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三百零九章 召对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三百零九章 召对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臣启奏皇上……”杨嗣昌的面色也是十分难看,今天的消息格外不好,但除了他之外,也没有办法推给别的人来禀报给这位喜怒无常的君王。

“什么?”听到消息后,崇祯果然是十分震怒。

“临清,夏津、丘县、馆陶、清平、武城、恩县、高唐,还有长阴,已经全失?”

“是的……现在东虏兵锋已经抵至长阴东面,哨探游骑估计已经接近济南。”

“可恶,可恶,他们竟不从德州过!”

清军从德州进攻济南,这是崇祯和杨嗣昌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清军从头到尾就没有这样打算过。

德州是北面的山东门户,是联接运河的一个要紧的军事重地,这样的城市肯定会被重兵防守,清军可没蠢到去和明军打十分惨烈的攻城战。

打从左右翼兵马入进之后,多尔衮和另外一路的指挥岳乐就商议妥当,打算从畿南方向,绕道渡会通河,往击空虚的济南。

现在这一次右勾拳果然是打的十分漂亮,打的明军根本不及反应,战前一厢情愿的布置现在看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崇祯君臣被人当傻子一样的耍弄,现在一切弄的一团糟糕,这君臣两人却是满腹的怨气,倒好象是别人做错了一般。

“如果在畿南一带,我们还有宣大和关宁兵马的话,东虏想从畿南一带深入山东境内,也是绝无可能。”

杨嗣昌一直是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限制了,而朝中的士大夫虚骄之气太重,而且也不愿真的为君皇解忧。

老实说,他觉得大明的田赋并不重,他也是精研过前朝史书的人,食官志,盐铁志,都是看的十分清楚。明朝的商税低到和宋元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宋朝,大笔大笔的盐铁专卖的钱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库,海上贸易一年收几百万贯的商税,宋朝还把茶和酒都专卖了,想喝酒的百姓也是同时在给官府纳税。

这样南宋的赋税达到创纪录的一亿多万贯,不管怎么算,都是明朝财政收入的若干倍以上。

明朝的农税,民田才收每亩三升三合,甚至有的田连这个数也收不到,正常农税的水平就是百分之二左右,这个数字,比起汉唐是低的太多了。

一直到明亡,两湖,江南,闽浙,云贵,除了有土司做乱之外,其实并无百姓被逼造反,这似乎是从一个角度支持了杨嗣昌的论调,而杨嗣昌勇于任事,敢跳出文官集团外,无视本集团的利益,真心诚意的和皇帝站在一边,招致了大量士大夫的攻讦。

这也使得后世不少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同情杨某人,觉得他是实心任事才得罪了不少人,但这些人无视地方摊派给农民带来的无尽痛苦,黄榜虽少,白榜却是十倍于黄榜,而南方能撑的下去,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士绅权重,虽然士绅会欺凌百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捞钱的胃口。

北方就不同了,自然条件原本就差,还连年灾荒,官府朝廷不加赈济,还要加派,朝廷每亩加几分银子,地方官员就加几钱,原本都吃不上饭,还得被如狼似虎的差役催科,缴不上赋税的,卖儿卖女也得完粮纳税!

这么一来,杨嗣昌的加征计划就成了一杯巨毒的毒酒,崇祯欢饮下肚的同时,结果就已经是注定了。

此时杨嗣昌满怀怨毒,兵事上,卢象升和他大吵,两人撕破脸皮,以彼此身份却几乎破口相骂,还好卢象升此时死难于战场之上,否则的话,杨嗣昌怀疑卢象升一定会在回师后全力攻讦自己。

他原本已经预备了几个计划,打算在战争结束后陷害卢象升被夺职和关入监狱,不过好在此人死了,但原本人死债消,此时战事极为不利,济南若失,他安排山东明军主力在德州的计划就是罪魁祸首,就算皇帝信他,但群臣交攻时,皇帝难免会心里不舒服,崇祯这个人的性格心性就是容不得一星半点的沙子,一旦有不满在心里生根,迟早就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此时不妨把罪责全推在卢象升的身上,反正死人是不能辩解的。

果然,他这么一说,崇祯就是大为光火,拍案怒道:“卢某人辜负朕恩,畏惧怯战,一无用处!”

“此人虽死,然坏国家大事多矣。”

“他确实是死了吗?”

