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灯的家在余州市最北方霈县微山湖畔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叫做三间房,处在一片芦苇荡的包围之中。
三间房,顾名思义,这个小村庄实在是已经小到了极致,据杨灯说,解放初的时候,这里只有三户人家,因此而得名,到现在三间房也不过只有十几户人家,也是从原先那三户人家繁衍出来的。
这个村子实在是太小了,连当初成立合作社的时候都没有建立村级机构,现在这个村在行政上依旧归于十几里外的一个大村子代管。
这一路上杨灯也已经想开了,没有了在路上时的患得患失,在她的指引下,天黑的时候,大切诺基顺着坑坑洼洼的芦苇路进入三间房,停在一处陈旧的院落门口。
其实在刚进入村子的时候,唐豆就已经被震惊住了。
他自小生长在繁华的大都市之中,对农村的了解也仅限于影视,不过他从影视上看到的农村大多都是一些新农村新气象,那一栋栋的小洋楼让城里人看着都感到羡慕,而此刻呈现在眼前的三间房则完全颠覆了他脑海中对农村的美好印象。
十几个院落犬牙交错,有砖房有坯房,看灯火就这十几户人家恐怕也只有半数在这里居住。
整个村子只有这么几户人家,大切诺基锃亮的灯光照进村子里的时候就把整个村子惊动了,人们纷纷从自己的屋子里走出来,好奇这大晚上的谁家还会来贵客。”
擦,原来还只是准男朋友呀?
而且听这话,要是杨灯父母不同意的话,那两个人之间的事儿也就吹了。
唐豆额现黑线,规规矩矩的向杨灯父母鞠躬问好。
杨灯母亲笑着回了声好,却偷眼向杨一眼看去。
杨一眼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这事儿回头再说,去泡茶,乡亲们都来了,还不赶紧去准备茶水糖果。”
乡亲们哄笑着说不用客气,没人挪动脚步,却打发后生们跑回家去搬椅子马扎。
这时那个提前跑进门通风报信的后生已经拿着两个暖水瓶从屋子里走了出来,笑着说道:“茶已经泡好了,哪用灯姐这个大学生亲自动手。”
唐豆犯了职业病,留意到那后生手中的两个暖壶一个上印着新四军战士昂首挥臂的光辉形象,还有一行大红字写的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只暖壶上印着毛爷爷的头像,看来这两个暖壶都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物件了,虽然说不上多珍贵,却也是很少能见到的东西了。
听到唐豆是杨灯的男朋友,那些乡亲们看向唐豆的眼神也变得更热情了,只是人们留意到唐豆臂上依旧带着的黑箍,还不好问东问西。
不大的功夫,后生们陆陆续续搬来了马扎凳子之类的,人们围了个圈子坐了下来,也有随手搬来两块砖就那样坐在地上的。
圈子中间摆了一张炕桌,桌上堆满了花生瓜子糖果香烟,跟过年一样喜庆。
杨灯和那个叫四喜的后生用家里吃饭的碗给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倒了碗茶,碗不够用,不可能面面俱到,茶就是在暖壶里泡的,粗犷豪放,满是泥土的气息。
杨灯打开一箱可乐,在每个人面前放了一罐,包括那些已经有了茶水的也没漏过,反倒换来几个老人责怪她乱花钱的声音,不过唐豆注意到,有两位老人用袖子擦拭过那罐可乐之后,小心翼翼的揣进了自己的兜里,想必是要带回去等回头给孙子孙女喝。
大家闹闹哄哄的凑在一起说着话,唐豆插不上嘴,可能是因为臂上黑箍的缘故,人们跟他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的,不过看向唐豆的目光却让他感到十分的亲切。
这时杨灯伸手召唤唐豆过去,帮忙把她带回来的那些东西分成了十几份,有的袋子里多了两包烟少了几个本子,有的袋子里多了瓶酱油少了瓶醋,反正每个袋子装的东西都不一样。
乡亲们坐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才纷纷起身告辞,杨灯急忙把已经分好的袋子送到每一家的手上,又是好一番推让,闹哄哄的院子里这才清静了下来。
三间房距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几里路,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其他人的眼中算不得什么,可是在三间房居民的眼中却比什么都要珍贵。
这时杨灯的母亲歉意的向唐豆点了点头:“小唐,让老杨陪你先说会话,我有些累了,让灯先送我回房休息。等一会儿让灯炒俩菜,你们爷俩好好喝一杯。”
唐豆急忙起身客套,杨灯看了唐豆一眼,转身推着母亲进屋去了,想必娘俩也有许多的私房话要说。