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子龙意动,劝道:“次尾兄你不妨留下,同弟一起多做些有益民生的事。|三八文学”

吴应箕笑道:“我又不懂农事,留下恐无益处。”

“次尾兄太过谦了……”

“卧子不必多言!”

吴应箕打断陈子龙的话,态度也是十分坚决。见陈子龙有点愕然之态,吴应箕便道:“前些日,我与天如兄问及登莱士子可受压制,或是不公对待,当时卧子是如何说的?”

“并无此事啊。”

陈子龙道:“完全无打制之事,府学并县学的禀膳生员,原本不过斗米俸给,大将军去年年尾给生员每月增益一倍,不时赐给酒肉,诸府、县生员,无不赞颂,哪有什么钳制压服的举措?”

“表面上是如此……”吴应箕呵呵一笑,话到喉咙边上却又咽了回去。

这十几天来,他们去了胶州州学,还有即墨县学,见了不少在苦读的秀才。以山东这边的情形来说,在崇祯早年时,登莱穷困不堪,到处都是流民,辽东流民几万人,济南东昌一带河南流民多,青州府在崇祯早年的记录里还有人肉市场,都是穷到不能再穷的地方了。

历来科考,江南肯定是大头,福建江西湖广诸省也有不少,但山东陕西一带的生员数量严重不足,文气不张,远不如江南一带的大世族,世代应考,有关系网,甚至能揣摩到考题和大致的方向,主考官也多是江南一脉出身,明清之际,江南不少四五百年连续有读书应考中进士的人家,绝非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就因为山东文气不如江南,所以对所谓的读书种子,张溥等人自是更加重视。此番看遍浮山一带,对那些秀才生员,也是多有注意。

好在,县学州学都明显年年修葺,学官们拿着比在别处多两三倍的补贴,一个个穿着绸缎,脸上放着油光,别的府县,学官这种佐杂官儿,除非指望童生中了秀才,秀了中了举人时来送门生红包,五钱到一两的包封送到手时,才算有额外的收入,平时就指着一年十几石米二十几两银子过活,养活一家大小,还不能失了身份,日子过的是苦巴巴的。

登莱这里的学官日子过的好,秀才们领的膳米也多,学习的氛围当然不差。!_三^八^文^学_>

但吴应箕知道,看到的只是表象。

更多的士绅被商业吸引了,胶州,莱州,登州,威海,登莱一带出海口多,张守仁一手开创了对外的海洋贸易,巨利之下,不少士绅之家已经不对田地有兴趣,转而将手中的藏银取出,开始造船和投身商业。

在浮山海边,到处都是砍伐下来的巨木,最早的已经晒了半年之久。

想造大型的福船或是沙船,没有好木料是不成的,造船的木料最少要晒一两年,彻底将水气晒干,这样锯成木料造船不会膨胀吸水变形。

浮山和灵山就是后世的青岛一带,人口在当时不算多,崂山山脉一带积木不少,巨利吸引之下,大木头快被砍光了。

听说已经有商人和浮山水师联络,请用官方的商船从辽东那边带木头回来。

宽甸那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上等好木料,一船船的放回来,造船的木头尽够。在事大贪多的心理下,这里的商船都打算造六百料或八百料,甚至有人在造一千料以上的。

在浮山这里,有郑家船队带来的不少福建一带的造船工匠,还有江南请来的船师,欣欣向荣,船厂码头一带,人山人海,各色口音都有,吴应箕还听到不少南京与苏州口音,恍惚间以为自己已经回到江南。

这样的情形,也是令张溥和吴应箕私下讨论时,感觉痛心疾首的一件事。

如此下去,何谈作养文气,培养真正的书香世家,用来倡明文教?没有富户,则佃户无所养,没有儒学,则世人无廉耻,人无礼教,还成个什么世界?

现在登莱缙绅全部经商,进行海贸,情形比江南还要厉害的多,加上有一个厉害的强藩镇守,将来会伊于胡底,谁能逆料?

