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六百五十四章 调令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六百五十四章 调令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朝廷和天子的盼望化成了一道道旨意,飞驰往湖广去。|三八文学

现在朝中上下已经没有别的念头,除了从宣大蓟辽调兵外,就只有调张守仁这一部精锐能靠的住。

以刘泽清部两万余人的实力,两仗折损八千,且过半是中军精骑,这个败仗对刘泽清来说是莫名其妙,丢人现眼,对朝廷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警告!

大名府到保定府,哪里能凑两万精兵出来?

督抚标营和总兵正兵营,保定到天津倒是有几万兵马,但远远谈不上“精锐”这两个字,而且防守的地域十分广大,要命的还是这两年来持续的干旱,从去年夏天到现在,一年时间已经不曾落雨,各地的灾害到如此地步,地方上催科依旧,还又格外加了练饷,所有人都知道,现在正是民怨沸腾之时。

没有大股流寇进来,地方上还能压住,如果有数万乃至更多的流寇进入北直隶地方,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令人思之便是不寒而栗!

如此一来,便是从宣大蓟辽调兵,也肯定只能稳住京师一带,南下剿寇,风险太大。

唯有张守仁一部,兵力足,而且着实精锐,用来剿寇,十分放心。

此时朝廷自是不知登莱一带张守仁还放着几万兵马,就算是新军,也比普通官兵十倍能打,以正常时间和财力物力来推断,张守仁至京师时不过两千多战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朝廷也没有给他多少饷,养六七千兵算来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朝中早就有人议论,不知道张守仁是如何办到的。

蓟辽宣大都是朝廷投入大量银两养兵,一个总兵直领有数千精兵就算不错了,很多总兵报兵两万,实则一万余人,其中精锐也就千余家丁和正兵营加各将领的直属,象吴襄那样额兵数万之多,在皇帝面前承认可用者不过三千,明朝的法纪废驰不说,养兵之难也是朝中上下都十分清楚明白的。

好在这些京官大佬虽然疑惑,却没有什么直接的情报来源,登莱两府已经成张守仁的地盘,想获得可信的一手情报十分困难,张守仁又没有造反迹象,自然也没有朝官去认真调查,也是给了浮山充分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情形也就是明末可以,各地战乱导致原本的制度出现不少漏洞,若在万历天启年间,张守仁早就被罢免了。|三八文学

“终于可以离开湖广了!”

接到朝中接二连三的调兵命令,并且兵部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和限行时间后,张守仁也是长出了口气。

新年之后,湖广的战事揭开了新的一幕,不过他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充当剿杀农民军的急先锋和刽子手了。

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浮山的前途,击杀张献忠,他问心无愧。杀害几千义军将士,也并无愧疚之感。

但是为了这个朝廷,继续把这些被逼造反的人剿杀干净,这绝非他所愿!

农民军中有不少是好吃懒作的懒汉,或是啸聚逃亡的边军,或者原本就是杆子,响马,小偷强盗之流,但更多的却是饥寒交迫的农民,不是被逼到无可耐何的地步,他们是不会选择造反这条道践的。

中国的农民在忍耐力上也是超强,不到最后关头,绝不会抛家别业的走上造反这条路。

就算是造反之后烧杀抢掠,渐失质朴本色,起头的也不是农民,主要的责任,还得是朝廷,由天子和百官来负责。

各营和各队在多日之前就收到通知,早就有所准备,在兵部急令下来之后,便是从谷城四周拔营起寨,纷纷汇聚到太平镇四周的中心来。

这样镇子四周的商贩当然最为欢喜,但他们也是明白,这只是最后的热闹了,等这一支有钱又有军纪离开后,哪里还能见到爱民抚民如赤子般的大将军?

已经有不少谷城缙绅和官吏,还有普通的百姓,不停的到襄阳请愿,给朝廷上书,请求朝廷留下张守仁,能叫登州兵久镇湖广,甚至留下张守仁为湖广总兵。

这样的事情,无非就是表达一下意思,连最无知的小民也知道,现在山东出了大事,需要张大将军率部回去剿灭贼寇,所谓留在湖广,除非是湖广的陕寇再起,弄的其余各镇官兵剿不下来,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把张守仁和登州兵留下来。

不过,这样的留法代价也是过大了些……

至三月二十前后,浮山军已经整编完毕,并且先头部队已经起行,主要是辎重和工兵营,他们先行出发两天时间,除了在新野一带建立补给点和军营外,还会派出不少尖兵,沿着前行道路,勘测详细地图,画出沿途河流和山川地图,在此时方便部队行军,并且预定宿营点和行军速度,同时提前各地官府提前预备豆料和粮草……此次行军是朝廷急调,所以浮山在粮草补给上不会和朝廷客气的,能补充多少,便可以补充多少。

