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有户农家 > 第八十七章 舌尖上美食

有户农家 第八十七章 舌尖上美食

作者:木儿呆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01 22:08: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院子里围了好些个小孩儿,都是自家相熟的几家的孩子,跟文佑、晓晨玩得都是极好的。

唐大海从石臼里抓了一把米饭,捏成饭团,递给边上的几个小孩儿。这饭团文佑和晓晨这几日可没少吃,不过他们也都是有眼色劲儿的,只在相熟的几家凑趣儿。

一大帮的孩子抢着吃,这味儿别提有多香了。

“爹,爹,我还要……”唐大柱的小儿子吮着手指头,眼巴巴地看着唐大柱。他都没吃上几口,就被大点的孩子拿走了。

唐大柱笑着骂道:“你这么小的个子,吃过就好了!”唐大海听闻了,赶忙又抓了把糯米饭,捏成团,递给他。

“臭小子!”唐大柱看着他小小的身子,啃着比嘴还大的饭团,吃得满脸都是。看乐了一院子的人。

老邱头将“青”抓了一大把放在糯米放上,唐大海拿起一把木柄的石杵搡起糯米饭和“青”。一会儿功夫,原本纯白的米团由于混入了“青”而变了色。

唐大海捣年糕的动作很有规律,高高举起石杵,然后重重地往臼内的青团状中间捣下去,传来的“卜卜”声响。唐大海重重地捣上几下,唐大柱便会翻动下青饭团,手脚极快,配合的默契极了。

唐大海在捣青饭团的时候,唐大柱守在石臼边上,先在水盆里把手洗净、沾湿,趁着唐大海捣了几下,特意留出来的空档中。迅速地弯下腰用双手快速翻动几下石臼内的饭团。为的是不让它在臼底粘连住。有几次,也会给石杵抹上水。自然,都是为了不让石杵黏住青饭团。

这捣饭团绝对是个力气活,没大一会儿,唐大柱便换了唐大海,去捣青饭团了。这石杵本就是石头磨成的,捣的时候又是高高举起,重重地捣下,没什么停歇。就这么反复地不停歇。一个人捣实在是有些吃不消。

这捣饭团也是个仔细活。如果稍稍走神,手上的石杵很容易捣偏了,如果误砸到石臼的内壁上。石杵与石臼间碰撞出的石屑就会碎落到青团里,又没挑拣干净的话,捣出的麻糍吃到嘴里会碜牙,这可是捣麻糍的大忌。

所以。村里有些壮劳力少的人家,总是几家要好的和着一起捣麻糍的。捣麻糍是一件很费力气的活,大伙儿都是要好的,能合在一块干活也轻省了不少。而且干起活来也开心。一边说着家长里短的事儿,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这时间也过得特别的快。

直至青饭团捣得完全看不出米粒来。捣成米糕状便是成了,麻糍可以出臼了。总归面目全非就是了。

早先将木桌子抬到了院子里。老邱头早早地撒上了一层松花粉。

说起松花粉,这清明时节也正是开摘的时候。自然,唐大海家可没有松花粉,今年的还没去摘,去年的自然也是没,虽说也有摘过,那也是在老宅子那儿。

每家的松花粉也不多。谁家也不会特意备上老多,毕竟每年都能摘新的。放久了。可没个松花香儿。是以,春兰可是跑了好几家才凑够了松花粉。其实,春兰也不知道多少才是够的,但是本着多多益善,总比临时少了好。

松花粉即松树雄球花的花粉粒。小河村的山上有不老少的松树,一到春日里,裹在松针枝头的雄球花开得最为妖娆。

待到晴日,村民们便上山将马尾松的雄球花小心翼翼地采集下来,晒干,再在网筛里一边抖动球花一边筛动,筛去杂质的花粉纷扬而下。只留了黄灿灿的松花粉。

做麻糍松花粉是必不可少的。就跟面粉一样,防着青饭团黏在桌子上。

唐大海用双手捣好的麻糍团从臼内捞出,放置在撒了松花粉的木桌子上。

老邱头熟练地用长长的擀面杖,将青饭团推压开来,前前后后地推压展开,时不时地撒上松花粉,防着粘着木桌上,粘着擀面杖。

直至摊压成一个大大的圆饼状,用菜刀将切成一段又一段,大概四指宽。叠被子一般地叠起来。

这会儿小孩子闻着松花香,也凑上来了,早先的饭团,在跑了一阵后,早不知道在哪个角落了。老邱头切下一些边角,让小孩子自个儿拿着吃。

夏竹也拣了一块,淡淡的松花香、糯米香、艾草香,混在一起,入鼻而来,禁不住口舌生津。

整整齐齐码放到竹篾上,其中的一部分要用作明日的上坟用。

其实对于夏竹来说,她喜欢蘸着糖吃。青麻糍,沿着锅贴着,小火烧着,将青麻糍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慢慢地烤着。