“臣已经下令前方彻底查明此人是否已经战死,将尸身验看清楚,暂且不准发丧,也不准收敛。”

“好,好!”崇祯恨声道:“若是不曾死,当彻查他躲藏在何处,朕必将以国法重处之。”

杨嗣昌懂得崇祯的意思,就算是死了,暂且也当没死,先晾在顺德府那边再说。崇祯此时,对卢象升的主战和“浪战”都是十分的痛恨,恨不得把卢象升抓起来关在监狱里重重定罪心里才能舒服。

而且经杨嗣昌这么一引,崇祯果然是把责任大半放在卢象升的身上。

在崇祯心里,杨嗣昌忠诚可靠,能力出众,朝中大臣,论忠诚和能力兼并的,首推杨嗣昌。薛国观也可靠,能力也高,但忠诚上,崇祯总不是特别的放心,山东战事,原本是杨嗣昌判断失误,但此时往死人身上一推,崇祯也就是信之不疑。

“先生下一步的举措若何?”

杨嗣昌主持整个军务,身为大学士兼实职兵部尚书,天下勤王兵马也有他统一调派,山东的局面,绕来绕去,总归还是要叫此人来解决。

“臣已经飞檄曹州刘泽清部,星夜驰援济南,”杨嗣昌知道在崇祯面前千万不能把话说满,而且要尽量把责任推给别人,于是先答一句自己的举措后,又是迟疑道:“只刘泽清部向来骄纵跋扈,不大听从命令……”

“将臣跋扈,由来也非一日,等诸事顺手之后,朕腾出手来,非严厉处置不可。现在……只好严词催促,万其实心效力吧。”

“是!臣还檄山东总兵官丘磊等部,派精锐兵马,返回济南守备城池。”

“先生辛苦,然还需多调兵马,济南是亲藩所在,虽德王一系早就是疏宗,然而毕竟是太祖苗裔,国家锡土以封,备位亲王,若万一落于蛮夷之手,朕无法向祖宗交代。”

听到这样的话,杨嗣昌连忙免冠跪下,叩首道:“臣一定竭尽全力,不敢有稍许懈怠。”

“朕对先生尽可放心。”崇祯嘴角含笑,吩咐太监把杨嗣昌扶起来,然后用鼓励的口吻向杨嗣昌道:“先生但去做,朕知先生忠且能,事纵不协,亦非先生过矣。”

有崇祯这一句话,杨嗣昌知道这一次自己大可放心,就算失掉济南和德王,大约也不会把帐算到自己头上了。

崇祯用人就是这样的特点,历史上杨嗣昌主持战事,逼死卢象升,高起潜溃败,然后临清济南失陷,清军掠走近五十万人口,近两百万银数万两金,掠走一亲王一郡王,杀害人民达百万以上,结果战后清算责任,主持议罪的居然就是杨嗣昌这个总指挥来负责!

这真是黑白颠倒,不成世界。

后来杀了几十个总兵巡抚一级的高级官员,杨嗣昌自己一点事也没有,反而被崇祯多次加以夸赞,言官不服,交相攻讦,但崇祯丝毫不放在心上,杨嗣昌反而更加被信任倚重,国之大政,多听从此人的意见而行。

等崇祯的眉眼现出一点倦意,身后伺候的太监连忙示意杨嗣昌退出,于是杨嗣昌下跪行礼,接着起身恭恭敬敬的后退而出。

召对的地方是文华殿,距离内阁很近,杨嗣昌出来以后,就是向着内阁方向步行返回。

一路上有不少内臣和官员经过,见是杨嗣昌来了,都是侧身在一旁,等着杨阁老过去之后,才敢继续动作。

这样的场景,最近越来越多的发生,以前对大臣还保留着天启年间傲气的内臣们,见到杨嗣昌也是格外的客气和尊重,早就不复当年的那种睥睨文臣的傲气和自信了。

至于普通的官员,能在内廷行走的都是聪明透顶的人物,这一次战事,杨嗣昌渐渐冒起,权力直压薛国观,至于刘宇亮,自请视师又不敢出外,在崇祯眼里已经是随时可去的废物,在众人眼里这个原本就半死不活的首辅已经是个死人,现在的内阁,就是看杨嗣昌和薛国观两个人的了。

在这种氛围里,杨嗣昌格外得意,他的性格有点急燥和刚愎,看着是风神俊郎的中年官员,身上还残留着世家子弟的那种纨绔气息,但骨子里头是偏急残忍,傲气十足。

这种性子的人,当了大官是容不得人的,尤其不能容人在自己之上,现在众人对他恭谨万分,杨嗣昌的心中自是十分得意。

只是隔的老远,看到首辅办公的院落时,杨嗣昌的面色就是阴沉下来。

刘宇亮退职是退定了,而且走的十分不光彩。

不过崇祯年间大学士被贬落的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了。

现在薛国观接任首辅势所必然,虽然以前此人就有首辅之实,但真正接任首辅之后,票拟大权在手,自己可能要被他压制了。

一想到这里,杨嗣昌就是气沮于胸,感觉十分的不舒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