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八十三章 税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八十三章 税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汉子的话也是引发了不小的共鸣,特别是朝阳初升,看到张守仁骑马在纵队之前,在初升的阳光之下,五品武官的丝质袍服被照的熠熠生辉,身后是一长溜三人一排的行军纵队,每人肩膀上都是扛着长枪,或是手持盾牌腰挎长刀,要么就是在肩窝处竖着一支黑不溜秋的铁火铳,军容齐整,威风凛凛,立刻就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此时此刻,谁还顾得上吃没吃早饭的事?

当下便是人山人海,一传十,十传百,不少百姓都是全家出动,临街的酒楼饭庄只要是有二楼三楼的,全是挤满了人,黑压压的,到处都是。

“瞧瞧,人家张大人的样子,那个即墨县的营官,虽然做到游击守备,比起风度模样来,比张大人可是差的远了。”

“营兵也是不能比啊!瞧这些兵器,衣服,哪一样营兵能比?”

“嗯,看书上说什么王师讨贼时的威武,学生总是不大明白,看登州营和即墨营,哪里有什么王师的样子?倒是瞧这些浮山所的兵,还真有所谓王师的感觉了。”

“可惜人太少了。不过,张大人带人去登州做什么?登州十几营的兵,丘磊也不是好惹的,强龙难压地头蛇啊。”

“唉,这些官面上的事,咱们就不懂了。不过,但愿张大人别出什么漏子,安安稳稳的回来。现在大人收钱不比冯三宝那厮多,但咱们镇上宵小绝迹,还安排人扫街,听说还要挖暗沟排水,大人收咱的银子可是没有白收,换一个人来,可就不一定了!”

现在张守仁虽然不是方家集的官员,但哪一个不明白,依靠着麾下这支威风凛然的亲丁队,加上安插在几个盐场的盐提举,安插在白河口的巡检,胶州的盐巡检还有方家集的典史,这些官帽子都是在胶州和莱州官场被买通的前提下,一顶顶的被张守仁给买了回来。

控制了胶莱盐利,就等于握住一座银山,有钱就能通神,也就是有了权。所以张守仁虽然只是一个副千户,但势力范围已经隐然不小。

除了在胶州和即墨这种有正经朝廷官员的地方他还要隐藏实力,在浮山,灵山,方家集和固始镇这些地方,他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王法,他的兵就是可以公然出入,而治下的所有产业,都需要向他交税。

方家集是一个热闹的集镇,商行众多,酒楼当铺赌坊林立,所以张守仁一个月在这里能收入一千三百两银子,一年妥妥的小两万银子的收入,这收入还算是张守仁十分克制,对商业税没有竭泽而渔的打算,除了他之外,朝廷一年在方家集收的商税也是十分惊人……是低的惊人。

一年商税,加起来一共是四十七两银子!

这点钱,还不够养活两个税吏!

怪不得江南一带的钞关,大的还勉强维持,一年能收个两三万银子,去掉养税关的开销,勉强还算有点收益。

象一些小的税关,朝廷养着不是,不养也不是,实在是尴尬异常。一个税关从官到吏,好歹要有五六个到十来个人,一年的俸禄也不是小数。

但有的税关,一年的收入不过就是几十两,说起来是笑话,更象是黑色幽默。

明朝的商业税从三十税一到限到现在的五十税一,甚至是一百税一,朝廷在铁、茶等原本应该控制严格,获得极大收益的事上都收不到钱,万历派到苏州和云南的税监能被人活活打死或是活活烧死,皇帝连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用绝食的办法来抗议。

明太祖在设计制度的时候没有把商人当人,结果现在商人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大粮商和盐商加上海商和官员勾结,彼此分享权力和利益回报,在这个利益集团之下,皇权都是碰了钉子,没有任何办法,于是民间是越来越富,朝廷却是越来越穷困。

到万历晚年,计算收入。

粮食是分夏税和秋税,结果在万历三十年左右来计算,夏税米比洪武年间少收了九十万石,而秋税麦子比洪武年间少收了二百多万石。

这还是在人口比洪武年间最少增长了十几倍,耕地面积也大为增长的提前下!

洪武年间耕地是八亿亩,米麦全年税收是三千二百万石,到了万历年间,降到了两千七百万石。

平均每亩耕地的税收才是百分之三的税率!

