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官居一品 > 第七三七章 礼物(上)

官居一品 第七三七章 礼物(上)

作者:三戒大师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2: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看 第七三七章礼物(上)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沈默还是让老欧阳给出的数字吓了一跳,一部机器最少可以同时带动六十个纱锭,如果在材料、工艺上再尽心改进,甚至能达到一百个!而且是无时无刻都在运转!

而且这样一部机器,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照顾过来,在大幅增加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绝对是**性的发明。

那一刻,沈默觉着眼前站着的,就是鲁班、就是墨翟、就是牛顿、就是瓦特!真是打心眼里崇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你也是穿越来的吧?少字”

“川岳?”欧阳必进很老实,道:“我是江西人。”

“你不是人。”沈默越想越是激动,心跳都加速起来,嘶声道:“你是天才,无与伦比的天才!无中生有的神人啊!”只有知道未来的人,才会理解他为何失态。

欧阳必进起先以为沈默也要骂他,后来才明白是夸他,有些不好意思道:“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首先这东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的;然后没有你弄来的那些泰西人,我也解决不了好多难题。”

“以前就有这东西吗?”。沈默吃惊道,这个他可真不知道。而且也没听说过,在棉纺织业出现过水力纺纱机。

“有,而且一直有。”欧阳必进点头道:“有了原先在郧阳的经验,我一开始便从前人书籍中入手,想找到点思路……其实原先就有些印象,好似在什么书上,看过一种纺车。找了一个月,最终让我在王祯的《农书》中找到了!”想起当时给他的惊喜,老欧阳现在还有些激动道:“那是南宋后期发明的,名叫水转大纺车!装有锭子三十二枚,通过两条皮绳传动,使枚锭运转。”

“我当时就想,如果能复原出这东西来,功效一下就提高十倍!”欧阳必进道:“便兴冲冲的给那些委托人讲,结果被浇了一头冷水。看本书请到qiuyelou 平板电子书”

侍卫拿过两把椅子,又端来茶几,请两人大人坐着慢慢唠,沈默问道:“想来人家也知道这东西,但没法派上用场。”

“人精就是人精!”老欧阳赞许的方式都这么独特,点头道:“是啊,他们告诉我,这东西其实现在也有,但是用来纺麻线的,若是改纺棉线,不仅会时粗时细,时松时紧,还容易断头。根本没法用。”

“哦,想来您不信这个邪。”沈默端起茶杯来一尝,不由愣了,道:“什么味?”

老欧阳得意的笑道:“尝尝,能喝的惯不?”

“太能够了。”沈默笑眯了眼道:“你从哪弄的可可?”心说大航海真的开始影响百姓生活了,先是烟草,后是可可,也不知下一个惊喜是什么?

“你竟然知道……”这下轮到老欧阳吃惊了,不管旋即又释然道:“也对,你沈大人什么稀罕玩意没见过?”

“我还真稀罕。”沈默笑着伸出手道:“要是有多余的,分我一些呗。”他马上就想到儿子,心说得给他们尝尝。

“还是你找来的人送我的。”欧阳必进笑道:“他说这个在泰西,也是稀罕玩意呢。”

