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前一日,叶文心的院里头热闹非凡,廊下挂了几盏彩玻璃灯,摆上三盆半人高的月月红,虽不是名种,却开满了枝头,这个时节能开这许多,一盆也得三四两银子了。
屋里案上摆了水仙,瓶里插着腊梅,叶文心皱了鼻子不乐意:“两样都是香,合在一处反不美,我不要这个。”
琼瑛却劝了她:“知道姑娘讲究,也就摆上一天,第二日就换下了。”这还是叶家老太太的年轻时候作下的规矩,从此到了冬至必得插上这两种花。
“既插腊梅,就把那红豆瓷瓶拿出来,可惜那个水波纹的豆青瓷花盂倒没带来,不然正好装这玉台金盏。”玉絮说得这一句,叶文心含笑看她一眼:“可惜了两样好花,非得香在一处了。”
水仙开得一朵缀着一朵,养在烧八仙莲纹的浅盆子里头,屋里地炕烧不断,水仙花叫热气一烘开得越发多,一掀帘儿就是满室香气。
腊梅也开得正好,越是冷的地方就越是精神,摆到窗户边,衬着窗户上结的霜花,倒比插在大瓶里还显得清香可爱。
叶家姐弟今儿就要就坐着车去叶家祖宅祭祖,石桂不必跟着,叶文心干脆放了她三天假:“等咱们往老宅去,你想回家也成,放假也成,都随你了。”
石桂说了要请原来的姐妹吃锅子,叶文心一听说也想尝一尝,玉絮笑一声:“这有什么难的,横竖她干娘就是厨房的,取了东西来再方便不过,咱们也办一桌子。”
琼瑛皱了皱眉头:“锅子那味儿姑娘怎么受得住,屋里头烟熏火燎的,叫冯嬷嬷瞧见必要说道。”
玉絮推了她一把:“偏是你来扫兴,开了两扇窗,架起小锅子来,咕嘟嘟一滚就吃,吃完撤了,再开窗透气儿,冯嬷嬷又不是千里眼顺风鼻,哪里能知道?”
叶文心都应了,玉絮便拿出两吊钱来:“肉倒不必多,这会儿河面结了冻,鱼正是肥的时候,叫多办几条鱼来,切了脍也好,打成泥也好,烫熟了吃。”
石桂接过钱,这些钱足够办个小宴的,给的多了,玉絮却冲她使了个眼色,这是专预备着给她赚钱的,石桂笑一声应了:“原也是,过了冬至宫里的嬷嬷就要来了,再不松快,可没日子松快了。
这一声叹息惊着了树荫里的人,石桂还当是哪个小丫头子,出言道:“这位姐姐,可别再烧了,引了人来,仔细罚你。”
说着转身就要走,却见那人从浓荫中转出来,哪里是小丫头子,分明就是宋勉,石桂瞧着是他,怔一怔,跟着便明白过来,宋家确是不曾缺了宋勉的衣食,他有屋睡有饭吃还有书可读,可这祭祀的事,他不提起来,也无人知道。
冬至家家烧纸钱,两铜板买上两刀,包在包书的包袄皮里,带到偏僻处烧化了,再供上两个冷团子,就算是祭过了家人。
宋勉仔细收拾了衣裳,一枝清香烧到头,在心里跟父母起誓,来年总能给他们供上热菜热饭,在原地黯然站了许久,想到伤心,忍不住呜咽,听见一声叹息,身子一动,扫到树荫,再听那出告诫的声音,却是熟识的,是院里的小丫头石桂。
这才转出来相见,两人见了些回,到有几分交情在了,宋勉眼眶还泛红,却对她笑一笑:“我在此间祭一祭亡父亡母,倒不想扰了你。”
石桂也跟着笑,里头火光未熄,石桂点一点:“天色暗了,若是有人经过必要说的,堂少爷怎么不夜里再再烧。”
宋家人都要祭祖,挨一个晚上,不知要烧掉多少香烛元宝,冬至家祭,轮着姓宋的都有冥钱可得,他却单烧,叫人知道必要说闲话。”
宋勉摇摇头,提了提空篮子:“早知道要遇上你,给你留一块饼了。”他那儿一日一碟子点心,为着今儿烧纸作供,一口都不曾动过。
石桂吃的只怕比他好得多,叶文心那儿点心就有三四样,日日不重复,时不时还得翻新鲜,进了院子就没有饿的时候,却依旧谢过他:“谢堂少爷了,我这儿有两块霜糖柿子,给堂少爷罢。”
油纸包着两只金红柿子饼儿,宋勉只拿了一只,石桂也不推让,舌头舔了糖霜,咬着粘软闻着甜香,石桂咬上一口:“堂少爷的爹娘知道少爷这样用功,必然安慰的。”
宋勉也咬了一口,头一回问道:“你是外头买来的?还是家生的?”
“我是外头买来的,家乡遭了灾,官老爷不放粮,生生看着蝗虫啃光一片田,没了活路才卖出来当丫头的。”石桂三两口咬了柿饼,不吃得甜些,这苦也咽不下去。
哪知道宋勉却听住了,自来看她都是笑盈盈的,又是个极有主意的丫头,哪知道轻描淡写两三句,竟也遭过这许多苦楚:“那你爹娘还在?”
一口咬到最甜的柿子心,石桂笑起来:“可不,等我攒了钱,就要赎身出去,还回家去。”
宋勉听她说得脆生生的,倒似自个儿心里头的郁气也出了一半,看着她点点头:“你父母定然等着你回家呢。”
进了老宅之后,石桂提起要回来,除了两个,就无人说过好话,都看着石桂叹气,说她痴了,哪有卖出来的丫头还能回家,爹娘不扒着吸口血,都已经是全了生恩了。
这两个说好话的,一个是叶文心,一个是就是宋勉了,叶文心是天真不谙事,宋勉却是真心祝愿,石桂眼睛一弯谢过他:“那我就先谢过堂少爷的吉言了。”
宋勉一口气柿子饼咬掉,捏着柿子盖儿,笑一笑:“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