后人说明朝皇帝穷奢极欲,税率惊人,其实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就算是把杂派驿站使费全加上,平均一亩地不过是百分之五六的税率,远远低于汉唐。

这也是万历到崇祯朝廷不得不几次加税的原因,就算是三次加税,税率其实仍然不高,在江南湖广闽浙,没听说因为朝廷加税而民不聊生甚至造反的记录。

百姓日子难过,西北和河南是天灾,加上明朝悲剧的体制下没有救灾措施,事后又没有赈济,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后,田主对佃农的盘剥。

清朝建立,沿用的还是明朝征三饷后的税率,根本没有减税这一说,只是在某些御用文人的宣传之下,好象清朝真的减税了,其实清朝入关到康熙年间,战乱不绝,要真的免税,哪有钱支撑它打几十年的仗?

清朝运气就好在,一六五零年前后,小冰河时期结束,天气回暖,冬季有雨雪了,这样北方农民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土壤,而且又有玉米和番薯这样的耐旱作物引入,清朝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农税都是这么低,更加不提明太祖根本看不上眼的商税。

在宋时,海洋贸易一年有几百万贯的收入,茶、盐、酒、铁,一年有超过千万贯!

到了明朝,却是一切成空。

到明初时,因为元朝对中国的压榨,中国千年积累的财富几乎被抢光,铜钱和金银储备极其匮乏,根本连宋的十分之一也没有。

没有金银铜,商业也基本被破坏,于是明太祖觉得既然如此,反正商人也是坏人,干脆就不要商业流通,政府收税以实物为主,发薪水也基本上是以实物为主,并且连徭役什么的也是以实物。

如果万一有需要,那么政府印一点钞票就是了。

这也就是朴实的小农思想,根本就没有一点经济意识,大明宝纱没有准备金,根本就成了一张废纸,实物交纳到几十年后就证明必须要变革,否则朝廷无以维持,根本养不起官员和军队。

至于某地收的粮食奉命送到某卫所的蠢事,后来就更加行不通了。

虽然明太祖的制度实在不高明,后人却也没有办法全盘推翻,农税如此,商税也是如此,只能在原本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根本无济于事。

到了崇祯年间,任何提高税收的行为都是罪恶,都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象杨嗣昌这人,不可否认有不少的缺点,但名声之坏,主要还是因为他支持崇祯加税。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被那些自己是大地主,大商人,还勾结商人大发其财的官员士绅们破口大骂了。

田税都收不上,商税就更不必提。茶税在几十年前一年还有几十万两,到了崇祯年间一年才两万两,这点钱,养一个营的兵都不够!

皇帝的尴尬和悲哀,张守仁在这几个月里通过邸报也是渐渐了解了很多。

邸报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报纸,官员的升迁和贬落,朝廷的新动向方针,还有皇帝召见大臣问政的内容等等,甚至各省的邸报侧重不同,有时候还会刊登一些花边新闻一类的东西。

当然,军事类的消息,永远是邸报的重点。

在张守仁喝茶看邸报的时候,经常的动作就是摇头叹息。

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种种体制的运转不灵,加上悲剧的天灾,还有关内关外的**,看邸报真是很难看到有一个好消息。

流贼,东虏,两边时起时伏,朝廷税赋不足,运转不灵,而人心渐失,士绅百姓都渐渐离心,所有人都觉得,三百年一大变的时机已经到来,就是不知道朝廷会亡在哪一股势力的手里罢了。

皇帝不易为,最关键的还是没有钱。

就说是真龙天子,但天子也要给下头发钱,没有钱,再忠也不忠,再义也不义了。

闹饷的事,前几年就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兵乱。最大一次就是辽西兵闹的兵变,闹到三军哗变,巡抚毕自肃上吊自杀,镇压天下防备异族的军队闹饷,闹到巡抚自杀,这也算是大明的奇耻大辱了。

相比每天焦头烂额,穷的要当裤子的崇祯,张守仁的日子就是天上人了。崇祯把乾清宫的铜香炉和铜鹤都去当了银子,张守仁却是掌握着大好财源,日进斗金,并且有大量的机会把财源更进一步的扩大,一个私人,可以富而敌国,甚至是赚到比皇帝小金库多的多的钱财,这大约也真的是一个王朝的悲哀了!

不过崇祯的事叫他自己去头疼吧,在这样的朝阳之下,就在四周商人和镇民的注视之下,张守仁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头昂的更高,胸昂的更高,而他麾下的亲丁们,也是要走的越发意气昂扬,威武雄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