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四百八十二章 寻金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四百八十二章 寻金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少保客气了,老夫在,请进。”

里头孙承宗笑声朗朗,一点儿也不象望八十的老人的模样,笑声之中,也是传来脚步声,待张守仁推门进去的时候,孙承宗也是已经迎了上来。

屋中一灯如豆,也不甚明亮,但大书案上摆着两本书帖,显然是在临摹字帖。

“阁老,叫我一声国华就行了,何必这么说,叫人无地自容了。”

“呵呵,一时兴起和国华小友说个笑话,不要在意。”

孙承宗笑呵呵的,脸上永远是恬淡从容的神情。

做为一个北方人,老头儿虽然年纪颇老,但仍然是身形高大,腰板挺直,站在原地和张守仁对比起来居然也不落下风。

光是从仪表风度种种来看,身为两代帝师,也是真的名至实归。

“阁老在写字?”

“嗯,得了一副文待诏的真迹,一时兴起,写了来看。”

说话间,张守仁已经把字帖拿起,一副是文征明的真迹,另外则是孙承宗的摹写。从字体来看,都是饱满圆融,从意到形都是兼备,如果不是当事人直言,恐怕张守仁未必能分的清楚哪个是真迹哪个又是摹写。

“文待诏的真迹,我不敢求,阁老这字,末将腆颜求阁老赐下吧?”

虽是在问,但张守仁已经是如获至宝的模样,孙承宗这字形意都够了,难得又是这么一个身份,就算收在家里传诸子孙,将来价值可也不小。

“呵呵,国华既然真心喜欢,就送给国华吧。”

孙承宗将字帖取回,署名用印之后,吹干了交给张守仁。在对方观赏的时候,孙承宗笑吟吟道:“国华这早晚过来,是不是有什么烦心的事?”

“说有也是有,说没有也没有。”

“怎么说?”

“说没有,是现在事事还算顺手,练兵,富强地方,事事都有头绪,无非就是千难万险的继续走下去。但既然选择这条路,也无非就是多辛苦,所以说是没有。”

“说有呢?”

“说有就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现在急着用钱,但有缓不济急的地方,想了一些法子,但都有利有弊。”

孙承宗虽不是浮山的人,但张守仁深服这老者的胸襟度量和为国为民情怀,所以除了一些极隐秘的事,大半的事也不欺瞒于他,反正要说培养实力,辽镇的几个大将个个比他强,要说嚣张跋扈,贺人龙这样的陕西籍将领都比他要强的多,要说被朝廷瞩目提防,浮山还远远不够格。若非如此,他也不敢就这么奉召进京,等混到左良玉那种地步时,进京就是绝不可能的事,朝廷也不会轻率相召,免得大家为难,最后弄的朝廷没脸。

既然开了口,张守仁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盘算都说出来,比如大举借债,开办银号质铺等等法子,但算来想去,确实都不是妥当的好法子。

“国华,你生性确实谨慎啊。”

突如其来的,孙承宗说了这么一句。

张守仁一征,笑道:“阁老有什么话请明示吧,这样想着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要怎么点拨我?”

“哈哈,国华不仅谨慎,还很实诚。”

孙承宗笑的很开笑,笑声朗朗,掀髯俯仰,状极开心。听到这样笑声,窗外几个孙家的子侄偷偷看窥看,被老孙头挥着手赶走了。

“咳,阁老,请明言吧。”

“呵呵,说你谨慎,是说既然已经是开镇大将,说是副总兵,其实登莱还不是你做主当家?估摸着你是已经有了对付登莱各营的腹案,只是在老夫跟前不好细说。这等事情你都打算做了,还有那些遍及登莱各处的田庄和巡营,整个地方都在你控制之下,有什么事只要是利国济民,本心无亏,便放手做去好了,何必在关键之时又有缩手缩脚的妇人之像?”

在孙承宗说头前的话时,张守仁几乎是惊呆了。

这老头儿真是老而弥坚,这等大胆的话也是直言不讳,简直就是拿张守仁当一个藩镇来看了。但说到最后,又是光风霁月,十分磊落,叫人不觉得有什么不臣不轨之心,反而是有坦荡荡之感。

君子之风,大约便是如此了。

想这老孙头在关宁溃败之时奉命上任,收拢败兵,筑几百个军堡,练四十万关宁兵,什么山海关铁骑营就是在老孙头的手上才出现,祖家吴家等辽西将门也是在他手上发扬光大,论说起来,这些大将门掌握数万或十数万军队,养的家丁亲兵就可能是好几千骑兵,自己这一点家底,在老孙头眼里,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了。

而以自己一阵斩近千鞑虏首级的功劳,便算是有一点逾规之处,想必这个一生和东虏对抗的老人,能包容便也包容了。

看着孙承宗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张守仁一时也是沉默不语。这个老人,年纪虽老而脊背刚直,一心只是为国为民,倒是自己的见识,在有的时候是有点心怀鬼胎,见识是有点小了。

不过就算放开手干,总不能明抢吧?