至于沿途测绘的东西,将来回到浮山后自然就是参谋处制作沙盘的第一手资料,走多远,制多少,将来都是大有用处的好东西。

“这一次我军返回的路线当以新野、邓州、内乡、南阳、夹县、朱仙镇……这样一路过去,路程在两千三百里左右,现在是三月二十二日,兵部限期是在七月十日之前需赶到东昌府临清州,我军当然不需要这么久的时间,预计在平均每天四十里的速度返回,六十天以内,赶到临清州城下。”

“工兵那边已经派人回来送信,新野已经选定宿营点,并知会当地官员预备好我们的行粮供应,因为朝廷严旨,他们也不敢怠慢。”

“听说南阳府那边特别的凄惨,沿途所见,触目惊心。”

“难道我们又要一路放赈过去?”

“要是这样就不如先到襄阳,放船到武昌,九江,再到南直,从瓜州渡上岸,再沿运河,一路放至临清,这样时间不会耽搁太多,最多延误十日左右,距离兵部限时还早的很呢。”

“坐船我可不成,在浮山我没打过鱼,就是因为上了船头晕……”

“呸,亏你还是咱浮山千户所的人,坐船也怕。”

“不止我,咱们队伍里有不少平度州的高密的,还有河南过来的,人家可一辈子没上过船,得先想好了。”

几十个副将参将都在张守仁的节堂之上,说的十分热闹,此次会议,说军议倒也不算军议,只是由仓储后勤处的罗国光,加上参谋处的姜敏,还有辎重工兵等各部门向野战各营通报行军的计划,同时通知各营分别动身的时间,划定在新野等地的宿营区域……这些事情,向来是各后勤部门的职使,出现漏子,从上到下就会自查,哪个部门出的差错,自然是由哪个部门的主办来负责,所以这事前的通气会也是在所难免。

这样的事,就是由下头的人自行商讨就行了,张守仁在一边拆阅信件,看公文,听着谁满嘴胡柴了才会说一声,把会议引向正轨就成。

不提孙良栋这样的刺儿头,就是黄二和苏万年和钱文路,甚至张世强几个,姜敏和罗国器都不好安排他们,或是直接下令,只能张守仁在这里坐镇着才好。

当然若是直接下发军令,这些军头们也只能凛然听从,军令如山,无人能抗,不过这样的做法就是太嫌生硬,不如开个通气会,大家有什么直说出来,比直接下军令效果反而是要好的多。

“大人,万监军来了。”

“哦?”

张守仁把埋在信笺公文中的头抬起来,眼神中略显一丝诧异……这万元吉似乎是挂着大理寺的官职,在杨嗣昌这里是朝廷派下来的监军,崇祯对杨嗣昌还算是尊重和信任,没有派太监前来监军,刘吉元和卢九德是监视凤阳与京营各镇,和杨嗣昌没有直接的权力冲突,因此这万元吉权柄很重,在年前杨嗣昌立足未稳时还没显露出来,最近这几个月张守仁不过问湖广诸事,杨嗣昌当然也不会干坐着等他,调集兴安镇、三边秦兵、河南镇兵、京营兵、湖广镇、川兵的老将张令等部也纷纷调动,看现在的动向,是要两边一起动手,一部份剿灭西营不到一万人的残部,剩下的去剿灭在英、霍山一带的革左五营与罗汝才等诸营。

动作极大,动员粮草兵马甚多,光是总兵级的大将就有十余人之多,任猛如虎为剿贼总统,左良玉为剿贼副总统,左良玉虽然是平贼将军,但资历确实远不及猛如虎,如此诸军还算听命,二十万大军已经开始往各要紧地方调动,只等诸军抵达应至位置,粮草充裕之时,就可以展开一系列的做战行动了。

杨嗣昌权柄变重,因为他的身份地位更有变化,所以诸将对他更加尊敬和畏惧,而万元吉身为监军,往来奔走,位不高而权重,很多地方官员和将领都对他十分客气,张守仁也不好怠慢他,吩咐道:“请过来吧,立刻见他。”

吩咐过后,又对张世福道:“世福去迎一迎他。”

张世福微微点头,立刻便是起身,众将因这边有事,便是移到其余房间中去谈,一时间房内乱哄哄的没有个体统,不过倒是十分热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