夫,怕是他们铁甲更多,兵器也更锐利。”

孙承宗紧锁双眉,提起辽东,这是他的一块心病。

不过在他的话告一段落后,他的长孙孙之洁之前笑道:“张将军坐镇胶东,距离有千里之遥,就算奴骑入山东,怕也不会至胶州这一带,将军思虑未免太多了。再者说,听说将军武勇过人,可以一敌百,马上诚然无敌,既然如此,又何必有所忧虑,喋喋不休,有若妇人呢?”

孙之洁是一个国子监的贡生,和当时的读书世家的子弟一样,有着一点读书人的迂腐气和世家子的傲气,到浮山后,张守仁没有第一时间去接他的祖父,并且派出的马三标和朱王礼十分跋扈无礼,并不把孙家的人高高在上的捧着,这叫这个一直在祖父余荫中被人高看一眼的年青人十分不悦,此时见张守仁喋喋不休问辽东,孙之洁心中十分不满,忍不住就是上前讥刺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