正因如此,吴应箕感觉浮山不可留,并非是读书士子应该驻留的地方。

还有一个疑虑,他在浮山一带也看到有不少报纸一类的东西,商人办报,医院有报,还有官方的塘报也有刊印和点评,十分详细,比起江南的邸抄塘报要详细和鲜明许多。

这么多报纸,居然没有一个生员士子或是士绅反对张守仁,吴应箕和张溥也曾私下到几个士绅家中拜访,得到的反应是一致的,各家都十分欢迎他们这样的名士造访,而提起张守仁时,除了真心或假意的赞颂之外,就没有任何的其余反应。

如果一味探询下去,就会遭遇到冷淡的反应和态度,最终不得不尴尬的告辞。

这样的情形当然是不对劲,叫吴应箕有一种窒息之感,但他找不到一点不对劲的地方,所有一切都只是他的感觉,登州之行,原本在计划之外,他也是想到张守仁控制薄弱一些的地方,看看在浮山军镇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可探寻的东西。

“次尾兄,但愿我二人有再见之期。”

“但愿如此!”

最后时刻,两人相揖而别,吴应箕突然道:“卧子,无论我在登莱看到什么,回南后当会著述以书,甚至会有人刊印,你不会怪我罢?”

“这自然不会,”陈龙子笑道:“所见一切,有什么见不得人?总不会如你在崇祯早年那时写成的河南纪行一样,伤心惨毒,叫人不忍细读吧?”

“呵呵,如此便好。”

吴应箕在崇祯初年时曾经入京赴京试,回南直隶时路经河南,所记述的一切都是催比追科弄的百姓逃亡,逃九户而留一户者,赋役就落在那一户人的身上,种种催逼的惨况,令人读其文章之后,平生愤怒之感。

当然,吴应箕没敢把责任推给皇帝,甚至没有敢得罪官僚集团和士子,只是把地方上的责任一律推给贡生监生等杂流选出来的县官身上,对这些非进士出身的杂流大加攻击,至于进士官员和皇帝的责任,则视若无睹了。

此次登莱之行,陈子龙出面,浮山上下也在配合,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几个书生都是天下饱学名士,文字一出来,几千几万乃至数十万人传抄,这是当时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强大的舆论力量,在这方面,张守仁这个伯爵大将军真是比不上的,相差太远了。

如果东林和复社一直攻击他,最少在江南和闽浙一带,他的名声会一路臭下去的。

这一次的接待行为,也算是一次公关行为,只是效果如何,现在可是没法预料。

在陈子龙和吴应箕依依不舍话别的时候,张溥与候方域已经往胶州东向高密的官道上了,他们经由这条道路,经青州,入青州府,与府中官员士绅交流往来,既然是名士,就得多做一些名士的事情,对他们的到来,想必青州方向是十分欢迎的。

甚至在青州府中的衡王也会召见他们,不过一般情形下,名士是不大可能与亲藩结交的,自毁名声,毫无实益。

他们二十四日到青州,耽搁了两日,二十六日自青州取道直奔济南,在途中接到迅息,在三月二十五日时,刘泽青的部曲已经在济南东门外了,是否入城,尚未能知晓。

尽管张溥对刘泽清及其部属的战斗力十分不满,但刘泽清好歹是靠的住的一方镇将,进入济南后叫这厮重整旗鼓,放在德州济南到兖州这几个漕运中心和富裕地方,正好对张守仁是一种辖制……怀着这种心思,张溥与候方域就不再于青州耽搁,而是兼程攒行,往着济南府城的方向赶过去。

……

……

“天如兄,我可真是要累死了。”

崇祯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经过长途跋涉,特别是到济南与青州交界时,官道高洼不平,春季少雨,这几年又一直干旱,纵不及河南北直那样旱的厉害,山东这边也是够瞧的,一路上尘飞土扬,就算是张溥坐在轿子之中都不可幸免,每天早晨上轿时是好好的,下了轿就是一头一脸一身的尘土。

好不容易走到济南,张溥却不打近处入城,绕道十来里,绕过济南绵延几十里的羊马墙,从那些村落人家一直走到东门附近,等赶到了,也是日暮西沉,再迟一会儿,天就要黑的通透了。

候方域是一路骑马的,发梢上都是尘土,他家世代官宦,其父做过尚书总督,是正经的国朝大吏,东林前辈,如果不是犯了事的话,候家现在还熏灼着,就算候询关在监狱里头,因为有左良玉这个关系在外头,不仅无性命之忧,随时还可能放出来,候方域当然没受过眼前的这种苦头,看看样子狼狈,却是神采飞扬的张溥,不免抱怨道:“天如兄,何必绕道这几十里,吃这么大的苦头!”

张溥却不答他,只是自己沉吟着道:“事隔两年不到,村落城镇已经尽复旧观,田土不曾荒芜,行人来往于途,行商不绝,嗯,倪抚院十分了得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