“接着说吧。”沈默点点头,品一口醇香的热可可,真怀念这种感觉。

~~~~~~~~~~~~~~~~~~~~~~~~~~~~~~~~~~~~~~~~~~~~~~~~~~

老欧阳也很喜欢这种饮料,端着茶杯抿一口道:“你没猜错,我不死心啊,心说既然能纺麻线,就说明基本原理是对头的,纺不了棉线,应该只是力道的问题。至少肯定很有参考作用。”

“于是就让人带着我,去二百多里外,看那种大纺车,确实很震撼,”欧阳必进比划道:“有一件磨坊那么大,结构复杂、体型庞大,但因为用水车驱动,干活又快又省力,三十二个纱锭同时转动,一天就可纺两百多斤麻纱。”

“它用水车作动力,通过传动皮带,牵引锭子和导纱框,来完成加捻和卷绕纱条,而且为了避免各纱条相互纠缠,在车架前面还装置了同等数量的小铁叉,可以分勒绩条,还能使纱条成型良好。”谈到兴趣所在,欧阳必进两眼放光道:“这些工具之间,由导轮和皮带联动成一整体,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下相应,缓急相宜。”说着一脸钦佩道:“绝对是天才的设计。”

“那为何不能纺棉呢?”沈默凑趣问道。

“主要是因为棉没有麻的坚韧,”欧阳必进答道:“通过仔细观察,当时我认为,一个是因为传动皮带的运动不够规则,不能保证纱锭的均速转动;另一个是,没有个机关可以调整转速,但棉纺生产时。需要随时调整……这样纺出来的纱肯定时粗时细,时松时紧,而且还容易断头。”

“这些缺陷能克服吗?”。虽然明知已经克服了,但沈默还是凑话道。

“以我们大明现在的工艺水平,足以克服了,只是看你想到没有,实验的够不够。”欧阳必进小小得意道:“既然问题出在传动上,那就在传动上下功夫呗,最简单的调整问题,我在传动皮带之外,又加上一个螺旋调节的机关,使人可以根据需要拉紧或放松皮带,这样就可以随时调整速度了……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没有用到。”

“至于让纱锭匀速转动,这个棘手许多,不过总算还是有思路的……宋代的张思训,发明过一个以水银驱动,自动报时的‘浑象仪’,百年后又经过苏颂改进,造出了大名鼎鼎的‘水运仪象台’,靠水车驱动运转,可以观测天象,准确报时。这东西北京钦天监一具,我当年去看过,印象十分深刻。”老欧阳一脸钦佩道:“所以我遇到难题后,就想到那么精密的大仪象台,也是靠民间使用的水车驱动,人家却能精确报时,与天穹同步转动,肯定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做到分毫不差。”

沈默是知道那‘水运仪象台’的,是钦天监的核心仪器,为皇帝提供最精确的天文观测、天象演示和准确报时……沈默曾经一直以为。钟楼是欧洲的发明,想不到宋朝时中国就有了,不由十分汗颜。

“正好南京钦天监也有一台,我便挺着一张老脸去观看,而且还幸运的发现,钦天监的书架中,还有那本苏颂所写的《新仪象法要》,他们就是靠这本书造出来的仪象台。”老欧阳得意道:“这下是彻底弄明白了,原来匀速运转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传动连接部位的松弛消除掉,咱们老祖宗采用的办法,是把皮带换成了一个个链节构成的传动链。那链节可与水轮上的轮齿严丝合缝的咬合,整个传动链缠绕在轮子上,这种又短又紧的传动装置,完美的消除了松弛,实现了匀速。”

“这样就造出来了吧?少字”沈默笑道,他知道人在这种时候,都是有演讲欲的,当然会奉陪。

“我也这样以为,”欧阳必进感慨道:“回去后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对水转纺纱机的改进,心说这下总成了吧?少字但实验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纺出来的棉线却松散稀疏,根本连线都算不上,只能叫做棉条,完全达不到要求。”

“这是为何?”沈默奇怪问道。

“我也想不明白,后来请了纺纱的老师傅来给诊断,人家一看,就笑着说,这个纺纱机可以纺麻线、生丝,但就是不能纺棉,因为这个纺纱机的功能,只是将丝线合股、加捻然后卷绕,那些长而坚韧的麻和生丝,可以用这个直接纺线。但棉花的绒太短、拉力也太小,所以纺出来的棉线才会不堪用。”欧阳必进道:“当时他们都说没法子了,因为老祖宗都没能解决过这个难题,我却不服气。难道什么都得靠祖宗吗?这不让后人笑话一代不如一代吗?”。

“说得好。”沈默拊掌赞道:“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