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王大伦的演艺生涯 > 第一百九十六章 柳暗花明

王大伦的演艺生涯 第一百九十六章 柳暗花明

作者:陈奔驰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1 02:24:47 来源:小说旗

老贾家的小区离得不太远,虽然大家都没有京城户口,但并不妨碍成为朝阳群众。问清了茶餐厅的地址,洗漱一番,换好衣服,把正在外面撒欢的萝丝吆喝回家,开着小夏利赶了过去。

老贾早到了,正坐在那儿老神道道的喝茶呢,看到王大伦走进来,眼睛一亮,笑道:“哟,你这身打扮是你媳妇帮你拾掇的吧?”

本来这段时间在家王大伦穿着挺随便的,要么夹克要么运动服。他倒不是没有衣服,代言品牌每年的新品从里到外都帮他配齐了,还有女朋友也经常给他买衣服,他就是嫌麻烦,什么方便穿什么。这次范子怡回来,瞧他穿着一百个不顺眼,索性把他的衣服裤子都搭配好了,什么衣服配什么裤子还有鞋子,写在纸上直接贴在衣橱上。这样倒也方便,照着纸上的内容穿就是了。

比如今天黑色的高领羊绒衫,配驼色短大衣,脖子上还围了根格子的巴宝莉围巾,下面略带紧身的藏青色灯芯绒裤子,配着一头短寸,人看上去格外精神。

王大伦没理他,餐厅里暖气很足,他摘下围巾,脱掉短大衣,坐下来喝了口茶,才道:“就你一个人啊,嫂子呢?”

“她哪有空呀,上午还有课呢。”

老贾的老婆研究生毕业后,就在电影学院留校教书了。

茶餐厅里有餐车推来推去,想吃什么直接可以拿,王大伦拿了一份水煎煎饺、一份葡式蛋挞、一笼小笼包外加豆豉蒸排骨。

老贾就要了一碗鸡粥和一小碟凉拌海蜇,看他点了这么多,不由咋舌道:“你吃得了吗?”

“你一大早把我叫过来,还不让我吃呀?”

“好,吃吃吃!”

王大伦本来就饿了,再加上过去的一个星期,体力消耗也比较大,确实应该好好补补。

“其实这次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你本来很有希望获得影帝的,可惜了!”老贾拿着调羹舀了几下碗里的粥,叹气道。

“有什么可惜的,电影不是获奖了,你也不是拿到最佳导演了么。”王大伦嘴里塞了个小笼包,含糊不清道。

这倒不是他故作淡定,不象第一次参加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时特别在乎能不能得奖,比如这次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影帝的《夜晚降临时》的男主角哈维尔.巴登,这部电影他也看了,人家演的就是好,服气!再说他又不是没有得过影帝,想当年在意大利一特小的叫什么淘米那儿国际电影节上,他就凭借《东宫西宫》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只是那届电影节他跟张远都没去,也没啥奖杯,就一证书,还不带框的。他压根就无所谓,范子怡倒是特别在乎,还专门去镶了个框,很郑重其事地挂在客厅的显眼处。

“你那纪录片准备的怎么样了,啥时候拍?”

王大伦吃的很快,老贾的一碗粥还没有喝完,他已经把小笼包、虾饺和蛋挞一扫而空了。他喝着茶,看着只要不笑,就是一脸忧国忧民表情的老贾道。

“初步构想已经有了。”老贾三口两口扒完碗里的鸡粥,放下碗,擦了擦嘴道。

“仍然在汾阳拍?”王大伦拿起茶壶把他的杯子里加满茶。

老贾喝了口茶,摇摇头道:“我打算到大同去拍。”说着,他又略带兴奋道:“其实大同对我来说是一个传说中的城市。你可能不知道,在我们山.西每一个人都说那儿特别乱,是一个恐怖的地方,我就想去那看看。而且现在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对我特别有诱惑。就是传言大同要搬走,因为那里的煤矿已经采光了,矿工都下岗,然后正好是开发大西部,说要把所有矿工都迁到新.疆去开采石油。传说那里的每个人都在及时行乐,哪怕就是最普通的饭店都要提前三十分钟定好座,要不就没座。”

“真的还是假的,有这么夸张吗?”王大伦听他说的玄乎,惊讶道。

老贾笑道:“我也不知道,但这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我就是想去看看那里的人的生活状态,把它拍下来。”

关注社会的边缘人群早已成了老贾骨子里的东西,这也是贾璋珂电影的一个独特标志。他告诉王大伦大同是一座衰败的工业城市,他就是想展现一个衰败的工业场景所散发的独特的“公共空间”。

这年头京城的室内公共空间并不禁烟,两人填饱肚子,抽烟喝茶聊天。老贾说这次参加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让他很感动。他说那里才是真正尊重电影的,阿巴斯、侯孝贤、蔡铭亮等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导演就是在那里被发现的,同时也正是那里,很多原本默默无闻或者遭到嘲笑的电影作品被发现了真正的价值。

“你那个《海鲜》现在怎么个状况,还拍不拍?”聊了一会儿,老贾又突然问道。

“拍,当然拍了。”王大伦说着,苦笑着双手一摊道:“可就是没钱,只能用dV来拍。”

“其实《海鲜》这个剧本真的挺不错的,不用胶片可惜了。”老贾皱了皱眉头,接着又道:“余哥看过剧本也特别喜欢,他还让我带话问问你,有没有兴趣跟胡同制作合作?”

