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五十九章 地盘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五十九章 地盘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转眼,就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从胶州返回张家堡后,张守仁果然是大展拳脚了。

张世禄最先被派了出去,带着自己的一个小旗,先驻守在方家集,那里所有的商行,包括浮山盐场在内,盐货必须要经过张家堡亲丁的抽分后才能发卖,这也是原本巡检司的规定,现在被张守仁给继承过来了。

当然,往盐里掺沙子和泥土的规矩是废止了,收百姓的盐价也是从三钱涨到了五钱,明码标价,每天由张世禄在方家集收盐,或是检验抽分,然后由各商行统一运走。

灵山盐场往胶州的道路,也是在薛家集上设了点,收盐和抽分两不误,没有一斤盐能从卡子里过去。

在胶州,是卡住了白河一带的水路,任何商行如果不是买的浮山盐就得被抽分,每担盐五钱盐子,一文不能少。

收盐是五钱,抽分也是五钱,直接到商行手里就是一两五,掌握了胶州到浮山,再到胶州往平度州和高密一带的水旱道路,也是形成了专卖制度。

现在的胶州一带,根本无所谓官盐,盐场的盐直接算是张守仁的,没有官盐发卖,商行可以直接二两一担或是更多的银子发卖,或是运到外地,一样是有利可图。

平度州和高密是内陆县,不出盐,但距离他们很近的青州和登州出盐,张守仁的手一时还伸不到那边,盐价还没有真正提起来。

他的打算是将来扩充人手后,把登州和青州盐场也控制起来,这样的话,从登州到青州、莱州、胶州、平度州一带,一年百万石以上的一个大市场,就全控制在自己手中了。

但现在他的人手严重不足了。

胶州的风声平定下去,张守仁兑了五百两银子送到胶州,上下打点好了,曲瑞这个小旗官直接任了巡检一职,算是官面上的一个交待。

张守仁的部下在行事时,虽然大家都知道是张家堡的亲丁队伍,但管理盐政的时候,托名是盐政司的盐丁,这样也就名正言顺。

曲瑞上任时,堡中倒是有不少人担心,但张守仁只是笑而不语,不把这种莫名其妙的担心放在心上。

一个小小的巡检,不过是挂个名,曲瑞甚至不大驻在胶州,而是经常胶州和浮山两头跑……他有更忙的事情要做,因为副千户大人要扩军了!

不算军官,现在的亲丁队是一百三十五人,方家集一个旗,胶州一个小旗,灵山盐场那边的路上一个旗,几条河口各旗一个旗……十个小旗被放的七零八落,几乎是眨眼间,张守仁就吃成了一个胖子。

不过这个胖子是个虚胖子,圆滚滚的肚子里全是空气,根本就没有脂肪,这个胖子体能太虚,风一大,一吹,就可能扑到在地了。

所以一定要扩军,而且要在短时间内就形成战斗力,这个担子,也是实在不轻松了。

在各地的银子没送来之前,张守仁就是想扩军也没有办法,买巡检这个官把他最后的储银用了个干干净净,除了日常买菜的菜金,整个张家堡的亲丁队伍几乎就是一文钱的储备基金也是没有了。

后来各小旗去设卡抽分的时候,差点连头几天的伙食费都要开不出来了。

还好,在严厉打击了冯三宝之后,胶州一带对张家堡的军户们的战斗力还是有数的,除了极少数不开眼的,敢出来捣乱的私盐贩子几乎是一个也没有,这样一来,银子就象一条条小溪,慢慢的向张守仁比海沟还要瘪的钱袋里流淌过来。

在冯三宝时代,巡检司的盐丁是各自为政的,每处盐丁也是各负责一处地方,对私盐抽分抽查,自己也收盐贩卖,然后赚了十文,上交一部份给自己的上司,上司再分一部份上交给冯三保。

这样虽然抽的钱虽然多,弄的怨气很重,但到冯三宝手中的钱却是被分散了,消耗了,数字当然不是很多。

在冯三宝时代,一个月的收入,连卖盐和抽厘都加在一起,到冯三宝手中的时候是一千两左右。

这么大的一个盐枭,一年收入一万五不到,就这样还被胶东一带弄成了传奇人物,听到冯三宝收入数字时,张守仁只能是极轻蔑的一撇嘴了。

他的制度,就是除他之外,没有哪一个够资格领银子!

这个亲丁队是他一手建立,人是他一手,包括这地盘,也是他一手打下来的!

银子只能汇总在他这里,然后再重新分配。

甚至连军饷都是,尽管亲丁们每天过手大量的银钱,不过他们连给自己发饷的权力也没有。远在白河一带的那个小旗是苏万年带着,每天抽大量的货船,得银很多,但这些银子都得老老实实的送到浮山来,经过林文远核算之后,到了发饷的前两天,饷银才会从浮山再一次送回白河那边的卡子,所有的小旗,除了伙食银子,一分钱也是不许留下!