他倒是想过设卡抽税来着,但这事儿在这个时代和明抢是一个性质,以浮山现在的实力可是当不起读书人群起而攻的。

“唉,真是愚!”孙承宗这一次是真有点不高兴了,跺脚道:“你派个人到招远看看,那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招远?”

附近的一些州县张守仁是都曾经亲自踏看过,有什么物产,居民是否安居乐业,有无盗匪祸患地方,矿产上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招远不仅有矿,还是十分要紧的金矿,矿脉浅易开挖,储量也足,一直到几百年后,山东仍然产金,而且全部是招远所出,并且号称是“中国金都”。

当时张守仁不是没打过主意,但招远的矿脉是皇家派过人来开矿挖掘,大约是所行不得其法,所出十分有限,一年有时候才贡上几十两去,而维持费用则一年要几千过万两,算算得不偿失,就封停了事。

虽然封停,但一样驻有官兵和矿监,张守仁当时才是拥众几百的副千户,实在没有这么大胆子和胃口,所以明知招远有座金山,却是从来没有动过主意。

时间一长,招远有金子的事,他自己都是忘了。

“当年封矿,也是登莱的士大夫和朝中诸臣联手捣的鬼。”孙承宗神色悠然的道:“天子富有四海,威加海内,何必再言利?就象神宗年间,到处开矿,挖骨吸髓般的搜弄财物,固然是有以内帑补太仓不足之举,但为国理财,如何能这般行事?况且神宗贪财为不移之事实,赐福王,修皇陵,耗资极多,若非贪财好货,又岂有这般方便?所以从祖宗时起,能不开矿则不开,息事宁人,免害小民。当年黑山一矿,用矿工数万人,年得金五十两,这岂不是天大笑话?得金再多,就是不报上去,天子亦是无计可施,哈哈。”

孙承宗的大笑声中,张守仁也是冷汗直冒。明朝的士大夫不是善茬他是早知道了,但上下其手,把皇帝玩在鼓掌之中的事,还是这么大大方方的说出来,这未免太惊悚了一些罢?

但事实就是如此,神宗之前,皇帝开的矿是文官把持,多少金矿得金一年就几十两最多几百两,皇宫里头金子都不够使的,神宗年间万历皇帝急了,派了内监到处去挖矿,结果仍如孙承宗所说,要么被赶走,要么被糊弄,甚至被打死都难说的很,皇帝窘迫到如此地步,也是天下奇闻。

但这事儿,说完全是士大夫不对,也说不过去。万历皇帝也确实有其母亲天性里带出来的贪财因子,税监和矿监荼毒地方也是事实,而皇帝就算发内帑充实国库……难道这不是应该的么?弄进一千万,拿出二百万,这也无法成为其搜刮天下的理由,而且身为天子,没有办法在制度上改革改良,拿出叫天下人服气的办法来,只能用家奴去民间强抢……这怎么说,也是说不过去吧?

孙承宗虽然是两朝帝师,和天家关系十分深厚,不过骨子里还是士大夫,当然不以神宗当年所为以为然。

但现在对张守仁他就不必有什么坚持了,笑过之后,很随意的道:“还有几家登莱士绅在暗中偷矿,老夫上次在招远巡行时见过,现下既然国华练兵制物都缺钱,招远金矿矿脉极浅,十分易得,一年几万两应当易致……这笔财注,原本是国华治下,求强求富,缺不得此物,既然是老夫点醒,就算是老夫送给国华的小小礼物吧。”

听着这话,张守仁一惊,问道:“阁老要求去么?”

“是啊,在浮山住了数月,见闻之多,也是令老夫有大开眼界之感。但此地虽好,却始终不是故乡,老夫还是要回高阳了。”

“高阳城尚且残破,阁老回去怕是很难啊。”

“无非是筚路蓝缕重复旧里,老夫不回,高阳是死城一座,老夫若回,乡人们闻讯便陆续赶回,高阳便仍然是高阳。”

这般的胸襟已经叫张守仁无话可劝,亦知无可相劝,当下便只能肃容一揖,正色道:“高阳全城,兴修所费不小,浮山能有助力者,绝不会置身其外。”

这是小事,而且刚送一个挖金的点子给浮山,孙承宗也不推却,一笑应之。在张守仁要告辞之时,他提醒道:“卧子最近颇为不顺,我想你该去看看他。复社有门户之见,而国华你在门户之外,又何必抱残守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