“合作?”他想起之前老贾就想导演这部戏,道:“合作当然好了,不过朱纹是一定要亲自导演这部戏的,还有要是真要合作的话,还得跟他谈。”

“这个没问题,要不你现在就打个电话,约他过来,我先跟他聊聊。”

“成,我给他打了个电话。”

老贾的这个提议无疑是个惊喜,王大伦赶紧给朱纹打了电话。这货还没起床呢,加上又住的比较远,当他急匆匆赶过来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快一个小时了。

“贾导演,你好,你好!”

尽管朱纹入圈很早,九五年的时候就编剧了章明的《巫山**》,但老贾如今也算是功成名就,这货还是表现的很客气。

“朱老师,您好!”

“哎,别,老师可不敢当,还是老朱吧。”

两人寒暄一番,就直奔主题。

其实朱纹的想法特简单,他就是想把自己写的东西拍出来,只是苦于没钱才不得不用dV来拍,至于拍出来以后的发行和作品的版权问题,这些他都没考虑。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不知道变通的人,当他得知胡同制作有意投资,而且老贾也很看好自己的剧本,马上热情地邀请老贾担任自己这部电影的监制。

当然老贾谈只是一个意向,一个星期后雅各布亲自来到京城,四个人碰了个头,雅各布很尊重老贾的意见,当即表示胡同制作愿意合作,同时投资五十万,拍出来之后版权归胡同制作,但朱纹作为编剧和导演依旧可以享有票房分红。

有人投资当然好,但五十万这个数字却有点尴尬,加上朱纹筹集的十几万也就六十多万,按理说用十六毫米的胶片,拍摄的时候省点,耗片比尽量控制在一比五以内,估计也就够了。但王大伦觉得这么好一个本子用十六毫米有点可惜,之前的《小武》就是用的十六毫米的胶片,但是这画面质量实在是太粗糙了。

两人一合计,索性把胶片升格为三十五毫米,耗片比尽量压缩到一比三。这种耗片比大概是胶片紧张的八十年代初拍电影时候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个镜头最多拍三遍就要过,要不然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拍电影的时候,哪怕是演技再好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总会有起伏,又或者有的时候导演突发灵感,所以一部电影要精益求精,就是要多拍几遍,从中选取最好的镜头。

当然不是谁都能这么奢侈的,这要看电影的投资,象目前国内这种投资三四百万的电影,拍摄一般的耗片比基本都在一比五六左右。当然象张大导和陈大导这种大咖拍的那种大制作,他们不拍浪费,耗片比超过一比十都没问题。

至于国内著名的“坑”导姜闻拍《阳光灿烂的日子》耗片比就达到一比十五,创下国内导演的记录,后来的《鬼子来了》更是光胶片就花了四百多万,再次创下记录。虽然老贾的《站台》所花费的胶片跟他差不多,但是《站台》的片长要比《鬼子来了》长得多,所以哪怕是再任性的老贾在拍电影的耗片比上也不如“坑”导姜闻。

但恰恰就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他们拍出来的电影都是精品,能在国际电影节获奖。

而《海鲜》要把耗片比压缩到一比三,这就是意味着只能拍四百分钟左右的素材,但饶是如此,胶片的费用也要达到十几万。这就要求演员在正式拍摄之前需要一遍一遍的排练,好在《海鲜》的主要演员只有两个,王大伦和朱纹的女朋友妗子,辛苦一点没事。

还有就是摄制组要尽可能的压缩,摄影是朱纹的哥们,叫刘勇红,情况跟朱纹有点相似,也是半路出家,以前是学建筑设计的,后来因为酷爱摄影,又报考了电影学院摄影系,去年由他执镜的纪录片《京城的风好大》还入围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

朱纹身兼制片、编剧、导演、剪辑于一身,他的女朋友妗子除了是女一号还是副导演兼制片主任。整个剧组筹备下来,还不到二十个人,跟当初拍《小武》时几乎差不多。

至于片酬,到了这个时候,朱纹根本就没法说,王大伦当然也不会提,大家都攒着劲,一定要把电影拍好。(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