除了银钱上的规矩,不准赌博,不准去青楼,不准和百姓打架斗殴,违者是一律重处,没有意外。

所有人都没有挑战张守仁权威的想法,长期的训练和几次做战的经历,这位副千户大人已经是大家心中完全不可替代的权威人物,他的军令,想的通的要执行,想不通的,也要执行。

当然,张守仁也不是完全的不近人情,只知道拿军法来压人。

出差在外的,每月加五钱银子的补助,月饷钱就成了二两,这个收入在普通的军户来说,几个月前就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再有就是驻守超过一个月了,可以回家住上三天,休息调整一下紧张的神经。要知道,在驻扎地不仅规矩多,平时下了值还要继续训练,每个旗都要按自己的特色,持续不停的继续训练下去,每天的体能消耗和繁杂的工作一定使人很疲惫,适当的休假当然也是必要的了。

家属方面,每月都是由官厅发给粮食,保障亲丁家属在堡中吃好的喝好的,衣服鞋子都是隔一阵就下发,夏天还统一买西瓜下发,冬天由官厅负责帮亲丁家属捡柴……这些福利都是慢慢的用条例规定下来,写在纸上,白纸黑字,叫人一看就是十分的放心。

当然了,以张守仁的信誉,就算没有这些文字,下头的人也绝不会怀疑他所说的话。

到现在这个时候,整个胶州和小半个莱州都算是在张守仁的势力范围之下,也就是人所说的地盘。

外边的私盐贩子进不来,本地的要抽厘后才能出售,自己手中更是大量出货,反正盐这种商品是必须品,不米白面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就算现在张家堡的军户都有钱了,每天是吃粗粮,把钱省下来不用的人家也是大有人在。

都是穷怕了的,谁也不敢拿着钱去糟蹋。

精米白面,那是年节时才能吃的,平常时吃这些,穷军户里有这种福份?就算是士绅人家,也没有天天吃鱼吃肉的道理!

不过再省的人家,他也省不下每天都要吃盐的钱。在官盐腾贵的时候,老百姓再穷也只能咬着牙齿买那种劣质的官盐,黑心的盐场在每斤盐里最少加了三两的泥沙,每次买盐后还得费功夫把那些泥沙给捡出来,这样盐就显的更加宝贵了……但无论如何,不吃盐身上会发肿,全身会没力,这一点再傻的百姓也是知道的。

现在官盐也就是私盐,私盐也是官盐,价码一样,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还是那种青白色的大颗粒海盐,味道口感实在不佳,不过穷人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最少这些海盐没有泥沙掺在里头,有了浮山来的那些军户的看管,卖盐的人也是老实多了,欺负良善,缺斤少两的现象也是几乎绝迹,在这一个月,外地来买盐的货商明显增加,就是本地的百姓买盐的数字,也是有明显的上升曲线。

毕竟人是知道好歹的!

“三千两,当时大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个高兴法!”走在往方家集的路上,曲瑞也是兴致勃勃的想着。

头一个月的收入简直使全堡上下都吓掉了下巴,听到数字之后,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完全想象不到。

就是曲瑞给林秀才送例规银子的时候,因为收入明显增加,张守仁指示份例加一倍,在林秀才问到原因的时候,曲瑞也是如实相告。

当时这个历经宦途,见多识广的知州府中的幕僚就是惊的发呆,捧着手中大包的银子,一时都转不过味来。

半响过后,林秀才才摇头叹息:“我学生在外经历二十年,还是头一回见到张国华这样的人物,奇哉,奇哉!”

他所奇怪的还不仅是张守仁收入的增加,还有对方这种如实相告又主动提升份例的大气。

以林秀才对自己主翁的了解,一听说张守仁在私盐上提高了几倍的收入,而自己的收入却是分文不加,视银如命的秦知州一定会恨的牙齿痒痒,就算是拿张守仁没有办法,但在心里烙下一个对方不识好歹的印象,以前下的功夫就是白费了。

有这种豪爽而有大气,看着愚蠢的做法,其实是最聪明不过,这样的人,林秀才后悔对方在胶州时,自己还是太过托大了一些!

现在的张守仁,地位已经不是半年前可比了!

现在浮山所十个百户全部在替他烧锅煮盐,所有人家都是全家出动,就算是离海边很远,以前很少煮盐的人家,也是出现在了海边。

如果从山上往下眺望,就能看到五六里内的海边,到处都是升起的炊烟,到处都是煮海出盐的军户们。

有钱可赚,没有人怕辛苦,而在交盐时领到银子后,所有人对张守仁的印象,自然是一天比一天有所改观。

现在的浮山,真正的权威已经不是千户周炳林,而是迅速冒起的副千户张守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