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六十七章 物资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六十七章 物资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诸位东主放心,没有三分三,不敢上梁山。”张守仁举杯,致意,微笑:“也不是现在就照这个章程来,等到五月,我给诸位盐,诸位则按我说的办,以后登、莱、青诸府州盐利,我与诸位东主共享!”

在场商人,不管信或不信,倒也是怦然心动。

按张守仁的说法,禁绝私盐,大家赚的银子最少翻一番。

至于这张大人能赚多少,大家没法管,也管不着。

不过现在胶州一带,传扬开来的都是小张千户懂事,识作的风声,想来这副千户大人赚的越多,名声也会越来越好吧。

这年头,光会赚钱不行,光会杀人也不行。

能赚钱,能杀人,还要舍得花钱,会花钱买平安,买仕途更上一层的,这才是真正的人才,是豪杰之士。

山东的曹州总兵刘泽清,不就是靠着杀人和送钱,加上能养兵,一步步从一个吏员做到总兵官的位子?

眼前这位二十出头的副千户,安知没有能到总兵官的那一天?

一念如此,商人们自然就是更加客气了。

“诸位请先回,本官有官身在,不便远送。等五月时,咱们再见。”

夕阳西下,酒宴也是到了终结的时候,几个巨商心满意足的离去,张守仁一脸淡淡的微笑,很客气的将人送到了酒楼门前。

再往前他就不能送了,毕竟一边是商人,一边是朝廷的武官,体制还是要讲的。

“秦东主,请稍留一步。”

到最后,张守仁把利丰行的秦邦华留了下来,拱手笑问:“托贵行买的生铁,皮子,焦煤等物,不知道在路上没有?”

这一次他花费巨资,买了一万多两十几万斤的生铁,还有皮子硝子等要紧物资,这么多紧俏的东西用来做什么,当然不言自明。

说实话,要不是明朝的矿禁不严,而且吏治败坏,象这种军国重器哪里能由一个商行代买,并且通行无阻?

秦邦华答道:“皮货和焦煤等物,还有牛筋、膛床、车床,这些都是幸不辱命,全部买得了。不过,生铁一样,最近几年铁矿废驰,不论官私都出铁很少,而战乱不止,用铁极多,所以只买得三万斤,远不及大人所托的数字,真是惭愧。”

这些全部是军需物资,而且是张守仁请利丰行代垫货款,这等事当然不合规矩,不过彼此合作愉快,所以托李掌柜的时候,对方也是爽快答应了。

现在大半物资都买到,而且经由白河水路运输,十分方便。

但生铁是最要紧的,买的数字却远不足所需了。

“大人是要打造兵器,铁甲?”

当时铸炮主要还是铜炮,象辽镇的铁芯铜胎的火炮尚未成型,火铳不为明军将领所喜,所以秦邦华问的虽内行,却是问的错了。

“正是。”张守仁也无心解释,只是答道:“本官曾经向兵备道刘大人保证,在夏至之前,重整张家堡一带的海防,练兵制甲,亦是海防的一部份。”

“那么,大人为什么不想办法申请民炉执照,自己去开矿呢?”秦邦华笑道:“我山东临淄一带自有铁矿,也易开采。不过,官府限制炉房很严,官炉工又不行,民炉被盘剥,以大人的身份势力,自己申请官照开采,较为省事。”

他不说省钱,倒说省事,张守仁听了便是明白,就算以自己的身份,被上下其手克扣盘剥怕也是免了不的了。

怪不得明末时铁的产量不增反减,特别是北方的铜铁诸矿已经败坏不堪,官矿根本没有产量,嘉靖年间就已经是朝廷花钱在民间买铜,至于铁矿更加不堪,产量连年下降,官矿工被虐待逃亡,投的钱血本无归,时间久了,朝廷也不会在这无底洞上花钱,于是也是简单一个字:买。

原本这个买字是把问题解决,但万历年间行之天下的矿监和税监又把民矿给搅和的差不多了。以明朝的制度,民人办矿只要到官府申请执照就可,但也有种种不合理的限制,等矿监一至,反正挑毛病是很随意的,于是银钱自是滚滚而来。