待得青麻糍鼓起了一个个小包的时候,趁着热,将方块的青麻糍拉开,里面包着些糖,对折,沿着四方边按紧。

趁着热,轻轻咬上一口,咬开脆脆的麻糍面儿,松花粉的香里裹着来自艾草的青香以及糯米香,咬到里面的糖,咯吱咯吱响。

这一口锅得闲,一直蒸着糯米饭。方氏也就随意地弄了俩菜,就着锅里的米饭团和青麻糍,随意地吃上几口。

不过,这青麻糍已经算是过节才吃的上的,要说,也是托了祖宗的福。因为明儿个清明用得上。

这一日,唐大海家便真如吕氏所说的,捣麻糍了。帮忙的人多了,院子里说笑声阵阵。

吕氏托马车夫将麻糍送到邻镇子里去,顺带得带上了两瓦罐子的酸笋。托人带了口信儿,让吕康寿抽空来一趟儿。

唐大海也拿了两条青麻糍送去给了老宅子,虽说没得到啥回应,本就没想过有啥热烈的接待,只着没个冷嘲热讽就算是不错的了。

只唐大仓家的田氏,接了青麻糍。“咋就给了这两块呢,听说你家捣了一天了,这才小气吧啦的给了两块,哼,难怪娘他们头都懒得抬!”

虽说嗤鼻,但是田氏还是赶忙地接过了青麻糍。老宅子今儿个可没捣青麻糍,用江氏的话说,“能省则省,这过日子的,这大瓦房,都靠省出来的!”

唐大海走后,江氏一把夺过田氏手里的青麻糍。

“嗳,娘,咱晚上热点儿尝尝?”田氏跟江氏打着商量。

“呸!你个懒婆娘!天天想着吃,都快被你吃穷了!这麻糍可是明儿个上坟用的,败家娘们儿,老祖宗还没吃上,你就惦记着了!挨千刀的!”江氏喋喋不休地骂着,似在发泄内心的憋闷。

唐大海家一直没捣青麻糍,江氏心里也有些急的,担心明儿个上坟的麻糍没个着落。这可得要被老唐头埋怨死的。万幸,唐大海家昨儿个便是动作不断,听说可是背了好多的糯米回家。

自然,对于这两条麻糍,江氏是觉得不够的!捣了一天,才给了两条。

其实,唐大海家分了来帮忙的,一人一条,大家都图个乐头。往隔壁镇又送去了8条,剩下的本就不多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是今日的清明,晴空万里。

唐大海挑着担子,竹筐里装着小菜和麻糍来到祖坟,已经有不少族人都已经祭拜上了。唐大海四下张望了下,没看到唐有根的身影,倒也不以为意。

唐大海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临走前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

在坟墓的一侧,唐大海席地点上香烛和祭品,算是供奉土地爷。

待香烛烧得差不多了,唐大海点着元宝和纸钱,,叩头行礼祭拜,并折上一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

文佑则没有跟来,这会儿这忙着插柳。门前宅后都要插上柳。据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当然,只是据说。

方氏正将柳枝条绕成一个个的圈圈,套在几个小的头上。文佑和晓晨撒腿乱跑,那四亩水田得都插上柳枝条。

“咱家的那么多新开垦出来的荒地上,也得插上柳枝条,咱可有得跑了。得了,这柳枝条不够了,还得去村口那摘点儿来。”文佑跑得气喘吁吁。平日他倒是乐意跑,只是这跑的地儿有点儿多了。

“晓晨,咱得快点儿,实在不行,等爹回来插。这钱举人家快要投鸡蛋到水里去了。咱再不快点儿就赶不上了。”文佑催促着。

院子里,春兰也正跟吕氏说着,“娘,我带小妹到河边去,钱举人家快要投蛋了吧?”吕氏想了想,还是应了,这一个村子的,熟得很了,想着春兰也没几年自在日子了,倒也不拘着她了。

清明当日,钱举人府上,将鸡蛋、鸭蛋、野鸭蛋煮熟,顺着河边,将蛋一个个地投下,顺水而下,等在下游的孩子争相而捞。

自然也有不少的大人,特别是新婚的男子,抢着捞蛋,拿回家给家里的媳妇吃,吃了这蛋后,便会怀孕。

文佑拿了个网兜儿,套在长长的竹竿上。套着蛋儿,让晓晨套蛋儿。捞着蛋了就放进春兰带来的竹篮子里。

捞着蛋的孩子一时兴起,还会撞鸡蛋,看看谁的鸡蛋结实。文佑玩得兴起,一时间不想回去了。

今儿个的小河村是热闹的,很多其他的村的也都会赶来捞鸡蛋,有些是特意跑来的,其中不乏大人。

春兰提着篮子,留了几颗带回家,其余的给了一些没捞上蛋的。倒不是春兰大方,春兰小的时候,也有人分给她们这些捞不上的小孩子。同乐!。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