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心还把那信件收起来,也不理这一屋子的书册画卷,还卧到美人榻上去,盯着窗外一片竹绿出神。
家里是非送她入宫不可了,她心里觉得古怪,母亲大病一场,她还真当是中了暑气,素姑把这信里交到她手里,告诉她万不能叫人知道,必得秘密交给姑母。
家里古怪,宋家更古怪,她这才大着胆子拆开信来,哪知道一看之下如遭雷击,原来父亲答应她的全是哄骗之词,母亲一辈子也没说过这样的重话,却在信里骂父亲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贼子。
叶文心曲着腿侧卧着,拿帕子掩了脸,办完了事,心里翻腾着又想哭,死死咬了唇儿不发出哽咽声来,却又怎么瞒得过去,心里伤痛难当,怪不得母亲病成那个样子。
她也不知道是哪里得了贵人的眼,想着家里并没有来过外客,她的相貌也不会就这么流传出去,究竟是什么让父亲能下这样的狠心。
石桂办完了事,略一停顿,抱一床软毯来,这个天已经凉了,叶文心身上衣裳单薄,屋里的地炕还没烧起来,给她盖上软毯。
叶文心哭了好一会儿,石桂也不劝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劝她,想着那封信心头一凛,叶文心看着胡闹,却也胡闹得有章法,怪道要折腾出个拜师学字来,也得亏自个儿有个“不识字”的好处,越是这样,这件事越是得烂在肚子里,一个字也不能往外露。
到底觉得小姑娘有些可怜,亲娘写了这些话,可不是在她心上凿了一个洞,想想叶氏再想想叶文心,叶家的行事倒也不怪了。
软毯儿盖在叶文心身上,她才刚是勉力做了这些事,真遇上这样的事,没一个人能倾吐不说,母亲眼里的求星,还不知道肯不肯帮衬。
这么一想倒成了孤家寡人,一屋子人没一个能信,原来诸多不曾想的这会儿倒都涌上心头,想到瑞叶怎么好端端的就从石阶子上头摔了下来,心底升起丝丝寒意,她的奶嬷嬷是任嬷嬷,怎么也没跟来,反倒是冯嬷嬷跟来了。
这些事由不得她不细想,越是细想,越是害怕,不知不觉就收住了泪,胸膛不住起伏,手撑在床上,长指甲差点儿把洋毯子都勾花了。
石桂捧了盘,眼见得琼瑛玉絮两个神色不对,笑一声道:“姑娘还记着赏我,谢姑娘的赏。”把话说得好似是跟叶文心约定好了一般,把这事儿茬了过去。
叶文心哪里还吃得下东西,一口也不动,琼瑛便道:“姑娘病才好,这大半天的课可不伤了精神,她又是个丫头,难道还考女状元不成,不如一日隔一日,或是一日隔两日。”
叶文心说要教课不过是个筏子,如今却越发想要独处,蹙了眉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颜大家不分寒暑,年年如此,我才教了一天就要打退堂鼓不成?”
石桂也跟着松一口气,一天隔一天,一天再隔两天,到最后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哪怕她学上三个月四个月,往后也要由头能说自己是识字的了。
琼瑛玉絮连着几天没讨着好,回回说的话都叫叶文心驳了,面上便有些不好看,叶文心看这两个一眼,心里厌烦还是道:“这汤跟点心就给你们,我口里淡的没味儿,甚都不想吃。”说着点一点石桂:“我可不是那起子摸三放四的师傅,你既拜了我,就得守我的规矩,今儿的字写得不错,那描红薄子拿回去,写上三大张,明儿来交。”
这就是放了她的长假了,领了功课就得交,叶文心指了西厢:“你就在那儿写,那儿亮堂。”石桂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抱着描红薄,往西厢去了,自个儿磨了墨,站在踏脚上规规矩矩写起字来。
她跟旁人不同,那几个自然心里头不乐,好在幽篁里也没多少差事,又知道她是哄着姑娘在玩的,姑娘的心思落在这上头,比天天折腾人好得多。
玉絮还看一眼,扯了扯琼瑛的袖子:“要不要告诉冯妈妈去?”琼瑛却不欲惹事:“这点子小事,她写字便写字,能费了多少纸墨去,叫姑娘定了心思,比什么不强。”
还把几个小丫头子也叫过来吩咐,绝不许扰了姑娘,也不许去烦着石桂:“原来姑娘在家时也有诗社,还跟孙杨两家的姑娘互传诗画,这会儿一个人上了京城,难免寂寞,石桂不过是个由头,谁要是拿这个挑刺叫我知道了,看我告诉冯妈妈去。”
一个个应了声,六出还缩了缩脖子:“我可不眼热,立在那儿写三张大字,手腕都抬不起来了。”
九月心里知道这是件苦差,看着这份辛苦忍不住想说一个“该”字,可眼看着石桂入了叶文心的眼,心里还是气忿,却念着叶文心总归要走,到时候石桂这番辛苦就全是白费了。
叶文心是不想跟那几个一道,才说出这话来,眼看着石桂果然写得认真,这会儿却偏偏提不劲头来教她,窝在罗汉榻上,还在想着信上的事,抬手摸了脸盘,想不明白自己这长相到底得了谁的眼。
怪道都说要定下杨家的亲事,却忽然又改了面目,她上京的时候,还当是走个过场,还静姝说好了,还回扬州去的,到时候她们还在一处。
夜里用饭的时候,石桂已经写完了三张大字,叶文心把那本千字文给她:“那几句你都背下了,也多认一认字。”
外头忽然喧闹起来,说是叶氏宋老太太回来了,叶文心心头一颤,是福还是祸,躲是躲不过去的,只叶氏这里还有一线机会,她用饭好几个丫头在一边侍候着,却还是点了石桂:“你且去姑母那儿问一问,明儿甚时候得空,我好去给她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