这其中逼的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事,也是实在不少。

这么一来,自是矿业凋敝,产量下降了。

张守仁需要大量用铁,自己开矿是个好办法,就算不赚钱赔钱,好歹比买不到要强些。

“多谢东主提醒,”张守仁合掌一揖,笑道:“此事暂且放着,等有空再说。”

秦邦华懂得这个年轻武官的意思,现在对方根基还浅,手不好伸的太长。在莱州境内,张守仁算是有办法了,从知府到胶州知州,同知,上下几十号有权力的官员大约都打点过了,再到登莱兵备道,也有交情关系。

但出了府,临淄可是青州府管辖,那边是两眼一抹黑,张守仁官身太低,隔着府州和官员打交道,太过吃亏,拉一个大关系网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妥的,莱州这张网,好歹也织了几个月下来了。

当下便也是呵呵一笑,秦邦华长揖一礼,在李掌柜等人的簇拥下,告辞离去。

商谈顺利,张守仁的心情也是足够愉快。

穿越数月,就有如此成绩,并且有更宽广的未来,他也有足够的理由骄傲并自豪!

“走吧,我们也该回堡去了。”看着几个忠心耿耿的部下,张守仁笑道:“赚的钱,也该要花出去了!”

……

……

曲端回胶州,张世福和张世强留在方家集,只有一个孙良栋顶上张世强以前的角色,带着一小旗的老兵,护卫着张守仁返回堡中。

十余人行进在官道上,虽然崎岖难行,倒也是欢声笑语不绝。

不少人都出来很多天不曾回家,自然也是归心似箭。

这种情绪也是感染了张守仁,一时间,他的情绪也是大好。

“可惜咱们战马太少了,要不然,俺这个小旗官也得混一匹马骑骑,是不是,大人?”

和伙伴们打趣腻味了,孙良栋一窜到前头,对着骑马的张守仁挤眉弄眼的笑道:“大人,将来赏俺一匹马不?”

“赏你一头驴,大伙儿骑马你骑驴,成不?”

“呃,下官告退!”

“快些滚!”

对答之后,孙良栋心满意足地接受了士后们的哄笑,自己燥不搭眼的跟在张守仁那匹七岁口的枣红马后头,没过一会儿,就又是昂首阔步的模样出来。

这些部下嘻嘻哈哈的没个正形,不过有关于战马的事情却是触动了张守仁的心思。

生铁这种物资将来是一定要掌握资源,大量的兵器和铠甲,加上火铳,火炮,一想起来就是天文字数的用铁量,自己手中没有资源,光凭购买,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

这还是将来之事,眼前倒是急需一匹上好的战马,骑兵将来也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多多益善。

但大明虽不是如宋人那样缺马,因为拥有河套地区和几百年来对蒙古人的优势,所以战马并不缺乏,但战马和拉车套犁的挽马不同,好的战马,高价几千两银子的都有,最普通的也得六七十两银子,一般来说,三岁到五岁口,个头在一米五六左右的蒙古马,最少也得一百二十两银。

组建一支一二百人的骑兵队伍,最少得一人双马的预算,不然没有机动能力和负载能力,骑兵机动不起来,也是无用。

这么一算,银子就是如海水般潮来潮去,冲的张守仁昏头涨脑。

一年十几万两的收入,看似惊人,但去掉维持关系网的银子,养兵养人的开销,购买各种物资的开销,张守仁心中明白,自己看似有钱,其实要做大事业来说,这点银子,还真的不够看的呢。

以朝廷养兵来说,辽镇官兵现在的待遇和张守仁的亲兵差不多,不过辽镇有十几万步骑大军,一年养兵的费用在五百万左右。这一笔银子直接带起了山海关一带的物价,粮价腾高,主要原因就是朝廷往关门宁远一带撒了太多的白银。

面对满清的威胁和天下大乱即将到来的前景,花再多的钱养兵也是值得的。以张守仁的打算,将来还要把自己部下的待遇提高!

前提是,要大量的物资,要搞到大量的银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